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西游记》说透禅修路

笔者在《禅学:2500年前的脑科学理论》提到,自然科学的普及应该先有专业化的理论阐述,后有科普化的语言解释。但是,假如我们能穿越时空,回到二千多年前的社会环境中解释20世纪或21世纪的科学概念,那么,只能采用讲类比、编故事等借喻性的语言进行表达。如果听众仍未理解,换一种借喻式的话语继续解释。当所有的借喻表达全都指向同一个科学概念时,这就是古人的“概念穷举”。穷举与科普都是讲解高深科学概念的一种形式。生活中的“禅语”之所以富含哲理、让人着迷,原因在于“禅语”背后隐藏着千古不变的大脑活动规律。小说《西游记》是禅式借喻的典型代表。作者吴承恩以神话故事的叙事方式将禅学精髓融化到小说之中,让《西游记》成为不朽之作。


一部《西游记》说透禅修路

西天取经的终极目标是取到真经。禅修的终极目标是证得涅槃。涅槃的修行奥秘藏在真经之中。《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将修禅的不同方法巧妙地融化到每个成员身上。“三藏”、 “悟空”、“八戒”、“悟净”,这些名字本身就已涵盖了禅学理论的弘大概念。

“三藏”是佛教《律藏》、《经藏》和《论藏》的简称,也是禅修者学习的标准理论。《律藏》明确了禅修者需要遵守的戒律和规则;《经藏》论述禅修者如何让意识状态由“空”到“定”的修炼理论;《论藏》强调由“定”到涅槃的大脑智慧。所以,三藏理论也可浓缩为“戒、定、慧”三个字。在吴承恩笔下,唐三藏是禅修的标准样本。唐僧是“戒”的化身,任何诱惑都撼动不了他的戒念,女儿国美女如云,他未动一丝女色之念;唐僧是“定”的样本,任凭天崩地裂都改变不了他的定力,即使下一刻将被妖怪烹煮,他照样禅定如常,意念之定纹丝未动;唐僧是“慧”的贤者,有学历、有文凭、有职称,身份高贵,取经团队的一切事务都要向他请教。

佛祖释迦牟尼说禅修有八万四千法门。显然,“三藏”理论是禅学传承之后形成的理论,仅代表体制内正统派的观点。佛教禅宗在中国传承到五代之后,六祖惠能继承五祖弘忍禅师的衣钵后,在民间传授一念成佛、立地成佛的禅修捷径。《西游记》作者非常娴熟地将一念成佛的“悟净”法门融化到沙僧身上。

何谓净?《瑜伽经》十三卷有个解释:“云何净?谓三清净性。一、自体清净性,二、境界清净性,三、分位清净性”。 《西游记》按“三清净性”标准塑造了“悟净”角色。沙僧个性憨厚,忠心耿耿,正直无私,任劳任怨,此为一清净性;沙僧谨守戒律,一心向善,踏踏实实,中庸求全,此为二清净性;沙僧遵从天命,循规蹈矩,谨守本分,独善其身,此为三清净性。净者,不染也;得净者,得静,静能生慧。禅学由“净”到“慧”的逻辑推理,不仅符合大脑神经活动规律,也与人们生活经验获得的结论完全一致。一个人动机纯正,行为清净,欲望淡,贪念少,善念足,则,大脑各区域记忆神经的兴奋度就会趋向均衡,记忆事件发放的电信息波形幅度就会平缓。修禅者要做到心无旁骛地让大脑意识放空,脑内所有记忆事件的随机发放概率必须降到最低,且不会产生突发性脑电脉冲信号。所有这些特征都是“悟净”法门的基本素质。沙僧是佛教净土宗派的理论化身。

“戒”是《律藏》的重要内容,猪是最蠢的动物。《西游记》将“戒”与猪搭配塑造一个猪八戒的角色极具深意,猪八戒角色是一块双面镜。镜的正面是戒律的自我对照,镜的反面是世俗尘垢留下的人性弱点。遵守戒律是禅修者的基本要求,但是,一味地死守戒律也非常愚蠢。这似乎是一个悖论。比如,白骨精被悟空打死后,唐僧惩罚孙悟空属于人妖不分,死搬戒律。《西游记》既然将唐僧塑造成“戒、定、慧”具足的禅修样本,显然不能说唐僧愚蠢。因此,避免这个悖论的难点全部叠加在猪八戒这一形象之上。猪八戒取名为八戒,却总是犯戒。《西游记》故事告诉禅修者犯戒与守戒并不是死搬戒条,而是要用智慧去处理。悟空每一次犯戒总对的,而猪八戒犯戒肯定错,守戒也会错。现实生活中,遵守规则,形成良好习惯有利于身心平和。如果为了追求形式完美而执着于守戒是禅修者的大忌。济公和尚“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诙谐唱词,似乎说明了守戒与犯戒并不以形式为标准;吕洞宾在百字铭中说的“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是另一种答案。

一部《西游记》说透禅修路

孙悟空是《西游记》浓墨重彩塑造的灵魂人物,也是小说作者对普通人修禅经历的映射。“悟到空”是禅修入门的基本功。无论禅修、冥想,抑或人们日常所说的“发呆”,意识放空有利养生健脑,这在古今中外都是人们的共识。但是,意识放空并非易事。所以,全面解读“悟空”这一特定术语及其借喻内涵非常重要。禅学认为普通人修行到涅槃境界需要经历“欲界、色界、无色界”的28个层级,即“二十八重天”。美猴王从出世到成长,直至被禁锢在五指山前,大部分行为均处在“欲界”范畴。偷盗、掠杀,饮酒作乐、占山为王、闯龙宫、闹天庭等无法无天的行为都是人性中“贪”和“恶”的表现。在现实社会中,欲界是人类下坠的负能量区间,也是禅学极力鞭挞的恶行。从“欲界”扶正到“色界”需要外部环境的约束和自我克制的修炼。从普通百姓到社会精英何尝不是这样呢?美猴王被禁锢在五指山的五百年经历,虽然小说并未给出太多的文字描写,而三个关键词“如来、五指山、五百年”所隐含的内容已将“色界”的意识状态全部作了交代。

“如来”一词的原始含义是与生俱来的自然性。释迦牟尼首先证得了这一自然性,所以称之为“如来佛”。禅学明确告诉你 “佛在你心中”,人人都有佛性,你本来就有如来佛的潜质。也就是说,每个人的记忆神经元都有与生俱来的涅槃特性,但是,这一潜质特性并非随手可得,而是需要跨越“三界”二十八重天的艰辛努力。禅学理论认为,大脑意识的形成由“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大因素触发所致。禅学的逻辑链条非常清晰。人在成长过程中,大脑记忆神经元从“无始菩提”到“自性菩提”,难免会受到不良因素的侵蚀。因为污染侵蚀,大脑中储存的记忆事件不同程度地积聚起污垢。污垢沉积,“五蕴”不纯,这就是“五指山”的隐喻含义。禅修就是清理污垢,类同于现代高科技材料的纯度提炼。最终目标为:确保“自性菩提”与“无上菩提”之间的转化没有任何障碍。在外力的约束之下,美猴王被禁锢在五指山,从“欲界”回到了“色界”。经过五百年修心养性、一心修禅的努力之后,从“色界”晋级到“无色界”。之后,《西游记》才将美猴王改称为“悟空”。

从改名悟空直至取到真经的一路经历,都在隐喻“无色界”的修行,目标是涅槃。考虑到文章篇幅太长不宜继续展开的因素,取经路上的故事解读只能跳过。如果你能细细体会《西游记》小说中每一个故事背后的隐含意义,也许,你也能悟出点禅意。

《西游记》隐喻的禅修结局,以如来佛祖的封号暗指四位禅修者的最终成果。唐僧代表禅学的化身必须要修到正果--被封为旃檀功德佛;孙悟空属于普通大众中最努力、且富有智慧的禅修者,也修到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沙僧虽然智慧不够,但能专心于“悟净”法门修行也能获得成果,只是层次比较低 --被封为金身罗汉菩萨;猪八戒既无智慧又不守戒,“欲界”都未摆脱,禅修只是装装样子,当然不会有成果 --被封为净坛使者。这一封号不在禅学的成果评定范围,只是一个工勤人员的称谓而已。小白马在禅学中另有含义后文再论。

历经二千五百年而不衰的禅学是时空错位的科学理论。一部《西游记》既将禅学之路诠释得活灵活现,又不失禅之精髓。阿弥陀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