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日:新解道德經第15章

[原文]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註釋]

①善為士者:指得"道"之人。

②容:形容、描述。

③豫:原是野獸的名稱,性好疑慮。豫兮,引申為遲疑慎重的意思。

④涉川:戰戰兢兢、如臨深淵。

⑤猶:原是野獸的名稱,性警覺,此處用來形容警覺、戒備的樣子。

⑥若畏四鄰:形容不敢妄動。

⑦儼兮:形容端謹、莊嚴、恭敬的樣子。

⑧客:客人。

⑨渙兮,若冰之將釋:形容流動的樣子。

⑩敦兮其若樸:形容敦厚老實的樣子。

⑾曠兮其若谷:形容心胸開闊、曠達。

⑿混兮其若濁:形容渾厚純樸的樣子。混,與渾通用。

⒀濁:動態。

⒁安:靜態。

⒂不欲盈:不求自滿。盈,滿。

⒃蔽而新成:去故更新的意思。一本作蔽不新成。

【解讀】

本章必須要弄清楚下列問題

1. 得道之人具有哪些表現形式?

2. 在動盪不安時候,能做到“靜”;在安逸不進時候,能修煉“動”的工夫。保持此“道”的前提是什麼?

【引語】

老子在這章主要講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對得“道”之士的品格、心態和精神境界的描述,表面上看起來“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實質他們只是具備常人所具有的“謹慎、警惕、嚴肅、融合、淳樸、曠達、渾厚”的表現形式,他們的行為表現並不怪誕。比如太極拳在行拳走架中,腳邁出時“如履薄冰、如臨深淵”、身體各個部位虛而不屈(棚勁不丟)“若畏四鄰”、氣血在四肢運行中,身體肌肉鬆得好像鹽放在水中向四周擴散“若冰之將釋”、胸空腹實,即“曠兮,其若谷”等。二是得“道”之士所具有的能量,即在動盪不安時候,能做到“靜”;在安逸不進時候,能修煉“動”的工夫。。

一.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古時候善於得道之人,微妙通達,深刻玄遠,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

1. "微妙"就是觀察很細緻。

2. "玄通“就是不問不知,一問全知。

3. 為什麼得“道”之士“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因為古時候得“道”之士掌握大自然運行的規律,他們通天徹地,精妙到妙不可言的境界,便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一個人如果達到了松、靜、定、空的境界,氣血通過身體的各個經絡、穴位都能感知。十二經絡,身體的各個穴位以及二十四個節氣都是古時候得道之士練功打坐感應出來的,這些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貝現代科學技術無法檢測出來,故“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二.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正因為不能認識他,所以只能勉強地加以形容(或描述)他。

1." 強“為勉強的意思。

三.“豫兮,若冬涉川”:他小心謹慎啊,好像冬天踩著水過河(這是對得道之士心態的描述)。,

1. 豫兮,引申為遲疑慎重、謹慎的意思。

2. “謹慎”不是小器;謹慎與小器是兩回事,有些人做人做事很拘謹,過分了就是小器。

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

四.“猶兮,若畏四鄰”:他警覺戒備啊,好像防備著鄰國的進攻(這是對得道之士心態的描述)。

1. “猶“用來形容警覺、戒備的樣子,好像老鼠剛出洞,先向四周觀察,然後將身子慢慢出來。

“猶兮,若畏四鄰”與“虛而不屈”是一樣的意思。

虛而不屈:在太極圖中,白魚表示虛,黑眼睛表示實。

白魚並不表示沒有,即虛而不屈。 白魚儘管表示“虛空”,但是白魚照樣具有黑眼睛“實”的氣勢,它是虛中有實,即虛中隨時都有變實的氣勢,這就叫“虛而不屈”。

太極拳中,虛的部分照樣有棚意(或者叫棚勁不丟)。

漢文帝劉恆在代國時,對付匈奴的策略“平時為民,戰時為兵”;以及比爾蓋茨的憂患意識、危機意識“微軟離破產永遠只有十八個月”,這些都是“猶兮,若畏四鄰”的例子。

五.“儼兮,其若客”:他恭敬鄭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這是對得道之士品格的描述)

1. 儼兮:形容端謹、莊嚴、恭敬的樣子。

【論語】“君子不重則不威”這個“重”就是自重,不要以為把臉上的肉拉下來就是“重”。

六.“渙兮,若冰之將釋”:他行動灑脫啊,好像冰塊緩緩消融(這是對得道之士精神境界的描述)。

1. “渙"就是瀟灑灑脫,比喻人能順應潮流而不固執。

七.“敦兮,其若樸”:他純樸厚道啊,好像沒有經過加工的原料(這是對得道之士精神境界的描述)。

1. “敦"形容敦厚老實的樣子。

八.“曠兮,其若谷”:他曠遠豁達啊,好像深幽的山谷(這是對得道之士精神境界的描述)。

1. "曠"形容心胸開闊、曠達。

2. 如何做到在職場上寬容待人?

身處職場,磕磕絆絆是難免的。然而光陰易逝,人生短暫,又何必計較太多?在職場上,當你取得成績被人嫉妒時;當你懷才不遇時;當你與下屬、同事或上司發生口角,甚至兵刃相見時,何不用寬容這個法寶,去化解掉那些摩擦和恩怨?

在職場上,一個領導要有容人之量,要懂得“寬以待人天地寬”的道理。有時候,下屬做錯了事,領導要秉著寬容之心,給其改過自新的機會。要知道寬容別人,自己同樣能受益。

齊桓公不計私仇,寬容射他一箭的管仲,還讓管仲當上了丞相,成就一代霸業。

楚莊王寬恕了調戲了他妃子的部下,結果在危難的時候得到了這個部下的捨命相助。

生活中很多事都是如此。水太清了魚就不能活。領導者如果抓住與下屬之間的小恩小怨窮追不放,結果往往使小事變大,最終反而難以收場。以寬宏大量對待下屬,才能體現出一個領導者高尚的人格。

將軍額頭跑得馬,宰相肚裡能撐船。寬以待人,虛懷若谷,是君子風度,大將風範。除了領導對下屬要寬容大度外,同事之間也應互相忍讓,以顧全大局。

寬容不是無能,而是一個人有涵養的表現。寬容可以消除與他人之間的不必要的摩擦和隔閡,達成有效溝通,有利於同事間的團結友愛。對人大度,大人不計小人過,對人對己、於公於私都是利多弊少。

莎士比亞名劇《威尼斯商人》中有這樣的一段臺詞:寬容是天上的雨露,滋潤著土地,它賜福於寬容的人,也賜福於被寬容的人。“處事讓一步為高,退一步海闊天空;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恕”是人的修身之道,更是事業成功的保障。為人如果心中無恕,一味地爭強好勝,你爭我鬥,勢必導致失敗。

古人云:人若無恕,人所不親。在職場上,大可不必挖空心思爭強鬥勝,浪費心機。人在得意之時,要多想想失意時的心情,如果能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為人多點寬恕,那麼職場上的明爭暗鬥就會少些。否則,你爭我鬥,一來二去,最後大多是兩敗俱傷。

九.“混兮,其若濁”:他渾厚寬容,好像不清的濁水---表示一個人能夠和眾人能融合在一起(這是對得道之士品格和精神境界的描述)。

王陽明說:你看到滿大街都是聖人,滿大街看到你也是聖人,這表明你心中有著無限的包容、友愛和善意,而這樣的人誰個不願意同你親近,誰個不愛戴你,自然滿大街的人看到你也是聖人,而能做到如此,也確實是得道之人。

“和其光,同其塵”是一樣的意思。

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誰能在渾濁中安靜下來,慢慢地變得澄清呢?誰能在安逸不進中活動起來慢慢地生長呢?

第一種解讀

1. 得道之人能以“靜”的工夫使汙濁變得清淨,以“動”的工夫使安逸變生長,即在動盪不安時候,要修煉“靜”的工夫,在安逸不進時候,要修煉“動”的工夫。

2. 善於調整自己的狀態思路,改進自己的方式方法,學會淨空自己的內心,以歸零的心態,做到心中無我,念中無他,朝中無人,學無止境。

第二種解讀

“濁以靜之徐清”就是出淤泥而不染。

十一.“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1. 在動盪不安時候,能做到“靜”;在安逸不進時候,能修煉“動”的工夫。保持此“道”的前提是什麼?

不自滿,即學會淨空自己的內心,以歸零的心態,做到心中無我,念中無他,朝中無人,學無止境。

3. 什麼叫“求道”?

分享下面一則故事或許能給你啟示

當年趙州和尚名噪一時,很多人向他問道,趙州和尚有句名言就是“喝茶去”,他給問道的人倒茶,茶滿了他還接著倒,於是那個人頓然開悟。什麼叫“求道”?明白了嗎?水不停地倒進去,往外溢,這不是“求道”,要把杯子裡的水清空,你那個“道”就在裡面,所以把舊的去掉,新的就來了。這個“道”告訴我們不要自滿,要虛空。

十二.“夫唯不盈”:不自滿,不自以為高。

十三.“故能蔽而新成”:

第一種解讀

正因為不自滿,所以能去舊更新。

第二種解讀

古老的東西,古老的智慧,認為已經成為故紙堆的東西,卻能煥發出勃勃的生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