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去理解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一诗?

封护胜463


南宋的历史就是一部心酸史。面对强金,主战派与主和派的斗争伴随这个偏安王朝的始终。自绍兴和议后,主战派受到压制。虽然朝庭用金钱买来了几十年的和平,但来自北方危协并没有消除。一些士大夫和百姓麻木陶醉,居安不思危。林升的《题临安邸》正是这样背景下的诗作。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做汴州。几分无奈,几分愁。

对民族和国家命运的关切是宋诗的最大亮点,其中辛弃疾丶陆游丶杨万里丶文天祥等人的诗中体现得最为突出。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读后让人荡气回肠。百余年后,蒙元灭宋。宋人无名氏在陆游的墓前吟诵出千古悲怆之诗。

青山一发愁濛濛,

干戈况落天南东。

来孙却见九州同,

家祭如何告乃翁。


再造汉唐


题临安邸

南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是一首写在南宋杭州邸店(客店旅馆)墙壁上的七绝。

千年前的中国古代,没有手机互联网,人们的娱乐生活单调乏味许多。特别是出门在外的旅人,一个人住在孤独寂寞的旅馆,单调乏味可想而知。

好在人总是能根据条件创造。唐宋时代,在外的旅人们最喜欢的一个活动,就是在旅馆的墙壁上写诗。

温州人林升,这年到临安办事,住在了一家客店。晚上,寂寞无事,想起白天看到的那些歌舞升平的朝廷官吏,虽然是个吃瓜群众,难免也觉得心里不舒服。这些人,难道忘记了还有徽宗和钦宗两个皇帝,在北方受苦的这个现实吗?

反正晚上也睡不着,所以就到旅馆专门让客人写诗题字的墙壁上,写了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的内容讽刺南宋朝廷只顾歌舞升平、不知进取中原故土的意味很浓。

林升的胆子也挺大,毫不顾忌地留下自己的大名,发了一通牢骚。

敢于公开发表政治讽刺诗,并署名,可见当时尽管“君相纵逸”,但舆论环境还是比较宽松的。

没想到,这篇谢在客店的墙壁上的诗歌,戳到了很多人对痛点,大家争着传抄,诗歌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而且一传就传了千年。

林升是谁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南宋统治者,在国难当头,只会歌舞升平的丑态,被真实的记录下来,受到千年的批判,这就是诗歌的力量。


烟花三月09


这是宋代林升写的一首七绝。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的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第一句点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的特征,第二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止。后后两句以讽刺的语气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时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全诗构思巧妙,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是讽喻诗中的杰作。作者当时把诗写在南宋都城临安一家旅舍墙壁上,是一首墙头诗。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攻陷汴州,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全被金人占领。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奋图强,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1132年,宋高宗赵构第二次回到杭州,他看中了这水光山色的人间天堂,于是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子商人,在以屈辱换得苟安之下,大修楼堂馆所,建明堂,修太庙,宫殿楼观一时兴起,达官显贵,富商大贾也相继经营宅第,并大肆歌舞享乐,沉沦与奢侈糜烂生活中。几十年中,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北宋的汴州,成了这班寄生虫的安乐窝。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







知名看淡


题临安邸

宋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题临安邸》是宋代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七绝。


林升,字梦屏,温州平阳人,约生活于宋孝宗年间(1163—1189),生平不详。《西湖游览志馀》录其诗一首。

据《西湖游览志馀》卷二说:“绍兴、淳熙间,颇称康裕。君相纵逸,耽乐湖山,无复新亭之泪。士人林升者,题一绝于旅邸云云。”

清乾隆五十五年编纂的《东瓯诗存》收有《题临安邸》诗。关于该诗的作者林升均注明作者是“平阳人”。

这首《题临安邸》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疑原无题,此题为后人所加。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南宋绍兴二年(1132),宋高宗赵构第二次回到杭州,这水光山色冠绝东南的“人间天堂”被他看中了,有终焉之志,于是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士子商人,在以屈辱换得苟安之下,大修楼堂馆所,建明堂,修太庙,宫殿楼观一时兴起,达官显宦、富商大贾也相继经营宅第,壮大这“帝王之居”,并大肆歌舞享乐,沉沦于奢侈糜烂的腐朽生活中,致西湖有“销金锅”之号。

几十年中,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北宋的汴州(今河南开封),成了这班寄生虫们的安乐窝。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

此诗第一句点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的特征,第二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后两句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露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全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广慷Talk


北宋靖康元年,也就是公元1126年,这一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梁,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人俘虏,而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赵构逃到江南,并且在临安即位,历史上称它为南宋。

赵构是一个只求安逸和苟且的皇帝,他偏安一隅,不思如何能打败金兵,收回失地,甚至他大肆歌舞贪图享乐。

宋朝重文轻武,所以有很多文人,他们有的很会写诗,其中,一个叫林升的人在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写一首“墙头诗”,这首诗就是《题临安邸》了。

题临安邸
宋代: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诗,字面上的意思并不难懂:远处青山叠翠,近处楼台重重,西湖的歌舞何时才会停止?淫靡的香风陶醉了享乐的贵人们,简直是把偏安的杭州当作昔日的汴京!

林升想表达什么?

这首诗第一句“山外青山楼外楼” ,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这样首先描写了城郭的美景,起伏连绵的青山,楼阁接着一个,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然,这是多么美好的大好山河!首句,诗人描写山河的美好,为我们描绘出一副美景、一副山河岁月正好的乐景。

第二句“西湖歌舞几时休”,如果是天下太平,那么西湖边上歌舞升平,那应该是一副热闹繁华的景象,但诗人却用上了“几时休”,他用了反问的语气,这种歌舞升平的景象什么时候能够停止?因为现实中,金兵把大宋朝廷都赶出了都城汴梁,这些权贵还能心安理得的纵情享乐,毫无收复失地,收复祖国山河,诗人这种反问的语气,不但强化了自己的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

第三句“暖风熏得游人醉”,“暖风”一语双关,在诗歌中,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在诗人看在,正是这股“暖风”把“游人”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游人”也不是指普通的游人,而是指朝廷的权贵们。其中的“熏”、“醉”两字用得很精妙。一个“熏”字,暗示了那些歌舞场面的庞大与热闹,为“游人们”营造了靡靡之音的氛围。“醉”读起来,更让人感受到权贵们只顾醉生梦死,不管百姓死活。

第四句“直把杭州作汴州”,这一句把杭州和汴州做了一个对比,有一种很微妙的隐喻藏在其中,因为,首都汴梁可是被金兵占领了,而权贵们在西湖这个地方纵情享乐、醉生梦死,不思进取,诗人这里隐隐透出自己的担忧,再这样下去,杭州也会毁在他们那些权贵手里,像汴州那样,最终被占领。

写这首诗时,诗人无疑是愤怒的,诗人巧妙地以乐见忧,用了反讽的手法表达了他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偏安,对金兵屈膝投降的愤怒之情。


牧影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薰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宋.林升《题临安邸》

如果把林升这首诗拆开来看,可以发现其中充满了对南宋小朝廷的不满与愤慨!

诗人在起首之句点明了,江南之地的风景悠美,以及富庶繁华。一句“山外青山楼外楼”,即向读者描绘出了江南的别致景色。

紧接着作者又写出了“西湖歌舞几时休”的句子,使读者很容易地便会联想到,南宋小朝廷的醉生梦死,以及在温柔乡里被消磨掉最后一点斗志的样子!

第三句“暖风薰得游人醉”,是承前启后之句,作者通过这句诗,更进一步刻画并强调了,南宋王朝因苟且偷安,而忘却国恨家仇,因醉生梦死而不思进取的情形。

全诗最后一句“只把杭州作汴州”,则是作者的点睛之笔!诗人在此抒发了对南宋小朝廷的愤慨,以及对其既无心也无力收复中原,还都汴州的失望!

总之,林升在这首《题临安邸》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就是:对南宋小朝廷因苟且偷安而忘却了“靖康之辱”的愤慨,对南宋小朝廷被江南的秀美风景消磨掉斗志的失望,对南宋小朝廷醉生梦死的鄙视,对南宋小朝廷满足于偏安江南,忘却了北方强敌虎视眈眈危险的担忧!或许还有渴望南宋统治者幡然醒悟的希翼吧?


北疆同心侃历史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题林安邸(宋.林升)

这首诗通过对景色的描写,“一语双关”地道出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只想偏安一隅,不顾国家安危只想苟且偷生的感慨。这首诗就是在当时战争动荡、君不思朝的黑暗现实中所作的,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诗的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乃经典之作,其中的“暖风”语意双关,它不仅是自然的暖风,也是黑暗现实中纸醉金迷的靡靡之风。面对现实的无奈,诗人不禁触景伤情,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西湖畔这些消磨人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停下来呢?

诗人借景抒情,表面写景,实则暗指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国风讲坛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是一首著名的墙头诗,写在临安城一家旅馆的墙壁上。

根据宋朝当时的社会现象,这首诗并不怎么显山露水。但是如今看来,每一个字都让人触目惊心。

我们读这首诗,必须结合宋朝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状况,才能窥探诗人林升当时的忧国忧民之心。

北宋首都汴梁被金人攻陷以后,南宋并没有吸取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反而沉沦于奢侈糜烂的腐朽生活之中,根本没有半点奋发图强东山再起的觉悟。

不但当政者只求苟且偏安,不思收复中原失地。而且朝野也是对外奴颜媚骨,对内则迫害岳飞这些爱国人士。就连那些成群结队的游人,也无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诗人看在眼里,真是百感交集。

此诗就是诗人的心声,以景商情,情中有景。既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也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不顾国计民生的愤怒之情。




耕根


《题林安邸》宋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青山无尽楼阁绵延望不见头,如此秀丽的山河却任由金兵掠夺,当朝皇帝懦弱无能,达官贵人们沉迷酒色,在西湖上夜夜笙歌纸醉金迷,这种腐败无能安于现状的日子何时才能停下?

你们只知道享受眼前春色醉人,风和日丽,难道你们就忘记了都城汴州已经沦陷了吗?在这个国破家亡的时节,你们只知道醉生梦死,把杭州当成了都城汴州,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真的是堪忧啊!!


AA珊瑚海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公元1127年,金兵南下攻陷汴梁城,掳徽、钦二帝,继而尽失中原。是所谓靖康之耻。

康王赵构一路向南,逃到临安继皇帝位,建立南宋。南宋朝廷不但没有北上抗金,收复失地的打算,反而屈膝媾和,苟且偏安,达官显贵们每日里声色犬马,醉生梦死。

林升借这首诗,表达了对南宋小朝廷不思进取的愤懑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还带着些许不甘和无奈。

对于我们来说,这段历史过于久远,没有切肤之痛,缺乏代入感,不太容易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不过没有关系,后世有一个最理解林升的人,在1931年的《时事新报》上给我们留下了两首可以参考理解的诗:

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最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

告急军书夜半来,开场弦管又相催,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佳人舞几回。

这个人就是时任北平民国大学校长的马君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