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探《急就章》中的金字旁


淺探《急就章》中的金字旁

一直以來,《急就章》都是喜愛書法朋友的心頭至寶。自三國書法大家皇象書《急就章》以來,後世歷代書家掀起了一股“臨《急就章》熱”。而《急就章》裡的那些生僻有趣的字,也成了古人增長知識、開闊眼界的經典課本。本心書法在這裡為大家精心擇取了《急就章》中出現的部分字,以偏旁部首分類,為大家附圖講解,讓大家既能感受《急就章》書法之妙,又能瞭解到古代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熱門或冷門的小知識。今天,我們就從《急就章》中的金字旁開始吧!

說到金字旁的字,我們知道這些字與金屬息息相關。現在比較常見的比如什麼銀、鐵、銅、鈣、鋅等等,非常之多。《急就章》中出現的金字旁的字,主要分為幾個大類:一是金屬類的原料;二是金屬的加工(修復)方式;三是由金屬原料演變而來的兵器,禮器,生活用具等等……快來一起看看這些字你認不認識吧!

金屬原料類

鐵、鉛、銅、錫、錠、銀

淺探《急就章》中的金字旁

“百科全書”《急就章》中涉及到的金屬元素有鐵、鉛、銅、錫、錠。其中鐵、鉛、銅、錫一類都是比較常見的金屬原料,銅和鐵都是發現較早且十分普遍的,商周時期,隨著青銅冶煉技術的提高,諸多花紋精細、造型複雜的青銅器相繼問世,(如大盂鼎、毛公鼎等)這些造型精美的青銅器珍品不僅顯示出當時青銅業發展的精湛工藝,也可以視作是秦篆的發源,昭示了當時整個社會文明的水平。

與青銅冶鑄一起興起的是錫、鉛的開採與利用,而金、銀工藝也有了相應的發展。東周時就已經開始流行用青銅點綴黃金,青銅表面加工的鎏、貼、錯等技術已甚精緻。這個時候,被稱為“錠”的金屬塊狀物也隨之出現。諸如:金錠、銀錠。在古代,金錠作為最大面值的流通貨幣可是再吃香不過的了!

淺探《急就章》中的金字旁

西周青銅器

金屬加工類

鑽、鍛、鑄、鋥、錮

淺探《急就章》中的金字旁

淺探《急就章》中的金字旁

幾種金屬原料都是我們比較熟悉的,就不再多述。我們來著重地看一看《急就章》中出現的金屬加工冶煉方法:

鍛,即為金屬一種主要加工冶煉方法。指先把金屬放在火上加熱,再捶打定型。因為過程比較坎坷,所以後來博大精深的漢語言文化裡,也把“鍛鍊”來指磨礪人才。鑄和鍛有相似之處,不過它的定型方式是才用模子,待金屬融化後,將液狀的金屬倒入模子中,這樣待金屬凝固後就可以成為你想要的樣子了。從“鑄”字的字形結構來看也很有意思,因為右邊的“壽”字在中國漢字中意為“時間長的”、“永久的”,所以金字旁與這個“壽”字合在一起,就成了“製造形狀永久保持不變的金屬器具”之意。

錮字也並非生僻字,大家可能會想到“禁錮”這層意思。在最早金屬的鍛造中也是同理,人們用熔化的金屬堵塞漏洞。與它意思剛好相反的是《急就章》中提到的另一個字“鑽”,即在物品上打孔之意。

金屬加工這一層上,只有一個字大家可能較為陌生——鋥。當然,你可能聽過一個詞叫“鋥光瓦亮”。便是形容金屬等物品經過打磨、擦拭、保養後閃閃發光的樣子。這裡的鋥,正是明亮耀眼的意思。舉個簡單的例子,古代人把銅打磨成銅鏡,正是反映了古時候的這種金屬打磨狀態。

金屬製成類

讓我們再回到之前說的青銅器的冶煉中來。隨著冶煉的興盛,許多金屬鍛造的工具及武器也相繼出現。比如鋤、鏟、斧、刀、戈、矛、劍等。現在我們來看一下《急就章》中提到的這些工具及武器:

鈇、鐙、鉤、鈐、鉏、鐧

淺探《急就章》中的金字旁

由於青銅器農具造價較高,且應用不能十分廣泛,鐵質農具在進入春秋戰國時期以後慢慢火了起來。《急就章》中提到的“鈇”就是古代常用的農具之一,是幹農活的人用以切草用的一種鍘刀,後來也當斧子、斬人的刑具講。

鉏,其實就等同於現在的“鋤”字,指鋤草用的鋤頭。這個字的造字非常有趣:金字旁代表金屬農具,而且在古代有“加力、給力”的意思。連在一塊解釋,就是“給力的農具”。啥是給力的農具?鋤頭就是!

淺探《急就章》中的金字旁

古代的農具鋤頭

《急就章》中跟行軍打仗相關的有鉤、鐧、鐙。鐧,是一種像鞭的四稜狀兵器。鐙,過去騎馬時掛在靴子兩旁用銅鐵製成的蹬腳用的東西,即是這種“鐙”。釭為古代行軍時車轂內口的鐵圈,用以穿軸,也當金屬裝飾講,古代牆壁裝飾常用。鉤作為古代武器中的一種,由戈演化而來。當然,現在它有一個更日常的用處,就是懸掛東西。通過這部分我們可以看出,古時很多軍用的東西,現在都已潛移默化地進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鍾、鈃

淺探《急就章》中的金字旁

《急就章》中的“鍾、鈃、”都與古代的酒器相關。鍾字經常活躍在我們眼前,指金屬製成的響器、或杯子類的酒器。之前本心書法曾在《說文解字》中有過介紹,這裡我們來看一下另一個字:

鈃是古代的一種酒器,跟“鍾”類似,但這種酒杯的頸部更長。《禮記·禮運》中還有用這種杯子盛湯羹的記載:“盛和羹器,形如小鼎。”

鐎、釜、鋗、銚

淺探《急就章》中的金字旁

有了酒具,也要有炊具。《急就章》裡出現的廚房用品也是應有盡有,各式各樣的鍋:盛行於漢代的釜,圓底無足,必須放在爐灶等支撐物上用來煮、燉、煎、炒食物,算是我們現在用的鍋的前身。三國曹子建就有詩云:“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鋗是一種長得像盆兩邊有環的小號鍋,也能直接當作小盆用;銚也是小號鍋的一種,金屬製成,方便出遠門攜帶,是行軍遠行人的最愛。在有些地區銚字還當喝湯的勺子講;鐎即鐎鬥,是一種底有三足、旁有持柄的器皿,兩漢魏晉時比較流行,後漸漸消失。一說用來當飯鍋,一說用來溫酒,還有說用來煮茶,看來還是個用途廣泛的寶貝。

淺探《急就章》中的金字旁

今天的金字旁就先給大家介紹到這裡,作為古代啟蒙課本“小百科”,《急就章》的內容還涉及了社會生活中的很多方面。我們下一個部首再見!

淺探《急就章》中的金字旁

下期預告:

下一期文章將為您帶來

“千年瑰寶:急就章(下)”

本文已在本心書法APP中發佈,

各大應用市場搜索“本心書法”即可下載。

微信搜索“本心視界”關注訂閱號,獲更多書法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