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文化良心的獨白史

王紅燈/一部文化良心的獨白史


一部文化良心的獨白史

王紅燈

王紅燈/一部文化良心的獨白史


巍巍龜峰,翹首億萬斯年,見證了雄渾厚重的麻城歷史;悠悠舉水,蜿蜒三百餘里,乳育了一代代麻城兒女。這青山,這秀水,涵養出沉甸甸的麻城人文歷史。提起麻城的人文歷史,吳楚柏舉之戰、杜牧問酒、蘇軾訪友、李贄講學、梅國楨叔侄文治武功等歷史事件和文化名人燦若星辰般熠熠閃耀在麻城的歷史長空。而在現當代,也許時間的洗禮還來不及披沙揀金,歲月的風塵還來不及將真正的經典和大師拱現到時代面前,近些年來麻城文學藝術界一直呈現出熱鬧喧囂的景象,令人眼花繚亂,這在快餐文化大行其道、泛娛樂化思潮幾近氾濫成災的網絡時代,的確是一種值得褒揚的好現象,一種值得肯定的良好發展方向。

透過表面的熱鬧喧囂,可以預見和正在見證的是,集作家、劇作家和社會活動家於一身的金仕善老師,正如他頎長的身材一樣,必將鼎立於麻城現代和未來文化歷史時空中。或者與其說金仕善老師已然在麻城現代文學史上樹立了不可替代的地位,倒不如先應從非藝術的角度來解讀他,他首先是一位年高德劭的老人,一位高情遠致的知識分子,他既遵守了中國傳統士人儒道結合的道統與操守,身上又閃耀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道德光芒。自傳體回憶錄《我這大半生》,以一位文化老人的視角,對自己大半輩子進行深情回顧,是中國70餘年來社會變革和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更是一部中國文化良心的獨白史。

王紅燈/一部文化良心的獨白史


金仕善老師一生經歷豐富、博洽多聞、成就斐然。1960年7月,在新洲縣文化館參加工作,擔任美術創作輔導幹部,其間還下派搞初級社教、下鄉掛職鍛鍊,並在19歲情竇初開時經歷了一次短暫而又甜蜜的初戀。後來堅持要考大學而“還鄉”失業,回到麻城成為一名自由職業者,度過了一段以畫中堂、裱對聯和畫碳精粉人像度日的日子。此後,他先是到城關區畜牧場當會計,再到縣水利局當刻臘紙搞油印的臨時工。1964年4月,終於再次通過參加招工考試成為一名國家電工,重新獲得工作籍。1967年,抽調到縣革委會辦事組工作。1970年,回到麻城電廠工作。1979年,縣委專門成立創作組,他又調到文教局從事專業創作,後來機構改革,文教局析分為教育局和文化局,他在文化局創作室工作直到退休。他在每個不同時代的成長足跡,都無可避免地打上時代的歷史烙印,他將自己在這些不同時代的豐富歷史際遇,演繹成一部部波瀾壯闊的精彩人生華章。

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之一,在《我這大半生》中,金仕善老師從悽風苦雨的童年、負笈求學的少年、純樸上進的青年、曾鶴然亭立於荒唐歲月並最終喜獲創作豐收的中年、桑榆霞滿天的晚年,自強不息、奮發圖強始終是他生命的最強音,也是他幹一行、精一行、成一行的制勝法寶。青少年時期,他雖不失頑皮但又勤奮好學;青年時期,他工作勤奮努力,但又同時激情澎湃,痴心不改地做著畫家夢;及至年齡漸長,他面對現實,不斷修正人生理想和目標,並以篝燈呵凍的勤奮精神,嘔心瀝血地堅持創作,終成一名著作頗豐、聲名遠播的作家、劇作家;在人近黃昏、夕陽無限好的晚年,辛勞一生、生活和事業終於順風順水的他,本應含飴弄孫,盡享天倫之樂,他卻不辭辛勞、老驥伏櫪,熱情參與《麻城文選》和《杜鵑》《傳立文化》等雜誌刊物的編輯選稿工作,更是積極擔綱主編麻城文化叢書這一編纂浩大的文化工程,還牽頭成立麻城市傳立文化教育促進會,資生助教,讓大愛的陽光灑向那些在貧困中矢志求學的莘莘學子。爬起格子來,他常常廢寢忘食、心無旁騖,以致於發生麻城縣人武部副政委劉之秀冬夜兩點從外面回來推開他的房門,他一直埋頭寫稿,竟然沒有覺察到有人進來的故事;以至於發生半夜寫稿入神,誤將墨水當茶飲的故事;以至於在赤壁賓館埋頭著述,致使“水漫金山”而“受罰”⋯⋯搞起工作來,他常常是“拼命三郎”,其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當屬1968年隆冬,積雪盈尺,交通中斷,“想到深山老林裡的孤寡老人不好過冬”,他和縣革委會辦事組的另外3位同事,置辦了一批棉絮,冒著積雪,往返步行一個星期給山裡的孤寡老人送禦寒棉絮,其拳拳赤子之心、殷殷公僕之情躍然紙上⋯⋯這正如他的心靈獨白:“一定要奮鬥不息,不為別的,人生在世,總要做點事情、留點痕跡才能心安⋯⋯”“不努力不奮鬥,得過且過,苟且偷安,那就對不起自己和父母先祖了。”(《專業創作生涯》)可以說,他這大半生,就像一部永不停歇的永動機,生命不止,自強不息。他將自己的生命發揮到了極致,活出了最燦爛、最光輝的自己,他這大半生,是無悔於自己、無悔於他人、無悔於社會、無悔於祖國的大半生。

王紅燈/一部文化良心的獨白史


苦難是一柄雙刃劍,它既能磨礪意志、砥礪品質,也能扭曲人性、淪喪道德。出生不到一年時間,正處於生意紅火、事業興旺的父親因病去世,“潛伏的債務危機”瞬間擊碎“表面的繁榮”,厄運迅速降臨到尚在襁褓中的金仕善老師家,首先是債主盈門,“昔日親朋故舊,一個個不知去向;往來客戶為索債反目成仇。店中商品,洗劫一空;居傢什物,亦遭厄運⋯⋯”“舉凡有頭有臉的親朋故舊,大都‘銷聲匿跡’,無聲絕交⋯⋯”(《童年時期》)四歲那年,母親以染布為面、舊布為裡,為他縫製了一件棉衣,喜得他三夜沒睡好覺。父親辭世翌年,二姐因身患瘧疾無錢醫治而夭折⋯⋯真可謂生逢百罹。家道中落,人情冷暖,世態炎涼,送給了他苦澀的第一顆人生糖果。吮吸著這顆苦澀的人生糖果,他認為,“沒有經歷艱難困苦的人,性格是不會健全的。”艱苦卓絕的生活歷程,砥礪他在人生道路上逐漸形成堅強樂觀、正直善良、勤勞勇敢、大公無私、剛直不阿等諸多優秀品質。因為他的人品好、信譽度高,在新洲縣文化館工作掛職鍛鍊期間,才發生了一段“‘下放幹部金同志為社員煮粥’成了新勝管理區的頭號新聞,壪壪都希望上級為他們派來一個煮粥的金同志”讓他畢生都感到無尚榮光的美好回憶(《在新洲縣文化館》)。在“十年浩劫”期間,因緣際會,他被抽調到縣革委會辦事組工作,在那個政治漩渦中心,他凡事“記錄客觀公正,傳達不偏不倚,不帶個人好惡傾向,得到大家的放心和認可⋯⋯”可以說,他身上這些優秀的道德品質,不僅是一位文化老人、一位作家永遠值得驕傲的個人道德文章,也是中華民族心靈的縮影和集中體現,難怪麻城市文聯在他七秩壽辰之時送給他一塊“德藝雙馨”的壽匾,我想這是恰如其分、名符其實、實至名歸的。我輩誰有膽量在桑榆晚年回顧自己人生經歷的時候,敢於毫不心虛甚至有點自豪地說“我這一輩子,就做了這麼一件虧心事”(指“逃票”的故事,見《初中和師範時期》)。即使勉強說了,誰能不臉紅?所以我要說,他這大半輩子,是高風亮節、懷瑾握瑜、大公無私的大半生,是燃燒自己、照亮他身邊世界的大半生。

王紅燈/一部文化良心的獨白史


血濃於水的親情,是人類感情中最溫馨最無私的部分,也是金仕善老師在苦難的童年中感受到人間美好和溫暖的彌足珍貴的源泉,更是他形成健全人格、涵養陽光心態的營養缽。家道中落後,“往日往來不那麼熱火的窮親戚如外婆家,格外親近起來”,常年進城拾菜葉的矮舅娘、在孤獨寂寞中與矮舅娘相依為命的瞎舅娘、勤勞善良的表兄普伢,還有對“城裡外甥”特別看顧的堂舅、表兄們、表姐們,在那個物質極度匱乏的年月裡,用他們“最質樸、最善良、最富有人情味”的關愛,讓他“每每憶起童年的日子,感到無比愜意、富有和滿足”。這些醇厚的親情,像一縷縷溫暖的陽光,永遠照亮他的心房;更像一根希望的柺杖,讓他在步履蹣跚時幫助他支撐起一片蔚藍的天空,讓他得以繼續前行,而且走得那麼高遠,以至讓他在歲月的沉澱中能夠演奏出《古巷》《十五的月亮》等悱惻動人、和煦甘甜的真情旋律。

支撐藝術創作的內核是愛和真摯的感情,難以想象一個沒有悲天憫人情懷的人會成為一名優秀的作家。金仕善老師從小就具有成為一名優秀作家應該具備的善良、感恩、富有愛心的天質。他在《古巷》後記中,通過對矮舅孃的深情回憶,展現了對中國數千年以來廣大農村勞動婦女命運的深切同情。在他的筆下,矮舅娘為了滿足瞎舅娘病重時渴望吃一碗狗肉燉蘿蔔的願望而去偷了人家8個蘿蔔這樣一件事,不僅讓人在閱讀時無法產生一絲道德上的鄙夷感,反而更容易讓人生髮出一種對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裡的乳母一樣的深深的憐憫和同情。通讀《我這大半生》,字裡行間,充滿的是對兒時玩伴、工作中的同事、生活中的朋友的深切懷念。對在人生道路上幫助過自己、有恩於自己或關心、支持過自己的人,他始終抱著一顆感恩的心來深情回憶,如為他療傷的劉興記,讀初中時喜歡點他起來回答問題的幾何老師佔元鵬,曾推薦他到縣水利局工作的縣人武部政委李金聲,點名將他抽調到縣革委會辦事組工作的縣革委會主任、縣武裝部部長李少南,初到文教局時為他工作和創作創造良好條件的文教局副局長屈錦娟,主動關心他的職稱問題的省文化廳副廳長、省藝術系列高級職稱評委會主任委員阮潤學,曾在文學創作道路上給予他大力支持和關懷的原黃岡地區(市)文聯主席丁永淮、熊文祥等人。而對在特殊歷史條件下傷害過他的人,他卻相逢一笑泯千仇,談笑間化胸中塊壘於無形。所以,他說“我這一生沒有敵人和恩人,只有我應該感謝的人和朋友”。正是懷著這樣一顆感恩的心,知恩圖報、寬仁大度、廉而不劌,他的人生道路雖然歷經過一些坎坷,但也總能逢凶化吉、遇難呈祥。或言之,是上蒼自有好生之德,天道酬勤、厚德載物,他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積善成德的應有回報。

王紅燈/一部文化良心的獨白史


金仕善老師一生持正不阿,卓然獨立,不傾權貴,不慕繁華。在政治狂熱席捲整個社會的荒唐歲月,在個人崇拜達到登峰造極的時候,他保持頭腦冷靜,“冷眼看世界”,甚至達到了“我關心的是政策走向和制度建設,更關心國家的政治制度的走向和變化”的高度。所以,他一生做人坦坦蕩蕩,行事敢做敢當、敢怒敢言。在他剛到縣革委會辦事組工作時,面對棘手的“解放幹部”問題,他在常委會上敢於兩次“越位”仗義執言、言無不盡,用一名知識分子的正直和良心向權力勇敢挑戰。“文化大革命”爆發後,面對派性鬥爭中的人身侮辱,無幫無派的他敢於冒著巨大的政治風險挺身而出保護弱者,他自己的命運也因此而發生戲劇性的改變。面對邪惡勢力的淫威和引誘,他寧可自己被長期無故糾纏也決不屈服,更不做賣友求榮、損人利己之類的事情。如果說,一個性格剛強不阿的人很容易做到“威武不能屈”的話,那麼,面對慧眼識珠的知遇之恩,他可能會盛情難卻。上個世紀80年代初,面對時任麻城縣縣長鄭賢文熱忱邀請他從政,他卻毫不猶豫地予以拒絕。也許,如果他當時選擇了從政這條路的話,麻城政壇上會多出一個清正廉潔、務實為民的清官廉吏,但是,人生的道路沒有假如,因為他甚至有點不近人情地拒絕了權力的邀請後,他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專業創作當中,他才能全神貫注地構築起自己宏偉而富麗堂皇的藝術大廈。而在率直耿介的另一面,他又具有樂善好施的俠骨柔腸,一生幫助他人無數,或雪中送炭,或解人於倒懸,讓許多人或走出心靈的困境,或順利到達成功的彼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鼓勵和支持程遠忠考大學。如今,程公事業輝煌、如日中天,對他以師恩相報,令他常常噓唏感嘆不己。

客觀公正地敘事,歷史辯證地看待歷史問題,是《我這大半生》的重要品格。這部作品從敘述作者在襁褓中嗷嗷待哺時的家世發軔,按照歷史時間順序,以《童年時期》《小學時期》《初中和師範時期》《在新洲縣文化館》《自由職業者》《文化大革命時期》《專業創作生涯》《退休生活》等8篇單獨成文的篇章,敘述他在不同歷史時期學習成長和工作生活的人生歷程。他以深邃的民族文化底蘊和對中國社會現實的強烈觀照,既保持了一位歷史的創造者、參與者和見證者的客觀公正、不偏不倚、不遮不掩,又能跳出時代和歷史的侷限來歷史地辯證地分析問題、看待問題;既實事求是地寫出了個人學習生活的跌宕起伏、引人入勝的經歷,又全面立體地回顧了他作為一名作家、劇作家和“準畫家”的非凡藝旅;既敘寫了同時代各種與其相關的大小人物在時代變遷中的不同命運,又展示了他對歷史和現實社會的溫暖懷想;既飽含著愛國憂民、關注民生的深切家國情懷,又詮釋出其“做真人,說真話,做真事”的崇真藝術信念;既闡揚了一位知識分子的理想主義信仰和價值依據,又深層闡釋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奮發圖強的文化傳承與堅守。

“真佛家只說家常話”,在對往事的回望中,他時常使用一些直接來自現實生活、來自口頭又經過適當錘鍊加工,富有文化魅力而又深入淺出的文字,令人在穿越時空的歷史滄桑感和敬畏感中,常常忍俊不禁、回味無窮。可以說,《我這大半生》除了是一部回憶記錄歷史、激勵後人的個人回憶錄外,也是除方誌史料之外研究近現代麻城歷史社會和風俗人情嬗變的不可多得的重要的文化史稿。

王紅燈/一部文化良心的獨白史


王紅燈/一部文化良心的獨白史


金仕善老師在藝術創作方面涉獵甚廣,在繪畫方面從小就顯露出過人的天賦,並在青年時期初露鋒芒、小有成就。如果不是因緣際會、造化弄人,如果處在當下這樣一個寬鬆、和諧的社會政治環境中,他一定會成長為一位在繪畫藝術方面同樣能取得傑出成就的雙棲藝術家的。漸入中年以後,他走上專業文學創作道路,在劇本和紀實文學創作方面均有所成就,但在小說創作方面的建樹更大,先後出版了長、中、短篇小說集《詞壇女傑·李清照》《哦,綠卡》《古巷》,劇作集《真假狀元》,以及報告文學集《純粹的人》《青山作證》等,2010年7月出版了四卷本《金仕善文集》。此外,他還在《湖北日報》等報刊上發表過多篇影響較大的報告文學和新聞通訊,樹立和推出了農民通訊員李德望、梅光宏、丁家坳公社砌拱造田先進群體、護林英雄李興旺、離休老紅軍傅興貴等一批時代典型,直接或間接地改變了梅光宏、王繼民等人的命運。可以說,編寫劇本本是他專業創作生涯中的“本職”工作,但小說創作卻是他藝術生命的標籤和制高點,而報告文學只能算他“命題作文”的副業。但無論是小說創作,還是劇本創作抑或報告文學創作,他取得的成就都極大地豐富了文學的寶庫,也牢固樹立了他在現代麻城文化領域中人所共知的地位。

金仕善老師還是一位社會活動家、慈善家。他早些年從事專業創作時,非常注重發現和培養、獎掖文學新人,成功組織了多次省、黃岡市作家代表團採風接待陪同活動,為推動麻城文化對外交流與合作搭建了良好的平臺。他積極推動成立麻城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為團結、動員和組織麻城市文藝工作者積極投身於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為進一步繁榮麻城文學藝術事業作出了較大貢獻。2010年5月,他受其高足、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副會長、中國公共採購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程遠忠先生鄭重委託,牽頭成立了麻城市傳立文化教育促進會,創辦了促進會刊物《傳立文化》,三年來共發放了300多萬元的傳立勵志助學金和獎學金,救助貧寒學子、獎勵優異學子共600餘人。在與部分受資助和受獎勵的青少年學生座談時,他發現部分高中生乃至大學生對生長於斯的故土麻城並不十分了解,為此,他感到應該也必須在有生之年為麻城文化事業的宣傳和傳承再做點什麼。正是基於這樣一種文化自覺,他不顧年過七旬的高齡,親自策劃、主導和主編出版多卷本的麻城文化叢書。這套叢書通過深入挖掘、整理和記錄麻城歷史文化,對麻城各個時期的傑出人物、重大事件、山川形勝等方面進行全面介紹,便於社會各界人士特別是麻城青少年能夠更好地瞭解麻城人文歷史,是一套激發他們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熾熱情懷的系統、權威而又經典的文化讀本。目前,叢書已出版《麻城大事》《麻城近現代人物》《麻城民間故事》等3卷,另出版了4本子目叢書《當代麻城籍作家作品選》,其他卷本的出版工作正在陸續順利開展。

王紅燈/一部文化良心的獨白史


王紅燈/一部文化良心的獨白史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金仕善老師已過懸車之年,但他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仍在為麻城的文學文化事業,為麻城教育事業的美好明天而奔走呼號,而燃燒著自己生命的晚霞,那晚霞,是那樣的璀璨,那樣的絢爛,那樣的美麗。我期待他偉岸挺拔的身影永遠屹立在麻城這塊他無限熱愛的土地上,期待他的藝術生命永葆青春,期待他的文化良心獨白不斷繼續下去、傳承下去。

王紅燈/一部文化良心的獨白史


王紅燈,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公務員。已出版散文評論集1部,主編著作2部,參與編著15部,發表作品多篇。

王紅燈/一部文化良心的獨白史


(作者在貧困戶家中走訪)

王紅燈/一部文化良心的獨白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