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卢氏印象

卢氏印象

叶剑秀

  正值暑期,随河南思客采风团去卢氏采风。

  卢氏这地方神奇,坐落秦岭之东,中原之西,一手牵黄河,一手揽长江,把自己掩藏在青山绿水之间。踏上这片热土,来不及深呼吸,心中便生出了无限的向往和虔诚的敬畏。

  翻开历史的竹简和发黄的典籍,卢氏县的身世有影有形,古朴典雅,随意撷取一处,无不泛现岁月的光华。过于稠密的史料和传说,浸染着世事沧桑的悲喜,一时难以捋清脉络,概而述之,皆与美好的意愿和向善的诉求密不可分。

三门峡:卢氏印象

  历史毕竟有真实的一面。把远古洪荒岁月的碎片链接,眼前恍若复原了被时光撕碎的拓片。卢氏,由远古时期的“尊卢氏”部落演变而来。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建县,县名沿用至今,2100多年未曾改变。卢氏国作为地理名词,最晚在春秋末期,或战国初期就已经形成,且广泛使用。从卢氏县境内出土的卢氏布、卢氏涅金等古钱币来看,这些古钱币上铸有“卢氏”,表明卢氏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了。

  卢氏县的名字被叫了2100多年,无论怎样的风云变幻,地名方志沿革,卢氏县名从未更改,是全国仅有的以姓氏为县名的三个县城之一。

  卢氏远离周边城市,自然就远离了繁闹的纷争和喧嚣的袭扰,似一位农家村姑,在山水间行走,在林木与山地里劳作。愉悦时哼一曲民间小调,疲倦时坐在石头上栖息,抑或忽闪起灵动的双眸,仰望头顶的一方天空,透过枝叶的缝隙和夕阳的余光,去想象山外的世界有没有这么静美。一代一代,繁衍生息,与世无争,心底纯净得似山涧清泉,这或许是多少人追求的唯美境界了。

  走进卢氏的雾山云水里,感受到了那份久违的沉静与安宁。在那份沉静里仿佛能听到曾经贫苦的叹息;安宁中,恍若聆听到大山跳动的心音,分明还带着时代的呐喊和呼唤。

  如诗如画的山充溢着灵性,如歌如诉的水蕴含着情韵。卢氏物华天宝,必是有几分天赐之意。那位中国历史上的大思想家李聃,地道的河南老乡,曾经在卢氏、灵宝的地域上待过一些时日。也许,他在这里纵横山水,采集山岚之灵气,汲取秀水之灵韵,才有了胸中的才情恣肆流淌,在卢氏不远处的函谷关挥毫写下五千言的传世之作《道德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部《道德经》,蕴含着深奥的哲学思想。老子李聃一气贯通,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均应效法或遵循规律。

  《道德经》的哲理是说给国人的,也是说给世界的,更是对万物生命的传经布道。卢氏人优越,最先触摸到《道德经》的竹简,感悟到了其中的曼妙精髓,理所当然有几分自豪。

  大道至简,大象无形。这话是老子李聃说的,卢氏人受益,铭刻于心,无不成为这至理名言的践行者。所以卢氏人厚道内敛,勤劳智慧。

  接待我们的人脸上洋溢着笑意,握手与寒暄之间,随和亲切,一颦一笑,分明是真诚和温暖,我们仿佛是自家的至近亲戚,来了,便没有丝毫的虚假客套。

三门峡:卢氏印象

  去一个峡谷漂流,文友们纷纷攘攘欢腾起来,我却沿溪流徒步而下。漂流玩的是刺激,我想去品读卢氏的山和人。那山的精致和葱茏自不待多说的,人倒是朴实得令人感动。途中我多次寻机向当地乡民问道,不同老乡都会停下身来,耐心而细致地指点,唯恐我迷了归途。

  去一个兰花种植基地参观,天近午时,一位大嫂端出一筐手工油卷蒸馍,热情地让我们品尝。我抵挡不住诱惑,带头拿起一个,文友们相继效仿,馍筐减空大半。这筐蒸馍,想必是基地员工的午餐,大嫂的神情没一丝怜惜之意,依然挂着灿然的浅笑。“没事,吃完还有。”一句厚道而真情的话语,让我在那个瞬间感动不已。

  卢氏人活得坦荡、明白。去熊耳山南麓的汤河乡感受奇特的裸浴民俗,开始是惊讶的,当到了现场,一切释然。

  在公路对面不足百米的高山脚下,几间红亭子里依稀可见女人们沐浴的身影,她们或坐在池边轻搓玉体,或泡在水中露出头肩,或背对河岸解衣脱衫,或赤身裸体梳头晾衣。一些女性躯体一览无余,看不到一丝羞涩掩饰之态,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宛若处在瑶池一般怡然自乐。

  当地男女村民白天在路边温泉裸浴而不避人。男女轮流裸浴,向着蓝天白云,尽情沐浴自己的胴体,形成独特罕有的裸浴奇观,堪称中原一绝。

  据接待人员介绍,位于豫西八百里伏牛山腹地的卢氏县汤河温泉,夜以继日从陡崖壁缝间涌出。汤河裸浴起源于何时没有人能说得清,祖辈都是这样,光绪九年的《卢氏县志》上曾记载,“汤池在熊耳山足,夏可熏鸡,冬可沐疡”,想来有一定历史了。当地百姓笃信这是“天赐圣水”,常沐温泉能避灾驱邪,消除疾病。

  毋庸置疑,裸浴是农耕社会相对封闭下产生的一种特殊习俗。虽然充满野性,但裸浴秉承人与大自然的赤裸接触中回归天性,坦诚面对自己的身心,天人合一,在那一刻,人与人之间没有了高低贵贱之分。

  且不论这种奇特的民俗能走多远,能够流传至今必定有它的道理。一方百姓认可并自愿遵循的事物,久成习俗,俗而不庸,最终演绎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看到本真的母体,如同看到我们的祖先和父母,我相信谁也不会有污浊的邪念。我们从自然中来,终归要回到自然中去,行世的过程,无论繁华与落寞,都要挺举自信的自己,等到化土作泥,去蓬勃一棵树,去茁壮一片林,便是人性升华的至高境界。

  去卢氏的五里川镇,是为拜谒曹植甫、曹靖华两位父子巨儒去的,这是我们此行的必选之地。

  曹植甫,出生于卢氏县五里川一贫寒家庭。20岁那年考中秀才。博学多才,精深的学识,本可博取功名,但他亲历社会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痛恶时政,又怜悯家乡文化落后,毅然回乡的他设校授徒,立足山区教育45年。终生播撒甘霖无数,培育桃李万千。

  曹靖华是曹植甫之子,自幼聪慧,饱读诗文,一生追求进步,坚持革命。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踏实苦干,不务虚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翻译家。

  在五里川镇中学,矗立一座六棱形亭式建筑,门楣上书“尊师亭”三字。亭内立有“曹植甫先生教泽碑”,教泽学子,激励后人。一代文豪鲁迅为先生撰教泽碑文称赞。

  “舞台即是世界,世界便是舞台。演员在演大家,大家都是演员”。从一代宗师故里返回,曹植甫先生曾经书写的一副对联依然萦绕脑海,那朴实而富有哲理的内涵,让人品味无穷。

  次日清晨早起,徜徉在诗意空蒙的洛水河畔,去思索厚重而大美的卢氏。仰韶文化、河洛文化的千年传承,崤山、熊耳、伏牛三大山系和洛河、淇河、老鹳河三大水系的浸染,卢敖、老子、曹氏父子人文的熏陶,铸就了卢氏的风骨,丰润了卢氏的血液。文能生辉,辉生光,光照千秋;山能生威,威生谋,谋福万代;水能生津,津生智,智慧润万物。

  历史只要闪开一条缝,卢氏人就能放射出万丈光芒。

  我们不得不叹服卢氏集体的能量。在新时代的大潮中,卢氏人以胆略和智慧,飞速腾跃:百日竣工一所学校,半年落地一家企业……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河瑰丽,林海葱郁。卢氏不仅有诗和远方的隽永和柔美,更具有骏马秋风的粗犷和豪放。现代文明,当代繁华,完美地缔结成了一个成熟丰饶的新卢氏。

  春季清新,夏季清凉,秋季清爽,冬季清静。自由山水,清清卢氏,重在体验。(本文图片摄影陈旭)

  作者简介:叶剑秀,笔名古枫,男,汉族,河南省鲁山县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鲁山县作家协会主席。先后有小说、散文、纪实文学计200余万字,发表于《光明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河南日报》《羊城晚报》等国内报刊。曾出版有长篇小说《野太阳》、纪实文学集《为警无言》、小说集《黄土厚韵》、散文集《怀念爱》。《河南思客》签约作家。

来源 三门峡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