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不安的焦慮轉化為創造的動力

讀書提升認知,知識改變命運

如何將不安的焦慮轉化為創造的動力


01

歷史上,創新被當作特定人群“神秘的天賦”。

一個天才,比如莫扎特或喬布斯,他們的冒險或搞怪行動,都被視為創造力的表現;而普通人,卻只能謹慎嘗試,以免得不償失。

長期的自我限定,會讓一個人失去創新能力,在既定框架中度過一生。

難道你甘心過沒有嘗試就放棄的人生嗎?

唯有嘗試創新,才能拓展人生的可能性。

創新並不是罕見的力量,而是原本存在的能力,你只需自我發掘,並持續探索。

今天分享的書籍《創新化生存:如何將不安的焦慮轉化為創造的動力》

會帶給你一套使用創新思維生活的方法論。

作者在書中提出,在不確定的時代,創新不是選修課,而是自我救贖的必修課。

在創新的邏輯下,解決焦慮最好的方式是嘗試和行動。

這是一整套積極的人生哲學,能夠拯救你當下無意義的生活。

創新不是錦上添花,而是教育、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素養,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需要具備以下5種素養:

反思,感受,洞察,創意,行動。

書中也是圍繞這五個方面展開了介紹。

如何將不安的焦慮轉化為創造的動力


02

一、反思:不斷自我審視、提問,調整生活與工作目標。

史蒂夫·卡特沃諾說:提出問題,促使我們“圍繞自己不懂的東西組織思維”

反思不是漫無邊際的胡思亂想,而是提出好問題的一種能力。

你應該如何練習提問的能力呢?

首先,從身邊開始。

在司空見慣的地方,只要你帶著疑問的目光,也可以揭示完全不同的面貌。

其次,質疑問題本身。

別忙著回答“怎樣歸納中心思想”,先質疑一下“為什麼要中心思想”;如果說“條條大路通羅馬”,在回答“如何到達那裡”之前,不妨質疑一下“為什麼是羅馬”。

帶著一顆“發現問題之心”,你的眼睛和大腦都將進入準備“拍照”的狀態,能夠在熟悉中發現嶄新的真實問題。

長此以往,你就獲得了更深刻的洞察能力,以及更敏銳的“問題意識”。


二、感受:與外部世界持續互動,真正地活著。

人的感受,是通過看到、嗅到、摸到等感覺來實現的,其中,眼睛是我們最常使用的感覺器官。

“看”從來都有很強的傾向性。

視覺注意力的“聚光燈”每次只能投射在一件事上,觀察者迅速鎖定一些“特別”的東西,而其他“不值得一看”的信息則消融在“背景”之中。

《禮記·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觀察力的本質並不是“看”的能力。沒有認知上的突破,就不會有“看見”的突破。那麼,如何才能“看見”更多呢?

首先,提升觀察意願。有了特定的意願,才不會漫不經心。心不在此處,眼睛也不會看見。

其次,接受多元化觀念,而不是相信單一真理。學的越多,也許意味著看見的越少。忘記所學,看見更多——這也就是所謂“止而後能觀”。

總之,你需要經常自我反省,儘量保持開放、理性,同時培養探索之心。

即便沒辦法“越活越明白”,至少也學會反思“所見”的侷限性。

“打開心靈”比“睜開眼睛”更重要。

如何將不安的焦慮轉化為創造的動力


03

三、洞察:鎖定關鍵點簡化思考,把握機會。

優質的洞察結論,既需要理性提煉,又依賴於感性的靈光一現。

因此,優秀的洞察家,應該具備優秀的分析理性:

不斷讓問題尖銳化,又能跳出邏輯,憑藉直覺的力量,打開新視角。

數據不是洞察,觀察不是洞察,需求也不是洞察。那洞察到底是什麼?

1.洞察是未被察覺的基本事實。

日本奧美公司的馬克·布萊爾說:“洞察其實是一些你已見過的東西,但你會突然第一次發現它如此重要。”

所謂洞察,看起來如此平凡,卻是被大部分人忽略的事實。

2.洞察是對人性的準確把握。

洞察,找到行為和心理的矛盾之處,從矛盾入手,揭示行為背後的真正動機。

3.洞察是建立新聯繫,打開新視野。

洞察,為司空見慣的現象提供新的闡述,會得出豁然開朗的結論。


四、創意:相信人都有想象力,讓腦子不偷懶。

所謂“盒子”,就是我們感到安全的邊界。

與孩子相比,成年人的想象力被理性控制,壓抑得很深。

在創意方面,創新者要跟孩子學習:“跳出盒子”看一看“外邊的世界”,敢於擁抱全新的可能

中國學生有一套潛在的規則,雖然出生在數字時代,接受的卻是謹小慎微的教育。

中國學生並不是不能放開,而是在“正經”的場合自我約束,當“兩面人”,表面上謙虛謹慎,私底下腦洞大開。

如何設置更合適的學習方法,讓創意更有新意?

首先,試著營造“創新環境”。

化裝晚會上,如果大家都在出糗,併為此津津樂道,拘謹的參與者也會放開自我。營造適合創意表達的規則,能夠有效抑制“經典化”。

其次,故意讓創意不靠譜。

突破性創意都是非常規的。挑選最差創意,最終也許會成為最佳的選擇。

再次,在生活中,而不是在數字世界尋找經驗。

走出揣測的、營造的、幻象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小世界,回到複雜、混亂、有趣,充滿著可能性和各種氣味的真實世界。

最後,比起追求成功,創新應該更鼓勵“分享失敗的可能性”。

如果一個人不願意暴露自己的弱點,也就不會有太多的特點。

如何將不安的焦慮轉化為創造的動力


04

五、行動:邊做邊學,敏捷行動,快速改進,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日常普遍的事實是: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

人通過有目的的創造活動,不僅改造了周圍世界,而且還改造了人本身。

這就是創造性的本質:人要活得有意義,是通過行動,即創造性的活動達成的。

所謂“原型思維”,就是強調快速、準確、粗糙——體現“行動”與“思考”的快速平衡。

換句話說:通過想,知道了“怎麼做”;通過做,想得更深入;做著做著,找到了感覺,為靈感找到了適合的容器。

原型思維,以“做出來”為主導,強調“創建未來”,而不是“謀劃未來”,它採用的是驗證式學習法:原型—測試—迭代

原型,好像在創新的“胎兒”階段進行探索構建。

針對胚胎雛形,反覆修正,直到明確創建了有前途的“好坯子”,然後再讓“孩子”長大。

原型可以被反複製作、拆毀、推翻、重構,卻不用花太多的代價。

“原型—測試—迭代”,這一連串的關聯變化,體現了從“圖紙—產品”或“單一的線性行動”走向“循環工作”的多次創作成形的趨向。

在改變中不斷評估,衡量產品的進步,縮短產品原型的時間,通過對原型的不斷探索,回到問題的核心。

如何將不安的焦慮轉化為創造的動力


05

常有人問:如何改變自己,變成更好的自己?

作者的回答:重要的是行動,而不是思考

德魯克曾說:多數人都以為他們知道自己擅長什麼。其實不然,更多的情況是,人們只知道自己不擅長什麼。

從認識自己開始,打開認知,尋找目標,積極行動。

在“做”的過程中感受自己,驗證特長與弱點,獲得對自己的洞察,拓展自己的可能性。

俗話說得好:種一棵樹的最佳時機是20年前,其次是現在。

因此,改變的意願十分重要。先要找到突破口,然後不斷嘗試,獲得快樂的反饋。

如果現在不行動,過幾年仍會重複類似的感嘆。

作者提供了以下五條建議:

1.讓自己變得更好,從明確喜好和特長開始。

2.保持感受力。

“創新化生存”,建立在個體“真聽、真看、真感覺”的基礎上。

3.保持批判性思考狀態,這樣既能自我分析,又善於分析世界。

洞察,意味著誠實面對自我和世界。洞察自我與洞察世界,兩者缺一不可。

4.成為頭腦開放的人,擁抱繽紛多彩的創意世界。

5.保持積極的行動力。

關注 每個思想,都會發光!讀書提升認知,知識改變命運!

如何將不安的焦慮轉化為創造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