高考政策巨变,难道高考的独木桥更窄了?

今年1月15日,教育部突然扔出了一个重磅消息,从今年开始高考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废除实施了5年的部分高校自主招生政策,正式推出“强基计划”

,在部分基础学科领域破格培养人才。

跟之前争议颇大的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相比,“强基计划”涉及几个重大变化:

参与的高校变少了。在高校自主招生时代,全国大约有90所上下的高校参与自主招生,其中80所左右面向全国自主招生。但“强基计划”参与高校主要集中在“双一流”高校中,目前确定的有36所。

更强调基础学科专业。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自主招生”基本不限专业。

重新回到强调高考成绩的路上。选拔的学生必须参加统一高考,高考成绩占综合成绩比例不得低于85%。而且高考成绩原则上不得低于各省(区、市)本科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合并录取批次省份应单独划定相应分数线)

进入高校后的培养模式发生变化。

可单独编班,实行导师制、小班化等培养模式,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原则上不得转专业。

这个新政策透射出一个问题,那就是之前一直在探索尝试的高校自主招生,不仅老百姓不满意,国家也不满意,特别是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初心上被扭曲了,成了某些特权人士子女进入名校的捷径。

高考政策巨变,难道高考的独木桥更窄了?

这个政策出台后,激起了很多人的讨论和揣测,毕竟细则还没有出来:


竞赛生可能要“哭”了。原来自主招生的名额很多,清华2018年的自主招生名额占到总录取人数的三分之一,当然2019年已经大幅缩减,取消了文科的自主招生。由于高校缩减、名额减少,竞赛生提前锁定名额的可能性也小了。有人说,之前可能拿省一等奖就可以提前锁定高校名额,但现在可能要进国家集训队才有资格了。


高校基础学科提前锁定人才。这也是讨论得很多的一个点,考上后不得转专业,一直读到博士。很多人就在讨论,基础学科是需要“用爱发电”的,如果不是家里有钱,普通家庭哪有这个经济实力一直读下去?

但这次改革,却让我看到了向我所期待的理想化教育迈进的希望。

这和我最近对教育的思考相关。


我每天开车上班或回家的途中,都喜欢听听书,一般会听数理化相关的书籍。

最近,我就在听著名数学家爱德华·弗伦克尔写的数学科普名著《爱与数学》。作者本人在前苏联学习数学的过程,真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了,我甚至觉得自己上20年“假学”。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人家这么重视基础学科,我们的孩子何时能受到这般礼遇啊!


高考政策巨变,难道高考的独木桥更窄了?

(超帅的)爱德华·弗伦克尔的学生时代是处于上世纪80年代的前苏联。

15岁,也就是初中毕业时,他认识了父母的好朋友、数学家叶甫根尼耶维奇。在叶甫根尼耶维奇的指导下,阅读数学书籍并定期见面研讨,逐渐将兴趣的重心转移到数学上来。

遗憾的是,由于他是犹太人后裔,在莫斯科大学入学考试中受尽刁难,没能进入莫斯科大学学习数学,最后进入了招收犹太裔学生的莫斯科石油天然气学院学习数学。

他一边在学校学习,一边偷偷溜进莫斯科大学旁听,还自己找数学方面的书籍来阅读。后来跟随两位杰出的前苏联数学家学习,在他们的指导下,开始数学研究。从大一到大五,完成了相当于“本硕博连读”的学习任务。

当他把自己的数学论文偷偷寄到国外发表后,引起了学术圈的关注。

他在21岁时收到了赴哈佛大学担任客座教授的邀请,成了一个没有博士学位的哈佛教授。

到哈佛后,他攻读了博士学位,成为了哈佛大学的正式教师。

此后,他逐渐把研究方向转移到朗兰兹纲领上面来,并与多位数学家合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8年,他与作家马斯·法贝尔合作完成了探讨艺术与科学之间关系的剧本《二体问题》;2009年,他与导演瑞恩·格拉夫斯合作,以《二体问题》为基础,拍摄了电影《爱与数学之祭》。这部电影以大众易于接受的艺术形式向大众展示了数学的魅力与数学文化,而且打通了数学和艺术之间的任督二脉……


爱德华·弗伦克尔的学习经历,可以说跟“强基计划”的期许很相似:

高中就被发现,大学直接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下沉式教育……

他的教育经历让我受到震动的是——

没想到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前苏联,虽然制度大厦将倾、虽然社会体制僵化,但是一批世界鼎鼎有名的数学家在变动中从来没有改变初心,不仅把自己定位成数学家,也把自己定位成数学教育家,不断积极寻找优秀的人才,发现苗子后不遗余力地引导,同时帮他梳理未来发展的道路,帮他争取机会……

如果我们的“强基计划”中,也能出现这样一批有广阔视野的教育者们,不卖弄权力,不追逐利益,而是实实在在地以教育本心挑选人才。

如果我们的孩子在进行原创性研究起步时,就能有一个大师站在身边,给予方向的指导,当能够著书立作的时候,有发表的空间,从而在全世界带出影响力。

这一切发生得越早越好,能够在20岁之前完成这些事,这样的人才对我们国家基础学科作出巨大贡献的可能性才会大大增加。

03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基础学科重要我也知道,但孩子就是觉得数学枯燥学不好。

在《爱和数学》这本书里,爱德华·弗伦克尔带给我的另一个震撼恰恰是他针对数学学习的论述。

高考政策巨变,难道高考的独木桥更窄了?

大多数人在学校里学习的数学,“只不过是数学知识的冰山一角,而且这些课本内容大多还是很久以前的陈芝麻烂谷子”。大部分的人,其实是因为数学教学的方法不对。学校教授的数学,无论从知识点,或是方法,都停留在非常粗糙浅显的层次上,因此,在大多数人眼中,学习数学毫无意义,甚至对数学充满畏惧乃至厌恶,早早放弃了发掘数学宝藏的可能性。

如果美术课只教粉刷篱笆的方法,从不展示达·芬奇与毕加索的作品,也根本不可能提高学习者的艺术鉴赏力,甚至杀灭继续学习的欲望。

他以自己的经历为例:

小时候,我并不知道身边还有数学这个秘密世界。同大多数人一样,我也以为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

不过,我比较幸运,在初中阶段的最后一个学年,一位专业素养极高的数学专业人士帮我打开了数学这一神秘世界的大门。

我这才知道,数学不仅典雅美好,而且它还像诗歌、艺术和音乐一样,充满了无限可能。于是,我深深地迷上了数学。


我也有过同样的感受。

大一时,我第一次听到中山大学数学系老院长邓东皋的讲课后,就感慨:“如果高中时有更多的学生能够听到一流数学家的讲课,一定有更多的学生会报考数学系的。可惜,当年我们接触到的,根本不是真正的数学。”

所以,不要轻易判定孩子是否缺乏天赋,有时候只是方法不对。

其实十几年过去,现在的教育依然如是,刷题更甚,像爱德华这种有机会在高中就接触到数学教育家,并开始阅读学术著作,与数学家进行研讨;大学就开始研究前沿数学问题的个案,可能是小概率事件。

我大胆地设想,“强基计划”之后,会不会有大学名师“下沉”到高中激励学生投身基础学科呢?

似乎深圳大学附中已经有类似的尝试了。

2019年5月,深大附中获准拿出50个名额进行自主招生。该校独创了高中招生“631”模式,即中考成绩占60%,学校组织的自主能力测试占30%,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即地理与生物(合卷)成绩占10%。

通过自主招生进入深大附中的学生,该校按照兴趣、特长、志向等,实行“双导师制”、项目式学习,5-8人组成一个项目研究小组,由深大博士、教授担任校外导师,本校教师任校内导师,利用校本课程、课余时间及周末节假日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探究性课题研究等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如果有更多的中学实行这样的“双导师制”,是不是一种更理想化的教育?

04

一个制度是不是好,看初衷意义不大,最关键还是要看执行。“自主招生”开始不也是想给高校自主权,不唯成绩论,招到一些专才、怪才吗?后来呢?

“强基计划”执行过程中,会不会出现自主招生中饱受诟病的各种关系户走后门的不透明现象,也很难预测。

就拿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一个学术圈笑话来说:

社科类核心期刊《银行家》主编,在该刊物上发表自己10岁孩子的散文,说不定这就是老爹靠着手中权力和资源,来包装孩子的综合素质,想想核心期刊发表文章,能加多少分啊!

只要是制度,就会有人来钻空子,制度执行者的公心就变得至关重要。

无论如何,“强基计划”我觉得都指向一个好的方向,重视基础学科教育和人才选拔,让教育回归教育本质。但是,这些都只是高精尖人才的事儿。

至于普通的孩子,回到高考成绩的跑道上吧。我觉得有点遗憾的是,由于监管制度不到位的原因,让“自主招生”变味,高考成绩再度成为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公平的争议可能会被平息,但创造性呢?素质教育呢?

教育这个问题,真是世纪难题。

PS.我觉得自己真的是“闲操心”(捂脸),我的孩子还在小升初呢。而且正遇上史上最严的小升初政策,据说,民办学校也要全摇号。

风雨飘摇中,我也只能不断安慰自己,是金子总能发光的,只要我的孩子努力学习,保持现在的好奇心,在哪儿上学都是一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