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將田園生活過成一首詩

孟浩然:將田園生活過成一首詩

故事的開頭總是充滿了無限嚮往,可是等到結尾那刻,我們大多忍不住遺憾!——引言



打開大唐的輿圖,有繁華似錦的長安,車水馬龍的洛陽,煙花三月的揚州,逃難和避暑的寶地益州。當然,也有文化旅遊之城——襄陽。


襄陽比起長安和洛陽來說小多了,可是它的地理位置顯要,三面環水,一面背山,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此外,風景優美,交通便利,著名的峴山和仲宣樓,成了文人墨客必經的遊歷之處。我們的主人公,便出生在這裡。


唐武后永昌元年(即公元689年),在襄陽城南峴山腳下的澗南園裡,一個叫浩然的嬰兒呱呱落地了。孟家是書香門第,孟老爺自稱是孟子後人,於是引用孟珂“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的話,給兒子取了這樣一個剛正而磅礴的名字。初聽“浩然”二字時,胸中升騰起一股正義之氣,及瞭解其人秉性,便覺“浩然”之氣留存於世,其形大抵如此了。


孟浩然兩歲時,武則天終於圓了自己的夢想,成功登上帝位。接著改元天授,時為公元690年。而孟家也就在這年,迎來了他們的第二個兒子——洗然。洗然比哥哥小一歲,這與王維、王縉兄弟的情況略為相似,只不過王維本人也要比孟浩然小十歲。然而儘管如此,他們仍是最要好的知己,一生有著大量的詩文應和,後世將他們倆合稱“王孟”。


洗然沒有像王縉那樣為官做宰。他一輩子就守著祖業過活,生兒育女,親親愛愛,有著足夠的恆資地產,日子過得幸福美滿。相比之下,哥哥浩然的人生就充滿了太多“變數”。這些變數,既有客觀的,也有主觀的,可是說到底,若沒有這些變數,也就沒有後來那隨性自然的田園詩了。


孟浩然:將田園生活過成一首詩


孟浩然人生的第一次變數發生於唐中宗神龍二年,也就是公元706年。孟浩然和他的幾個同鄉好友,張子容、辛諤、王宣、吳悅、朱去非,全都報名參加了縣級的考試。很快,他便以第一名的好成績順利通過。隨後,只要再通過九月由州教育局舉行的府試,便有了參加中央考試的資格。到時候憑他的才華,考取個進士是不成問題的。可變數就發生在府試前這一階段。


神龍二年七月,韋后和武三思誣陷張柬之、桓彥範等幾位匡復大臣。他們都是在逼武則天退位中發揮了重大作用的肱骨之臣。可惜很快就成了韋后的眼中釘肉中刺。韋后要效仿武則天,就必須先剷除這些人。好在中宗李顯念及舊情,沒有同意,而是改成了流放。


當八十二歲的張柬之以犯人身份發往瀧州時,他帶著深沉的遺憾閉上了雙眼。彼時,有著孟子血統的浩然聽聞這件事後,對朝政感到莫大的失望。他沒有想到,統治者竟然已經腐敗到了這種程度,如此的荒唐與暴虐,若入朝為仕,簡直算是一種恥辱。於是,他毅然選擇了罷考。


這次罷考對孟浩然來說可能是一腔熱血,可對整個孟氏族人來說,實在是難以接受。別的不提,就說父親孟老先生,因為此事對兒子大發雷霆,並且結下了長久的矛盾。後來他一直不接受兒媳和孫子,無非從這件事便有了開端。


不過,對孟浩然本人來說,文不求仕的行為倒使他在襄陽名氣大增,有了不少仰慕者。後來與李白初遇,李白稱讚道:“最早得聞你的大名便是由那件事開始的。”對於罷考,不必太過遺憾,也不必去懷疑他是否沽名釣譽,因為從後來的人生經歷看,孟浩然對仕途的追求,其實是一件不加掩藏的事。

孟浩然:將田園生活過成一首詩


因為罷考之事與父母鬧出矛盾,十八歲的孟浩然孤身一人搬到了後山的草廬居住。這草廬是每年瓜果莊稼成熟時採摘暫住的,條件雖然有限,但入春以來,空氣清新,花木茂盛,對孟浩然來說,不失為一個讀書寫作的好場所。他每晚都要夜讀,


豆大的燈火昏昏暗暗,照得人眼睛疲累,可他始終堅持讀完某一章節,方才放下書卷,沉沉睡去。


次日醒來,只見外面鳥聲清脆,陽光刺眼,孟浩然這才意識到,昨夜不知什麼時候竟下了一場雨,那木質的欄杆底部已經生出了綠苔。他步出屋子,四周的紅花也被打得七零八落。於是,很自然吟出幾句: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春曉》


這首詩用來反映他此時的心境,似乎頗為真實。因為他畢竟還只是一個少年。能按照自己的意願活著,對生活,對自然,都有著極大的熱情和嚮往。


面對如此春景,孟浩然不由地想起了春遊。既要春遊,又怎能少得了佳麗作陪?於是他寫信邀請了一位當紅歌女。這位姑娘姓韓,因自郢州而來,於是給自己取了個藝名:襄客。襄客不僅美貌大方,而且精於彈唱。這使她在本地有了很大的名氣。


孟浩然能邀請到她,一方面是因為自己長得很帥。他的朋友王士源後來在《孟浩然集序》裡說他,“骨貌淑清,風神散朗”。可見,他不僅長相清秀,看起來很有骨幹,而且氣質出眾。再加上之前罷考的義舉,一時名聲大震,人品相貌皆彰顯無餘。這樣的男子,哪個姑娘不愛?


於是,很自然地,孟浩然和韓襄客走到了一塊兒。


孟浩然:將田園生活過成一首詩


一個是美玉無瑕,一個是閬苑仙葩……這樣的相遇,用後來秦觀的話說便是: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可惜,孟浩然與韓襄客的愛情,偏偏也應證了後半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聰明的讀者自然知道:悲劇要來了!


在孟浩然與韓襄客的愛情中,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的就是他父親。孟老爺一開始並不知情,對這段姻緣還頗為滿意。但得知襄客的歌女身份後,便認定她是青樓妓女,氣得差點暈了過去。對於這情況,他絲毫不可容忍,一定要堅持退婚。但兒子正與襄客陷入到熾熱的愛戀中,兩人斷不能分開。而且時不時還寫了一些的訴說相思的情詩。


聞君馳彩騎,躞蹀指南荊。

為結潘楊好,言過鄢郢城。

摽梅詩已贈,羔雁禮將行。

今夜神仙女,應來感夢情。

——《送桓子之郢城過禮》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溼。

驚鵲棲未定,飛螢捲簾入。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

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

——《秋霄月下有懷》


《送恆子之郢城過禮》應是孟浩然著人提親時的大作,整首詩表達著一種急切的期盼。然而很快,這份熱情便被冷水澆涼了。秋日本來就備顯蕭瑟,兩人的婚事就如枝上驚鵲一樣,尚未安定。而庭院裡的寒影和隔壁的杵聲,又無不宣告著相見的遙遙無期。


面對此情此景,孟浩然想起了二人在定情詩中所說的,“連理枝前同設誓,丁香樹下共論心。”於是,一股不知名的力量又生髮出來,讓他絲毫不顧及世俗的眼光,與初戀情人緊緊地擁抱在一起……


孟浩然:將田園生活過成一首詩


因為相思的折磨,除夕之夜,孟浩然徹夜難眠,提筆寫道:


五更鐘漏欲相催,四氣推遷往復回。

帳裡殘燈才去焰,爐中香氣盡成灰。

漸看春逼芙蓉枕,頓覺寒銷竹葉杯。

守歲家家應未臥,相思那得夢魂來。

——《除夕有懷》


寫完收拾好包袱,次日一早,便登舟而去,前往郢州。時為唐中宗景龍二年,即公元708年春節。一路之上思緒萬千,想到家裡的反對和未來的艱難,此一去到底該如何應對?孟浩然心裡並沒有個底。不過,對於愛情,他的態度很明朗。他曾在行舟途中作了一首感懷詩。詩云:


客行愁落日,鄉思重相催。

況在他山外,天寒夕鳥來。

雪深迷郢路,雲暗失陽臺。

可嘆悽惶子,勞歌誰為媒?

——《落日望鄉》


前路茫茫,孤身一人,艱險無比,自然是悽惶。他不禁感嘆道:“勞歌誰為媒?”其實自己也知道,只要兩個人真心相愛,又哪還需要什麼良媒?!


到達郢州後,他一路尋訪,終於找到了韓家。當見到那日思夜想的心上人時,兩人執手相望淚眼,竟無語凝噎。韓家雖然之前遭到退婚,臉上很不光彩,但見孟浩然如此品性,便也滿意地接受了這個女婿。很快,岳丈就給他們舉辦了婚禮。洞房花燭之夜,一對深情的兒女幸福地依偎在一起,說不完的軟語溫存。彼時,人生之船行駛到最幸福的港灣,可是,無邊的漫遊之路卻才剛剛開始。

孟浩然:將田園生活過成一首詩


孟浩然在丈人家居住半年,妻子已有了身孕。他便不得不告別妻子和岳家,回到襄陽去稟明父母。希望得到他們的諒解,欣然接受這個兒媳。可是等到他把這些事一五一十訴說後,父親的態度不僅沒有迴轉,反而比之前更加地生氣。他對長子已經接近失望了。於是,與父親一番爭執後,孟浩然又回到了南山草廬。不久,他便萌生了隱居的想法。在一群朋友的幫助下,搬到了鹿門山。


在鹿門山搭建起草廬後,孟浩然的日子與之前在南山亭差不多。不過是多添了幾分清幽罷了。此外,因為山上有鹿門寺,他可以經常去與和尚們談經論道。這期間雖然隱居避世,但他對朝堂上的動向一直很關心。聽說譙王李重福厲兵秣馬,意圖發動兵變,誅殺韋后。他對這種義舉很是響應。曾經秘密拜訪過他,為其出謀劃策。


景龍四年(710年)六月,唐中宗李顯被韋后毒死,一些皇室子弟終於忍無可忍。沒過多久,臨淄王李隆基便帶領軍隊發動了宮廷政變,將韋氏家族盡數誅殺。隨後又一腳將韋后新立的傀儡皇帝李重茂踹下去,由父親李旦接替了皇位,是為唐睿宗。如此一來,就為唐玄宗後來繼位奠定了基礎。


李旦剛坐被兒子扶上皇位,李重福又參與到皇位的爭奪中,可惜很快就被擊敗。隨後,朝廷對跟著譙王起兵的諸人進行清算。先是由張說將鄭愔和張靈均斬殺於洛陽東市,其他的跟隨者紛紛被羈押查辦。孟浩然得知這一消息,慌忙逃往四川峨眉,從此過起了流亡生活。

孟浩然:將田園生活過成一首詩


峨眉山自古以來就是訪道求仙的聖地,李白的好友元丹丘便曾在這裡修行。孟浩然寄宿於此,身心或多或少受到感染。對他日後田園種瓜的隱居生活作下了鋪墊。


在山中住了一年後,孟浩然聽說朝廷只斬了鄭愔、張靈均二人,將其他跟隨譙王起兵的文人士子皆已免罪釋放。他的心定了下來。不日,便離開峨眉,乘舟去郢州看望妻子。分別一年多,妻子襄客明顯消瘦了。他們的兒子儀甫已會說一些簡單的話。孟浩然看著親愛的妻子和兒子,心中有苦有樂,不久再次回家去請示父親。孟老爺是個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人,別的還好說,唯獨對兒子這樁婚事,即便已經生米煮成熟飯,可他仍是一百個不接受。沒辦法,孟浩然只能妥協了,將妻兒留在郢州生活。


其實,倒有一種方法能父親接受兒媳和孫子,那就是兒子孟浩然高中進士,入朝為官。這種光耀孟家門楣的大事發生後,還有十分不愉快的小隔閡不能消除?彼時的孟浩然似乎也看透了這一點,所以在之後很多年的隱居生活中,他一直對入仕存有一份幻想。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孟浩然的同鄉好友張子容進士及第。張子容曾和孟浩然一起參加過神龍二年(706年)的縣試,後來孟浩然罷考了,張子容也不幸落榜。如今,經過了數年的努力,他終於一舉及第。孟浩然聽聞這個消息後,不禁為之欣喜,可也為自己的前路而感到惆悵。


既然不願意參加科舉,又想著步入仕途,那麼唯一的選擇就是干謁了。干謁的最佳人選自然是皇帝。只要得到皇上的欣賞,做什麼樣的官都是有可能的。再不濟也可以做個八九品的小官,像杜甫一樣。不過,想直接向皇帝干謁,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中間必須得有人推薦才行。於是,這個推薦之人就顯得十分重要了。對於正值壯年的李隆基來說,他是一個明君,分的清忠奸是非,同時又喜歡有才華的賢德之士。


很快,孟浩然就把推薦人的目標定在了宰相張說身上。可是,就在他打算去拜訪張說的時候,家中傳來不幸的消息:父親病逝了。父親這一去,在浩然的心中留下了永遠不可彌補的遺憾。他再也沒有辦法讓父親接納襄客母子了。同時也無法與其化解隔閡。不過又想,只要自己順利步入仕途,實現一腔報復,那父親在九泉之下也會感到欣慰的。


誰知,不利的事總是接二連三,正當孟浩然為父親的死悲傷時,另一個不利的消息傳來——張說罷相了。他對未來的安排又陷入了迷茫。

孟浩然:將田園生活過成一首詩


在為父親守孝期間,孟浩然一直住在南山草廬,這些日子裡,他經常捧著陶淵明的詩集漫讀。“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孟浩然種豆較少,他主要跟著老農學種瓜。此時,正式開啟了長達半生的田園生活。而那一首首清新質樸的田園詩,也從此開始寫作。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閒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夏日南亭懷辛大》


辛諤這些年一直躲在山裡著書。孟浩然卻坐不住。沒多長時間,他就想著漫遊各地,領略一下大唐河山的美麗風光。這一去就是好幾年,期間在洛陽逗留時結識了王維等人。在這些友人中,王維和他的關係最親,並在他後來的仕途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不過,作用雖然顯著,但孟浩然卻沒有珍惜。這讓王維也很心痛。


孟浩然的吳越之行結束後,花去了家裡近萬兩銀子,迫使弟弟不得不與他分家。孟浩然沒有要宅院,他在南山的草廬待過一陣子後,便又動身去長安找王維了。不過,這次除了交友外,更重要的任務是參加科舉。


開元十七年(729年),孟浩然終於想通了,帶著滿懷興奮參加了進士考試,然而不幸的是,他未能如願上榜。接著便抑鬱成疾,整日引酒消愁。這期間,盛唐歷史上的一些大詩人相繼前來探望。入秋後,孟浩然的病情才漸漸好轉。


中秋佳節,秘書省的院子裡,幾乎涵蓋整個長安所有的才子,他們在一起把酒賞月,作詩聯句。作的是五言排律。因為在坐有王昌齡、王維、張九齡等一批大師級人物,這場聯句變得異常精彩。眾人紛紛各顯才能,院子裡掌聲不絕。輪到孟浩然時,他一句:“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讓這些一流的才子們紛紛擱筆。自此,孟浩然的詩名越來越響,他在文壇的地位變得不可取代。

孟浩然:將田園生活過成一首詩


中秋聯句過去沒多久,一天,好友王維邀請孟浩然去坐坐。兩人一邊品茶一邊談詩,接著又欣賞了一下王維近幾天的畫作,心情十分愉悅。這時,忽然門外有太監來報,說皇上駕到了。兩人頓時大驚,王維未經許可,私自將閒職人員帶進宮裡,按律可是大罪。孟浩然也怕連累了王維,於是慌忙躲入床下。


李隆基進來後,滿懷歡喜地讓王維看他的新詩。王維讀罷之後,連連稱讚。皇上的喜悅又增添了幾分。這時,他忽然瞧見桌子上的兩個茶杯,杯口還冒著熱氣,不禁問道:“方才還有人來嗎?”王維不敢隱瞞,只得如實相告,祈求皇上原諒。李隆基並未生氣,反而平緩地說:“孟浩然這個人我聽過,據說很有才華,他人呢?”王維見皇上發話,忙進內室將浩然引出。


李隆基見孟浩然相貌清癯,氣質不凡,問道:“聽聞孟卿之才久已,近來可作什麼好詩嗎?”孟浩然似乎還處於落榜的抑鬱中未恢復過來,但其實他清醒得很。只見他緩緩地吟道: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歲暮歸南山》


李隆基一聽詩的開頭,就很不高興,待聽到“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甚至有些氣憤。說道:“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說罷,扭頭就走了。時為開元十七年(729年)。


其實這個時候,唐玄宗就有些“老糊塗”了,開始寵信李林甫等一群奸詐之臣,對忠言逆耳漸漸疏遠。大唐國運也開始下滑。


這次事故發生後,孟浩然的仕途之路被徹底斷送。不久,他便收拾行李準備回襄陽。臨走這天,來送他的好朋友甚多,王維寫了一首送別詩:


杜門不復出,久與世情疏。

以此為良策,勸君歸舊廬。

醉歌田舍酒,笑讀古人書。

好是一生事,無勞獻《子虛》。

——《送孟六歸襄陽》


王維說:“不要再想煩心事了,回去好好生活吧。有酒,有田,有瓜果,有書籍,有花草,有詩心,這樣的日子才是人生最美的。我不久也會像你一樣隱居……”王維並非隨口一說,這些比起求仕來確實更容易、也快樂多了。孟浩然自然明白王維的心意,對這些話作出了真誠的回應: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留別王維》


所以他此時的心態是什麼?並非還期盼有朝一日皇上心情好了,能再邀他入朝為官。像二度罷相後的張說那樣。相反,他對仕途的追求已經徹底放棄了。唯一牽念的就是與友人的道別。所以,這也是為何?後來韓朝宗替他引薦,他卻跑去酒館喝個爛醉的原因了。這年他四十一歲,餘下的人生只交由兩個字點綴,那就是:田園。

孟浩然:將田園生活過成一首詩

十一


接下來的十一年,孟浩然一直住在鹿門山,過著布衣蔬菜的日子,偶爾也會出去旅遊,總的來說還很不錯。他有田產,比陶淵明的生活要好。久居鄉里,村人之間情真意切,他寫下過一首膾炙人口的傑作。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過故人莊》


在農村待得久了,和鄉親之間的話語漸漸變多,孟浩然不再擺出一副文人姿態,而是喝著村釀,與友人討論著田裡莊稼的長勢,或者是播種插花,一衣一食這樣的小事。

你以為這叫粗俗,其實卻是最大的高雅。


就像路遙在《人生》中說的,“我們用鋤頭,在土地上寫寫無數詩行!”其實,每一個久居田園又辛勤耕作的人,都是一位偉大的詩人!而當一個外來的詩人融入到田園,就會變成了一個樸素而不失風雅的人。


開元二十八年春(公元740),王昌齡遇赦北還,途經襄陽,聽聞孟浩然背部生瘡,臥了一冬,因此特意前去看望。孟浩然比王昌齡大一歲,兩人在想法上很投緣,多時不見,不免把酒言歡,品嚐著各種農家菜餚。


因為襄陽盛產海鮮,而且猶以查頭鯿出名。孟浩然對此十分喜愛,忙令人弄了幾尾來招待老朋友。兩人吃的很盡興。誰知當晚,孟浩然的背瘡又復發了,渾身似火,高燒不退。次日黎明,經歷了一夜春雨的洗禮,草廬外的清芬迷人,歌聲陣陣,可是卻再也喚不醒這位沉睡的人了。


三月的鹿門,山清水秀,萬物復甦。許多的憂愁總會在一瞬間得到和解。而當你穿過那田間山畔,走上寺院樓臺,彷彿有一種熟悉的聲音在提示著:一切,原是這般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