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白大褂其實是黑大衣

當我們談論起治病救人的醫護人員時,常常稱呼他們為“白衣天使”。那麼,白衣是在什麼時候成了醫護的工作服呢?

在歷史上,外科醫生的地位曾長期低於內科醫生,在西方中世紀時,這一職業多由理髮師兼任。到了19世紀,外科醫生們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術都有明顯提高,專業地位也有所提升。為了體現職業尊嚴,他們會像內科醫生一樣,穿著符合紳士身份的長外套工作。一位美國醫生曾在回憶錄裡寫道,19世紀80年代,醫生們常穿著黑色長外套,戴著絲質帽子出診。外科醫生在手術時會穿著舊外套,久而久之,他們的深色手術大衣上便會沾上許多血汙。

最早,白大褂其實是黑大衣

在啟蒙運動、近代工業革命等因素影響下,許多歐洲國家開始關注公民健康和福利,城市環境和個人衛生得到改善。在19世紀,清潔乾淨已成為一種社會時尚。許多醫院提倡及時清洗髒汙的床單、患者服等,患者被要求換上整潔乾淨的亞麻布衣服,醫院也配備了專門的洗衣房。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外科醫生髒汙的手術服顯得格格不入,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已經有不少醫生換上了清洗乾淨的白罩袍。

19世紀時,細菌學理論逐漸在醫學界傳播開來,一些醫生開始在手術中穿著消毒過後的白色無菌手術袍,剛開始,這種穿著還受到了一些同行的嘲弄。19世紀末,英國格拉斯哥皇家醫院的外科醫生麥克尤恩,要求助手在手術時穿著白大衣,一些同事們開玩笑叫他“穿白衣的男人”。但後來的實踐證明,他的患者術後感染率更低、恢復更好,慢慢地,麥克尤恩的無菌手術方式和白衣都在醫院中流行開來了。隨著接受細菌理論和無菌術的人越來越多,消毒後的白色手術袍成了外科醫師手術時的標配。

而內科醫生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穿白大褂工作的,目前還沒有確切的歷史證據。有些學者認為可能跟實驗室科學的興起有關。隨著近現代醫學的發展,在醫生的教育和培訓中,實驗室研究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重視,醫生要“上得了臨床,做得了實驗”。漸漸地,實驗室中的白大褂便成了醫生的工作服。

20世紀後,人類邁進“電氣化時代”的大門,外科醫生的白色手術服面臨新的挑戰。有了電燈後,手術室擁有了不受天氣限制的採光照明。可是電燈照耀下的手術環境給醫生的眼睛造成了不適。1914年,舊金山的謝爾曼醫生提到:當醫生把目光從傷口處移開時,在白衣、白牆的強力反光下,會有一段時間看不清東西。發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視錯覺,當人眼長時間盯著一種顏色後,再移開去看別的地方,就會看到該顏色的互補色。所以,他提出,可選擇血紅色的互補色——菠菜葉的綠色來改良手術室環境,他還嘗試讓醫生們穿著綠色或其他深色的消毒手術衣。1924年,紐約的弗拉格醫生提出血紅色的互補色應是藍綠色,漸漸地,綠色手術服、藍色手術服流行開來。

相比於醫生,護士的服裝變化似乎更為豐富。18世紀前,護理工作大多由僧侶、修女或一些普通婦女來承擔,具有一定的宗教、慈善性質。19世紀80年代左右,護士們開始有較正式的服裝,她們會穿著一件長長的白色棉布裙,戴一頂白色的頭巾式護士帽,渾身上下都裹得嚴嚴實實。20 世紀初,有些地方的護士會戴面紗,將頭髮挽進一個白色的大帽子裡,長長的白色護士裙很像換了顏色的修女服。也有些護士服像女僕裝,白色的揹帶長圍裙,搭配頭頂帶花邊的護士帽來包裹住頭髮,以襯衣上的臂章顏色來顯示護士資歷和等級。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護士服增加了口袋,袖子可以捲起,為護士快速照護傷員帶來了很大便利。戰後,護士帽開始出現形形色色的變化。20世紀20年代,出現了一些有條紋的帽子以區分護士長的等級。美國愛荷華大學附屬醫院發明了可蓋住頭頂髮髻、看起來像個可愛杯狀蛋糕的瑪芬帽。後來還有了可以罩住整個頭部的手帕帽。手帕帽更易清洗,製作和攜帶起來也很方便,很快超越瑪芬帽流行開來。許多護士學校都設計了自己的校帽,大小不同的帽子成為了護士形象的一部分。

時至今日,護士服已發展出許多樣式,即便在同一家醫院,也能看到護士們穿著不同的服裝,普通病房護士可能會穿著連衣裙式護士服,頭戴手帕帽,而急診科和手術室護士或許會穿著與外科醫生一樣的短衫長褲式洗手衣。類似地,醫生的服裝也有許多變化,為了緩解患者看到白大褂的緊張,許多精神科醫生和心理醫生穿起了便裝;許多兒科醫師穿上了小患者喜歡的帶有水果和卡通圖案的花大褂;外科大夫的手術帽也從單一顏色變為有著各種圖案的花帽子。總之,幾百年的醫護服裝變遷中,變化的是樣式,背後保持不變的,是關愛患者、醫療安全與職業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