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景德镇的鬼市,碎片多于整件,游客打手电寻宝,天刚亮就散场

乘兴而来,不代表总是能够满载而归,经常旅游的朋友应该对这一点深有体会。细究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无非就是两点:一者是因为包装过度,驴友到了景区才发现名不副实,只能暗叹一声“看景不如听景”。二者则是因为真正带有地方特色的景点,往往被开发的程度偏低,游客无从得知。最后匆匆忙忙来,匆匆忙忙去,一趟下来也只是捡了芝麻,错过了西瓜而已。

瓷都景德镇的鬼市,碎片多于整件,游客打手电寻宝,天刚亮就散场

景德镇

位于江西省和安徽省交界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景德镇,显然就属于后者。景德镇凭借长达一千六百余年的深厚陶瓷文化艺术底蕴,以及对欧洲国家大量且长期的青白瓷出口经历,在很多文化爱好者的心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结论,不单单是因为“世界瓷都”这一荣誉,更因为景德镇是国内少有的,能够凭借“土特产”陶瓷,吸引大量国内外“景漂”的旅游城市。

瓷都景德镇的鬼市,碎片多于整件,游客打手电寻宝,天刚亮就散场

景德镇陶瓷

如此盛名,自然为景德镇吸引了不少来自于天南地北的游客。但是很多游客在真正经历过,对这座瓷都的匆匆一睹之后,对这趟旅游经历的评价往往都不怎么高。主要槽点就是到了景德镇之后,并不能从城市的“基本卖相”,以及大量的仿古陶瓷店中,看到自己在出发之前,内心所期待的“陶瓷和城市相结合”的美好画面。当好奇的眼睛感到视觉疲劳,倍感“内心巨大落差”的游客,自然很容易得出“名不副实”的结论。

瓷都景德镇的鬼市,碎片多于整件,游客打手电寻宝,天刚亮就散场

老街

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既然景德镇“名不副实”,那些以艺术家为主要代表,审美能力颇有保障的“景漂们”,又为什么愿意留在这里呢?其实答案也很简单,旅游路线的不同,导致了游客眼里的景德镇,和景漂眼里的“瓷都”不同。很多游客到了景德镇之后,往往第一时间更倾向于找个有代表性的古镇,找一处烧制陶瓷的古址,然后试一试当地的小吃,最后再看看几家古玩店。

瓷都景德镇的鬼市,碎片多于整件,游客打手电寻宝,天刚亮就散场

陶溪川

但倘若沉下心来好好想一想,便不难猜到人声鼎沸的集市中,才有原滋原味的景德镇。像大师们的陶瓷展馆,欣赏门槛往往比较高,注定会让人心生距离感,何不去老陶瓷厂旁边的创意集市看看?每周六的早上,都可以看到大量的学生作品,这是瓷都的新生血液。又或者去苍南,看看年轻艺术家们眼里的陶瓷,他们正在尝试自己的风格,是瓷都的中坚力量。而您太太所想要的精美生活用瓷,也绝对不在街上的文玩店,国贸也许是一个好上许多的选择。

瓷都景德镇的鬼市,碎片多于整件,游客打手电寻宝,天刚亮就散场

鬼市

最值得一提的,便是曙光路上的“鬼市”。每周一的晚上凌晨一点(天气好的情况下),会有大量的商贩带着“宝贝”来到街头,几十上百件瓷器,就随便铺在蛇皮袋上。而一些真正熟悉景德镇的收藏家们(包括景漂),往往来得比小贩还要早,因为“鬼市”的瓷器有真有假,来得晚了,很容易错过性价比高的真东西。这些真东西不一定是整件,大多数都是碎片和残缺品,或可以作为学习标本,或可以转手卖出高价。

瓷都景德镇的鬼市,碎片多于整件,游客打手电寻宝,天刚亮就散场

鬼市

大家就这样打着手电,拿着放大镜,时而蹲下,时而起身,乍一看还有些诡异。稍过一会儿,人越来越多,就可以听到这个摊位在细声地讨价还价。那个摊位因为年份的问题,陷入了讨论和争执。大家不问出处,各自出价,得失全在个人。待到天蒙蒙亮,“鬼市”的热闹也进行到尾声,有人满载而归,也有人不曾出手,但总归乐在其中。因为天亮就散场的关系,景德镇的“鬼市”相较于白天的陶瓷集市,名气要小上许多,非但游客,很多本地人都不一定知道它的存在。

瓷都景德镇的鬼市,碎片多于整件,游客打手电寻宝,天刚亮就散场

鬼市

但是在笔者的眼中,名气小的“鬼市”,反而是景德镇陶瓷文化的高度体现,观赏性和体验感都十分有保障。只可惜“养在夜半无人识”,很多对景德镇有兴趣的游客,最终只能因为“名不副实”的传言,选择宁可信其有。而那些真正来了的游客,又因为时间的限制,旅程的安排往往是刚下火车,又上火车。考虑到完成基本的“打卡”,比追求“小众但美”的风景更为稳当,最终只能带着一个“景德镇不过如此”的印象而离开。(李双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