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841年發生了什麼?為什麼這一年在歷史上這麼的重要?

蒼鷹105350496


公元841年,這是中國古代的西周時期,這一年發生的兩件大事是足以載入史碑的,什麼事呢?

第一件事周厲王下臺,貴族共和執政。

第二件事從公元841年開始歷史上才有明確的時間記載。


周厲王在歷史上其實是一個暴君的代名詞,因為在他殘暴的治理下,所以他的屬民就一起聯合起來把他趕跑了。

事實上,周厲王其實是一個比較聰敏的人,因為到了他執政的時候,周朝已經不可避免的走向衰敗了,因此為了挽救這一樣一種情況,在經濟上他開始對貴族收稅,政治上也開始逐漸收軍政大權。


所以周厲王的一直舉動,引起了貴族們的一直不滿,所以在貴族們的支持下就策劃了一起“農民暴動”,周厲王被趕下臺,於是貴族開始了短暫的“共和執政”。

第二件事就好理解了,從公元841年開始,歷史上就有明確的時間記載,而在此之前,並沒有詳細記載說,那一年發生了什麼事,在這以前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事件摸稜兩可的都需要推測。

因此司馬遷的史記就以歷史上準確的記錄時間的公元前841年編訂紀年。


這個歷史很正


公元前841年是中國歷史的分水嶺。

這一年開始,中國歷史有了確切紀年。之前只能是模糊推論。哪怕96年的夏商周斷代工程也是自公元前841年開始前推。但是斷代工程依舊只是自說自話,畢竟很多東西需要時間來進行驗證,也需要考古等東西來發掘,比如以前西方不承認商朝,現在則是不承認夏朝,原因就是如此,沒有文物對照也沒有歷史明確記載的時間。

話回過來說。公元前841年發生了中國歷史上重要的一件事:西周厲王胡,被國人(自由民)暴動逐出首都鎬京。

周厲王性格殘暴,大肆佔有山川河流與公共財產,利用巫蠱特務禁止百姓議論,國人在街上話都不敢說而只能用眼神交流。

暴動發生後,周厲王下令調集軍隊鎮壓,但大臣軍官們說,國人就是我們的軍隊,如今國人暴動,哪找士兵來呢?

厲王無奈逃去了彘(山西霍州),太子靜躲到召穆公家中躲避,國人包圍,召穆公被迫以自己兒子代替。《竹書紀年》說:國人執召公子殺之。

國人被勸說解散,衛武公帶軍到首都,召公請共國君主和執政,代行王權,衛武公、召公、周公輔助,當年稱共和元年。到共和14年(前828年),周厲王死於彘,次年太子靜繼位,是為宣王,共和行政結束。

此後,中國歷史就能對應具體時間了 。


四川達州


公元前841年,中國發生了兩件大事,其中一件事就是有名的國人暴動,另外一件事就是從這一年開始,中國的歷史有了明確的時間記載。

國人暴動這件事情大家都比較清楚,從歷史書中應當有所瞭解,是指當時周朝的國君周厲王由於在統治時期獨斷專行殘暴不仁,所以最終被周朝的大臣和百姓聯合起來趕出了周朝。記得有個成語就是專門說這件事情的,就是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當時周厲王為了維護他的控制,可謂是到了相當苛刻的程度,也難怪老百姓起來反抗他。

不過現在又有說法,說周厲王統治時期,周朝已經腐朽不堪,所以不得不進行一些改革。而在改革的過程中,周厲王自然就要加強中央集權,這樣就會被別人指責獨斷專行,進行獨裁統治。同時在改革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觸及那些貴族的利益,所以最終將其驅逐。

當然另外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就是在那一年開始,中國古代的歷史中有了明確的記載,而在之前的記載都是一些片段性的,並沒有連貫起來,這給考古和歷史研究都帶來了極大的難度。而這件事情的意義影響更加深遠,對中國中國古代的歷史都有極大的影響。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公元前841年,也就是周厲王三十七年 這一年發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國人暴動。由於周厲王在統治期間過於殘暴,所以遭到眾多人的驅逐,最後實現了貴族的共和執政。



並且從這一年開始,中國才有了明確的時間記載,因為之前一直是沒有的。之前的歷史記載都是片段性的,所以中國一些考古研究對之前的歷史研究都是相當困難的。大家在歷史書中都知道國人暴動這件事情,國人暴動正好發生在周厲王時代,就是周厲王過於獨裁,以至於老百姓見了面都不敢說話,只能眼色行事,當時就有防鳴之口甚於防川一說。



最後所有的人都受不了周厲王的這種獨裁統治,所以最終暴動起來,將周厲王驅逐出去。如果光看這些,大家肯定認為周厲王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但周厲王的初衷並不是如此,因為他在位的時代,周朝已經相當的腐朽,周易王不得不通過一些改革來重新振興已經衰弱的周朝。只不過他想搞改革自然要加強集權,這樣就顯得過於獨裁,遭到了很多大臣的抵制,同時他的改革也觸及了當時很多貴族的核心利益,所以最終被驅逐自然就在所難免了。


從公元前841年開始,史書上的事情就有了明確的記載,而之前的記載都是片段性的,並不完整,很多時候都得從各方面進行推敲。從這一點上講,有了明確的時間歷史記載,這件事情對於中國古代更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我是平安讀歷史,謝謝您的關注與點評!


平安讀歷史


公元前841年,即周厲王37年,這一年在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值得所有中國人都必須記住!這一年發生了一件重大的歷史事件:周厲王被趕跑,周王朝進入“共和行政”時期。

公元前841年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從這一年開始,中國正式進入“信史”時期,也就是說,從這一年開始,中國的歷史事件才開始有了準確的紀年。在此之前,中國歷史是“斷片”的,給中華文明的起源研究,帶來極大困難。


也就是說,公元前841年,是中華文明歷史研究的一個分水嶺,由此向前的歷史斷代學,成為探索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課題。

周厲王失國與共和行政

周厲王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暴君,不過說實話,他是一位被抹黑的國君。周厲王即位的時候,周王朝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民生凋敝、政治腐敗、王室大亂。

為了擺脫困境,周厲王決定改革,首先在用人上,他以榮夷公和虢公長父為輔政大臣;在經濟上,他將山川水澤收歸國有;在權力結構上,他試圖走王權獨裁之路。

周厲王之所以這麼做,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井田制的崩潰和諸侯國不盡義務,經濟改革非常迫切;

其二、改革核心必然觸及權貴利益,只能從山川水澤邊緣經濟開始;

其三、王權受到舊貴族掣肘,利益階層的弄權,導致王權旁落

儘管周厲王採取了儘量迴避觸及權貴階層的核心利益,但是依然與他們形成了尖銳的矛盾,改革僅僅三年,以召公和周公為首的舊貴族,挑起國人暴動,將周厲王驅逐。

周厲王逃往於彘地後,王位空缺,周王朝進入衛武公代政,召公和周公聯合輔政的階段。衛武公又稱“共伯”,名“和”,所以歷史上將這段歷史稱為“共和行政”,時間起點公元前841年。

史書中第一次出現了“共和”紀年,公元前841年就被稱為“共和元年”。“共和十四年”,周厲王病逝於彘,周宣王即位,“共和”時代結束。

“共和”紀年,開創了獨一無二的以大臣稱號為紀年的歷史。

歷史的年輪從此開始

當然,公元前841年開始的“共和行政”,雖然是很重要的歷史事件,但是卻不是它最重要的歷史價值,最為歷史精確年輪的開端,才是公元前841年最有價值的光輝點。

我們經常講,中國有五千年的光輝燦爛的歷史,在周王朝之前還有商朝,商朝之前還有夏朝,《竹書紀年》裡還記載了虞朝,再向前推還有三皇五帝。不過,在相關史料與出土文物驗證之前,這樣的記載不能當做“信史”,而只是傳說。

遺憾的是,中國準確的歷史紀年並不算遙遠,它的起點就是公元前841年,即共和元年!為我們留下這個寶貴遺產的,就是司馬遷。

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從共和元年開始,中國所有的歷史事件,都有了準確的時間節點,而在此之前,所有的歷史事件都丟失了歷史的年輪。確認時間節點的最重要文獻,就是《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它記載了共和元年,對應各諸侯王年表如下:

宋釐公十八年,周厲王三十七年、共和元年,齊武公十年,陳幽公十四年,蔡武侯二十三年,曹夷伯二十四年,燕惠侯二十四年,魯真公十五年,楚熊勇七年,衛釐侯十四年,晉靖侯十八年,秦嬴仲四年。

司馬遷在解釋紀年缺失時說,自黃帝以來,中國就有紀年,可是由於他所看到記載並不一致,加之資料的缺失,已經無法判斷真偽,只好如實記錄。

為了找回丟失的歷史年輪,我國曾在九十年代組織了一次“夏商周斷代工程”,力圖將史書中斷裂的年表續接上。

據當時的研究成果說,他們將武王伐紂的時間,準確地找到了,即公元前1046年,由此將歷史年輪準確到了夏朝。可惜這個成果後來遭到了很大質疑,不知所終。


尋根拜祖


發生了什麼大事,倒也不要緊。無非是一個國君暴政,被攆走了;兩位(也有人認為是一位)大臣賢明,被大家推舉出來,代理朝政。

雖然是國家最高權力的移交,但在中國歷史上,改朝換代也屢見不鮮,這國家內部的權力更迭,有什麼稀奇的?

這一年在歷史上如此重要,是因為一件更小的事,小到當時看來,幾乎不值一提的小事:史官開始紀年了。

也就是說,從前的史官(和巫官是合二為一的)記事,只說某月某日發生某事;從這一年開始,史官們在“某月某日”前面加了個“某年”。並且這“某年”,還一直排了下來:共和元年,共和二年,……

史官加了這一筆可不要緊,幾千年以後人們研究歷史,就有了明確的紀年,一年一年可以連接起來。不用再“很久很久以前”或者“遠古的時候”,沒有時間可依據。

一件小事,改變了歷史。


棲鴻看紅樓


公元前841年發生了什麼?為什麼這一年在歷史上這麼的重要?

公元前841年是周厲王共和元年,是中國有確切紀年的開始!

這一年對中國歷史很重要,當然要感謝司馬遷。

這一年發生在周厲王姬胡時期。

先介紹一下週厲王這個人吧,周厲王可以說是一個失敗的改革家。他在位時,西周其實已經不咋地了,權貴過多,封地多,尤其是南方的楚,在周厲王父親的時候就自立為王了。繼位時,國家應該是滿目瘡痍,沒錢、沒勢。於是他要改革,就有了動作。

在國家管理上:他廣納賢才,有特長的人當官進行管理,其實就是搞錢,改變周、召二公“世為卿士”的慣例,這樣就得罪了權貴;

在經濟和農業發展上:他想把權貴門霸佔的山川菏澤收回或者進行收稅,他甚至賣爵位;農業上鼓勵生產,農業進步很大;

國家法律:高壓政策,為了保證自己的改革成功,使用一些非常規手段很是必要的,當然也就得罪了權貴。

軍事上:為啥周厲王要搞錢,就是為了強大國家,軍事上還是很成功的,首先南邊的楚看見周王室強大起來了,“王”的稱號自己不敢要了;其次幾次親征四周反叛的部落,保衛了周王室;最後親臨戰場擊敗了淮夷。

但是他失敗了,因為他面對的是強大的舊貴族,改革的牽涉到貴族人的利益,以至於貴族不滿,甚至連“國人”也反對。於是他成了周厲王。他的國家被共和者周、召二公共同管理。

公元前841年為啥能成為確切紀年,就是因為“共和”。這是沒有出現過的事情,匪夷所思,大家都能清晰的記得是這一年發生了這件事,之前的記錄就很模糊了。就像我們現在大部人都記得1840年鴉片戰爭,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等事件。

司馬遷查閱了大量的資料,資料都清楚的記得“共和”是公元前841年,所以為了歷史的嚴謹和準確性,他以這一年開頭編訂紀年。


熾熱的小丑


【知史以明鑑,查古以至今!我是老泰迪】


導語:

公元前841年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一年發生了一件非常大的事,其次這一年在歷史上開始有了所謂的“歷史性確切紀年”。

事件一:共和執政

周厲王在位時,非常的殘暴,他的殘暴不在於所謂的“好色”“酷刑”,而是在於“錢”

,這是什麼意思呢?

周厲王提出了“專利”概念,將國家內所有的山川,河流歸於國有化,這些東西其實在之前都只是屬於民間自由利用的東西,那麼也就是說周厲王的“專利”目的在於大肆增加國家收入,增加收入後供他周厲王揮霍。

這一“專利”實施後,瞬間就激怒了民間百姓,王權貴族,可謂是得罪了全國的人,當時啊,民間鬧得沸沸揚揚的,這周厲王一看不行,立馬派人鎮壓及監視民眾。

雖說周厲王在鎮壓,但是群眾的力量還是偉大的,公元841年,國人被激怒至極點,遂發動暴動,大家衝進皇宮趕跑了周厲王。

那麼《史記》中說,周厲王跑了後,朝中實現了史無前例的“共和執政”,周朝的諸侯衛武公帶兵趕到了宮裡。宮裡說得上話的大臣們推舉衛武公暫時代“周厲王”執政,召公和周公等一群大臣組成小團體進行輔政。

共和執政後記

這便是最著名的“公元前841年共和時期”事件,這個事件意義重大,前無僅有,也是周厲王自己將自己推下了臺,可惜的是這群大臣在重立周宣王後20年,周宣王再次陷入了昏庸執政的局面。

事件二:歷史確切紀年

司馬遷在寫史記前曾翻閱大量的資料,但是他發現“周厲王共和一年”,就是所謂的公元前841年,這一年之前的歷史記載都只是有大約的時間,沒有確切時間,其次很多事件記錄模糊,各有一詞。

與此同時他發現公元前841年之後的事件既有確切時間,又能連在一起。

司馬遷思索良久,他認為作為一位與文字打交道的人,既要對歷史負責,又要給未來人一個交代,所以他絕對不允許“大約時間”“模糊事件”的出現。因此司馬遷只能以公元前841年為開始編訂紀年。

所以公元前841年是歷史上意義最為重大的一年,這一年之後的事件在時間上,記錄上,都是非常確切,非常連貫的。

結語:

公元前841年,周厲王咎由自取,親手將自己趕下了臺,親手開創了“共和執政”;同時巧的是,正史《史記》又因公元前841年之前的事不能連貫,從而確定這一年為歷史上的“確切紀年”。


老泰迪講歷史


公元前841年出現了西周共和,也就是國人暴動,周厲王逃走,周定公和召穆王共同執政,清華竹簡說是諸候共伯和執政,史稱共和元年,直到十四年後周宣王復位。

司馬遷的巜史記》編年也始於公元前841年,此前史料不連貫。



曹宗國


公元前841年,又被稱之為共和元年。跟你想象的差不多,也就是國王一個人說了不算了,要大家一起來拿主意割韭菜。

這個事情意味就很深長了,過去大臣們都是打工仔,國家收上來的韭菜,只有國王一個人可以享用,最多從牙縫裡摳一點出來,賞賜給做事有幹勁的大臣。

可是共和元年這一年,大臣們表示,不幹了!他喵的,每天都吃國王牙縫裡的韭菜,這回他們要平均分了這些韭菜。

01周厲王是個狠人,各種跟貴族不對付。

  • 經濟上:

俗語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可是西周時期的貴族集團,早就把山林水池全都給承包了,也就是說百姓想要在這些地方找吃喝,就必須要向貴族交稅。

百姓們世代都在這些山川旁邊生活,靠著山就要去砍柴、打獵,靠著水就會去捕魚,沒想到突然之間就被收了人頭稅。能夠擁有山川水池的普通人,微乎其微。

周厲王覺得,這可不行,光貴族收稅,自己不收稅,那哪成呢?於是乎周厲王頒佈法令,霸佔這些山川的貴族們,都需要向國家交稅。

這下子這幫貴族可就炸了毛了,本來可以全都入自己的腰包,沒想到現在還要跟周厲王分攤,這引起了貴族們的強烈反對。

  • 政治上:

此外,周厲王在政治上,不願意沿用過去周朝的老辦法。過去周公、召公的後人世世代代都是卿相級別的大人物,這一職務幾乎被這兩家人給霸佔了。

周厲王覺得這可不行,所以周厲王開始重用懂經濟的榮夷公和懂軍事的虢公長父。這件事遭到了貴族們的一致反對。

厲王即位三十年,好利,近榮夷公。大夫芮良夫諫厲王曰:“王室其將卑乎?夫榮公好專利而不知大難。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載也,而有專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將取焉,何可專也?所怒甚多,不備大難。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史記》

周公和召公的後人,自古都是國家的執政者,他們代表著周王朝開國貴族的集體利益。現在突然穿插一個其他人進來,誰知道他們會有什麼么蛾子呢?

所以說周厲王是因為得罪了這幫貴族,才會被趕下臺的。整件事跟百姓一毛錢關係都沒有,共和與否,百姓都還是要向朝廷交稅的。

  • 言論上:

當然,周厲王本身也有問題,百姓過去是可以議論周王執政好不好的,就算大庭廣眾之下說也沒關係。

可是周厲王覺得很難受,所以他找人到民間監視百姓,只要敢說他壞話,立刻抓回來宰掉。其實百姓才不會議論,真正懂得議論的,還不是那些讀書識字的貴族麼。百姓忙著種田打魚交稅呢,哪有這個閒工夫扯犢子呢?

02共和元年,不代表就真正共和了。

公元前841年,因為周厲王得罪了一幫不該得罪的人,所以他們以百姓的名義發動了一場暴動,最終將周厲王給趕跑了。

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號曰“共和”。共和十四年,厲王死於彘。太子靜長於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為王,是為宣王。宣王即位,二相輔之,脩政,法文、武、成、康之遺風,諸侯覆宗周。十二年,魯武公來朝。---《史記》

這個時候周厲王並沒有死,只是跑出了鎬京而已。所以這幫貴族們也沒有再立一個周天子,而是換了一種執政方式,也就是共和執政。

所謂共和執政,也就是召穆公和周定公一起把持朝政,別想了,跟你小老百姓半毛錢關係都沒有的。其實本質是沒有變的,只是這一段時間沒有天子執政,而是由貴族臣子來執政。

  1. 其實周厲王之前的數百年裡,西周王朝,基本上也都是這兩家貴族在相互執政,周天子實實在在只是一個無足輕重之人。
  2. 周公旦、召公奭輔成王的確高尚,可是誰也不可否認的是,他們家的後人,能夠世世代代把持朝政,這可就不簡單了。
  3. 過去周公旦和召公奭的後人們,在卿士的位置上,把控著國家的命脈,周天子只能提出自己的想法,而真正該怎麼實行,其實周天子真的管理有限。

共和元年,周定公和召穆公索性就把周天子給拋棄了,其實不要天子國家一樣可以轉起來。共和這個年號一共用了14年,14年後,周厲王在彘去世,他的兒子太子靜便接替了周厲王的位置,

也就是周宣王,這才宣告了共和這個年號的結束。

03此共和非彼共和,共和的概念,只在貴族腦海中初具規模。

不得不說,人心深似海。早在公元前841年的時候,古人就已經揣摩出共和制度。也就是廢除君主,由臣子們來共同執政。

這種模式有點類似後來的共和制度。可是這裡的共和只是一個年號,而形式也只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

王行暴虐侈傲,國人謗王。召公諫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其謗鮮矣,諸侯不朝。三十四年,王益嚴,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厲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史記》

我們現在所談到的共和,那是所有民眾都參與進來一起執政的制度。而當時那個共和,只是一個年號,為什麼用共和這個年號呢?

其實有兩種說法,第一種便是因為是周定公和邵穆公共同執政,所以稱之為共和。還有一種說法是共伯和代行天子的事務,所以稱這一時期為共和。

  1. 不管是哪種原因,我們會發現,由臣子共同執政的概念,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了。公元前509年,西方便出現了著名的羅馬共和國。
  2. 同樣是驅逐了君主,可是當時的羅馬平民拒絕向貴族妥協。在平民的壓力之下,這才出現了共和政體,也就是由平民和貴族共同執政。
  3. 這種思想在西周時期,我們也出現過。但是隻出現在了貴族的思想層面上,他們是永遠不可能將這些思想,傳達到民間的。

西周的貴族,掌握的不僅僅是財富和權勢,還有一項重要的東西,那就是知識。他們擁有讀書認字的條件,可是平民不具備。

因此那個時代即使出現了共和的雛形,平民也根本就沒有這種意識,去參與到整個國家的建設當中來。而這種對貴族來說可怕的思想,很快就被貴族們扼殺在了搖籃裡。

總結:公元前841年,重不重要?很重要。

這一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不是因為這一年是共和元年,而是因為西周的共和思想被扼殺在搖籃裡這件事,告訴我們一個真實的狀況,如果沒有足夠的知識,就算先進的思想擺在你面前,你也會視而不見。

而貴族集團,之所以能夠長期成為貴族集團,那是因為他們重視了這些思想。對他們有好處的,便會大肆宣傳,對他們有壞處的,那就會扼殺在搖籃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