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作者悲伤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手机用户55225715946


总算有人点出来了,《采薇》的情调是忧伤的。

除了忧伤,同时有面对命运强势、个人无力抵抗或躲避而只能顺从的无奈,可能还有、也可能没有,一点点惆怅。

因为年代太久远,也没有学习研究过,所以不能说得具体。总体上,《采薇》是一个人,也许是男女都有的两个人,也许还包括家里的长辈在内的三个、四个人,——这么说,是因为无法确定这首诗歌的人称背后到底是几个人,我个人倾向于认为就是从军的这个男性一个人,——在抒发面对不得不离乡别井去从军的命运,或者,已经身在军中时,心中的忧伤和无奈之感。

当然,仅仅是个人的浅见,不敢说一定是正解。

同时我想说,从生活的真情实感中生出的文字,才有感动人的力量。

当然,个人以为,这首古风的情绪所至还不止于此,其实,今天的我们在阅读时,要在思绪和情感上达到与文字背后的古人相通的程度,不是很难的,只要你专注、安静、心无旁骛、愿意花一点时间调动好自己的内心状态。……


TeaC


题主说的是诗经里的那篇《采薇》么?原文如下: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古文我不在行,所以下面的翻译纯粹是一个大意,细节上不一定准确:

去采薇菜啊,薇菜发芽了。说要回家啊,这么长的日子过去了还没回。其实没有家,没有家园,居无定所,都是因为要和猃狁打仗的缘故。
去采薇菜啊,薇菜长起来了,在风中柔柔飘着。说要回家啊,心里很忧愁。心里忧愁,又饿又渴。只因为战争还没赢啊,所以书信都无法送回家。
去采薇菜啊,薇菜都变老了。说要回家啊,倏忽又到小阳春时节了,还是没能回家。战事没有结束啊,依旧不能决定如何。我心里很担忧啊,迟迟不能回家。
那是什么花啊?是棠棣花,那是什么路啊?是大人们的战车驶过的路。战车已然出征,驾车的四匹战马威武雄壮。哪里能够安定下来啊?一个月里打了三场胜仗。
驾起这四匹雄壮的马所拉的战车啊驰骋沙场,那是大人们的依仗,也是小士兵的遮挡。四匹战马动作整齐,象骨弓、鱼皮箭袋,装备那么精良。怎么能不天天戒备啊?猃狁的威胁很是棘手啊!
想我当初出征,正是杨柳依依的时节。现在回头来看,已经到了雨雪纷飞的季节。道路难行慢慢走啊,身上又饿又渴。我心里满是悲伤,有谁知道我的哀痛啊!

虽然只是自己随便翻译的大概,但是我想这首诗的主要意思和思想还是看得明白的。就是一个普通的小士兵,因为常年征战,有家不能回,饥渴交迫的情况下,抒发的一种强烈的思乡之情。再深一层呢,就是隐藏在浓烈的乡愁之下的反战情绪。

可以从诗中几个反复出现的意象来体会:

采薇和时光流逝:

薇菜,今天是一种蕨菜,也有人说是野豌豆,这个不要紧,反正是那时人们采来食用的食物就是。

联系的是老百姓的家常日子,以及寻常的幸福时光。

倘若没有战事,这个小士兵就会是一名普通的农人,和家人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随着时令变化去播种、耕耘、采收庄稼。看着野地里的薇菜发出嫩芽、长势旺盛,一把把采下来,再看着薇菜变老变硬,倏忽间一年又过去了。日子就该这样平稳绵长日复一日,有规律的小确幸。

然而,战争来了,得上前线了。告别家人和家园不算什么,问题是连年征战无休无止啊,什么时候能回家也不知道啊。日子久了谁能不厌倦这样的居无定所连年征战?谁不怀念家乡的平稳日子,和已经长久未见的家人?这时候心里想起薇菜该发芽了,薇菜该长高了,薇菜该变老了……就是一边默默数着时光流逝,一边对身不由己不能回家的唏嘘叹息啊。时光在这样前景不明的随军征战中流逝,家乡在思念中越来越远,这样的日子有什么意义呢?

猃狁和所谓危险敌人:

诗中的猃狁听起来像是某种猛兽的名字,放在诗里应该是指某个敌对的国家吧。反正战争就是这样,总是要给敌方冠以恶名,并且标榜其凶残无比,这样才能突出危险一日不除,战争一日不能停歇的正当性。

然而,诗中几次提到“猃狁”,感觉都像是照本宣科的喊口号。到底猃狁是什么,有什么危险,不知道,也不用说。反正出征就是这样的名义,一个统一的名义,也不用细究其含义。口号都是上层提出来的,一个普通的士兵,只能照着喊而已。真的有对猃狁的危险感到义愤填膺吗?诗中看不出一丝端倪。

离家、有家不能回,是因为要对仗。打仗,是因为猃狁太危险。怎么危险?不知道。那就是一个说法而已。但就因为这么一个不明所以的说法,小士兵就只能随军远征了,颠沛流离,不能自已,这就是小人物的人生。

战马、马车和威风的将领:

虽然没有写出猃狁到底有多凶残和危险,但是我军的威武雄壮,诗中倒是花了一些笔墨去渲染的。其中,四匹战马拉着的战车,反复写了好几次。

所以,这辆由四匹训练有素的雄浑骏马来牵引的豪华战车,就是小士兵所在的军队的威武象征了,皇皇然气度威严、正义凛然的样子。但这样的描写是为了凸显出征的必要性和正义性,是表达一种英雄气概和自豪感吗?

我并不这么认为。

诗中的煌煌战车,是属于“君子”的,就是那些大人物、将军统帅之流。他们发动战争,他们也主导战争,他们依靠战功而活,所以才有“一月三捷”的急迫。但像普通士兵这样的“小人”,这辆战车的意义对他们而言最多只是一种遮挡而已。事实上,听从号令冲锋陷阵的是他们,最容易战死沙场的也是他们,诗里虽未明写“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残酷,小士兵反复咏颂的思乡之情已经侧面反映出普通战士对连年无休的战事的厌倦了。

行路难、饥渴交迫和无可奈何:

诗的最后,又回到了开头那种欲言又止的写法。写了一通道路难走、又饿又渴、出发时的杨柳依依和现在的雨雪纷飞对比之后,忽然来一句“我真的很哀伤啊”结尾,总体上给人什么感觉呢?

在我看来就是一种无奈的感觉。

小士兵本来是很努力维持笔下的“平静”的。道路难走,怎么难走法也不多说了;身体又饿又渴,到底怎么会这样也不说了;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对比,就跟诗的开头看似平静地追忆薇菜发芽了、薇菜长高了、薇菜变老了没啥两样,表示的都是一种抑制的情绪,一种淡淡的忧愁。诉说的人尽量哀而不伤地说,听的人呢,也只能一声叹息而已。

但是,临到末了,忽然来一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就像是一直压抑着的情绪突然崩溃,眼泪瞬间流出来的感觉。小士兵也知道抱怨是没用的,小人物就是身不由己的。既然随军征战,归家无期,回忆再多又怎样?思念再多又怎样?都是敌患未除,不得不如此,没什么好说的啊。

但是血肉之躯包裹的情感是真实的,不管怎么压抑,最后还是会爆发。小人物能自主选择吗?不管名义上多么堂皇,战争除了让小士兵离乡背井、流离失所、饥寒交迫、心中茫然之外,还有什么意义呢?但小士兵却不能因此就选择不参与,这正是无法释怀的无奈,也是诗中一直弥漫着的悲伤情绪的源头。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海阔天空诗酒花


《采薇》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诗,出自《诗经·小雅》。

从内容来看,描写的是出征的战士历经九死一生,从战场返回故乡,路途艰辛,大雪纷飞,作者触景生情,回忆起出征之时的景象与军旅生活的煎熬。尽管全诗的基调充满悲情,但并非一味倒苦水,而是悲而不哀、悲而不怨,可谓凄则凄矣、美亦美焉。作者虽然厌恶战事、思念家乡,但仍冲锋陷阵、日夜警戒,并未失职。爱国与思乡并不是对立面,战场上的英雄也并非没有忧思,作者的心中充满矛盾是人之常情,反倒显得更为真实。

自古以来边塞诗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题材,往往赞美战士英勇、国之昌盛,或是批判连年战事、民不聊生。但无论哪一种,读来大抵都有悲壮豪迈之感,似乎军旅题材天生就与婉约无缘,但此诗却恰恰刚柔并济,有缠绵悱恻亦有斗志昂扬。

开头以采薇起兴,从薇的发芽到肥嫩再到粗老,重章叠句,将情感不断推向高潮。比兴虽是《诗经》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但此诗不仅是借助采薇引出后文歌咏的内容,更用薇的生长过程暗喻岁月的流逝,体现了服役的时间之久,几载春秋,度日如年,不知归期,不见亲人,于是思乡之情的流露就自然而然顺理成章了。

第四、第五章的军事描写,士气为之一振。战马精神、军士威武,读来一气呵成、酣畅淋漓,一扫之前悲情,可谓斗志昂扬、激情澎湃。

然而笔锋一转,思绪渐回,望着漫天大雪,想起出征的景象。古诗里“柳”是一个特殊的意向,因为谐音“留”,常用来表达不舍之情。“依依”二字写柳枝轻柔,是春天的美景,但在作者心中,却充满不舍与依恋。而归来之时恰恰相反,虽然大雪纷飞、道路难行,可悲景衬乐情,反倒能窥探出作者的急切与喜悦。

千百年流传至今,虽未经历战事动荡,但无论何时读起,都能产生强烈共鸣,也许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也是始终流淌在我们血液之中的东方审美。


悬崖不勒马Shaw


《诗经·小雅·采薇》讲的是一名战士去战场打仗,去的时候是“杨柳依依”,回来的时候是“雨雪霏霏”。说明了作者去的时间很长,回来的时候已经是冬天了,自己错过了很多。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希望和平和对身边事物的惋惜。


某个姓魏的羡羡


如果没有很长的时间跨度,归人何至于这样悲伤。

人伤春悲秋,悲伤的不是时间本身,而是被时间带走的东西。

表达了离别 闲愁暗恨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