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喝的文物——安順普定朵貝貢茶

可以喝的文物——安順普定朵貝貢茶

朵貝貢茶林,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產於貴州省安順市普定縣化處鎮朵貝村將軍山腳下磨香河畔。朵貝茶中國貴州名茶之一,自明初洪武年間便作為貢品供奉皇室,清代尤甚。

可以喝的文物——安順普定朵貝貢茶

茂盛的朵貝貢茶古茶樹

可以喝的文物——安順普定朵貝貢茶

茂盛的朵貝貢茶古茶樹內部

可以喝的文物——安順普定朵貝貢茶

化處鎮地處普定縣西南部,距縣政府所在地 17 公里。化處鎮歷稱"天竺"、"重化",地處普定縣西南部,距縣政府所在地17公里。東與本縣馬官鎮相接,南與六枝特區木崗鎮相鄰,西靠六枝特區大用鎮,北與本縣馬場鄉、城關鎮相連。全鎮西北高,東南低,岩溶發育強烈,喀斯特地貌顯著。轄區面積 108.95平方公里,轄 34 個行政村和 1 個居委會,全鎮總人口五萬餘人。化處鎮屬亞熱帶高原季風溼潤氣候,季風交替明顯,全年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 15.1 ℃,無霜期長,雨量充沛。鎮域內煤、鎂、花崗岩等礦產資源儲量豐富。經省地質礦產中心檢驗,境內的土壤PH值在4.40至6.35之間,是茶葉生長的一級土壤,海拔高度、日照時間、降雨量、氣候溼度等關鍵指標,均符合優質茶葉的種植標準。2013年2月21日,國家質監總局正式批准"朵貝茶"為原產地域保護產品(即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朵貝茶產地範圍為貴州省普定縣城關鎮、化處鎮、馬官鎮、白巖鎮、馬場鎮、龍場鄉、貓洞鄉、補郎鄉、坪上鄉、雞場坡鄉、猴場鄉11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

化處鎮現存兩千株百年以上的原生古茶樹,主要分佈在、朵貝村、田壩村、張家村等。其中,推測出北宋時期古茶樹有兩株(約有近千年歷史);元朝古茶樹約有20株(645年—735年);明朝古茶樹約60株(370年—645年);清朝古茶樹約為240株(103年—370年)。據《普定縣誌》記載:"相傳明朝年間朵貝栽種的茶葉曾作過貢品"。可見朵貝茶在北方為上層士大夫認可,品質"其味極佳"。其時,朵貝地名古代前叫"多貝",意思是地下多含礦藏寶貝。隨歲月輪轉演化為"朵貝"。據《安順府志》記載:朵貝茶於明朝崇禎年間(1628年一1644年)進貢朝廷。

可以喝的文物——安順普定朵貝貢茶

其中,張家村貢茶山上的最大的一株茶樹,佔地50餘平方米,是最粗、最大、最老的灌木型古茶樹,2008年8月經中茶所專家現場勘測,茶齡已逾千年,堪稱"貢茶之祖",為灌木型野生古茶樹,樹根粗壯、枝繁葉茂、樹幹遒勁,高3.2米,直徑0.87米,佔地50餘平方米,葉片厚實,咀嚼澀中帶甘、滿口生津,歷經千年風霜卻依然枝繁葉茂、鬱鬱蔥蔥,見證了朵貝茶的發展史。這株古茶樹每到春天都會吐新芽,每年從古茶樹上摘取的茶青可製成茶葉1斤左右。對於較大的數十株原生古茶樹,鎮政府採取統一編號建檔,定期進行管護,盡最大力量保存茶文化遺產。另外一株被命名為"崇禎一號",專家鑑定,該茶樹已有近400年曆史。據稱,朵貝茶在崇禎年間成為貢茶後,當地人又陸續種植上一批茶林,這一株就是當年種植的。此外,該鎮老茶樹還有"夫妻茶"、"迎客松"等,這些茶樹均姿態萬千,頗具文化價值和觀賞價值。在化處鎮朵貝村片區,還有數百畝老茶場,栽種的時間在100年至500多年間。生長在張家村貢茶山上一株古茶樹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南京林業大學博士張明生、貴州省茶科所茶業專家陳紀明、張其生、孫繼海、安順茶協楊玉斌等均前往考證,認為是目前全國小葉茶樹品種中最古老、最大、保護得最好的古茶樹,堪稱"貢茶之祖"。

可以喝的文物——安順普定朵貝貢茶

可以喝的文物——安順普定朵貝貢茶

鎮內出產的朵貝茶是貴州的歷史名茶,產於朵貝片區海拔1100米-1300米煤山上。遠在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年),朵貝貢茶即已名聞遐邇,據《安順府志》記載:朵貝貢茶於明朝崇禎年間曾多次進貢皇帝;1958年朵貝貢茶作為地方特產,選送北京參加全國農展,得到好評;1960年11月,周恩來總理訪印回國途經貴陽,普定縣人民委員會代表全縣人民向總理敬獻朵貝貢茶,總理贊其"色清味甘,芳香濃郁";1979年版的《辭海》也記錄有朵貝茶;1988年陳雲同志題詞的《中華傳統食品大全.貴州傳統食品》一書茶葉欄目收錄有朵貝貢茶、都勻毛尖等省內16種歷史名茶。如今,在化處鎮張家、朵貝、長箐、紙廠等村隨處可見上百年的古茶樹,有迎客松、夫妻茶等。2007年,貴州省委、省政府出臺《關於加快茶產業發展的意見》後,普定縣以朵貝貢茶為知名品牌打造掀起茶葉產業發展熱潮。

可以喝的文物——安順普定朵貝貢茶

該樹佔地50餘平方米,為灌木型野生茶樹,樹根粗壯、枝繁葉茂、樹幹遒勁,高3.2米,直徑0.87米,佔地50餘平方米,葉片厚實,咀嚼澀中帶甘、滿口生津,歷經千年風霜卻依然枝繁葉茂、鬱鬱蔥蔥,見證了朵貝茶的發展史,可以說,它是普定茶葉的縮影。


化處鎮是普定的貢茶之鄉,地處該縣西南部。現化處鎮境內存活的古茶樹有上千株,這些古茶樹姿態萬千,具有文化價值和觀賞價值,其中一株"貢茶之祖"樹齡已逾千年,自被發現後,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歲月流光,古茶悠悠,朵貝茶香撲面而來。普定茶文化悠遠綿長,至今還有時逾百年、千年的古茶樹群。從2017年以來,經有關專家和工作人員查證,普定有古茶樹18149餘株,主要分佈在化處鎮、雞場坡鎮、馬場鎮一帶。

可以喝的文物——安順普定朵貝貢茶

 轉載《漫說普定朵貝貢茶》一一普定化處鎮朵貝茶在明代以前就有名氣。相傳,三國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剛毅孟獲為了感激丞相,敬獻空山朵貝茶。丞相品茗朵貝茶,夜觀天象研兵書,神清氣爽、心靜如水擊敗司馬懿百萬大軍。化處鎮原叫"天竺鎮",深厚古老佛文化小鎮殘存三座寺廟。相傳,明憲宗年間(1466)天問法師從河南雲遊到化處,在雙風山寺修行。法師帶朵貝茶青用小鍋柴火殺青.揉搓製茶。用山泉水品茗朵貝茶,參禪悟道,氣定神閒,精神振作。取名"天問禪茶"。天問法師不肯離去.直至坐化成仙,化處鎮而得名"神仙坐化之處之意"。相傳,清嘉靖皇帝為尋找長生不老之丹,曾不理朝政。後得知天問和尚飲朵貝茶成仙,便傳旨進貢朵貝茶作養生飲料。皇帝飲後頓覺精神大爽,耳聰明目,從此不再尋丹之術。據《普定縣誌》記載:"相傳明朝年間朵貝栽種的茶葉曾作過貢品"。可見朵貝茶在北方為上層士大夫認可,品質"其味極佳"。其時,朵貝地名古代前叫"多貝",意思是地下多含礦藏寶貝。隨歲月輪轉演化為"朵貝"。——種植朵貝茶最早算古彝族。漢代以前叫"白羅羅",與畢節地區古彝族"黑羅羅"相對應的古代少數民族。清代詩人.戲曲家舒位在《黔苗竹枝詞》寫道:"紅泥坡下白羅羅,下姓相逢喚阿和。一帶青山橫作黛,春風吹遍採茶歌。"真實描繪了古彝族風情習俗。——清乾隆鎮寧舉人餘上泗,官至黔西學政,他在《蠻洞竹枝詞》寫道:"白頭巾破白衣頹,扶岸攀羅過水隈。草屋山腰童下指,呼爺牽犬背茶回。"記錄各民族生產生活風貌。——在明洪武年間,普定衛.永寧衛等置茶馬司收購貴州茶,開闢古驛道"苗疆走廊",開展雲南西藏邊貿生意。古驛道全長2600裡,貴州境內約1800裡。是元明到晚清時期數百年來維繫西南與中原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聯繫的大動脈。其沿線及周邊地域各民族互動頻繁,留下厚重而多樣的歷史文化積澱。——明朝14年(1381年)朱元璋為鞏固大明王朝,派傅友德、藍玉、沐英等將軍率30萬大軍遠征雲南元朝殘部。皇帝親自制定進軍路線,平定雲南後,留沐英率部世守雲南貴州一帶,直至明朝滅亡。明軍抵貴州後,在普定設大本營,(史稱普定衛)。按照江南石頭城建築風格,建起了石頭的屯堡建築,屯田養兵,並將屯軍家屬和部分移民,從江南地區遷入滇黔。眾多外來文化與本地土著文化隨年代摩擦與融洽,形成極富特色屯堡文化,民風民俗生活觀念。屯堡茶、朵貝貢茶、小鍋茶等是文化的產物。——朵貝貢茶在明代以前就很有名氣。據《安順府志》記載:朵貝茶於明朝崇禎年間(1628一1644)進貢朝廷。從江南遷來的屯堡人,從小在種茶喝茶賣茶的氛圍里長大,必然推動普定.安順地區茶葉的生產與發展。《續修安順府志》記載:"東鄉二堡至石板房一帶,土多砂質,宜於種茶,故山麓,園畔茶林幾遍,而以諸屯所產尤佳。農民多賴以為業,為出口大宗。"——屯堡人賣茶歷史悠久,上世紀80年代走出貴州銷往京津各地大名鼎鼎。有屯堡姑娘身著寬衣大襟袍,腰繫織錦腰帶,腰帶結節垂臀後,腳下白網鞋,裹綁腿、衣領、袖口和襟邊飾圖形花邊,竹扁擔挑上茶葉竹籃走街串巷叫賣,形成一道文化景觀,添加很美生活畫面。——明代以來安順普定盛行砂鍋炒茶,尤以織金砂鍋為上乘。《續修安順府志》載:"東南鄉一帶,田多土少……然其土宜茶宜竹,故茶竹出產頗多。茶植丘壟之間……然製法精良,色香味俱佳,茶商稱為上品,銷路頗廠,即俗稱為'小鍋茶'者是。""小鍋茶"從萎凋到殺青.烘乾氣呵成,砂鍋殺青後,在石板上揉捻,再用煤火烘乾,並不停翻動,整個製茶過程不過夜,避免茶葉渥黃渥爛。——當今,隨著現代化的發展,種茶製茶技術先進,產量規模檔次完善,茶葉色香味俱全。"朵貝御峰"、"朵貝御芽""瀑布毛峰"等獲全國.省市金銀獎。也算是現代人繼承發揚先輩一大幸事,因此,精細加工.注重品牌應會產出優質的朵貝茶。

可以喝的文物——安順普定朵貝貢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