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代社會這麼容易使人焦慮?

小胡叨叨


你說的很對,現在社會很多人非常焦慮,我覺得引起大家焦慮的原因主要是壓力和迷茫。



首先說一下壓力

1,經濟方面的壓力

現在的生存壓力太大了,生意不好做,掙錢難,大部分的商人是不賺錢的,自然淘汰率高。工作壓力大,掙錢更難,僅有的那點工資,無法保證生活質量,養孩子 贍養父母等,很多人都在勉強度日。

現實和理想差距比較大,自己又無法改變目前的局面,所以焦慮自然就發生了。

2, 家庭方面的壓力

一個人從出生都要面臨各種家庭方面的壓力,讀書升學、就業、找對象、買房、結婚生孩子、養父母、不但需要大量金錢,還把人折騰的筋疲力盡。

再說一下迷茫

迷茫主要是對未來的迷茫,原因有兩點:

1, 沒有計劃,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該怎麼做,渾渾噩噩,歲月就在迷茫中度過,

2, 有計劃有目標,知道自己做什麼,但是,在通往目標的道路上一事無成,但是又不能停下忙碌的腳步;



不管怎樣生活還是要繼續,希望大家振作起來,打起精神去努力奮鬥,實現自己的理想吧!


細雨君心


一方面生活壓力巨大,房貸,車貸,孩子的教育成本和教育成果,都是壓力。

另一方面,工作壓力巨大,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也令人壓力山大。人與人交往,特別講究藝術。

太好也容易出問題,容易被出賣,太壞也不好,容易被孤立,顯得不合群。

你日子好別人羨慕嫉妒恨,你日子差,別人鄙視,瞧不起。總之,無論如何,總讓別人不滿意,總有人不喜歡你。

所以很多人不喜歡上班,上班如上墳,看著虛與委蛇,戴著假面具的同事,不如一個人靜靜的待著,不喜歡和人打交道,有人群恐懼症,但是,為了養家餬口,不得不硬著頭皮去上班。

曾經有一段時間,一到周天晚上就失眠,睡眠不好。後來和一個好朋友聊天,得知,她也如此,大家都不愛上班。

經常想一個問題,如果當初不進股市,不遇到跌跌不休股災,把錢用在固定資產投資,日子該有多好,至少房租就可以讓日子衣食無憂,房子又升值可觀,日子多愜意。不用為五斗米折腰,可惜,一切覆水難收。

同病相憐,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人的壓力真的都很大,方方面面,所以,更容易陷入焦慮中,所以,要學會調節情緒,做情緒的主人,看淡得失,做一個快樂的人。


錦燦


現代社會上忙碌的人們多多少少都有些焦慮症。


比如,

1. 對工作的不滿意引發的焦慮。

每天兩點一線的上班,好像看不到光明的前途,但是又不忍心放棄。

這個工作就像一塊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2. 對物質生活不滿意引發的焦慮。

看著朋友圈那些悠閒旅遊的人,好生羨慕,但是自己卻去不了。

因為沒錢也沒閒,於是一股無力感由然而生。


3. 對家庭生活不滿意引發的焦慮。

父母的干涉,伴侶的掌控,孩子的喧鬧,

好像天天都有煩惱的事情,日子感覺越過越沒勁。


看到了嗎?引發焦慮的關鍵詞是不滿意!

對自己的不滿意,對他人的不滿意。

即不滿足現狀,也不想努力,但是想要的太多,焦慮就來了。


如果對自己不滿意,可以對自己下狠心,改變自己,激勵自己,勇敢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爭分奪秒,不分日夜,加班加點的奮鬥,這是慾望帶來的積極行動。


然而,現實的社會是,一邊羨慕別人的光鮮生活,一邊在刷屏的過程中度過自己能掌握的時間。


我們需要靜心,需要衡量自己的付出與得到。

想要得到更多,必須要付出更多。

否則焦慮就是庸人自擾之。



嫣然心語


工作難找,找了又不好乾。買賣難幹,幹了又進退兩難。孩子不好帶,還要生了一個又一個。老人不好伺候,天天歇班,沒黑夜沒白天的伺候,花盡了存款,可的不到看人的體諒,責任啊,有時候會壓的人喘不過氣。[可憐][可憐][可憐][可憐][可憐][可憐]



那一世那一世那一世


實際上,焦慮總是難免的,特別在現代社會,如我本人,應了人到”中年不如狗",上有老,下有小,中間還有房貸,再加上生病等瑣事,每當靜下心來,更是心事重重,嚴重的時候,夜不能寐也是常有的事,所以歲月靜好我是沒感覺,負重前行確是時時刻刻。

可是人生總不能為焦慮所困,雖然談詩和遠方太奢侈,但總還有小小的願望去實現,這樣給自己定個小目標是不錯的選擇,即使實現不了,那麼也不會為自己的碌碌無為而悔恨,必竟努力過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而且在忙忙碌碌的奮鬥中會暫時忘記焦慮,至少可以減輕焦慮的程度。

所以每一天努力讓自己過得充實是對付焦慮的好辦法,畢竟人生也風輕雲淡快樂的事。


無用書生之今生有悔


自我感覺是人智力的開發,讓人越來越精明,越來越注重思考。

而我們的大腦,其實是24小時都沒停止過思考,你思考的越多,現實越差距,你就會進入焦慮的漩渦。

我很羨慕一種人,天塌了正常睡的著,吃得下,從來不會攀比,不會規劃,亦或不會去要求自己過多的努力。

而往往這種人,煩惱就不太多。

其實,人貴在難得糊塗。

像老人一樣,為何要在最後耳聾眼花,忘事,就是因為恢復到最初的狀態,無憂無慮,才可以少些遺憾。

所以,明白的越多,越焦慮,因為頭腦中裝滿了對未來的安排和對自己的條條框框,所以一累就焦慮。

總之,活在當下,也是一種力量,那就活在當下吧!



夜月奇幻


收入和消費不成正比引起的焦慮。

現代社會真的會引起人的焦慮,在也不是物資缺少的年代了,有錢也沒地方去消費,大家生活質量都差不多,也想不到更好的生活應該過成什麼樣子。改革開放到現在生活發生了多大的變化我們是身有體會的,別的不說到處都是精美矗立的辦公樓和優雅古典的小洋房,物品豐富讓人眼花瞭亂的商業圈,寬闊馬路上急馳而過的家用的商用的各種豪華的小轎車,各種物品豐富的彩、琳琅滿目……誰見了不會心生想往,說無慾無求那應該都是騙人的吧。

當面對眼前這麼多的誘惑時,誰會無動於衷,正常想法是不是去買、買、買。但是掙錢速度是永遠趕不上花錢速度的,東西是永遠買不完的。我們會發現辛辛苦苦打一個月的工,買不了相中了很久的名牌包包;我們會發現勤勤懇懇工作一年,交了房貸、車貸身上已經所剩無幾;我們會發現在孩子教育的問題上,還需要付出時間和很多很多經濟作實力……種種問題引起不必要的焦慮。

生活真的不該過得這麼焦慮,幸福感太低。長此以久人們也會生活得很壓抑,壓抑下的生活是不快樂的,根據自已實力,結合自已能力,在可控的範圍內進行消費。

遠離焦慮,擁抱幸福。






春訊聞言佳樂1


說起焦慮,現在的人普遍都有。貧富不均,生活的好壞,官職的高低,事業成功與否等等,都可引起人的焦慮。

現在是經濟社會,貧富不均,這是個不爭的事實。窮人為了生活,為了維持家計,不辭辛苦,拚命掙錢。富人為了更富,以錢賺錢,以此打拚,奮鬥不止。貧富不均,焦慮不同,誰都有不如意的時候。

在商場上,在官場中,有人為了賺取更高的利潤絞盡腦汁。即使付岀最大的努力,也不一定得到最高的回報,這就是他們的焦慮。有的人為了升官發財,不惜使岀各種花招,忘記初心,背離黨章,結果一敗塗地,他們的焦慮可想而知。

在生活中,處處有矛盾,時時有焦慮,就看你怎麼克服,怎麼處理罷了。





歡歡澤澤575


第一,焦慮是源於不確定性。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們身處一個變化的時代,心理需要一個支點,若內心無信仰,無參照物,不知東南西北,就好比無根的花朵,插花一時美麗,可是沒有結果。

第二,焦慮是源於信息的渲染性。販賣焦慮的文章、視頻、黑雞湯有很多。網絡信息看多了,總會遇到你的痛點,問題是這些信息只把你的焦慮、恐懼挖出來,不包紮,不處理,沒有解決方法,讀完以後什麼都沒學到,心裡的負能量還增多了。受過傷的人都知道如果不斷揭人傷疤,身體就算有自愈效果,也會很慢很慢,而且容易惡化,還會留疤。

第三,焦慮是慾望的先鋒軍。想要什麼東西,身體會有所準備。焦慮了,心理變得對某個問題重視,身體分泌激素,調動資源解決問題。適當的焦慮有助於問題解決。過度的焦慮會阻礙行動。“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指動機的最佳水平隨任務的性質不同而不同:在比較簡單的任務中,工作效率隨動機的提高而上升;而隨著任務難度的增加,動機的最佳水平有逐漸下降的趨勢。”



心海沉思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焦慮症是一種神經症的一個亞型,主要表現是患者經常出現與現實情境不符的過分擔心、緊張害怕,這種緊張害怕常常沒有明確的對象和內容。題主所說的現代社會人們容易焦慮,主要指的應該是焦慮情緒,從社會適應性上來說,一定的焦慮情緒是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適應社會的,比如我們在團隊競爭過程中,看到其他團隊獲得更好的成績的時候,團隊成員產生一定的焦慮情緒,如果能夠把這種焦慮情緒轉化成動力,就能夠很好的促進團隊之間的良性競爭,從而促進相互進步,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壓力使人進步”。而您所提到的現代社會容易使人焦慮,我認為可能有幾個原因:

一、社會價值觀和個人價值觀存在差異:比如當今社會普遍認為一個人的成功體現在他擁有多少金錢或者他擁有多大的權力、多少資源,那麼當一個人的個人價值觀和這個普遍價值觀存在差異的時候(比如他認為一生幸福快樂才是成功),他會覺得自己被這個社會所排斥,就容易產生焦慮感;

二、還是和社會價值觀相關,即當一個人認同了普遍價值觀,同時自己又沒有達到普遍價值觀標準的時候,也容易產生焦慮感。還拿上面提到的社會普遍價值觀舉例,當一個人認同了金錢、權力和資源的多寡就是成功與否的標準以後,而他不能擁有很多金錢、很大的權力或很多資源的時候,他就會開始焦慮。

三、信息不對稱,雖然我們現在處於高度發達的互聯網時代,大家能夠從很多渠道獲得不同的信息,但是我們依然處於信息不對稱之中,一個偏遠地區種橙子的果農是沒有辦法安全瞭解到大城市的人們對橙子的具體需求的,當他的橙子豐收又沒有響應渠道賣出的時候,他必然會產生焦慮。

四、信息片段化,我們雖然可以從很多渠道獲取信息,但是這也造成了信息的片段化,每個渠道只告訴你一個信息片段,這就造成我們無法知道一個事件的全貌,這時如果再有人刻意製造恐慌,那焦慮就會擴散給每個看到這個片段信息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