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年开篇,记录与回归


鼠年开篇,记录与回归

早就想动键盘敲一篇鼠年开篇题文,但这过完了初七、过完了十五、过完了正月……开篇还是c迟迟没有落实。

要给自己的弱行动找借口么?

其实就是有点纠结。

——纠结:写什么好呢?

保险干货(例如医疗险的硬知识与投保指南)?

疫情下的保险(产品责任拓展、甚至是些转行建议)?

这些选题我都想过,但好像也都不是最有动力要写的。

去年八月,我开出公众号——丽佳的百保袋。

当时初步设想就是把这里打造成自己虚拟的工作室。用于梳理保险知识、解析新产品、甚至可以做一些实战案例的复盘。同时也可以将客户常问的常规问题,提前做一份书面上的准备,应该能大大提升和客户间的沟通效率。

所以短短的五个月,在这个工作室中,我一共分享了和保险相关的二十一篇文章,其中有四篇是授权后转载来的。(这里不是来炫耀产量的,产量其实还蛮低的,哈哈哈)

但这个模式存在一个潜在问题。

我们来一起想象一个场景:

你是一个不太懂保险的潜在消费者,当因为外界事件激发了你近期的购买需求(比如有孩子了、比如周边有亲友遭遇不幸等等)。作为一个对自己负责的准消费者,你接下来要做的,大概率是会到处搜集与买保险的相关信息。可能会从熟人那取经,也可能从互联网上自学,总之,这个被外力激发的需求,会促使你关注一段时间关于保险的话题和信息。

这期间也许你会看到我关于这些话题的分享,并且能从中获得一些为你有用的信息。

但这些关注基本会随着你买到自己心仪的保险而终止。

那么,我在思考:是不是之后我再分享保险的信息,对你而言,价值和意义就大大降低呢?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你来到这里获取信息,角色是保险的消费者,因此当现阶段消费需求完成后,你的注意力势必不会再多加停留。

因为你的注意力只会停留在目前对你有用的信息上。

那么上述事实对我个人公众号的内容输出有何影响呢?

我在思考:如果我把这个属于文字爱好者的“自我”发声平台仅仅限定在工作的维度,是不是会浪费它巨大的能量呢?

因为我输出的专业内容大概率只能对消费者(读者)产生一时的价值。却不能作为我“之所以为我”,在你身边,一直产生能量的长期理由。

毕竟我不是一个“保险公司”,我自身的存在不只是为了我的主营业务。

除了业务,我还有这样特点的:

我爱好阅读、喜爱孩子、渴望成长、正在尝试打磨优势。

这些话题,我都希望能分享给你。

甚至希望通过不断的分享,能够创造连接的机会,认识同频的那个优秀的你。

如果想达到上述的效果,这个公众号究竟该怎么来写呢?

“不会写、写不好、除了保险没得写”,这些潜在对自己的怀疑,又是我行动的另一个阻力。

有助于突破上述阻力的答案,是我最近在一本书中看到的——

《人生护城河》。

作者张辉(@辉哥奇谈)。

张辉的本职工作是在「车和家」负责组织发展。业余爱好是读书、写作、自驾游和分享。

因为35岁遭遇的一次危机,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焦虑。为了缓解焦虑,他与朋友一起创办了第一公众号「改变自己」,并在2015年创办了自己的自留地「辉哥奇谈」,用来不断记录自己的心声,不为流量、不为利益,就为自己。并于去年出版了人生的第一本书。

在书中,他分享了一些他写公众号的心路历程:有过中断、有过对内容的否定、有过不知写什么的彷徨,但最终,他还是靠不断的行动打破了因不自信而产生的自我限制。

曾经的他,为了督促自己的行动,立过"flag”:连续日更100篇、完成后接着挑战连续日更365篇。别忘了,他的本职工作并不是网络作者,而是利用极为有限的工作外时间实现了对自我态度和行为的承诺。

通过张辉对自己经历的分享,让我认识到,坚持写作就是一种很好的记录方式。

引用季羡林先生(《清华园日记》作者)对自己这本日记价值的肯定「日记是最具体的生命痕迹的记录。以后看起来,不但可以在里面找到以前的我的真面目,而且也可以发现我之所以成了现在的我的原因。就因为这点简答的理由,我把以前偶尔冲动而记得日记保留起来,同时后悔为什么不坚持下来

看到这么多前辈因写作而终身受益后,我也渐渐放低了心理防线。哪怕是记录流水账,但当把时间维度拉到10年20年甚至更长的长度,就会看到即使是些胡思乱想也都是有价值的。因为写作是能帮助我们卸下所有伪装、放下所有外在压力,直接面对真实自己的最有效的方法。这应该就是人们喜欢文字,喜欢写作并乐于分享的行动源动力。

因此新年的开篇,我决定用文字记录下这个时刻——

丽佳的百保袋将更名为丽佳的百bao袋,日后分享的内容也将更多元化。

比如,我正在考虑是否要将已坚持近半个月的#每日复盘#加入展示,带动一起想为自己做记录和分享的你。

鼠年开篇,记录与回归

每日五问

把公众号的定位回归自我,也是想让这个百bao袋更有生命力一些。

因为见过太多同仁为了“卖保险”而开公众号,但因为找不到自己记录的源动力,公众号的“有效生命”就只停滞在一篇官宣和几篇保险科普而已。

最后用《大象与跳蚤》的作者查尔斯·汉迪在其自传中的一段话,作为对自己的勉励「我发现想生活学习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我会鼓励更多的人写下他们一生所学的知识并分享出来。我们越是打开我们的生活,就会有越多的人可能相信我们。我希望我的新读者会喜欢我的想法、故事和反思,并发现它们跟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