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更替:表面是曹氏与司马氏的斗争,其实是两个社会阶级的较量

魏晋更替:表面是曹氏与司马氏的斗争,其实是两个社会阶级的较量

司马懿剧照

群雄争霸谁人胜?三国尽归司马懿。

喜欢三国的朋友,对这个结局应该很失望。在那个风云际会、英雄辈出的时代,有太多我们崇拜的人物,可魏蜀吴三国豪杰争来争去,最后天下竟然落在了司马懿手中,真是气煞人也。

那么,为何司马氏能成功夺取曹魏政权呢?

很多人开玩笑说,是因为司马懿活得久,熬死了一众大佬,才能乘曹氏子孙羸弱时,奋起一击,夺权上位。

这确实是个主观因素。司马懿的成功,首先在于隐忍阴毒。

以垂死之年,诈病赚曹爽,“诛曹爽之际,支党皆夷及三族,男女无少长,姑姊妹女子之适人者皆杀之。”(晋书)

不止曹爽一家,包括其他党羽,都被诛灭三族,连孩子都不放过,可见司马懿之残忍毒辣。

然而,单凭司马氏一家,就算高平陵政变侥幸成功,也很难完全取代曹魏皇室。任何一次改朝换代,都不是单一原因,而是方方面面的社会因素促成。

如果我们将视野放大,读懂当时的社会阶层,就会发现:魏晋更替,不是曹氏与司马氏两家两姓的斗争,而是儒家豪族阶级与非儒家寒族阶级之间的较量。

这听起来好像有点绕,别急,大家先搬个小板凳坐好,我们一起来吃魏晋统治阶级的瓜。

魏晋更替:表面是曹氏与司马氏的斗争,其实是两个社会阶级的较量

司马防与儿子司马懿

司马氏:不过是儒家豪族的代理人

如果我们追踪下魏晋统治者的家族史,会发现曹家和司马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阶级。

司马氏,是汉朝以来,典型的儒家士族阶级,也就是地方上的豪族。

而曹氏相反,代表的是非儒家的寒族。

儒家豪族是怎么来的呢?这还得从汉朝的选官制度说起。

我们都知道,汉武帝时期,废除百家,独尊儒术,而汉朝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通俗点说,就是让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人才,然后推荐给朝廷,经过朝廷考核试用,再录用为官。

选拔人才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呢?举孝廉。

这是按照儒家的标准来考核的,孝顺,是人才的前提。如果你是个不孝子,那抱歉,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

汉朝的“孝廉”,多数是精通儒学的高官和富家子弟,这样一来,我举荐了你,等你做了官,碍于恩情,又会举荐我的后代,这样一代代传下来,士族阶级的世家豪族就形成了。

尽管皇帝更替,甚至改朝换代,但那些高官显爵,几乎都被这样的世家垄断,这就是名门望族能量巨大的原因。

魏晋更替:表面是曹氏与司马氏的斗争,其实是两个社会阶级的较量

朝堂之上,豪族林立

而河内司马氏,就是这样的儒家豪族。

《晋书·宣帝纪》(司马懿被追谥为晋宣帝)中,已经明确记载了司马家的家族渊源:

自卬八世,生征西将军钧,字叔平。钧生豫章太守量,字公度。量生颍川太守俊,字元异。俊生京兆尹防,字建公。帝即防之第二子也。

河内司马氏起家于东汉司马均,司马均虽然是武将,但到孙子司马俊时,已经“博学好古”,成为了士大夫阶级。而且历代为将军、太守、京兆尹,司马懿是司马防的次子,信奉的就是儒家文化。

到东汉时代,儒家豪族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比如大名鼎鼎的汝南袁氏。

汉末天下大乱,诸侯逐鹿,实力最强的,就是袁绍与袁术两兄弟。光是“四世三公”的名头,就能让天下英雄矮一截。

这一时期,袁绍不只是讨伐董卓的诸侯盟主,更是世家大族的利益代表。

魏晋更替:表面是曹氏与司马氏的斗争,其实是两个社会阶级的较量

四世三公,袁绍

但官渡大战,曹操大败袁绍,从此儒家豪族阶级被迫隐忍,只得短暂地蛰伏下去。

可是他们并不甘心,只要有机会,无时无刻不想复辟。等到曹操去世后,机会终于来了,于是他们找上了河内司马氏。

所以陈寅恪大师说:袁绍是后继有人的,他的继承人就是司马懿。

来看几个司马氏阵营的重量级人物就明白了。

在夺取曹魏大权后,司马昭当政的咸熙元年,不仅他本人从晋公进封为晋王,还有三个人被同时封为了魏国三公:王祥为太尉,何曾为司徒, 荀顗为司空。

嗯,都是西晋的开国元勋。

三位的大名你或许没听过,但“二十四孝”大家肯定知道,王祥就是其中“卧冰求鲤”的主人公,被称为“孝圣”。其他两位,同样以孝闻名。

魏晋更替:表面是曹氏与司马氏的斗争,其实是两个社会阶级的较量

卧冰求鲤

联系我们前面所说,可知他们都信奉儒家。再看家世,果然无一例外,都是豪族。

  • 王祥,出身琅琊王氏,儒家豪族代表,从西汉到魏晋,直到东晋达到巅峰,史称“王与马,共天下”,后代还出了个名垂青史的王羲之;
  • 何曾,出身陈郡何氏,父亲何夔在曹魏官至太仆,封阳武亭侯,何曾少年即袭爵位。司马懿装病回家时,他也称病引退,后来还参与策划了废除魏帝;
  • 荀顗,出身颍川荀氏,这个家族就不用多说了吧,著名大士族,他的爸爸,就是曹操的第一军师——荀彧。

说到荀彧,我们多说两句。虽然辅佐曹操,但当曹操称魏公,甚至想更进一步时,他立即表示反对。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他是儒家士族,自然恪守忠君思想,曹操想篡位,就背叛了荀令君的信仰。

父亲宁死也要忠君,儿子荀顗倒好,不但不忠于魏国皇室,还帮助司马氏夺权,可见在维护阶级利益面前,信仰也不是那么可靠。

以上列举的几位,都是在曹魏朝廷封侯的高官,却纷纷投向了司马阵营,明里暗里,出谋划策。

还有位更出名的人物,看三国的诸位都很熟——钟会。

这位老兄是司马家的得力助手,算得上三国后期的帅才,出兵灭蜀,就是他主持的。

魏晋更替:表面是曹氏与司马氏的斗争,其实是两个社会阶级的较量

钟会剧照

他的出身也不例外,老爸是大书法家、太傅钟繇。颍川钟氏,从东汉到魏晋,都是世家大族,士族阶级的门阀代表。

没有这些人、以及这些人背后的家族势力支持,很难想象,靠司马一家就能夺权。

为了统治的需要,豪族阶级极力维护他们共同的价值观——儒家思想。

除了都一致强调孝以外,言行举止,一定要合乎礼仪。

最著名的案例,莫过于“王祥不拜司马昭”。王祥与荀顗一起去拜见晋王司马昭时,荀顗觉得应该向其跪拜,但王祥不以为然:相国虽然为王,但还是魏国的宰相,我们也是魏国的三公,下跪不合礼。

于是他见司马昭时,只是长揖。

因为合于礼,司马昭不但不怪,还说:“今日才知道您是多么看重我啊!”(今日然后知君见顾之重)

晋朝统治阶级,说到这里很清楚了:司马氏,不过是儒家豪族的代理人,大家一起合力斗垮曹氏,再次赢回贵族的特殊地位罢了。

魏晋更替:表面是曹氏与司马氏的斗争,其实是两个社会阶级的较量

于和伟版曹操

曹操:破坏了潜规则的寒族代表

曹操的出身,跟儒家士族阶层截然不同,他代表的是非儒家的寒族。

众所周知,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中常侍,阉宦阶层,而曹嵩还是曹腾养子。所以官渡之战时,依附袁绍的陈琳写檄文骂曹操:“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

可见在这些儒家豪族眼中,是非常看不起曹操出身的。

曹操的本家是谯郡夏侯氏,家族门风也是明显的尚武特征、寒门特色。夏侯氏成为望族,是跟随曹操打天下,成为魏国元勋后发展而来。

《三国志·魏书》说曹操“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可见曹氏尊奉的也不是儒家作风。

搞清楚曹氏非儒家的寒族出身,我们就不难明白曹操所施行的政策。

  • 生活作风上,厉行节约

《魏书》说曹操:

“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彩,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温,无有缘饰。”

贵为丞相、魏王,不但不穿绫罗绸缎,连屏风坏了都修修补补再用,这种简朴的作风,跟世家豪族的奢侈生活形成鲜明对比,也直接影响了社会风气。

当时掌管察举的东曹掾毛玠,就是以俭率人,于是天下之人都以廉节自律。

魏晋更替:表面是曹氏与司马氏的斗争,其实是两个社会阶级的较量

曹操去世前,还遗令丧事从简

  • 用人上,以才为先

为什么世家大族要与曹魏争权?最大的利益争夺点,其实就在用人上。

我们前面讲过,在两汉,尤其是东汉以来,重要岗位都由儒家豪门把持,选拔人才,考察的也不是才能优先,而是符合儒家规范。

可是曹操一上来,就完全打破了这个潜规则。

《魏书·武帝纪》记载了曹操用人三令,都在强调一个原则:唯才是举。

他还以汉初名臣举例,萧何、曹参都是一个小吏,韩信、陈平都曾受辱,被人耻笑,但高祖用之,却成就王业。

所以汉朝后来实行察举,以德为先是有问题的,有德者未必有才,有才者可能负有不仁不孝的污名。

魏晋更替:表面是曹氏与司马氏的斗争,其实是两个社会阶级的较量

曹操论才

这种“量才录用”的用人政策,给了出身寒族的有才之士机会,得到了众多寒族支持,但却直接触犯了垄断仕途的世家门阀利益,这是门阀要反曹魏的根本原因。

  • 推行法制,抑制豪强

光是用人还罢了,打败袁绍后,曹操还全面推行法制,惩治那些横行霸道的豪族。

这与袁绍的政策截然不同,袁绍是“以宽济宽”,结果在他的宽纵政策下,“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

不得民心的袁绍,虽然实力远超曹操,却终于为曹所败。

曹操深知这种弊端,所以采用严刑峻法,用来抑制豪族。

这再次捅了马蜂窝,世家门阀对其更加不满。

如此一来,各大豪族转而支持司马氏,加上司马懿的隐忍狠毒,战胜曹魏就有了可能性。不过,要彻底取代魏国皇室而自立,还有个障碍。

曹魏禅让自汉,已经是正统,现在司马篡魏,就不符合他们儒家标榜的忠君报国。

怎么办呢?

魏晋更替:表面是曹氏与司马氏的斗争,其实是两个社会阶级的较量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依附司马氏的寒族,添了最后一把火

同一个阶级,未必都会站在同一条战线。

在出身寒族的官吏中,也会有一些小人,看到豪族占上风后,就随风倒向了豪族阵营。

这其中的代表,就是魏国的叛徒——贾充。

《晋书·庾纯传》中记载:“充之先有市魁者,充、纯以此相讥焉。”

大意是说贾充的先辈为管理市场的小吏,所以被人讥笑。

可见贾充的出身阶级与曹魏一样,是非儒家的寒族。

贾充的父亲贾逵,本是魏国名臣,历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世,可是到了儿子,竟成了叛徒。

公元260年6月2日,愤怒青年、魏国皇帝曹髦头脑一热,带领宫中侍卫和仆从,举着剑冲出宫,结果被贾充唆使成济当街刺杀,死时还不满20岁,悲哉。

事后成济背了黑锅,被诛杀三族。

可是贾充这一次,却帮了司马昭大忙。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大家都知道他想篡位,但作为儒家信徒,他绝不能背负弑君的罪名。这下好了,不属于儒家的寒族贾充,帮他除去了心头大患。

至此,司马篡魏扫除了最后的障碍,贾充一跃成为西晋开国功臣。

魏晋更替:表面是曹氏与司马氏的斗争,其实是两个社会阶级的较量

司马炎代魏称帝,晋朝建立

虽然寒族的曹魏也争取到了一些士族士大夫支持,儒家豪族司马氏阵营也有一些寒族,但大体上来看,魏晋更替,还是寒族与豪族两大社会阶层的较量。

最后儒家豪族胜出,又开启了贵族统治的时代。看晋朝的表现来看,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倒退。

阴谋篡国,却无能将其建设成一个汉唐一样的伟大朝代,厚黑狠毒的司马氏,是洗不白的。

魏晋更替:表面是曹氏与司马氏的斗争,其实是两个社会阶级的较量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陈寅恪·魏晋南北朝讲演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