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工復產挑戰多,“智造”尋找新機遇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記者 | 王曉濤

“公司復工後,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電子元器件大幅度漲價,導致開工不足。”

……

在3月10日召開的“‘智造’助力復工復產線上座談會”上,與會的電子行業和企業代表就當前復工復產的難點、熱點問題暢所欲言,進行了熱烈討論。而瞭解企業呼聲,探討復工復產的難點和困難,以及智能科技如何在當前復工復產環境下發揮作用,並助力產業健康發展,正是中國電子學會、世界機器人大會組委會秘書處發起召開這一會議的目的。

企業復工復產面臨諸多挑戰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已對全球產業鏈造成很大影響,突出表現在對全球製造業、物流等行業的工期節奏和原料成本價格的影響上,美國和日本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都跌至新低。對於疫情給“智造”企業復工復產所帶來的影響,與會企業嘉賓分別介紹了各自企業的情況。

“我們現在雖然復工了,但是遇到了一些問題。”深圳市青虹激光科技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彥君直言不諱:“一是復工率沒有達到我們的理想狀態。我們在深圳區域,武漢員工比較多。武漢員工中有一些是企業的核心員工,現在還沒有返工。二是經營成本上升比較嚴重。整個供應鏈漲價的幅度不小。三是各地的疫情防控標準不一樣,人員不敢出差,對客戶服務感知下降嚴重。另外一個是出差回來之後就要隔離,對我們的挑戰很大。同時,各個城市入口設卡查得很嚴,塞車很厲害,影響物流。四是國家雖然出臺了很多對企業的補助政策如降房租等,但是我們租用的廠房非國家所有,這些補助措施對我們並沒有實質性幫助,希望政府能夠協調。”

“我們在做服務時,很多技術人員很難到達現場進行服務。”崑山艾派科技有限公司華北區負責人張帥表示,艾派科技主要做輕型機械手等,用戶包括富士康、三星等企業,但是因為疫情影響,一些設備需求現在有所延遲。

深圳市注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場經理鄭竹子認為,公司面臨的主要問題還是人手不夠,“我們在2月10日就復產了,但是目前很多工人都不能來上班。我們也研發了機器人,在儘量減少人員使用。”

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企業數字化轉型經理錢士明表示,開工之後,公司面臨的挑戰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個挑戰是客服的難度明顯加大。西門子很多產品都不是隻賣產品,而是基於產品的解決方案。所以跟客戶的交流討論比較多,現在疫情期間各省市交通要道都有不同的規定,所以為客戶服務的難度加大。第二個挑戰是人員返工週期長。人員返工已達到80%以上了,但是工廠的產能只恢復了50%~60%。第三個挑戰是供應協同難度比較大。包括上游供應商是否產能充足、物流調配是否及時,這些都會帶來比較大的影響。西門子的整個製造運營模式對供應鏈的要求較高,因此受疫情衝擊不小。

電子元器件大幅漲價不容忽視

“公司在2月10日復工以後,人員復工率達到了70%,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電子元器件大幅度漲價,導致開工不足。”深圳凱利華電子公司總經理黃峰認為電子元器件的漲幅太大了,他舉例說,比如電容0402比春節前漲了218%,0603漲幅達到了500%多,06105漲幅達到了600%。“這樣一個漲幅,導致中國電子行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受到很大影響,現在企業出貨全部都是虧損的,不按時出貨又會導致企業信譽受損,這種情況日益嚴峻。”

據媒體報道,受電阻龍頭國巨電子漲價行為影響,電阻等被動元件掀起了漲價潮。從年初開始,MLCC(片式多層陶瓷電容器)、芯片電阻等被動元件已多次計劃調漲價格。

MLCC作為需求量最大的被動元件,自2019年第四季度,行業庫存已經低於正常水平,預計疫情影響第二季度需求減少20%、全年減少10%,但供給端收縮更為嚴重。3月份開始下游逐步復工,急單需求湧現,進一步加劇了緊張情緒。數據顯示,當前MLCC交貨週期有所延長,部分產品相比2019年第四季度價格亦有一定上漲,分析人士預計3~5月份市場價格將進一步上漲。

由此不難看出,包括電阻、電容在內的電子元器件,近期內價格將依然堅挺甚至上漲,而下游企業也將進一步承受傳導下來的壓力。

疫情給電子行業帶來新機遇

據瞭解,自疫情發生以來,國內部分經濟活動停頓,導致有效需求不足,要素保障困難,一些風險承受能力較弱的中小企業生產經營難度加大;受疫情影響,部分行業企業預期轉弱,擴產能力面臨制約。在當前全面復工復產的環境下,傳統制造企業仍面臨招工難、供應鏈運轉不暢等諸多不利因素。但是,與會嘉賓認為,疫情在給“智造”企業復工復產帶來挑戰的同時,也給“智造”企業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春節過後,還沒有上班就來了好幾個訂單。客戶大多是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我們公司的產品能代替人工進行質量控制、質量檢測。”深圳市納研科技有限公司CEO葛仁彥表示,公司主要做智能化檢測設備,經過這次疫情,感覺到行業變得非常火爆。

受疫情影響最大的是勞動密集型企業,而勞動密集型企業的許多工作正在逐步被機器人所替代,因此智能工廠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方向。葛仁彥認為,疫情對企業的影響應該是全球性的,“對我們中小微企業來說,要自己尋找生存的出路,在掌握高科技的同時,把自己的客戶關係做好,真正能幫客戶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

錢士明的觀點與葛仁彥相近,他說:“這次疫情讓很多企業認識到人力對企業發展的影響,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逐步會考慮用自動化來代替一些簡單、重複性大的工作。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也會把關鍵崗位知識通過系統進行梳理,即使有些關鍵崗位的人回不來,企業依然能夠正常地連續生產。另外,通過數字化建設,即使管理人員不在工廠裡,也能實時掌握工廠現狀管理企業生產。”

對於此次疫情給製造業,特別是智能製造所帶來的機遇,趙彥君認為有三個方面:一是加速企業向數字化轉型。現在企業對數字化技術的實踐需求和項目管理,對工作流管理等軟件可能是一個機會。未來製造企業對大數據分析、AI技術的實際應用可能會加快,將會產生更多的應用機會。二是推動企業向智能化轉型。未來可能推進柔性生產,充分利用高技能和多技能工人,從而更大地減少對勞動力的需求,減少人力資源變化所帶來的生產波動。三是促進企業服務網絡化。製造企業將會積極推進基於互聯網的遠程智能服務。

“疫情期間,一些地方採用AGV(移動機器人)噴灑藥物,包括很多酒店、醫療機構和室外,在進行疫情防控時都會用AGV去代替人工,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張帥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