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不在同一层次了,就很难再做朋友了,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俊哥VLog


早年间的人为什么联姻讲求个门户相对,就是因为不在同一层次,很难有共同的一面,怕过不到一起去。

婚姻尚且如此,朋友也是一样,不在一个层次上的人,很难有共同语言,三观肯定也有差异,慢慢的就开始疏远了,不会长久的。

古代有官向官,民向民,无赖就向郎当神一说;在民间也有肩膀不齐不是亲戚的说法,这些预言都是经过无数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是具有一定道理的。

董青岛供稿。


京漂追梦人


攀比是做朋友最大的障碍,尤其是同学圈更是如此

人与人,不在同一层次了,就很难再做朋友了!就经验来说,不是绝对的,但是大多数情况的确如此。这些年你要是参加同学聚会什么的,就能发现攀比之风是交友最大的障碍。从我个人的一些经历说起。

我小时候有一个玩伴,由于两家很近,从没上小学就在一起玩,一直到上初中他去南京上学。两人从两三岁开始认识到分开,大概相处了十年,按常理说我们感情应该要好于一般人。但实际上不是,我们关系还不如自己在班级处的几个同学。

问题出在哪呢?后来我仔细想了一下,在我的记忆中他经常提到的一件事情:他以后去南京接他爸爸的班,他是有铁饭碗的。年轻人可能不晓得,90年代还有接班一说,所谓接班就是爸爸从企业退休了,孩子可以接替爸爸名正言顺的进企业当工人。这是他最骄傲的地方,经常拿来和我炫耀。可能是成绩上不如我,总要想把我比下去,我倒是没那么多心思。

可惜的是,后来到90年代末,接班这一说没了,他曾今幻想的铁饭碗砸了。而我则通过自己努力考上了大学,也是那年学校的第一名。在南京的他,知道后就再也没跟我联系,既无祝福的话,也无问候。人情凉薄让我很有感触。

我个人认为,如果不是因为攀比,我们是能够好好相处的。如果他或者他父母总是拿这些来比较,觉得高人一等或者矮人一头,那么这个朋友就不能长久。

自从有了微信群之后,以前的初中同学和高中同学开始联系上了,其中也有不少当初是玩的比较好的。但是有诸多原因,每个人的境遇千差万别,我们没什么共同志向和爱好。在这个乍富还贫的时代里,同学聚会几乎都在攀比,明的或暗的,条件好的财大气粗,说话也大声。条件差的几乎默不作声,除了偶尔陪着大家尬笑几声。总之,比成了最重要的话题。

在这种攀比的氛围下,因为层次的不同,慢慢的就相互疏远了,以前的玩伴也开始变的陌生。时间改变了我们的境遇,也改变我们的心态。

我个人觉得善待平庸才是能体现社会的文明程度,这是我们能成为朋友的基础。


文三晓


个人认为是对的,以前的朋友有几位是各私企老总,以前一起吃饭没什么压力,话也投机,可是渐渐的他们做大了,都忙起来,他们接触的任何说的话我渐渐也不能跟上,渐渐的也只能年节问声好,本人也是请稍低的,也不是想大富大贵只想安逸生活的女人,虽然他们有事也会有人情往来,但还是渐渐远了。


庄园主要有地啊


《如小蓝情感在线》观点:

我比较认可这句话。而且也深有体会。

我有个三十年的闺蜜,从小学就感情很好。后来她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以后我们的距离就拉开了。虽然现在还是联系,但是以前无话不谈的感觉不复存在,对彼此还是有所保留。倒不是因为不真诚,而是对方的生活环境和文化差距太大了,所以就会有了距离感。因为是从小玩到大的,也还是会彼此珍惜这份友谊,只是有了空间段的距离。

另外一个好朋友也是从小玩到大的知己,因为是在同一个环境里生活工作,相互支持,所以不存在友情空窗期,相处得很好。

现在倒是对刚参加工作时的闺蜜死党有了很深的情感依赖。因为这是一路走过来的朋友,了解我的全部,而且我们的思想在同一个起点上,相处起来感觉很舒服。

所以,当人与人的思维不在同一个层次上,是很难再做朋友的,你们有的只是曾经的基础回忆,即使再做朋友,也需要思维度低的一方再努力提升自己才行,要是停滞不前,也就只有维持现状了。





如小蓝情感在线


我非常认同。

第一,格局不同,格局决定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决定行为,也就是为人处事的方式。别人看到的是困难,你看到的是机会,别人还在观望,你已经躬身入局,路不同不相为谋。

第二,圈子不同

由于格局不同,直接影响的是社交圈,现实社会,圈子就是财富,圈子不同,身价不同。玩5块钱的斗地主很难混进玩50元的局,开夏利混不进开大奔的俱乐部,都是简单粗暴的道理。

第三,没有交集

格局不同,路不通,圈子不同,很难有交集,信息不对等,不在一个层面上。别人在刷朋友圈,你在推杯换盏拿生意,谈合作,互动交流,很难有多余时间浪费生命。

不在一个层次上自有它的道理,付出的也大不一样,身上的担子也不同,所以老天是公平的。

不管富裕或者贫穷,在得与失之间是否做到了足够的宽容!真真切切,平平凡凡也好。


玉龙说


我觉得这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无论是谈对象还是做朋友,大家要聊得来,这个很关键。同样一个事情,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如果看法差异太大,就难免会有很大的沟通代沟。而这个不同的看法,都是缘于每个人过去见过的人,经历的事,看过的书。


踏入社会很多年,也曾和以前的同学叙叙旧,但有时候更多的是一种礼貌,谈得最多的也就是以前的一些共同记忆,就很难再做一些深入交流。毕竟大家踏入社会后接触的人,和环境圈子都会不同,认知层面也会不同。


有些曾经在一个公司共事,大家关系好得像朋友一样。但随着其中有一个人离开,这样的关系就会慢慢地淡下去,毕竟共同的话题和事情少了,面对的环境也不同了,也就会逐渐随着时间生疏起来,从开始无话不谈,到后来的无话可说了。


老记得小学课文里有这样一段话:

小羊和小鸡是朋友,小鸡请小羊吃虫子,小羊说:“谢谢你,我不吃虫子!”小羊和小猫是朋友,小猫请小羊吃鱼,小羊说谢谢你,我不吃鱼;小羊和小牛是朋友,小牛请小羊吃草,小羊说谢谢你,小羊和小牛一同吃草。


做朋友很重要的前提是真诚,其次要有共同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大家的思想要在一个层面,要不然你说这他在谈那,久而久之大家就不想再聊下去了,毕竟感兴趣的方面和理解层面都不同,聊天就会有种“鸡同鸭讲”的感觉。


古话不都是说“道不同则不相为谋”吗?两个相处也好,还是做朋友,比五官更重要的是三观。


80后杨同学


简单回答一下!

这句话,我不认同!

现在的人交朋友,大多数是为了利益交换,就像找对象,不再是谈情说爱,而是明明白白谈条件,这不是交朋友,这是在形成利益共同体!你敢说你这时候交的朋友就是真正的朋友吗?不在同一层次了,无非就是其中一个发达了,觉得自己档次提高了,不屑于再和之前的人做朋友了!

“白发如新,倾盖如故。”这句话是说不交心的两个人认识了一辈子,却好像刚认识一样;而交心的朋友,只不过在同一把伞下乘个凉,就感觉像多年的老朋友一样!

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一个是高官,一个是砍柴的樵夫,按照题主的意思,这两个人绝对不是一个层次的人,但他们却留下了一段佳话!

到底和什么样的人能做朋友,就得看怎么定义“朋友”这两个字了!


小炁圆宝儿


不完全认同,但是这句话也是有道理的!

现实中人终归还是分三六九等的,虽然我们自己不愿意承认,但现实就是这样,不承认也没有用!

用中国现在时髦的词汇就是——圈子。圈子是一种文化的体现,也是一种人际关系的体现。其实古往今来圈子文化一直都存在,比如古代官场那种拉帮结派,结党营私的行为就是圈子文化的真实写照!

为什么会有“圈子文化”?

其实就是一个“利”子。当然这是个广义的利,而不仅仅是指金钱财物上的利益,也包括文化,爱好等等。

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那句“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就是这个意思。也是是因为共同的利益,又或是共同的爱好,相同的追求等等形成一个或大或小的团体,

当然题目中的层次个人觉得是一种泛指,这个层次的含义可以有很多,比如学识,经历,智慧,又或者是经历,胆识,能力等等。举个身边的例子,一个公司的老总和一个普通的员工,现实中是不太可能成为真正的朋友,主要是所处的“层次”不一样,比起普通员工,老总和老总之间更容易成为“朋友”,虽然很多情况是以利益为前提的,但是不得不承认他们之间的共同语言会更多,思维方式也更接近,成为互相照应的利益伙伴和朋友更容易一些。

当然也不是绝对的,比如有生死之交的两个人,即使所谓的层次上有差别,也是能成为很好的朋友的。他们之间更多的是通过情感来维系,而不是利益,反而这样的关系更难得,更纯粹,也更值得珍惜!


品人生五味酸甜苦辣咸


我赞成和认同这个观点。就大多数情况而言,不同层次的人,是很难成为朋友,特别是很难成为深交的好朋友。

层次不同,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差异很大,很难互相交流与互相交往。你很难想象,一批医学博士与一批种地农民结成朋友。

在我们中国,这方面有很多名言警句:门当户对;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风马牛不相及;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太多了!……

当然,也有条件差异很大的人成为朋友。但是,这仅仅是个别例子。


夕阳黄HZC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认同这个说法,人与人的思想看法、见识、胸怀、格局都与学历社会地位所处的环境不同而不同,所以最好结交志同道合,相得益彰的作为朋友比较好!

我是王建骅,以上个人建议看法,希望能帮助到你,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