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对辽为什么要签合约、送岁币呢?

用户2272628001939


先普及一个历史知识:岁币

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

一.宋辽冲突

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辽政权。

辽太宗耶律德光时期,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日益加剧。

宋太祖赵匡胤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北宋此后一直采取防御政策。

二.澶渊之盟

宋真宗赵恒时期1004年,辽圣宗耶律隆绪亲率20万大军大举南下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

北宋名相寇准大义凛然,力主皇帝御驾亲征。当宋真宗如天神降一般出现在澶州的北城楼上时。

宋军顿时欢呼"万岁",回荡数十里之外。宋军士气大振,辽军闻风丧胆,辽军主帅中箭身亡,溃不成军,仓惶逃窜。

当时的局势非常有利于北宋,但宋真宗赵恒,竟然从内心惧怕于辽的声势,并考虑双方交战已久、互有胜负,以每年给辽岁币30万作为条件,主动求和,双方在澶州定盟和解,约为兄弟之国,宋为兄!

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

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三:为什么呢?

北宋在局势大利的情势下,宋真宗主动求和,签约送币,战争的目的是停止战争,是和平。

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同时也是宋朝向番方交纳岁币换取和平的开端!

我们想说当时的宋真宗赵恒的心里肯定也翻江倒海,思来想去,最后下决心签约送币求和平。

天下,是赵家的天下!和平,可能对一个封建皇帝而言,有着我们普通老百姓不能了解的含义和算计吧:

澶渊之盟,使北宋王朝节省了巨额的战争开支,岁币(30万)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费用(3000万)百分之一。

用岁币换和平,避免了重兵长年戍边造成的过量徭役和朝廷赋税压力,以较少的代价换取了战争所难以获取的效果。

签约之后,北宋在边境上开放交易,促进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宋辽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融合。

历史上的正与野,对与错,任后人评说吧!


东秋妮


总体上来说有两点:

1、契丹军事战斗力较强,对北宋威胁较大,为了息事宁人,北宋送给辽“岁币”。

2、北宋统治者的软弱、腐朽。

请看以下史实:

公元1004年(宋景德元年),辽朝萧太后、辽圣宗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前锋已经到了澶州(今河南濮阳)。告急文书像雪片一样飞到朝廷。寇准劝真宗带兵亲征;副宰相王钦若和另一个大臣陈尧叟却暗地里劝真宗逃跑。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迁都金陵,陈尧叟是蜀人,劝真宗逃到成都去。

宋真宗听了这些意见,犹豫不决,最后召见新任宰相寇准。

宋真宗听了寇准一番话,决定亲自率兵出征,由寇准随同指挥。

在寇准和将士们的催促下,宋真宗才决定动身到澶州去。

这时候,辽军已经三面围住了澶州。宋军在要害的地方设下弩箭。辽军主将萧达兰带了几个骑兵视察地形,正好进入宋军伏弩阵地,弩箭齐发,萧达兰中箭丧了命。

辽军主将一死,萧太后又痛惜又害怕。她又听说宋真宗亲自率兵抵抗,觉得宋朝不好欺负,就有心讲和了。

澶州城横跨黄河两岸。宋真宗在寇准、高琼等文武大臣的护卫下,渡过黄河,到了澶州北城。这时候,各路宋军也已经集中到澶州,将士们看到宋真宗的黄龙大旗,士气高涨,欢声雷动。

萧太后派使者到了宋朝行营议和,要宋朝割让土地。宋真宗听到辽朝肯议和,正合他的心意。他找寇准商量说:“割让土地是不行的。如果辽人要点金银财帛,我看可以答应他们。”

寇准根本反对议和,说:“他们要和,就要他们归还燕云失地,哪能再给他钱财。”

但是,宋真宗一心要和,不顾寇准的反对,派使者曹利用到辽营谈判议和条件。曹利用临走的时候,宋真宗叮嘱他说:“如果他们要赔款,迫不得已,就是每年一百万也答应算了。”

寇准在旁边听了很痛心,只是当着真宗面不便再争。曹利用离开行营,寇准紧紧跟在后面,一出门,一把抓住曹利用的手说:“赔款数目不能超过三十万,否则回来的时候,我要你的脑袋!”

曹利用知道寇准的厉害,到了辽营,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定下来,由宋朝每年给辽朝银绢三十万。

曹利回来详细汇报。当曹利用说出答应的银绢数目是三十万的时候,宋真宗高兴得简直要跳起来,直称赞曹利用办事能干。

随后宋真宗听信近臣的谗言,罢免了寇准。

接着宋辽双方正式达成和议,宋朝每年给辽朝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不用说,这笔巨额赔款,长期成为北宋人民额外的沉重负担。历史上把这次和议叫做“澶渊之盟”。

此后宋辽两国未有大规模的战事发生。



我们的凡尘


宋辽答合约是澶渊之盟的一部分。当时辽兵南侵,宋真宗在丞相寇准的极力主张下前往澶州抗辽。在战场环境有利于宋的前提下,辽派使求和。双方于是签订了《澶渊之盟》。商定宋每年向辽输出岁贡银30万两,绢30万匹,双方划定边贸榷市,加强贸易往来。对宋来说这是一项屈辱条约,不但燕云十六州没有收回,还要输出岁贡,可谓失地赔款。但自条约签订以后,宋辽边境保持和平一百多年。使北宋长时间保持经济繁荣昌盛,经济空繁荣。因贸易顺差,每年的岁贡都能从榷市中赚回。这种状况持续到北宋末年。


微笑东东


公元1004年十二月,彼此争斗了二十五年的宋辽双方,终于在澶州(今河南濮阳市)签订了和约。

根据和约规定,宋每年给辽十万两银二十万匹绢的“岁币”,双方各守自己的地盘,宋真宗赵恒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互称兄弟,宋辽两国皆为兄弟之邦(注意,是宋为兄,辽为弟)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的签订,对于宋辽双方来说百利而无一害。

那么,签订檀渊之盟这样的条约有什么作用呢?

首先、促进了两国关系。在这之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宋朝和辽国之间再也没有发生过大规模战争了,两国在经济贸易和政治文化上的往来越来越频繁。盟约缔结后,第二年,宋朝派人去辽国贺萧太后生辰,宋真宗致书时“自称南朝,以契丹为北朝”,宋、辽之间百余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

其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边境的安定。虽然,在盟约中,双方规定宋朝必须定期进贡,但是,这换来国家一百多年来的边境安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北宋经济繁荣。而且,当时宋朝重文轻武,只用了一点代价就换来和平。因此,有的学者认为这点付出还是很值得的。

最后、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宋朝军事力量羸弱。从某一个角度上来说,檀渊之盟的签订是宋朝在有利的军事环境下向对方妥协的结果。为什么这么说呢?在上文我们已经说到,宋朝凭借前人留下来的军事经验获胜,但其实它的兵力十分弱。若宋朝的军事实力能够稍微强一点,它又怎么会做出这样的妥协呢?

所以,如果当时辽宋双方继续打仗,胜负十分难辨。这不仅会造成宋朝经济衰退,还可能会加重人民的赋税压力,从而,导致农民起义等问题。于是,为了躲避战争,求得和平,宋朝主动提出签订檀渊之盟。在签下盟约之后,宋朝朝廷苟且安生,只顾着享受荣华富贵与玩乐人间,完全忘记了宋太祖立下的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宏图大志。从此以后,宋朝国力逐渐衰弱,社会风气一片奢侈萎靡。



煮酒祭长史


北宋初期,宋太宗赵光义即位以后,为扩大其统治地区,灭掉北汉,攻占太原。借此机会,曾进行两次大规模的针对幽云十六州的军事收复行动,但都遭到失败。宋太宗之后的宋代皇帝对于燕云16州根本没有战略上的主动进攻,宋朝转向战略防御阶段!宋朝转而加强对内统治,实行"守内虚外"政策,北宋的"积弱"局面也就在所难免了。

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河南濮阳)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宋真宗也赞同议和,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Sylar弈


宋朝皇帝尊辽国萧太后为叔母,但是北宋需每年向辽国纳贡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当时主导这件事的宰相是宋朝的名相寇准,澶渊之盟以来,天下太平,虽然每年给辽国进贡,但是不足用兵费用的百分之一。澶渊之盟之后,宋辽边境和平了上百年,辽国也成为北宋抵挡高丽、女真、党项等其他少数民族的第一道防线,虽无燕云十六州,却收十倍之功。

当然对于宋真宗来说,他也不是一个傻皇帝,澶渊之盟中,宋辽双方和平百年,贸易发达,但是有一点有一物品绝对不能出现—货币。

宋真宗规定,宋辽贸易,只能以货易货,严禁铜钱购买,但是辽人可以用铜钱、白银等来购买北宋的货物,最终送到辽国的货币,最后全部回流到北宋的地界。其实这也反映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双边贸易中,强国可以印刷货币来抢夺弱国的财富,强国可以不跟你做迈买卖,但是弱国必须买强国的产品,因为你自己造不出来,所以弱国在对外贸易中其实是没有什么发言权的。这是重点



尉蓝星空


军事实力方面,辽国强一些。政治方面宋朝文重武轻,将领不行。地理方面失去了幽云十六州后再也没有了养马地,没有强大的骑兵在北方平原很吃亏的。再加上前期的几次战役都输了,士气全无。皇帝和整个文官系统都不想打仗。


米粥稀饭


不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