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慧为什么要拿“身体”来写作

90年代开始,中国改革开放已经有一阵子了。写作本来以为是男性主导的事情而女性也开始撑起了半边天。铁凝、池莉、方方、迟子建、陈染、林白、徐坤、斯妤、海男、翟永明、卫慧、安妮宝贝等等。

卫慧为什么要拿“身体”来写作

这些女作家很多在正统的文学史上有着详细的介绍,也就是她们已经被历史所记住,被永远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不会因为她们肉体的消失而被人遗忘。当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以同样的篇幅占据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好比:卫慧、绵绵、安妮宝贝这些“新生代”的女性作家,她们同样有着非凡的才华,但是由于他们的写作内容与倾向所以只能以极小的篇幅来介绍或者是一句话就完成了对她们作品的评价。

卫慧为什么要拿“身体”来写作

90年代与新世纪出初期的可以算是正统文学百花齐放的最后一场盛宴,笔者总觉得新时代中、后期以后的文学开始被其他媒介冲击而越来越边缘化。新时代就有新的气象,所以女性作家们的写作也呈现了一种无与伦比的“反叛与激扬”。以翟永明、卫慧为首的女性作家们开始一种更加大胆的姿态来进行写作,笔者读到这些文章或者诗歌的时候真的感觉一个新的时代在那个时候到来了,那个时候笔者应该还只有十岁左右,可叹没有赶上那个时代。

经济的发展从深圳崛起、上海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就可以看到,发达的经济当然也孕育了发达的文化,文化的力量让人感受到震撼与幸福。就好像卫慧,一个如此叛逆的女作家,一个如此让人痴迷的女作家。

卫慧

卫慧,1973年出生,被称为 "晚生代"、"新新人类"女作家,22岁的卫慧发表她的处女作《梦无痕》。做过记者、编辑、电台主持、咖啡店女侍,蹩脚的鼓手,不成功的广告文案,自编自导自演过话剧。作品有《像卫慧那样疯狂》、《水中的处女》、《我的禅》等。

卫慧的半自传小说《上海宝贝》,引爆了中国文坛广大争议、风靡了中国年轻一代、吸引了国际媒体报导。中国《解放日报》报导,将本书裁定为「腐朽堕落和受西方文化毒害」的典型。

卫慧为什么要拿“身体”来写作

笔者知道这部作品的问题还是很大的可能写作倾向上和某些观念上是和主流价值观念有着很大差异的作品,笔者认为这些基本的底线问题是不可以动摇的,但是这些作品流露的文学价值也是不可以完全否认的。

笔者不想讨论这些问题,笔者真正想说的是卫慧为什么能够以这样的“身体写作”来结构全文,是什么让她如此大胆?

卫慧因何要用“身体写作”?

1卫慧性格中的“反叛因素”

卫慧在笔者看来绝对是个特立独行的作家。我们从她的职业就能看出来这个女性当年有多么叛逆。身为复旦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她可以去做咖啡店的女招待。当然我们可以说卫慧是在体现生活,确实在她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咖啡馆这个场景。卫慧是向往自由的,曾经也是离家出走的叛逆少女。1995年毕业后,卫慧曾有过一年搬16次家的经历,平均不到一个月就要搬一次。凭着卫慧当年是复旦高材生的这个学历要找一个稳定的工作过上一个安稳而体面的生活是一定可以的。

卫慧为什么要拿“身体”来写作

但是卫慧并没有这样去选择与执行。她在大学的时候就立志要做一个作家,而且她想成为的作家不是传统意义的作家,她说她要写的书一定是包含“仇杀、爱情、“身体叙述”、恐怖、怪诞、奇异等等”元素于一体的作品。所以我们看到的卫慧的作品大都是那样带着民国时期创造社团中的叶灵凤还有四十年代的徐訏、无名氏、甚至是鸳鸯蝴蝶派的风格。卫慧的作品写的是都市、展现的都市男女的生存的状态,这些人有些边缘,绝对不是我们传统而主流的那种主人公。里面充斥一种稍显颓废的时代病气息,但是这种气息自城市发展以来就一直伴随着,只是很少有作家这么直白的表达出来而已。我们看到的卫慧的笔下的上海充满着那种物质、迷幻的色彩,只是一个都市本来就有的气息。卫慧将它们无限放大然后铺陈在我们面前,甚至有着身体叙述来加强感官的刺激。生活在城市中的某些病态气息就这样展现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事情当然存在着。

2女性、女权主义的兴起

埃莱娜·西苏,法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戏剧家和文学理论家之一。在法国和英美等国家,她以诸多实验创作和先锋理论而闻名。这是文学史上一定会提到的现当代著名的女权主义作家。当经济大潮来临的时候,当对外开放的大门越来越深入的时候,当我们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时候,我们的价值观念也随之改变了。我们的女性也开始进一步与时代接轨与世界接轨。不管是从吃穿用度方面,还是从精神生活方面逐渐和世界的潮流接轨。她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随之而来的就是对于自身身份的思考与反叛。她们不再是那种“依附性”的女性。在各行各业都开始了一阵女性解放的思潮,作家群体也不例外。

卫慧为什么要拿“身体”来写作

上文中列举出的女作家:方方、池莉、陈染、林白、翟永明等多数女性作家都开始接受了埃莱娜的思想,在文学作品中尽情绽放。卫慧作为被称为“晚生代作家”,同时又是一个如此先锋与反叛的女性当然不能落后。在她的作品中,女性大都是独立而坚强的,中国的男性反而是靡弱而脆弱的。他们不能够像一个真正的男人给于她们生理与心理上的安全感。所以才会出现一些令人惊讶的情节。多数作品中的女主人公都会对自身的生理与心理诉求进行合理表达,甚至是一种“过度的表达”。卫慧为代表的女性作家们认为这样塑造新女性或者说不太完美的女性是合理的,是正常的。因为在这个都市里生存的女性很多都是如此,她们只是用所谓艺术化的手法表达出来了而已。

对于“卫慧们”这种书写都是一种新时代女性的正常呼唤,尽管其中有很多为了销量而故意为之的“身体叙述”。最终的目的他们还是在表达一种女权意识。

3 时代的焦虑与困惑

经济大潮一来,很多人慌了,很多人迷茫了。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的空间,进入一个全新的思想体系。外来文化的输入彻底改变了的思想与生活习惯。人们在经济大潮面前感到焦虑、惶恐与害怕,因为市场经济体系建立了,失业、下岗等一系列问题都会摆在人们面前。人们对于个人前途的迷茫开始逐步显现,人们开始用一些特殊方式来麻痹自己。这种时代的困惑与焦虑影响着每一个人,也包括卫慧书中的形形色色的人物。

卫慧为什么要拿“身体”来写作

一战之后欧洲普遍掀起了一种“荒原意识”,这种意识使人们感到颓唐,艾略特《荒原》主要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普遍悲观失望的情绪和精神的贫困以及宗教信仰的淡薄而导致西方文明的衰微。诗人笔下的“荒原”满目荒凉:土地龟裂,石块发红,树木枯萎,而荒原人精神恍惚,死气沉沉。上帝与人、人与人之间失去了爱的联系。他们相互隔膜,难以交流思想感情,虽然不乏动物式的性爱。他们处于外部世界荒芜、内心世界空虚的荒废境地。“荒原”的荒是水荒,然而只听雷声响,不见雨下来,更增添了人们内心的焦急。雨水成了荒原的第一需求,诗人通过雷声暗示了只有精神甘露(皈依宗教,信仰上帝)才能使荒原人得救。而二战后,美国年轻人被称为“迷惘的一代”,他们沉醉在酒精和狂欢中找不到救赎。

卫慧也是,她自身得不到救赎,她笔下的人物也同样得不到救赎,这就是一种“时代的伤痛”。书中的男女主人公们渴望被救赎得到一种心灵的皈依,可是他们无从下手,无从寻找,最后只能沉浸在狂欢之中。这种空落落的感受、这种找寻而不得的现象如今在城市中依然存在,是呀物质文明发展了,但是人们的精神却如此空虚不堪,这种痛苦怎么表代就成了问题。卫慧用这种方式来进行表达,表达一种伤痛一种特殊的情结,一种新时代下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时代伤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