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沒有像哥倫布一樣地理大發現,原來因為這個


1405年到1433年,在這28年間,明朝政府前後組織了七次極為盛大的航海行動,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鄭和下西洋”。

據《明史》記載,為了此次遠航,明朝政府一共打造了240多艘航船,其中最大的一艘航船長約150多米,需要兩百多個人才能啟動。當時艦隊中的船隻幾乎都能夠容納上千人。

這次航行,從太平洋的西安跨越到印度洋甚至到了大西洋附近,訪問了30多個國家,帶回來了無數奇珍異寶。

這是一場載入史冊的盛大航海之行!

鄭和下西洋沒有像哥倫布一樣地理大發現,原來因為這個

可是,我們發現鄭和的航行並沒有使明朝發展成跨越大洋的強大帝國,反而是在100多年之後,西方國家迎來了“地理大發現”進入了大航海時代。

鄭和下西洋沒有引起地理大發現的原因有很多,有人認為是鄭和走的路線有問題;有人認為是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只是為了宣揚國威;也有人認為鄭和下西洋是為了暗中尋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並非為了探索和掠奪;還有人歸咎為當時封建統治者思想的狹隘性……

原因有很多,那今天就針對經濟這一個方面來進行闡釋。

眾所周知,15世紀的明朝尚還處於封建社會之中,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佔據主導地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使當時百姓過得十分安穩;國家內外也沒發生什麼能“傷筋動骨”的大災難,朝廷也算穩固。

鄭和下西洋沒有像哥倫布一樣地理大發現,原來因為這個

國家強盛、內外安定,統治者便有了計劃這次大航行的資本。

隨著鄭和七下西洋,一條連接太平洋西岸和大西洋東岸的“海上絲綢之路”也變得越發清晰。

當時明朝所生產的絲綢、茶葉、瓷器等物品深受外國人的喜愛,產品遠銷亞歐國家,使當時的明朝政府在對外貿易中處於出超地位,商業貿易處於有利地位。那麼統治者怎麼會想著靠海外擴張來發展經濟這種事呢?

也就是說,在自然經濟佔主體地位的客觀原因和統治者對探索其他大陸索然無趣的主觀原因的雙重作用之下,鄭和下西洋並沒有引發地理大發現。

反觀同一時期的歐洲國家,原本由地中海到達東方的傳統水上航路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所佔領,這使得西方人到東方進行貿易的成本被抬高。為了節省成本,許多西方商人就會想要開闢通往東方的新航路。

鄭和下西洋沒有像哥倫布一樣地理大發現,原來因為這個

並且,在15世紀,歐洲的商業持續發展,在東西方的貿易往來之中,西方國家因為進口大量的香料、瓷器、絲綢等物品,而使西方的黃金和白銀大量流入東方。為了緩解歐洲的金銀緊缺的情況,也更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商業利益,想要進行海外貿易的西方人越來越多。

哥倫布就說過:“有了黃金,甚至可以使靈魂進入天堂”這番話。

在渴望黃金白銀的主觀能動力的驅使和傳統商路受阻的客觀壓力之下,西方掀起了轟轟烈烈的航海風潮,於是,便迎來了地理大發現。

所以說,從經濟層面來講,鄭和下西洋沒有引起地理大發現或許不是一種偶然,可能更是一種必然。

鄭和下西洋沒有像哥倫布一樣地理大發現,原來因為這個

雖然大航海時代的確讓人心馳神往,但是在新大陸發現過程中卻伴隨著血腥和暴力,不禁令人唏噓。或許明朝政府沒有掀起地理大發現,從某種層面上來說,對當時世界上其他國家來說並非是件壞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