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分析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

用户746886615093


以下我对问题的几点解答

1、从切入、品析人物描写入手

深入细致分析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特征的神态、外貌、语言、动作等直接描写段落、句子,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综合各种描写手法写人物,文言文很普遍,《史记》最典型。

如《鸿门宴》樊哙勇闯军帐的动作描写,及“瞋目视项王”“目眦尽裂”,以“目”传神的神态、外貌描写,尽现樊哙勇猛、豪爽和粗犷,宴会一番慷慨陈词,又转巧言善变,粗中有细。

《项羽之死》慷慨悲歌(语言)表现项羽多愁善感,英雄末路,乌江拒渡(动作),又显他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等等,不一而足。

2、从分析情节发展,理清情节线索发展脉络入手

以主人公为叙述对象, 疏通文意,明确几个人?几件事?各为谁所为?

情节主要作用是展现矛盾、冲突,而矛盾、冲突本来又是人物间行为、活动最激烈的情节,事实这一情节又是通过外貌、行为等描写来实现。因此,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鸿门宴》项羽政治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的武夫性格,《项羽之死》多愁善感,骁勇善战和知耻重义的性格,两节合起来才是《项羽本纪》项羽完整的性格,都是利用情节、情节冲突塑造人物,多一份情节则多一面形象。

3、从细节描写入手

品味细节,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和内心世界。

《项脊轩志》就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进行描写,寥寥数笔,人物形象就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4、从利用对比、反衬等塑造人物形象常用表现手法入手

黑格尔说:“人格的伟大和刚强的程度,只有借助矛盾对立的伟大和刚强的程度才能衡量出来。”利用这句话可以很好理解对比和反衬。

比如 :《鸿门宴》就善于运用对比手法,使刘邦和项羽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荆轲刺秦王》荆轲的刚烈顽强,是借助于秦国之强大、秦王之威武来烘托的。

顾笑武阳衬托沉着机智,群臣惊愕衬托英雄虎胆。

《廉颇蔺相如列传》也多次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如蔺相如对敌和对廉颇态度对比,廉颇对蔺相如前后态度对比,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秦王色厉内荏对比等等,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苏武传》苏武与张胜对比,衬托深明大义;与卫律对比,突出民族气节;与李陵对比,彰显光明磊落,大义凛然。等等。

5、从借助联想与想象入手

利用积累、储备的文化背景,充分发挥大脑联想与想象的作用,让作品人物在自己的头脑里活起来,让作品中的人物走到我们面前与我们做心灵的对话。

6、从环境切入,关注人物性格成长背景入手

例如《苏武传》苏武的背景是由李陵转述的,苏武家境之惨淡,家人之悲惨,揭示了苏武忠君爱国、义不受辱的精神世界,刻画了他刚烈难犯,视死如归的坚强个性。

可以说环境是人物性格成长的源泉,《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原缪贤舍人,廉颇自然不把他放在眼里,为以后两人的矛盾、冲突埋下铺垫、伏笔。

当然这种环境大而言之,推而广之,是跟整个中华文化背景特别是儒家思想对古人思想长期的浸润和影响分不开的,无形对人物形象起了强化作用。

当然还有其它更多分析人物形象入手的方法,但我想最常用的主要应该就是这几点,只要我们多读,肯下功夫,不但能够很好掌握,还能熟能生巧,共勉!


花木年华


分析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与分析现代文中的人物形象,大同小异。

一般情况下,只有记叙文类,小说、人物传记、寓言等才涉及到分析人物的形象,当然叙事诗、戏剧也涉及这个问题。

不过。特殊的是,毕竟是古今语言习惯不同,文言文艰深晦涩,还需要先疏通文意才行。

我觉得分析文言文的人物形象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疏通文意,熟练掌握原文的意思,透彻地理解重点词的意思,为分析人物形象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分清文章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尤其是记叙、描写、议论这三方面。

第三、概括文章的主要事件,弄清作者的感情倾向,把握描写的隐含意义,尤其要注意语言描写。还有,通过作者的议论,看文章中心和作者的性格。

第四、善于运用原文词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五,注意文章的写法,如对比、烘托等手法对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先写汉文帝到霸上和棘门军营的情况,与在细柳军营遇到的情况作对比,突现细柳军营军纪严明。

再一处是:天子在霸上和棘门军中 “直驰入”;而在细柳军营,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可见周亚夫治军有方,令行禁止。

第三处对比是:天子到霸上和棘门军营时,众将士竭尽逢迎之能事以讨好汉文帝;而周亚夫却持兵揖,请以军礼见。更显出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

这里通过语言、动作行为的对比,就很好地表现了周亚夫的性格特点。

不知道我的回答是否能帮助到你,欢迎探讨。


独自旅行的风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文言文与现代文的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

一是结合具体的事件来分析。

二是抓住作者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来分析。

三是从文章整体内容上感知作者对人物所持的态度。

比如《桃花源记》是我们很熟悉的一篇课文了,说到渔人,一般都把他视作百姓形象的代表,追求和平幸福的生活,以此说明当时社会之黑暗;还有同学在渔人品行问题上争论不休。但如果我们深入文本,就会发现一个新的“桃源仙境”。中科院范子烨先生就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范先生认为偶然闯入桃花源的“渔人”是一个懂得自然审美、喜欢观赏风景的人。他说,“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的描写,暗示“渔人”不是一个没文化的普通渔夫,至少他不是一个为着生计而捕鱼的人。因为为生计的渔人很难具有审美的情怀,他不会为绚烂的桃花、鲜美的芳草而惊异,而沉醉,甚至忘记路途的远近。的确,山区的农民不以登山为乐,海边的渔民也缺少划船的雅兴。这个渔人不寻常。

再进一步,针对“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的描写,范先生指出,“在等级森严的东晋时代,这位‘渔人’居然可以很随便地拜访郡中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他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奇闻异事,不仅如此,他的讲述还能够引起太守的高度重视,乃至派人跟随他去重觅桃花源。”据此推断,“渔人”肯定是一位具有深厚社会背景的隐士。


班主任也是主任


文言文人物形象分析

  第一步:分析标题

  有些文章,标题就可以揭示人物性格特点。

  第二步:通读原文

  对于阅读材料,要从头到尾,慢慢读完。速度不能太快,太快了不能理解词句,也不能把握内容;速度也不能太慢,词句意思大致理解就可以了。通读要完整,如果文章有出处和注释,也要一并读完。

  第三步:分析原文

  ①主人公做了哪些事,从这些事中提炼人物的性格特点;

  ②抓住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认真分析其性格特点;

  ③注意侧面描写,常包含着作者的感情倾向,为定位主人公性格起着重要作用;

  ④结合人物年龄、身份、地位等,加以分析,找出人物性格特点。

  速记口诀:

  标题开头须关注,具体事件显性格,

  语言动作析特点,侧面描写起烘托。

  补充:概括分析人物言行类题,其解题方法与分析人物形象一致。值得注意的是,概括分析人物言行,是以人物的某一品行品质为切入点,围绕着这一切入点在原文中找出体现人物此品行的具体事例,最后对事例进行概括即可。答题时,要看清楚题干是要求用原文中的话回答还是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我的学习经验:1-有关人物的文言文描写片段里面一般包含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其实和现代文的人物理解差不多。文言文的难度稍微还低一些。

2-文言文可能难在理解上。有一些动词并不是很明显。所以这需要我们来进行积累,尤其是词类活用的时候。关于人物细节描写的词,可能就藏在这些词类活用中,这是一个重难点。

如果觉得可以,求个[呲牙]优质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