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文化良心的独白史

王红灯/一部文化良心的独白史


一部文化良心的独白史

王红灯

王红灯/一部文化良心的独白史


巍巍龟峰,翘首亿万斯年,见证了雄浑厚重的麻城历史;悠悠举水,蜿蜒三百余里,乳育了一代代麻城儿女。这青山,这秀水,涵养出沉甸甸的麻城人文历史。提起麻城的人文历史,吴楚柏举之战、杜牧问酒、苏轼访友、李贽讲学、梅国桢叔侄文治武功等历史事件和文化名人灿若星辰般熠熠闪耀在麻城的历史长空。而在现当代,也许时间的洗礼还来不及披沙拣金,岁月的风尘还来不及将真正的经典和大师拱现到时代面前,近些年来麻城文学艺术界一直呈现出热闹喧嚣的景象,令人眼花缭乱,这在快餐文化大行其道、泛娱乐化思潮几近泛滥成灾的网络时代,的确是一种值得褒扬的好现象,一种值得肯定的良好发展方向。

透过表面的热闹喧嚣,可以预见和正在见证的是,集作家、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于一身的金仕善老师,正如他颀长的身材一样,必将鼎立于麻城现代和未来文化历史时空中。或者与其说金仕善老师已然在麻城现代文学史上树立了不可替代的地位,倒不如先应从非艺术的角度来解读他,他首先是一位年高德劭的老人,一位高情远致的知识分子,他既遵守了中国传统士人儒道结合的道统与操守,身上又闪耀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光芒。自传体回忆录《我这大半生》,以一位文化老人的视角,对自己大半辈子进行深情回顾,是中国70余年来社会变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更是一部中国文化良心的独白史。

王红灯/一部文化良心的独白史


金仕善老师一生经历丰富、博洽多闻、成就斐然。1960年7月,在新洲县文化馆参加工作,担任美术创作辅导干部,其间还下派搞初级社教、下乡挂职锻炼,并在19岁情窦初开时经历了一次短暂而又甜蜜的初恋。后来坚持要考大学而“还乡”失业,回到麻城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度过了一段以画中堂、裱对联和画碳精粉人像度日的日子。此后,他先是到城关区畜牧场当会计,再到县水利局当刻腊纸搞油印的临时工。1964年4月,终于再次通过参加招工考试成为一名国家电工,重新获得工作籍。1967年,抽调到县革委会办事组工作。1970年,回到麻城电厂工作。1979年,县委专门成立创作组,他又调到文教局从事专业创作,后来机构改革,文教局析分为教育局和文化局,他在文化局创作室工作直到退休。他在每个不同时代的成长足迹,都无可避免地打上时代的历史烙印,他将自己在这些不同时代的丰富历史际遇,演绎成一部部波澜壮阔的精彩人生华章。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我这大半生》中,金仕善老师从凄风苦雨的童年、负笈求学的少年、纯朴上进的青年、曾鹤然亭立于荒唐岁月并最终喜获创作丰收的中年、桑榆霞满天的晚年,自强不息、奋发图强始终是他生命的最强音,也是他干一行、精一行、成一行的制胜法宝。青少年时期,他虽不失顽皮但又勤奋好学;青年时期,他工作勤奋努力,但又同时激情澎湃,痴心不改地做着画家梦;及至年龄渐长,他面对现实,不断修正人生理想和目标,并以篝灯呵冻的勤奋精神,呕心沥血地坚持创作,终成一名著作颇丰、声名远播的作家、剧作家;在人近黄昏、夕阳无限好的晚年,辛劳一生、生活和事业终于顺风顺水的他,本应含饴弄孙,尽享天伦之乐,他却不辞辛劳、老骥伏枥,热情参与《麻城文选》和《杜鹃》《传立文化》等杂志刊物的编辑选稿工作,更是积极担纲主编麻城文化丛书这一编纂浩大的文化工程,还牵头成立麻城市传立文化教育促进会,资生助教,让大爱的阳光洒向那些在贫困中矢志求学的莘莘学子。爬起格子来,他常常废寝忘食、心无旁骛,以致于发生麻城县人武部副政委刘之秀冬夜两点从外面回来推开他的房门,他一直埋头写稿,竟然没有觉察到有人进来的故事;以至于发生半夜写稿入神,误将墨水当茶饮的故事;以至于在赤壁宾馆埋头著述,致使“水漫金山”而“受罚”⋯⋯搞起工作来,他常常是“拼命三郎”,其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当属1968年隆冬,积雪盈尺,交通中断,“想到深山老林里的孤寡老人不好过冬”,他和县革委会办事组的另外3位同事,置办了一批棉絮,冒着积雪,往返步行一个星期给山里的孤寡老人送御寒棉絮,其拳拳赤子之心、殷殷公仆之情跃然纸上⋯⋯这正如他的心灵独白:“一定要奋斗不息,不为别的,人生在世,总要做点事情、留点痕迹才能心安⋯⋯”“不努力不奋斗,得过且过,苟且偷安,那就对不起自己和父母先祖了。”(《专业创作生涯》)可以说,他这大半生,就像一部永不停歇的永动机,生命不止,自强不息。他将自己的生命发挥到了极致,活出了最灿烂、最光辉的自己,他这大半生,是无悔于自己、无悔于他人、无悔于社会、无悔于祖国的大半生。

王红灯/一部文化良心的独白史


苦难是一柄双刃剑,它既能磨砺意志、砥砺品质,也能扭曲人性、沦丧道德。出生不到一年时间,正处于生意红火、事业兴旺的父亲因病去世,“潜伏的债务危机”瞬间击碎“表面的繁荣”,厄运迅速降临到尚在襁褓中的金仕善老师家,首先是债主盈门,“昔日亲朋故旧,一个个不知去向;往来客户为索债反目成仇。店中商品,洗劫一空;居家什物,亦遭厄运⋯⋯”“举凡有头有脸的亲朋故旧,大都‘销声匿迹’,无声绝交⋯⋯”(《童年时期》)四岁那年,母亲以染布为面、旧布为里,为他缝制了一件棉衣,喜得他三夜没睡好觉。父亲辞世翌年,二姐因身患疟疾无钱医治而夭折⋯⋯真可谓生逢百罹。家道中落,人情冷暖,世态炎凉,送给了他苦涩的第一颗人生糖果。吮吸着这颗苦涩的人生糖果,他认为,“没有经历艰难困苦的人,性格是不会健全的。”艰苦卓绝的生活历程,砥砺他在人生道路上逐渐形成坚强乐观、正直善良、勤劳勇敢、大公无私、刚直不阿等诸多优秀品质。因为他的人品好、信誉度高,在新洲县文化馆工作挂职锻炼期间,才发生了一段“‘下放干部金同志为社员煮粥’成了新胜管理区的头号新闻,塆塆都希望上级为他们派来一个煮粥的金同志”让他毕生都感到无尚荣光的美好回忆(《在新洲县文化馆》)。在“十年浩劫”期间,因缘际会,他被抽调到县革委会办事组工作,在那个政治漩涡中心,他凡事“记录客观公正,传达不偏不倚,不带个人好恶倾向,得到大家的放心和认可⋯⋯”可以说,他身上这些优秀的道德品质,不仅是一位文化老人、一位作家永远值得骄傲的个人道德文章,也是中华民族心灵的缩影和集中体现,难怪麻城市文联在他七秩寿辰之时送给他一块“德艺双馨”的寿匾,我想这是恰如其分、名符其实、实至名归的。我辈谁有胆量在桑榆晚年回顾自己人生经历的时候,敢于毫不心虚甚至有点自豪地说“我这一辈子,就做了这么一件亏心事”(指“逃票”的故事,见《初中和师范时期》)。即使勉强说了,谁能不脸红?所以我要说,他这大半辈子,是高风亮节、怀瑾握瑜、大公无私的大半生,是燃烧自己、照亮他身边世界的大半生。

王红灯/一部文化良心的独白史


血浓于水的亲情,是人类感情中最温馨最无私的部分,也是金仕善老师在苦难的童年中感受到人间美好和温暖的弥足珍贵的源泉,更是他形成健全人格、涵养阳光心态的营养钵。家道中落后,“往日往来不那么热火的穷亲戚如外婆家,格外亲近起来”,常年进城拾菜叶的矮舅娘、在孤独寂寞中与矮舅娘相依为命的瞎舅娘、勤劳善良的表兄普伢,还有对“城里外甥”特别看顾的堂舅、表兄们、表姐们,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月里,用他们“最质朴、最善良、最富有人情味”的关爱,让他“每每忆起童年的日子,感到无比惬意、富有和满足”。这些醇厚的亲情,像一缕缕温暖的阳光,永远照亮他的心房;更像一根希望的拐杖,让他在步履蹒跚时帮助他支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让他得以继续前行,而且走得那么高远,以至让他在岁月的沉淀中能够演奏出《古巷》《十五的月亮》等悱恻动人、和煦甘甜的真情旋律。

支撑艺术创作的内核是爱和真挚的感情,难以想象一个没有悲天悯人情怀的人会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金仕善老师从小就具有成为一名优秀作家应该具备的善良、感恩、富有爱心的天质。他在《古巷》后记中,通过对矮舅娘的深情回忆,展现了对中国数千年以来广大农村劳动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在他的笔下,矮舅娘为了满足瞎舅娘病重时渴望吃一碗狗肉炖萝卜的愿望而去偷了人家8个萝卜这样一件事,不仅让人在阅读时无法产生一丝道德上的鄙夷感,反而更容易让人生发出一种对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里的乳母一样的深深的怜悯和同情。通读《我这大半生》,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儿时玩伴、工作中的同事、生活中的朋友的深切怀念。对在人生道路上帮助过自己、有恩于自己或关心、支持过自己的人,他始终抱着一颗感恩的心来深情回忆,如为他疗伤的刘兴记,读初中时喜欢点他起来回答问题的几何老师占元鹏,曾推荐他到县水利局工作的县人武部政委李金声,点名将他抽调到县革委会办事组工作的县革委会主任、县武装部部长李少南,初到文教局时为他工作和创作创造良好条件的文教局副局长屈锦娟,主动关心他的职称问题的省文化厅副厅长、省艺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委会主任委员阮润学,曾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给予他大力支持和关怀的原黄冈地区(市)文联主席丁永淮、熊文祥等人。而对在特殊历史条件下伤害过他的人,他却相逢一笑泯千仇,谈笑间化胸中块垒于无形。所以,他说“我这一生没有敌人和恩人,只有我应该感谢的人和朋友”。正是怀着这样一颗感恩的心,知恩图报、宽仁大度、廉而不刿,他的人生道路虽然历经过一些坎坷,但也总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或言之,是上苍自有好生之德,天道酬勤、厚德载物,他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积善成德的应有回报。

王红灯/一部文化良心的独白史


金仕善老师一生持正不阿,卓然独立,不倾权贵,不慕繁华。在政治狂热席卷整个社会的荒唐岁月,在个人崇拜达到登峰造极的时候,他保持头脑冷静,“冷眼看世界”,甚至达到了“我关心的是政策走向和制度建设,更关心国家的政治制度的走向和变化”的高度。所以,他一生做人坦坦荡荡,行事敢做敢当、敢怒敢言。在他刚到县革委会办事组工作时,面对棘手的“解放干部”问题,他在常委会上敢于两次“越位”仗义执言、言无不尽,用一名知识分子的正直和良心向权力勇敢挑战。“文化大革命”爆发后,面对派性斗争中的人身侮辱,无帮无派的他敢于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挺身而出保护弱者,他自己的命运也因此而发生戏剧性的改变。面对邪恶势力的淫威和引诱,他宁可自己被长期无故纠缠也决不屈服,更不做卖友求荣、损人利己之类的事情。如果说,一个性格刚强不阿的人很容易做到“威武不能屈”的话,那么,面对慧眼识珠的知遇之恩,他可能会盛情难却。上个世纪80年代初,面对时任麻城县县长郑贤文热忱邀请他从政,他却毫不犹豫地予以拒绝。也许,如果他当时选择了从政这条路的话,麻城政坛上会多出一个清正廉洁、务实为民的清官廉吏,但是,人生的道路没有假如,因为他甚至有点不近人情地拒绝了权力的邀请后,他才能全身心投入到专业创作当中,他才能全神贯注地构筑起自己宏伟而富丽堂皇的艺术大厦。而在率直耿介的另一面,他又具有乐善好施的侠骨柔肠,一生帮助他人无数,或雪中送炭,或解人于倒悬,让许多人或走出心灵的困境,或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鼓励和支持程远忠考大学。如今,程公事业辉煌、如日中天,对他以师恩相报,令他常常嘘唏感叹不己。

客观公正地叙事,历史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是《我这大半生》的重要品格。这部作品从叙述作者在襁褓中嗷嗷待哺时的家世发轫,按照历史时间顺序,以《童年时期》《小学时期》《初中和师范时期》《在新洲县文化馆》《自由职业者》《文化大革命时期》《专业创作生涯》《退休生活》等8篇单独成文的篇章,叙述他在不同历史时期学习成长和工作生活的人生历程。他以深邃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对中国社会现实的强烈观照,既保持了一位历史的创造者、参与者和见证者的客观公正、不偏不倚、不遮不掩,又能跳出时代和历史的局限来历史地辩证地分析问题、看待问题;既实事求是地写出了个人学习生活的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经历,又全面立体地回顾了他作为一名作家、剧作家和“准画家”的非凡艺旅;既叙写了同时代各种与其相关的大小人物在时代变迁中的不同命运,又展示了他对历史和现实社会的温暖怀想;既饱含着爱国忧民、关注民生的深切家国情怀,又诠释出其“做真人,说真话,做真事”的崇真艺术信念;既阐扬了一位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信仰和价值依据,又深层阐释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发图强的文化传承与坚守。

“真佛家只说家常话”,在对往事的回望中,他时常使用一些直接来自现实生活、来自口头又经过适当锤炼加工,富有文化魅力而又深入浅出的文字,令人在穿越时空的历史沧桑感和敬畏感中,常常忍俊不禁、回味无穷。可以说,《我这大半生》除了是一部回忆记录历史、激励后人的个人回忆录外,也是除方志史料之外研究近现代麻城历史社会和风俗人情嬗变的不可多得的重要的文化史稿。

王红灯/一部文化良心的独白史


王红灯/一部文化良心的独白史


金仕善老师在艺术创作方面涉猎甚广,在绘画方面从小就显露出过人的天赋,并在青年时期初露锋芒、小有成就。如果不是因缘际会、造化弄人,如果处在当下这样一个宽松、和谐的社会政治环境中,他一定会成长为一位在绘画艺术方面同样能取得杰出成就的双栖艺术家的。渐入中年以后,他走上专业文学创作道路,在剧本和纪实文学创作方面均有所成就,但在小说创作方面的建树更大,先后出版了长、中、短篇小说集《词坛女杰·李清照》《哦,绿卡》《古巷》,剧作集《真假状元》,以及报告文学集《纯粹的人》《青山作证》等,2010年7月出版了四卷本《金仕善文集》。此外,他还在《湖北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过多篇影响较大的报告文学和新闻通讯,树立和推出了农民通讯员李德望、梅光宏、丁家坳公社砌拱造田先进群体、护林英雄李兴旺、离休老红军傅兴贵等一批时代典型,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了梅光宏、王继民等人的命运。可以说,编写剧本本是他专业创作生涯中的“本职”工作,但小说创作却是他艺术生命的标签和制高点,而报告文学只能算他“命题作文”的副业。但无论是小说创作,还是剧本创作抑或报告文学创作,他取得的成就都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宝库,也牢固树立了他在现代麻城文化领域中人所共知的地位。

金仕善老师还是一位社会活动家、慈善家。他早些年从事专业创作时,非常注重发现和培养、奖掖文学新人,成功组织了多次省、黄冈市作家代表团采风接待陪同活动,为推动麻城文化对外交流与合作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他积极推动成立麻城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为团结、动员和组织麻城市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进一步繁荣麻城文学艺术事业作出了较大贡献。2010年5月,他受其高足、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公共采购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程远忠先生郑重委托,牵头成立了麻城市传立文化教育促进会,创办了促进会刊物《传立文化》,三年来共发放了300多万元的传立励志助学金和奖学金,救助贫寒学子、奖励优异学子共600余人。在与部分受资助和受奖励的青少年学生座谈时,他发现部分高中生乃至大学生对生长于斯的故土麻城并不十分了解,为此,他感到应该也必须在有生之年为麻城文化事业的宣传和传承再做点什么。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文化自觉,他不顾年过七旬的高龄,亲自策划、主导和主编出版多卷本的麻城文化丛书。这套丛书通过深入挖掘、整理和记录麻城历史文化,对麻城各个时期的杰出人物、重大事件、山川形胜等方面进行全面介绍,便于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麻城青少年能够更好地了解麻城人文历史,是一套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炽热情怀的系统、权威而又经典的文化读本。目前,丛书已出版《麻城大事》《麻城近现代人物》《麻城民间故事》等3卷,另出版了4本子目丛书《当代麻城籍作家作品选》,其他卷本的出版工作正在陆续顺利开展。

王红灯/一部文化良心的独白史


王红灯/一部文化良心的独白史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金仕善老师已过悬车之年,但他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仍在为麻城的文学文化事业,为麻城教育事业的美好明天而奔走呼号,而燃烧着自己生命的晚霞,那晚霞,是那样的璀璨,那样的绚烂,那样的美丽。我期待他伟岸挺拔的身影永远屹立在麻城这块他无限热爱的土地上,期待他的艺术生命永葆青春,期待他的文化良心独白不断继续下去、传承下去。

王红灯/一部文化良心的独白史


王红灯,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公务员。已出版散文评论集1部,主编著作2部,参与编著15部,发表作品多篇。

王红灯/一部文化良心的独白史


(作者在贫困户家中走访)

王红灯/一部文化良心的独白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