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修坟立碑有什么讲究?

再见丶无法复制的曾经


传统文化中修坟立碑有很多讲究,老百姓未必都知道、都懂,但是,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修坟立碑不能搞封建迷信,不能铺张浪费,只把它看成如阳宅房屋般的修缮就好。

给故去亲人修坟添土、立碑,要在1周年、3周年的时间段,一般都选择在清明,如果在清明节立碑,应在清明节前一周和后一周的半月之内。

为什么在清明节前后立墓碑不必精确的选择时间呢?因为老辈子规定,一年当中清明节前后在坟墓上添土、立碑、栽树等一切阴宅事宜百无禁忌,这也是人们把一切阴宅事宜都集中在清明节来办主要原因。下面把修坟动土和立碑的讲究做一个详尽的交代。

一、关于修坟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动土时间与祭奠

坟墓的修法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而定,但,要选择晴天,接近正午时分动工,动土时先祭奠,修好的坟向要跟从前一致,修好后再跪拜烧纸。

2、取土不宜远

修坟取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所取的新土最好使用距坟地百步以内的土,另外取土的时候不宜挖得太深,否者会有损地脉影响着祖坟的气场,也不利于子孙的运势。

3、修坟并不是越繁华越好

很多人喜欢将祖坟越修越繁华,殊不知,修坟并不是越繁华越好,过于繁华和过于气派,反映的只是表面相,阴宅有华而不实之说,过于气派反而影响着坟墓的气场,所以修坟的时候,不要以为的追求豪华和气派。

二、立碑需要注意的有哪些?

1、墓碑的方向

立碑要和点穴方位一致,人们都知道如果立碑的方向和坟地穴位的方向不一致,有可能会造成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穴位的立向是阴宅最关键的环节,不能小视。

2、墓碑的碑文

正文写明立碑者对死者的称谓及死者的姓名。如“先考x君xx大人之墓”。落款写明立碑人的身份、姓名,立碑时间可写可不写。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为了省事,把生者和死者的名字刻在一起,比如俩夫妻有一个故去,把生者也雕刻在墓碑上,毕竟他还活着,总不是一件好事。可以留下位置,等以后补上,也可以等以后一起立碑也可以。

3、墓碑的字体

字体不宜是行书、草书,最好是庄重的魏碑体、隶书、楷书。碑刻要一定是阴刻,即凹刻,不可是凸刻。

4、墓碑的大小形状

不宜过高过矮,一般低不过腹高不过颈,并非越高大越好。百姓的墓非比皇帝的陵寝,高大的碑立在穴前,对坟形成逼压之势,对子孙后人运势前程不利。墓碑形状,要长方形,要有规有矩,不要太窄太宽,适当就好。太矮则预示后代出矮胖之人。

5、不能立碑的坟墓

死者是横死意外而亡、夭折未成年而死、无后没有后嗣,这三种情况下是不能立碑的。

以上是@那些旧时光家乡的一些风俗习惯,或许和您家乡有所不同,欢迎大家关注交流。共同分享悠久的传统文化。


那些旧时光


我是满族人,满族人修坟和立碑是两个事情,修坟也跟汉族人一样,在清明节进行。

修坟首先要割草,把坟上的草和坟里四周的草,都打扫干净,然后开始填坟土,坟门也要修理,做完这些工作大约需要一天的时间。完后压坟头纸,烧纸上坟,每个坟头都烧,根据坟墓的时间长短,烧纸的数量多少不一。最后所有的人向坟墓统一叩三个头结束。

立碑和汉族人不太一样,虽然也要事先找一个阴阳先生,选一个良辰吉日,再行立碑。但是我们满族人只给坟墓里的主要人物立碑,其它人不立。比如我们家的祖坟,就给我奶奶一个人立碑。因为我奶奶中年守寡,领着三个儿子一个女儿过日子,这才繁衍出我们这些后代,我大爷,二大爷加上我父亲,母亲等都没有资格立碑。

我奶奶的碑文上写的是什么什么氏,因为是女人后面要有个氏字,氏后面是之墓两个字,然后是碑文日期,没有什么多余的字,来说明一些内容,就这么一个简简单单的一个墓碑。但是立碑没有明确规定必须是哪个儿子进行,我们家的墓碑是由我和我三哥一起立的。

立完碑后也是同样烧纸,上坟,叩头结束。




寂语堂斋


修坟立碑时间选择过大寒节。大寒节后十三天,诸神凶煞放假(退位)。

立碑(石碑)大小尺寸无一定规格。根据自己经济承受能力,还要根据施工要求。太高太大,需要的劳动力就多。石碑和坟墓大体同向。正面碑文,中间用隶书(大气庄重)单数,(男性先人)显考某(姓)公某某(名讳)老大人之墓;

(女性先人)顯妣某(姓)母某(娘家姓)氏老孺人之墓。(括号里是注解提示,不做使用)。右边题头小楷,上书公元某年孟冬月(十月),或者仲冬月(十一月),或者季冬月(腊月)空两字,谷旦。落款,男某某,弟兄多,就老大名字放中间,老二右边,老三左边……先右后左并排排列。往下是孙子辈也是并排排列,立碑时,有曾孙,也要刻上。最后刻上“立”字。

么山么向一般也在碑上标注。比如壬山丙向(坐北朝南),或者丙山壬向(坐南朝北),凡此类推。

开土前焚香烧纸(通知土地神),修坟立碑完毕,再次焚香烧纸,告慰先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