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對遼為什麼要籤合約、送歲幣呢?

用戶2272628001939


先普及一個歷史知識:歲幣

北宋每年送給遼銀,絹等錢物,稱為歲幣。

一.宋遼衝突

10世紀初,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遼政權。

遼太宗耶律德光時期,佔領燕雲十六州,從此,遼與中原王朝的衝突日益加劇。

宋太祖趙匡胤晚期,北宋與遼保持友好關係,雙方互通使節。

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後,向遼發動數次戰爭,遭到失敗,北宋此後一直採取防禦政策。

二.澶淵之盟

宋真宗趙恆時期1004年,遼聖宗耶律隆緒親率20萬大軍大舉南下攻宋,一直打到黃河岸邊的澶州城下,威脅都城開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

北宋名相寇準大義凜然,力主皇帝御駕親征。當宋真宗如天神降一般出現在澶州的北城樓上時。

宋軍頓時歡呼"萬歲",迴盪數十里之外。宋軍士氣大振,遼軍聞風喪膽,遼軍主帥中箭身亡,潰不成軍,倉惶逃竄。

當時的局勢非常有利於北宋,但宋真宗趙恆,竟然從內心懼怕於遼的聲勢,並考慮雙方交戰已久、互有勝負,以每年給遼歲幣30萬作為條件,主動求和,雙方在澶州定盟和解,約為兄弟之國,宋為兄!

澶州舊稱澶淵,所以這次宋遼盟約稱“澶淵之盟”。

此後很長時間,遼宋之間保持著和平局面。

三:為什麼呢?

北宋在局勢大利的情勢下,宋真宗主動求和,簽約送幣,戰爭的目的是停止戰爭,是和平。

澶淵之盟結束了宋遼之間長達二十五年的戰爭,同時也是宋朝向番方交納歲幣換取和平的開端!

我們想說當時的宋真宗趙恆的心裡肯定也翻江倒海,思來想去,最後下決心簽約送幣求和平。

天下,是趙家的天下!和平,可能對一個封建皇帝而言,有著我們普通老百姓不能瞭解的含義和算計吧:

澶淵之盟,使北宋王朝節省了鉅額的戰爭開支,歲幣(30萬)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費用(3000萬)百分之一。

用歲幣換和平,避免了重兵長年戍邊造成的過量徭役和朝廷賦稅壓力,以較少的代價換取了戰爭所難以獲取的效果。

簽約之後,北宋在邊境上開放交易,促進宋遼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於宋遼的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民族融合。

歷史上的正與野,對與錯,任後人評說吧!


東秋妮


總體上來說有兩點:

1、契丹軍事戰鬥力較強,對北宋威脅較大,為了息事寧人,北宋送給遼“歲幣”。

2、北宋統治者的軟弱、腐朽。

請看以下史實:

公元1004年(宋景德元年),遼朝蕭太后、遼聖宗親自率領二十萬大軍南下,前鋒已經到了澶州(今河南濮陽)。告急文書像雪片一樣飛到朝廷。寇準勸真宗帶兵親征;副宰相王欽若和另一個大臣陳堯叟卻暗地裡勸真宗逃跑。王欽若是江南人,主張遷都金陵,陳堯叟是蜀人,勸真宗逃到成都去。

宋真宗聽了這些意見,猶豫不決,最後召見新任宰相寇準。

宋真宗聽了寇準一番話,決定親自率兵出征,由寇準隨同指揮。

在寇準和將士們的催促下,宋真宗才決定動身到澶州去。

這時候,遼軍已經三面圍住了澶州。宋軍在要害的地方設下弩箭。遼軍主將蕭達蘭帶了幾個騎兵視察地形,正好進入宋軍伏弩陣地,弩箭齊發,蕭達蘭中箭喪了命。

遼軍主將一死,蕭太后又痛惜又害怕。她又聽說宋真宗親自率兵抵抗,覺得宋朝不好欺負,就有心講和了。

澶州城橫跨黃河兩岸。宋真宗在寇準、高瓊等文武大臣的護衛下,渡過黃河,到了澶州北城。這時候,各路宋軍也已經集中到澶州,將士們看到宋真宗的黃龍大旗,士氣高漲,歡聲雷動。

蕭太后派使者到了宋朝行營議和,要宋朝割讓土地。宋真宗聽到遼朝肯議和,正合他的心意。他找寇準商量說:“割讓土地是不行的。如果遼人要點金銀財帛,我看可以答應他們。”

寇準根本反對議和,說:“他們要和,就要他們歸還燕雲失地,哪能再給他錢財。”

但是,宋真宗一心要和,不顧寇準的反對,派使者曹利用到遼營談判議和條件。曹利用臨走的時候,宋真宗叮囑他說:“如果他們要賠款,迫不得已,就是每年一百萬也答應算了。”

寇準在旁邊聽了很痛心,只是當著真宗面不便再爭。曹利用離開行營,寇準緊緊跟在後面,一出門,一把抓住曹利用的手說:“賠款數目不能超過三十萬,否則回來的時候,我要你的腦袋!”

曹利用知道寇準的厲害,到了遼營,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最後定下來,由宋朝每年給遼朝銀絹三十萬。

曹利回來詳細彙報。當曹利用說出答應的銀絹數目是三十萬的時候,宋真宗高興得簡直要跳起來,直稱讚曹利用辦事能幹。

隨後宋真宗聽信近臣的讒言,罷免了寇準。

接著宋遼雙方正式達成和議,宋朝每年給遼朝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不用說,這筆鉅額賠款,長期成為北宋人民額外的沉重負擔。歷史上把這次和議叫做“澶淵之盟”。

此後宋遼兩國未有大規模的戰事發生。



我們的凡塵


宋遼答合約是澶淵之盟的一部分。當時遼兵南侵,宋真宗在丞相寇準的極力主張下前往澶州抗遼。在戰場環境有利於宋的前提下,遼派使求和。雙方於是簽訂了《澶淵之盟》。商定宋每年向遼輸出歲貢銀30萬兩,絹30萬匹,雙方劃定邊貿榷市,加強貿易往來。對宋來說這是一項屈辱條約,不但燕雲十六州沒有收回,還要輸出歲貢,可謂失地賠款。但自條約簽訂以後,宋遼邊境保持和平一百多年。使北宋長時間保持經濟繁榮昌盛,經濟空繁榮。因貿易順差,每年的歲貢都能從榷市中賺回。這種狀況持續到北宋末年。


微笑東東


公元1004年十二月,彼此爭鬥了二十五年的宋遼雙方,終於在澶州(今河南濮陽市)簽訂了和約。

根據和約規定,宋每年給遼十萬兩銀二十萬匹絹的“歲幣”,雙方各守自己的地盤,宋真宗趙恆與遼聖宗耶律隆緒互稱兄弟,宋遼兩國皆為兄弟之邦(注意,是宋為兄,遼為弟)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澶淵之盟”。“澶淵之盟”的簽訂,對於宋遼雙方來說百利而無一害。

那麼,簽訂檀淵之盟這樣的條約有什麼作用呢?

首先、促進了兩國關係。在這之後的一百多年時間裡,宋朝和遼國之間再也沒有發生過大規模戰爭了,兩國在經濟貿易和政治文化上的往來越來越頻繁。盟約締結後,第二年,宋朝派人去遼國賀蕭太后生辰,宋真宗致書時“自稱南朝,以契丹為北朝”,宋、遼之間百餘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禮尚往來,通使殷勤,雙方互使共達三百八十次之多,遼朝邊地發生饑荒,宋朝也會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崩逝消息傳來,遼聖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后妃以下皆為沾涕”。

其次、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和國家邊境的安定。雖然,在盟約中,雙方規定宋朝必須定期進貢,但是,這換來國家一百多年來的邊境安定,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北宋經濟繁榮。而且,當時宋朝重文輕武,只用了一點代價就換來和平。因此,有的學者認為這點付出還是很值得的。

最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宋朝軍事力量羸弱。從某一個角度上來說,檀淵之盟的簽訂是宋朝在有利的軍事環境下向對方妥協的結果。為什麼這麼說呢?在上文我們已經說到,宋朝憑藉前人留下來的軍事經驗獲勝,但其實它的兵力十分弱。若宋朝的軍事實力能夠稍微強一點,它又怎麼會做出這樣的妥協呢?

所以,如果當時遼宋雙方繼續打仗,勝負十分難辨。這不僅會造成宋朝經濟衰退,還可能會加重人民的賦稅壓力,從而,導致農民起義等問題。於是,為了躲避戰爭,求得和平,宋朝主動提出簽訂檀淵之盟。在簽下盟約之後,宋朝朝廷苟且安生,只顧著享受榮華富貴與玩樂人間,完全忘記了宋太祖立下的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宏圖大志。從此以後,宋朝國力逐漸衰弱,社會風氣一片奢侈萎靡。



煮酒祭長史


北宋初期,宋太宗趙光義即位以後,為擴大其統治地區,滅掉北漢,攻佔太原。藉此機會,曾進行兩次大規模的針對幽雲十六州的軍事收復行動,但都遭到失敗。宋太宗之後的宋代皇帝對於燕雲16州根本沒有戰略上的主動進攻,宋朝轉向戰略防禦階段!宋朝轉而加強對內統治,實行"守內虛外"政策,北宋的"積弱"局面也就在所難免了。

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遼國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有大臣主張避敵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準的力勸,才至澶州督戰。宋軍堅守遼軍背後的城鎮,又在澶州(河南濮陽)城下以八牛弩射殺遼將蕭撻)。遼由於自身原因,很早就通過降遼舊將王繼忠與北宋朝廷暗通關節。宋真宗也贊同議和,派曹利用前往遼營談判,於十二月間(1005年1月)與遼訂立和約: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因澶州(河南濮陽)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


Sylar弈


宋朝皇帝尊遼國蕭太后為叔母,但是北宋需每年向遼國納貢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當時主導這件事的宰相是宋朝的名相寇準,澶淵之盟以來,天下太平,雖然每年給遼國進貢,但是不足用兵費用的百分之一。澶淵之盟之後,宋遼邊境和平了上百年,遼國也成為北宋抵擋高麗、女真、党項等其他少數民族的第一道防線,雖無燕雲十六州,卻收十倍之功。

當然對於宋真宗來說,他也不是一個傻皇帝,澶淵之盟中,宋遼雙方和平百年,貿易發達,但是有一點有一物品絕對不能出現—貨幣。

宋真宗規定,宋遼貿易,只能以貨易貨,嚴禁銅錢購買,但是遼人可以用銅錢、白銀等來購買北宋的貨物,最終送到遼國的貨幣,最後全部迴流到北宋的地界。其實這也反映出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那就是雙邊貿易中,強國可以印刷貨幣來搶奪弱國的財富,強國可以不跟你做邁買賣,但是弱國必須買強國的產品,因為你自己造不出來,所以弱國在對外貿易中其實是沒有什麼發言權的。這是重點



尉藍星空


軍事實力方面,遼國強一些。政治方面宋朝文重武輕,將領不行。地理方面失去了幽雲十六州後再也沒有了養馬地,沒有強大的騎兵在北方平原很吃虧的。再加上前期的幾次戰役都輸了,士氣全無。皇帝和整個文官系統都不想打仗。


米粥稀飯


不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