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思想对于现实人生的意义有哪些?

茶水家的花儿


在中国历史上,庄子的思想曾经上升到《经》的地位(道教的《南华真经》)。人们耳熟能详脱口而出的成语如相濡以沫、白驹过隙、对牛弹琴、井底之蛙等等,都出自庄子。由此可见庄子思想对后世影响之大。

庄子认为万事万物都在发展变化,没有是非,没有对错,放下名利,与万物齐一,把自我从功名利禄是非善恶乃至自身形骸思虑的限制中解脱出来,就能达到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境界,达到精神的绝对自由。这是庄子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思想。

读了庄子,可以说庄子是中国历史上超然世外追求精神自由的鼻祖。

中国历史上无数落魄的文人墨客富豪官吏,都在庄子他老人家极具真善美意境的自由精神牵引下,走出了人生囧境,获得了精神解脱。

庄子思想对于现实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只要不愿与浊世追名逐利者为伍 ,只要想摆脱世事的羁绊与世俗的束缚,只要想追求精神的自由,就都能从庄子的思想中找寻到方法,实现身心逍遥和超脱。



巴山陈秦岭


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

庄子名周,宋国蒙(今山东东明一带)人,在蒙做过短期的漆园吏。他生活在战国中期,为人十分超脱,不愿为具体事务所约束,甚至拒绝楚威王的重金迎聘。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也就是说,他学问面很广,但其宗旨与老子学识有较强的一致性。

庄子的思想保存在《庄子》一书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否认有鬼神主宰世界。他甚至认为不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反映了一定的消极和没落情绪。他要人安时处顺,养生避害,逍遥自得。他首先提出了"万物之理"的范畴,用气的聚散解释人的生死,认为气"聚为生,散则为死",对后世影响很大。

道家追求自然无为,摆脱外物的牵缠,在精神上获得充分的自由,因此,道家美学思想把审美情趣同超功利的人生态度联系起来,在我国传统美学思想史上有一定的地位。道家的美学成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原则。在我国美学理论中,重视直觉,讲究意境和气韵,强调创作者的个性主体,强调想象,体悟等特点。这些思想,影响了无数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比喻:李白"飞流直下三干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朝如青丝暮成雪",毛主席: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干河。 等等。

这些艺术的创作,却是受庄子思想的影响,它为现实人生注入了理论上指导,推动发展了中国文明和文化。





金都一非书法


庄子的核心思想是“道”,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道德”,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故历史上老庄并称,道家思想又称为老庄思想。

一、无为而治。庄子的无为理由,与老子完全不同。

老子的无为,其理由是反者道之动。也就是说,为了实现真正的伟大社会成果,你不要妄动而要遵循规律。老子的无为是为了无不为。

而庄子的无为,其理由是万物(也包括所有人)都是自由自在的时候才能接近幸福,管制越多规矩越多就越失去自我,也就越失去幸福。所以任何非自然的规矩,都是压制人的幸福的。

二、逍遥游。论幸福的两种方式。

首先,庄子反对礼和法,以及一切“普遍性”社会道德。因为庄子认为,人与人是不同的,所谓的普遍道德,只不过是削足适履,压制人的自然本性而已。所以,逍遥游的第一个层次,叫做万类霜天竞自由。

说万物各有其本性,本无所谓高低。只要他们都各自 充分而自由的发挥了自己的自然能力,他们就同等幸福。比如小鸟的幸福就是枝头高歌,大雁的幸福就是千里迁徙。各有各的幸福,但只要都实现了自己的自由,那他们是等同的幸福。

庄子的观点,能做到,对我们现实意义很大

摆脱外物的束缚与羁绊,或者说摆脱对外物的依赖,才能逍遥游。

不追求名利,不需要智巧谋划。哪怕是拥有天下的君王,跟保全德性的圣人神人至人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

不争辩是非,不讲求仁义。“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是非只是源自于每个人的成见,没有统一标准,无人能够评判。有是就有非,因是因非,因非因是,争辩是非不如包容调和是非。

不在乎功用成败尊卑荣辱。无用即是大用,成就和亏败通一。不用而寓诸庸。

不纠结于生死。生死一条,都只是躯体的变化而已,都是造物者的安排,善生则善死,安排去化。

不刻意求知。生有涯,知无涯,人固有所不知,知止其所不知。

以上这些不应有的追求和执念,都是追求自己所喜好的,排斥厌恶的,都属于“内伤其身”的益生,损害了德性。不能这样不能那样,那么应该怎么样呢?只剩下:

养生。天养,保全天赋的德性。

不得已而为之。安之若命,安排去化,顺其自然。

才全德不形。与万物和谐共存,达到和悦而又平静的最佳状态。

治国之道,无为自然,无私心成见,使物自喜。


持莲手释梦


庄子这个人是很受争议的一个人,激进的人说他消极避世,不思进取,甘于贫穷;但是真正消极避世的人,又嫉妒他超大的影响力。即便他不求名,但是他的名声依然像是雷声震耳一样,传遍世人。

现在的道观里一般都会供奉“三清”神位。这“三清”是谁?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这些个名号当然没人有异议,但是对于名号下对应的个人,除了元始天尊是太上老君,也就是老子李耳没有争议外,其余的两个都有争议。

有的人认为“一气化三清”,“三清”其实是一个人;也有人认为“三清”应当是三个人,但是具体是哪三个人又说不清楚。就我以为,“三清”如果是一个人的话雕塑一个人就行了,何必要弄三个真身呢?但是不是一个人的话这三个人又都是谁呢?我以为最合理的认定应该是:元始天尊是老子,灵宝天尊是列子,道德天尊是庄子。

列子(列御寇)是庄子的老师,著有《汤问》一书,庄子的思想来源于老子,但是承继于列子。列子的成就没有庄子高,但也是有相当高的成就的。庄子在《逍遥游》里把列子归于“有待”的境界,既然是“有待”,就是要凭借外力,要有“灵宝”才能做到随心所欲。至于道德天尊,庄子的道德境界无疑是最高的,其修养还要超过老子。

也许有人会问:“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他的作品直接被冠以《道德经》,也被称为“道德五千言”,庄子的道德境界怎么会超过老子呢?

其实这个判断很简单,所谓的《道德经》,并不是说老子的道德修养就最高了,而是这“道德五千言”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写“道”,一个部分写“德”。“道”是规律,是道家思想的起源,“德”却是人遵从自然规律的反映。“道”写的是“天”(自然),“德”写的是“人”(人为),“天人”合一,也就是人去感知自然规律并做到与其相合,做出来的事恰如其分,这就是“道德”的真谛。

为什么说庄子的道德修养最高呢?我们可以对这两个人在同一事件上的思想理论做个比较,来看看有什么区别。比如说“无为”。

我们知道,“无为”是道家思想里面很重要的一个理论,意思是要尊重规律,顺其自然地发展,不要人为地去做改变。这个改变是作为人对物,或者是对其他人,也就是说我们自己不要去干涉其他人的生活,影响其他人正常、自然地发展。这个理论应用到政治上,就是“无为而治”。

老子的态度在“无为而治”这个理论上是消极的,即承认已经发生的事实存在,对别人不干涉,自己也不作为。也不是不作为,对于国君,他承认他们的统治,但是希望他们尽量少去干扰百姓的生活,给百姓一个自然生息的时间和空间。他的作为,是寄希望于国君自己改变自己,而不是自己主动去寻求改变 。

不仅如此,对于其他人寻求改变现状的做法,他也不是十分支持的,比如孔子问“礼”于老子,想要以“礼治”来改变当时礼崩乐坏的状态。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他的人骨头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要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都没有;有高尚品德的君子,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你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你做作的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你自身都是没什么好处的。我能够告诉你的,也就是这些了!”

作为一个有名望的思想家,老子的这番言语可以看作是他站在“道”的立场上给孔子的一个提醒,有长辈教导晚辈的意思,不一定就是在泼他的冷水。但是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老子信奉的道是自然之道,不太喜欢找事,也不主张主动去解决问题的。

为什么说庄子的道德境界要高过老子呢?我们知道老子的思想是立足于规律,由自然而至于个人。对于社会出现的问题,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自己是局外人,由当事人自己去解决。庄子的思想更多却是立足于个人,主张把自身能力发挥到极致,对于出现的问题,先从自己身上去考虑,与己无关的才不去管,这也正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源起。

为什么庄子的思想会有这种差别呢?这是与其理论有关的。《庄子》是以《逍遥游》开篇的,所谓的逍遥,是自身修养达到了一定程度,可以不受外境的束缚,在面对的问题上游刃有余才可以达到的境界。这种游刃有余不仅表现在精神境界上,还有工作和生活层面上的,比如“庖丁解牛”。只有把自身能力发挥到极致,达得到至人、神人、圣人的境界,才可以享受极致的逍遥。当然,每个人的能力是不一样的,这是由其性格和学习能力决定,所以能够达到的层次总有高下之别。不管其他人,每个人只要把自身能力发挥到极致了,自己也就没什么遗憾了!

提升自己的修养和道德境界,这种思想贯穿了庄子作品的始终,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德具才全的至人、神人、圣人,可以游戏于尘埃,游心于德之和。当然,这种“逍遥”是建立在道德之上的,是个人自身的逍遥,不能损害到其他人的利益。有了这种逍遥,也就会有“齐物”思想的出现。

什么是“齐物”呢?所谓的“齐物”,并不是说万事万物都是一致的,相反,万事万物是千差万别的,只是因为处在一个共同的环境中,所以具有同一性。这种同一性就是“齐物”。当然,我们对“同一性”还有另外一种理解,每个人只要把你自身能力发挥到极致,你的人生就是与其他人平齐的,不用去管其他人有多大的功绩。因为你在看别人功绩的时候,你是在以己之所短与别人的所长相比,但是你自己的所长却没有表现出来;可能你自己的所长也是别人的所短,这是相对的。每个人都应该有这么一个所长,你要做的是找到并发挥它,尽量扩展它的深度,这就是“齐物”的理论。不仅“物”是可以齐的,“论”也是可以齐的;融合了“物”与“论”的统一,就是“齐物论”。

因为万事万物之间有了这种同一性,所以对于庄子来说,人与人之间的那种等级观念当然也就不复存在,有的只是每个人把自身能力发挥到极致,争取最大程度的“逍遥”的统一。每个人都把自身能力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这是以“道德”的观念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来说,这种精神尤为必要。

为什么我们现在要有这种对自己负责的精神呢?我们大家也都看到了,我们现实的社会并不如想象中美好,不仅不美好,还丑,甚至是病态的。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时期像现在这样,大多数人的思想只被一个词牵引,一切向“钱”看!本来向“钱”看也没什么不好,有追求才有上进;但是“向钱看”是要以个人内在的道德约束为前提的,我们的道德约束在哪里呢?过去的几千年我们在封建礼教的影响下,给自己披上了看似华丽的一层外衣,已经看不到自己的真实了,但是至少在过去引导社会的价值观念还是多元的;现在这个时候,我们传统的价值观念已经差不多丧失殆尽了,全靠“法治”在做外在的约束,一旦信仰缺失,进入盲目的“拜金”时代,道德缺位的弊端就出来了,于是制假贩假、贪污腐化,各种招数全出来了。有人说一个案子催生了一代“碰瓷业”,让公民的“道德底线”下降了一大截,我想说的是如果所有人都有这种道德底线,“碰瓷业”这种东西还会出现吗?

我们应该重视对自身的反思,怎样才能挑起自身的责任,不给社会的其他人加深负担。没有一个人有义务为他人的过失买单,除非至亲至近的人出于情义愿意施加援手。我们不一定要助人,但是至少不能去害人。我们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去助人,扩大自己的影响。我们要做好自己的本分,尽量把自身能力发挥到极致,在追求真、善、美的同时,尽量让自己的形象得到升华。当会赚钱成为了一种本事而不仅仅只是一种追求或者炫耀的时候,我们对自己的修养已经提升了!

为什么要强调赚钱的能力而不是赚钱的结果呢?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所长,也能够从所长中获得满足感。有的人天生擅长赚钱,也有人喜欢做其他的,比如“对牛”弹琴。不管你喜欢哪一行,你的最终目的是自己获得了快乐。凭什么赚了大钱的人可以在喜欢对牛弹琴并且自得其乐的人面前颐指气使,大声说“你不行”呢?你所以为的快乐未必是他想要的快乐,你只是把你想要的快乐强加给他罢了,有什么意义呢?真正的事实是,赚钱是你的所长,对牛弹琴是他的所长,你们都只是把自身能力发挥出来了,在自己的领域有了成就。如果能够把对自身的这种成就变为一种责任,每个人都做到自己的最好,然后来影响他人,这才是最重要的,也是庄子思想的最大现实意义所在。


Mr张先森說


梁惠王召见庄子时,庄子衣衫篮缕。王问曰:

“云何如此潦倒”?庄子回答说:“人有道德不

能行,才叫潦倒。衣服破烂不是潦倒”。竟

还说“我生错了年代,碰上国君短智,宰相

缺德,有何办法”?在凡人眼里,如此出言

不逊。是自绝富贵。

可见庄子也是一个很放浪的思想家。他主张

回归本真本源,不要在生命上添加任何负担。

他也怀有出尘离俗的想法。希望能以“心斋”、

“坐忘”、“无待无求”等达到天人共生的境界

他认为最高的自由是无所谓自由,最大的

幸福是不知幸与不幸为何物。

庄子的思维模式或审美观,对中国文化影

响极深!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赐号庄子为“南华真人”,

《庄子》亦为《南华真经》。

庄子思想于现实仍有巨大的影响作用,仍

告诉人们生活要淡定,顺其自然就好。


广法居士


这个题目挺好,所以哪怕自己的回答与题主不合也留下点文字。

限于本人对国学所知所解有限,个人鄙陋的浅见就不免贻笑大方了,但第一次碰到有庄子的话题,情不自禁。以下纯粹个人想法:

关于老子、庄子和孔子,这三个的思想是我最喜欢的国学内容,以为这就是东方智慧甚至是我们中国人信仰的内核根基所在。老子道德经立说,开启了“天人合一,大同世界”的格局。其后一分为二,一说人物,就是庄子,一说社会,就是孔子。这里单说庄子。

庄子对物,等量齐观(虽然好多人带有感情色彩的解说,其有所清高、不屑或者消极避世等等啥的,我是不认同的),延续了老子,与物及其关系的观点,对于宇宙的思考和论述更丰富了老子的学说。而且他更纯粹的是,把物延伸到了个体人自身,把我与外物的关系推演到极致,并且身体力行,自我修炼,自我享受。夸张的说,他指引了后世对美的认知方向和道路,让个体可以探寻心灵之锚,找到内在的归属。这种思想,平衡了孔孟之道,极大的平和人民的内心与灵魂,使中国社会几千年来不至流于虚浮消亡。

而在现代,在我们过度追逐名利、金钱、奢欲而迷失自我的时候,甚至是于生无望的时候,他让我们知道有那么一处可以找寻自我回家的密码——心安之处!

或者21世纪的中国,这个顺序是该换过来了,心安方能得大同!


无火之焱


道家的庄子,最著名的那只鲲鹏,“不知其几万里也”,还有梦蝶,不知做梦的究竟是庄子还是蝴蝶……感觉仙气十足,“逍遥”得太不真实。

庄子曾拒绝楚威王的聘请,坚持自己的理想,可说是“一种选择”而非无奈。以他的影响力,无疑拒绝过其他更多的机会,又足以说明其坚持理想“有始有终”。

而生活是真实的。养着一家子人,他也不得不去找监河侯老爷借粮食,还碰了个软钉子。作品中,庄子以鱼喻人,说明就快渴死的鱼,只需一点水就够活命,哪等得了对方承诺中遥遥无期的大江之水。

我们乐见其中的道理,因为庄子太洒脱,便也理所当然地忽略了他和家人、马上就要揭不开锅的饥饿。

从思想境界、文学成就,《庄子》的价值毋庸置疑,指引人们看到更高远的世界,回到更自然的状态。不过将之放在“现实”中去运用,便不能不打个问号。

那么,庄子思想,在当前环境下,对于压力山大的普通人来说,价值几何?

庄子主张人与自然合一,反对人为物役的观念,把无拘无束、无知无欲、纯真生活的远古时期作为理想的道德社会,认为正是因为圣人“兴治化之流”、“毁道德以为仁义”致使朴散德衰。

庄子认为,要真正实现人格的完善、独立和自由,就必须挣脱人身对物质的依附关系,过平易恬淡的生活。还须顺其自然,超越生死,傲立于天地之间,从而达至内在与外在、天与人和谐圆融的最高境界。

对此,很多人认定,《庄子》正是急功近利、勾心斗角、丧失天真的人们的必需品。那么问题来了,现实中,什么样的人,可以返璞归真?

对物欲保持简单,以前的农民或有这个可能,但随着村子的消失、网络的发达,再要平心静气地死守一隅,就算愿意,也不太容易了,毕竟,无人村太孤独。一般农民受教育有限,要达到“超越生死,傲立于天地之间”的境界,也实在是为难。

说来,实现了财富自由的精英阶层,是有资本走向精神高峰的。不过,伴随他们的,往往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要求,一般很难停下来。

如今不像古代,人们可以相对自由地造一栋房屋,栖息一片树林。城市化进程中,家人的安定不能不管,子女的教育不能耽误,一屋一瓦,就足以耗费人们大半生的努力了。

庄子的劝诫,对那些不知足的突破底线去赚取暴利的迷失的人,倒是可以劝诫,不过落到实处,毒奶粉、毒校服的制造商们,法律应是教育他们的更好手段。

所以,当看到书中批判现实、感叹人们不再安守清贫的时候,我总不免质疑,批判者自身的实践诚意。

但有两点,是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一个是庄子的格局,能让人看到现实的渺小,从而在面对挫折时拥有更超然的心境。

庄子曾比喻说,两个国家自以为争夺霸业的战争,不过就是蜗牛上的两只角,为了一点芝麻绿豆的角落,争个你死我活。

这不仅视野够大,也很科学,我们看过地球之于太阳系、之于银河系、之于整个宇宙的关系,人类只是微尘,很多时候,不必把一切看得太重,才能长保精神健康。另外一点,是每个人把自身能力发挥到极致。

《庄子》以《逍遥游》开篇,所谓逍遥,是自身修养达到了一定程度,可以不受外境的束缚,面对问题游刃有余时才能达到的境界。

这不仅体现在精神境界,也反映在工作和生活中,比如“庖丁解牛”。在庄子看来,每个人不管做什么,只要把自身能力发挥到极致了,也就没什么遗憾了。

这也是“齐物”的理论:每个人把自身能力发挥到极致,你的人生就是与其他人平齐的,不用去管其他人有多大的功绩。

实则,庄子的梦蝶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梦里的时光哪怕虚幻,也是我们体验的一部分。能够24小时都安心自足的人,才拥有了真正的幸福。




LivePD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庄子思想是从老子思想发展而来,他把老子的道发展成主观唯心主义,把朴素的辩证法发展成为相对主义。


率性而活的人


庄子在《人间世》里面讲,“且苟为悦贤而恶不肖”,大多数人当然很喜欢讲忠臣的一面,哪个人对,哪个人有道德,而政治上坏人的一面,一定被打击得很厉害。这样“恶用而求有以异”?这样的做法同普通人没有两样。普通人都喜欢好的一面,讨厌坏的一面。你问任何一个人,喜欢交好人做朋友,还是喜欢交坏人做朋友?连小孩子都会告诉你,愿意交一个好人做朋友。历史上皇帝前面那些奸臣,在当时所看到的都不是奸臣;如果奸臣那么容易给你看出来,还叫奸臣吗?所有的奸臣,在当时做的比忠臣都好,比忠臣还可爱,奸臣不是专做坏事的啊!他们也会做好事的。



怡兰国学文化


毋庸置疑,庄子是我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思想家,他继承了老子的道家思想,并融合了部分儒学理论,最后形成相对独立的思想体系。其中很多思想已不再适用,源于庄子生活的历史局限性,但一部分认知对现代人仍具有指导意义。

《庄子》中的辩证思想,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精华之一。他认为事物的变化在于自身运动,认识到天地、人、外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中。认为事物存在着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并提出了其一般转化规律。这一辩证法对我们现在认知事物自然有用。

再有《庄子》中关于“朴素”的伦理思想,即“天人合一”主张消除对回归自然本性的干扰,复归纯真无为,保持内心安泰,可以得到精神上的逍遥自在,应用在现代处世哲学中,就是为人做事不偏不倚,顺其自然。

仅列举一小部分,还有很多闪亮的点等待后人发掘。先聊这么多吧,一句两句真的很难说的清一位巨匠的思想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