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统治播州700多年,一直拥护朝廷,为何明朝万历时就造反了?

好酷龙仔


中国绵延数千年的古代封建王朝,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这就是著名的300年魔咒。中国历朝历代,无论是雄才大略如秦始皇建立的秦朝,还是得国不正懦弱不堪的晋朝,亦或是曾威慑天下的大唐,都没能突破300年的历史。然而,中国历史上没有超过300年的大一统王朝,却有一个超越了700年统治历史的国中之国,他就是统治播州超过700年之久的杨氏家族。

播州杨氏所在地

现如今贵州北部的遵义地区,就是唐贞观年间始置的“播州”。唐末年间,杨端攻取播州成为了这里的新主人,此后,杨氏家族共传27世,统治播州长达725年。由于播州地处西南高原地势险要之地,远离中原,又拥有着丰富的物质资源,杨氏家族就在这样的封闭地理环境中建立了稳定的统治。

再加上杨氏家族在每次新旧王朝更迭时,总能够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快速臣服于新朝,这让杨氏统治成为了中国土司统治史中的奇迹。不过,既然杨家能够在播州统治700多年之久,一直拥护新朝廷,为何在明朝万历时就造反了?

杨应龙剧照

首先,杨家末代土司杨应龙,与历代土司相比其个人品行不端,为播州土司制度走向覆灭埋下了巨大隐患。《明实录》记载,播州宣慰使杨应龙在初任土司之初,就有严重的僭越行为。他平日里奢淫无度,甚至效仿中原王朝的皇帝,建宫殿、穿龙袍、睡象牙床,先不讨论杨应龙是否有叛逆之心,他的这些行为完全就是对于皇权的不尊重,已经等同于犯了谋逆大罪。

古播州地图

除了杨应龙的僭越行为以外,杨应龙还借着杨氏家族在播州财富兵强,对播州七姓豪族进行残暴统治,最终激化了播州内部矛盾。杨应龙的这些行为,被播州的“五司七姓”上报朝廷他有谋反之意,明朝廷因此介入播州内乱,杨应龙与朝廷官员军队发生多次冲突,他的这些行为,就被朝廷视为有公然反叛之心。其实,一贯跋扈的杨应龙最初只是因不堪忍受朝廷的审问,从而杀官兵泄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叛乱,但是由于他与朝廷之间的矛盾激化,他也只能被逼造反,最终带领杨氏家族走向了绝路。

明朝播州位置图

其次,土司制度本就存在致命弊端,随着中央集权不断的强化,土司与中央王朝的矛盾爆发只是迟早问题。土司制度其实有着巨大的缺陷,土司们都管辖着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中原王朝往往鞭长莫及,而且,看似对中央王朝恭顺无比的土司,却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军队和地盘,这就让土司具备发动战争的能力。

再加上播州在杨氏家族几百年的经营下,该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程度远高于其他落后的土司地区。威望日益增大,财力、物力充足的杨氏家族,必然会引起明王朝的忌惮。所以,当杨氏家族内部出现嫌隙之时,明王朝自然要借助这个机会,打着平定叛乱的名义,剿灭杨氏土司。

播州海龙屯

最后,明王朝为了加强对于西南地区的统治,也是明朝廷决心剿灭杨氏家族的原因之一。播州土司制度的建立,起初是因为前代中央王朝对于这块地区鞭长莫及而采取的一种治理方式,这才让这个土司独立王国日益发展壮大。明朝相较于前朝,其人口、经济、文化都取得了较前朝更大的发展,为了消除边疆动乱,不让西南地区与中央王朝背道而驰,加之又有杨应龙趁机造反的这个机会,明朝廷就利用这场“平播之役”,最终让杨氏土司走向了覆灭。


鸢飞九天2018


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杨家后院起火,二是杨应龙对万历的决心估计不足。


原因一:杨家后院起火

明朝万历时期,播州虽然名义上臣服于朝廷。实际上却是独立王国,领主杨应龙就是土皇帝。播州的最后一任领主杨应龙非常宠爱一个小妾。这个小妾有一心想取代正房的位置,所以不断在杨应龙耳朵边吹枕边风。久而久之,杨应龙居然真的听进去了,将他的正妻及岳母杀死,将小妾扶正。按说雄霸播州700年的杨氏说一不二,在自己的地盘做出这个事完全可以压住,不算什么大不了的。问题是,这次杨应龙遇到对手了。原来那位正妻的叔叔,看不下去侄女受屈而死。暗中跑到明朝京城北京去告状,说杨应龙意图谋反。


原因二:杨应龙对万历皇帝的决心估计不足

一开始万历确实不想把杨应龙怎么样,但是在杨应龙一再突破万历底线之后,也不得不出兵将其剿灭。起初万历也不相信杨会谋反,但后来杨应龙正真的带兵攻打成都府。最后万历皇帝气急败坏,命令湖广、甘肃、浙江、贵州、四川共计30万军队会攻播州,统治播州700年的杨氏家族宣告终结。杨应龙及7个儿子的尸体被运到京城,受到磔刑。可见万历皇帝对他们的痛恨有多深。


哈达博士




播州杨氏,一个传奇的家族,占据西南700多年,历经4个朝代,传承了29世不衰,明朝倾全国之力征讨,发兵24万,8路兵马,历经数月,最终才飞灰湮灭。杨家700多年基业尽毁。

01

打南诏国太原杨氏劳苦功高,杨端被唐僖宗封为播州侯,自此杨家成为一个世袭的家族政权。

(1)唐朝末年,西南崛起了南诏国,屡次侵入播州,烧杀抢掠,唐朝已衰落,平南诏国有心无力。

僖宗乾符三年(876年),皇帝昭告天下,招募天下勇士出兵收复播州,收复播州者可永袭播州。

时任越州太守的太原人杨端,向朝廷请缨出兵播州。杨端自筹军马粮草,帅领当地9家豪强子弟兵4000余人前往播州。



杨端帅军大败南诏国,唐僖宗封他播州候,成为世袭的家族政权。

(2)杨家经历了唐、五代、宋、元、明朝,一直是播州地区的世袭统治者。元朝入中原的时候,杨家是宋朝抗元主力,元朝建立以后被招抚。

经过几代朝廷的封赏,加上杨家自己的经营,“统辖了19个司和诸苗族峒寨,范围至今贵州东北部和重庆綦江”。

明朝建立后,杨氏降明,此后被视为苗疆土司,继续世袭播州。

02

播州杨氏最后一任土司杨应龙狂妄自负,阴狠嗜杀,极不重承诺,树敌无数,杨氏基业尽毁。

杨应龙是杨氏政权第29代统治者,阴狠嗜杀。万历十四年(1586),杨应龙升任都指挥使,因从调有功,加封为骠骑将军。

(1)杨氏祖上一起打天下的“五司七姓”(七姓指的是田、张、袁、卢、谭、罗、吴七家,五司指重安张氏,余庆毛氏,白泥杨氏,容山韩氏,瓮水犹氏),700多年来势力盘根错节。



杨应龙掌权后,因其为人狡诈多疑,好杀人立威,所辖五司七姓不堪其虐,纷纷叛离,和杨氏分道扬镳。

(2)杨应龙早有不臣之心,欲占据整个四川,独霸一方。他的居所雕龙饰凤,内用太监,俨然以皇帝自居。

(3)这只是杨应龙作死的开始,接着他又做了一件更愚蠢的事,杀了原配,最终引发了朝廷灭播州的导火索。


杨应龙宠爱小妾田氏,听信小妾谗言,竟然把原配妻子杀死,就是一败家子。

其原配妻子是张天师族女,“张天师家族的祖上是张道陵和张鲁,当过曹操的亲家,和孔孟家族一样是汉人中的千年名门”,其族女嫁给杨应龙是下嫁,杨应龙高攀了。



(4)一时间杨应龙家里家外仇人遍布,不仅只有天师府,几门亲家都成了仇敌。

有野史说杨应龙喜爱的小妾本是族弟杨瑞龙的未婚妻田雌凤,具体如何无法考究,如果真有此事,杨应龙可以说把自己作成了播州最大的祸害了。

03

杨应龙反叛朝廷,不久在播州之役中败亡,传承了700多年的杨氏统治消亡。

(1)杨应龙杀人立威,夺宋氏田庄,杀宋氏族人,宋氏也是杨氏祖上一同打天下的家族之一,逼得宋家上京告御状。

(2)“此后杨应龙又抢夺余庆长官司长官毛守爵家的土地,夺取播州长官司何氏的地产,把何家掌门人何恩逼得弃官而走”。

(3)天师府也告御状,状告杨应龙预图谋反。当年与杨氏一起打天下的部属与之离心离德,不但跟着天师府告御状,还在播州之战中消极怠工。



(4)杨氏政权传至杨应龙时,播州已经经营的既富又强。“播州介于川、贵、湖之间,远于王化,山川深阻,地势险要,方圆二千里,为西南夷中之最大者,民悍而财富”。

养马城中,百万雄师擎日月;海龙屯上,半朝天子镇乾坤。——海龙屯对联

杨应龙又建海龙屯,固若金汤,杨应龙有恃无恐。

(5)初时明万历皇帝并没有真正想拿下杨应龙,还是想让播州政权承袭以往。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土司杨应龙反了。

明朝没有防备,措手不及,此时明朝正在抗倭援朝,派出攻打播州的军队迟迟不能攻下,还吃了败仗。



万历皇帝大怒,第二年又派李化龙从8省调24万大军,分8路向海龙屯进发,在海龙脱惨烈鏖战144天,双方死伤4万多人,最终平定叛乱,杨应龙自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平播战役”。

自唐朝以来历700多年,传承29世之久的播州杨氏政权,永远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04

结束语。

任何豪强家族的崛起都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经营,但再厉害的家族也会出现某代败家子。

杨氏的行为一直以来非常低调,不管是真心向朝廷,还是神离貌合,杨氏都能做到与朝廷相辅相成。

可惜到了杨应龙掌权时不仅跋扈嗜杀,周边汉人州府和苗人土司都深受其害,祖宗经营的人脉让他断绝干净。



不安分的行为任何朝廷都不会相融,最终只会走向灭亡。

“平播战役”虽然明朝胜利了,但明朝倾尽国力,庞大的消耗使得明朝国力空虚,从此走向衰落。有人说明朝的衰落是从万历年间开始的,原因就在此。

杨家统治播州700多年,一直拥护朝廷,最终却毁在最后一代土司杨应龙手里。


妖百慧1


只能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播州,就是今天的西南贵州遵义一带,是世袭的土司之地。要注意的是,播州杨家并非少数民族的土藩,而是汉人,至少是完全汉化的土司。当初大明朝刚刚建立那会,杨家是第一个去南京朝贡的土司,意思很明白,我播州土司率臣民已归顺你大明千秋。

至于他为啥造反呢?

1,万历朝的腐败与衰落。播州土司其实并不是善茬,一直都是碍于中原汉人王朝的强大而臣服,在万历之时,朝廷在朝鲜打倭寇,地方官员都在借此机会吃空饷,可以说当时的大明,百姓困苦,粮食减产,贪官污吏中饱私囊,除了贪官啥都不缺。播州土司虽然不是明朝政府直辖,但是在这个大环境之下,当然也深受影响。加之万历之时,明朝国力业已衰落,机会就这么来了。

2,杨家本乃恶徒。杨应龙这人嚣张跋扈,鱼肉乡里,甚至为了爱妾杀了正妻一家,丧尽人伦,可以说播州百姓也无不深受其害。贵州的明军也剿过他好几次,奈何次次落空。杨应龙一看大明不过如此,加上一直以来的高度自治,让他萌生谋反之心也是理所当然的。

3,云贵高原易守难攻。播州土司在本质依旧是个军阀,适逢乱世,军阀的传统不就是造反?万历皇帝没啥能耐,杨应龙的儿子还稀里糊涂死在了重庆,这让杨应龙可找到了谋反的理由,明朝处理不当,而让土司暴动,太平常的理由了。云贵高原天生就是适合割据之地,如果万历没打过倭寇,说不定播州还真就拿不下了。


王光之话史


播州杨氏之乱,即万历三大征之一,播州之役。

杨氏的叛乱,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从史料里看的偶然

杨氏之乱的起因,播州宣慰使杨应龙(土司)和其辖区几大家族(五司七姓)的一次内部权力斗争。五司七姓不论是从手腕还是实力,都不是杨应龙的对手,而杨家下手的确太黑,于是落败的哥几个就跑到贵州,向朝廷告状说杨应龙要搞叛乱。


当时杨应龙很会做人,懂得讨好神宗,又是进献良马,又是送去大的木料。朝廷也知道这是播州的内部事务,谈不上叛乱,准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再加上杨应龙和四川地方的官场上混的熟,四川这边也给他说了不少好话。


后来,四川忽然换了个新巡抚。一上来就和杨应龙不对付。偏偏杨应龙暴脾气上来了,说什么都不服。这下好了,本来贵州官场那就对杨应龙不怎么顺眼,现在四川这边也闹僵了,两个省后来口径一致地向朝廷汇报杨应龙不老实,朝廷于是决定用兵了。


实质的必然

这场叛乱,很多人说是可以避免的,在朝史暮想看来,实则不然。


其一,朝廷常年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儒家思想的普及

建立公办学校,强制土司们的孩子进入学校学习,鼓励少数民族子弟学习儒家思想,甚至专门针对云贵地区科举水平素质低下的情况,开了单独的科考。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很多读儒家书籍长大的知识分子,对愚昧落后的土司制度开始反感和痛恶。


你就看五司七姓特地跑到杨应龙地界不熟的贵州去告御状,这本身就很汉化。


其二,播州地区物产丰富,是贵蜀两省争夺的行政地区

贵州和四川官场,在这次事件中,起到了巨大的推波助澜作用。


其实,播州从行政归化上来算,曾经是从贵州划拨到四川的。两省对此都有芥蒂。播州本身矿产资源,水利资源,农业产出等都很丰富,谁拿到播州,经济总量就上去了。后来播州之役结束,播州地区改土归流,行政划分上就被一分为二,两省各占一半。


其三,播州地缘敏感,朝廷不容该地有乱

播州虽然在四川和贵州交界处,但是从地理上,同云贵高原想通。一旦播州生乱,势必影响周边省份,特别是云南,作为我国西南门户,一旦有变,东南亚地区的国家势必有所图。


所以,播州不能乱,必须强力弹压。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播州杨氏被平,是一定的。


朝史暮想,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朝史暮想


杨应龙算得上是播州的土皇帝。追溯杨家统治播州的历史,从唐宣宗在位时,杨家祖上便因平定播州有功,接受朝廷任命,负责统治播州。

虽朝代更迭,但由于播州山高路险,地处偏僻,再加上杨家势力在播州根深叶茂,对朝廷又一直非常顺从,因此杨家在播州的统治地位,一直得到历任朝廷的认同。

明朝建立政权后,作为播州土司,杨氏先辈积极向朝廷称臣纳贡,朝廷也为笼络人心,也把统治播州的杨氏先辈任命为宣慰司(从三品官职)一职,多次免去播州的税赋和徭役。


当时的明朝并不太平,周围的少数民族多有叛乱。杨应龙每次都积极配合朝廷四处平定叛乱,由于他辖下的兵甲众多,再加上他很有指挥作战的能力,因此在数次平叛中,立功不少,深得朝廷器重和信任。

他的家族为了能够继续统治播州,因此便提出了要和明朝当权的人要提出和亲的要求,也就是说希望能够取得中原的一位女子作为一名自己的妻子。而当时明朝也考虑到边境的稳定因素,也就直接答应了这个请求。


便将张氏嫁给了杨应龙,但是由于这是一场政治联姻,这也就直接造成了杨张二人完全没有任何感情基础,夫妻二人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很好。而杨应龙作为当时的地方政权的领导人,一直想要追求自己想要的爱情,而他在当地确实也喜欢上了另一个女子田氏。而且,田氏还一直给杨应龙说张氏的坏话,希望自己能够立正,能够名正言顺地嫁给他。

而后来这件事慢慢传到了张氏的耳中,她便十分恼火,便直接给自己的父亲说了这件事。她父亲在那个时候也是朝中的重臣,他更是偏向自己的女儿,所以在那个时候也就直接上报给了朝廷,说杨应龙想要造反,希望朝廷能够尽快做出打算,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了杨家决定公开造反。


独秀文苑


杨家在播州可谓是地头蛇,统治长达700多年,无论是改朝换代还是其他政局变动,对杨家在播州的势力都没有多大影响,主要是因为播州所在的地方地形复杂,民族成分也比较多,所以历代王朝对播州进行间接的控制。



实际上这种情况还是很多的,就像一些比较边缘的地方,朝廷势力往往很难到达这里,就扶持地方上比较强力的家族代替朝廷主政。杨家就是这么一个幸运儿,因为播州也就是现在的贵州遵义,在中原王朝看来实在太过偏远,如果强行派军队去驻扎的话,对朝廷来说是得不偿失,所以扶持播州的地头蛇杨家是朝廷的最优选择。



当然这并不是说朝廷就打不下这里,只不过直接统治这里,对于朝廷来说成本过大,所以朝廷就乐于让杨家代替朝廷统治这里,只要杨家能够保持对朝廷忠心,并且维持地方平安就行了。历代杨家的统治者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一直保持对朝廷的忠心,朝廷也就让杨家一直主政播州,只不过到了明朝的时候,却出现了意外。



在万历皇帝时期,杨家主政的是杨应龙,杨应龙是由于宠爱小妾和正妻发生了矛盾,杨应龙一怒之下把正妻父母都给杀了。而朝廷中垂涎杨应龙土地的人故意小题大做,到万历皇帝面前诬告杨应龙,导致杨应龙腹背受敌,后来杨应龙到了皇帝面前说自己要去出兵攻打朝鲜,为朝廷分忧。万历皇帝龙颜大悦,就放了杨应龙,但是杨应龙被放了之后又不肯履行之前的协定,导致皇帝相当恼火。再加上地方官推波助澜,最后皇帝干脆出兵讨伐,杨应龙最后就被剿灭。



我是平安读历史,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平安读历史


播州之乱的起因不算复杂。

明朝建立后,原臣服于元廷的贵州土司悉数归顺明朝,统治播州的杨氏家族也在其列。

起先很长一段时间,明朝与土司的关系都还算不错,明廷没想要逼反土司们,而包括杨家在内的土司们也没想过要造反。毕竟杨氏家族统治的播州盛产木材和铅,这都是明朝需要的重要物资,而杨家人也特别懂事,每笔贸易都会拿一半利润出来打点衙门的各级官员,生意做得飞起,所以明朝和杨家的关系没得说,大家有钱一起赚,其乐融融。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大家合作那么愉快,为什么杨应龙和明朝会打起来呢?

归根结底来说,两方面原因。

第一,杨应龙是个不安分的人,据说他小时候在北京的国子监学习过,不仅接受过很好的教育,而且还颇有眼界。他虽然只是区区播州土司,但他的志向很大,并不只安心于在播州地界称王称霸。

第二,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凋敝,播州的生意不好做了。逼得杨应龙只能向外发展。

万历年间,小冰川期效果开始显现,水旱灾害频繁,农业减产。与此同时,西班牙还被英国揍了,一直在给明朝输入白银的西班牙人突然完蛋,这对明朝东南沿海的出口外向型经济是非常严重的打击。

对于明朝社会而言,东西卖不出去,而朝廷又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宏观调控手段,于是这导致的结果就是“白银荒”,社会经济凋敝,包括播州杨家的木材贸易在内,大家生意都不好做了。

生意不好做,没经济来源了,该怎么办?一般来说,两种办法——等死,或者出去抢。

前面说了,杨应龙不是软脚虾,他是有大志向的人,于是他就选择了后者。在当时,围着播州一圈,无论是其它土司的地盘,还是明朝直接统治的地界,都让杨应龙这厮给祸害惨了。


当然,如果杨应龙仅仅只是祸害百姓,这都算了,毕竟万历时代,朝廷非常虚弱,地方政府要粮没粮,要兵没兵,尤其是夹着播州的四川布政使司和贵州布政使司,除了贪官不缺,别的什么都缺,每年地方官都需要靠别的省和像杨应龙这样的土司接济,不然衙门穷的连工资都发不出了。所以杨应龙在下面胡搞,四川和贵州的衙门都懒得管。

但问题是,杨应龙他不是只欺负无权无势的小老百姓,他见明朝官员不管自己,就愈发的无法无天,不仅把其他土司也揍了,就连朝廷的面子也不给。

比如杨应龙当时因为宠一个妾,将原配妻子与丈母娘杀害。而他的妻子是诰命夫人,这等于是打了朝廷的脸。

还比如当时播州的罗氏家族,也是世代承袭播州宣慰同知职位的世袭土司,在播州是地位仅次于杨氏的大姓,然而就因为抢地皮这种小事情,杨应龙居然杀了罗氏全家,简直无法无天到了极点。于是就有了所谓的“五司七姓”联名告杨应龙谋反事件。

PS:明朝西南有真、播、白泥、余庆、重安、容山六长官司。以及田、张、袁、卢、谭、罗、吴七个世为目把家族。五司七姓联名告杨应龙,等于是所有土司一起跟杨应龙翻脸了。



杀诰命夫人,而且还土司告土司,这事情肯定是盖不住的,所以官司很快就打到了万历皇帝那里。但由于当时万历皇帝不太想管这事,于是这个事情就又被推到了下面,交给四川和贵州巡抚负责。

当时的贵州巡抚叶梦雄主张收拾杨应龙,但四川巡抚李化龙却有不同意见,因为他当时要调杨应龙的军队协同防守松潘,于是他就上奏朝廷希望暂不调查杨应龙罪行,让杨应龙戴罪立功。而杨应龙也就躲过了这一劫。

过了一段时间,朝廷再次询问,让四川和贵州会审这个案件。杨应龙不傻,贵州方面肯定会要他命,而四川方面好说话,于是他就跑到重庆接受勘问。不过四川官员经过一番调查核实后,也认为杨应龙有罪,且依刑律当处死,于是杨应龙就被四川官员借机狠狠敲诈了一把,表示愿以二万金赎罪。

正在杨应龙筹钱赎罪时,明朝在朝鲜与日本打了起来,急需要征兵援朝,杨应龙见机立即上奏,愿率五千播兵讨倭以赎,同时把儿子留在重庆做人质,于是朝廷也就准奏,释放了杨应龙,准他戴罪立功。

不过,由于此前征倭大军已经出发,杨应龙没赶上趟,而没有征倭也就无军功可供他将功赎罪,所以杨应龙虽然被释放,但并不表明他的罪行被勾销了,于是四川的官员就继续催促杨应龙,交钱赎罪。

杨应龙当时已经回到了播州老巢,四川衙门的继续勘问,他当然是懒得理了。同时由于他扣押在重庆的儿子水土不服死了,而他讨要遗体时,四川方面坚持让他先给钱再赎遗体,激怒了他,于是他就派人杀了前来勘问的官军,正式走向了反叛的起点。


当然,一个巴掌拍不响,杨应龙虽然准备就绪了,如果朝廷那边还是靠地方政府那帮混吃等死的家伙,这仗肯定是打不起来的。只要杨应龙愿意交钱,这事最后肯定还是不了了之。但杨应龙运气不好,他反叛时,明朝已经打完了朝鲜的战争,十几万身经百战的大军,以及一大波很会打仗的猛人,比如刘綎,麻贵,吴广等回国无事可做,于是这帮精锐就都被万历皇帝派到了播州。

最后的事情没什么好说的,朝廷铁了心的要削平播州,在刘綎,吴广那帮人眼里,这哪是去打仗的,完全就是去抢劫的,他们的大刀早已经饥渴难耐,杨应龙此时就算他不想反叛也不行了,于是播州之役也就因此到了无法收拾的局面。


Mer86


播州作为西南地区实力最为强大的土司之一,从唐末一直延续到明朝万历年间,前后800余年。

一向对朝廷顺从的播州,为什么就造反了呢?我想可能有这么两个原因,一是播州首领杨应龙确实作死,二是万历朝廷处置不当。



一、播州历来顺从朝廷

播州,属于古夜郎之地。汉代设郡,唐代贞观年间设朗州,后改为播州。

唐末乾符年间,南诏地区叛乱波及播州,杨氏先祖杨端从山西应召前往平叛。杨端因功被授予武略将军,杨氏从此开启世代镇守播州的土司之路。

此后的宋、元等朝,播州杨氏都一直比较恭顺。南宋时参与合川等地的扛元战争,宋亡后又归顺元朝廷。

明朝初年,播州杨氏也主动归顺,并被封为播州宣慰使司。从洪武五年开始,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贡朝拜,成为杨氏向明朝廷宣誓效忠的方式。



二、播州实力不容小觑

作为明朝的播州宣慰使司,号称西南最大土司。

管辖范围在四川、湖广、贵州之间,其地广袤千里,“西北堑山为关,东南俯江为地”。

宣慰使司下辖黄平、草塘2个安抚使司,真、播、白泥、余庆、重安、容山6个长官司。统辖着田、张、袁、卢、谭、罗、吴等7姓小土司。

明初宋濂就曾专门写过《杨氏家传》,说播州“以一姓相传,据有土地人民,侈然如古之邦君”,其实就是说播州俨然土皇帝一般了。



三、杨应龙看到朝廷的软弱,他有些膨胀了

隆庆六年,播州宣慰使杨烈死后,儿子杨应龙继承宣慰使。

杨应龙有骄傲的本事,一是他有兵有钱,二是他颇有些带兵的本领“精于兵事”。

朝廷因此赐予他镇国将军头衔,并在万历元年带兵平定喇嘛诸番叛乱,获得赏赐“狮子衣”、黄金千两。

明朝廷不断征调他平叛的过程中,杨应龙发现明军战斗力太弱,朝廷不得不仰仗于他。

因此,杨应龙逐渐逐渐滋生出一个大逆不道的想法,那就是利用手中的财力兵力,吞并整个四川。

同时,杨应龙也忘乎所以的用起了龙凤等僭越图案,还擅自使用太监。

杨应龙确实是吃了熊心豹子胆,做起了春秋大梦。本来就在播州当个小小的土皇帝也不错,可惜他却不满足、要作死。



四、万历朝廷处置不当,将杨应龙推向万劫不复

万历十七年,属下黄平安抚使罗承恩、草塘安抚使宋世臣,用加急文书状告杨应龙谋反。贵州巡抚、巡按也上疏弹劾杨应龙,主张派兵捉拿杨应龙。

当时西藏土司兵又进犯四川松潘,也需要杨应龙派兵参与平叛。因此另一边的四川巡抚、巡按却持相反意见,主张“招抚”。

对杨应龙的处理又往后推了三年。万历二十年,杨应龙被带往重庆调查问讯,此时他对朝廷还是忌惮和服从的,不然就应该立即起兵反叛。

恰逢这个时候日本进犯朝鲜,杨应龙愿意带兵前往“政倭”,因此被同意释放。然而很吊诡的是,此后万历皇帝又不同意杨应龙前往朝鲜,杨应龙因此失去了戴罪立功的机会,个人认为这对杨应龙期望悔改的心理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接下来的万历二十二年,杨应龙面对朝廷派来的使者,虽然是基本恭顺的,但已有戒心。朝廷命令杨应龙前往安稳,他却只愿意在松坎。

杨应龙把自己捆起来向使者请罪,并被革职,次子杨可栋被带往重庆作为人质。然而杨可栋不久之后死于重庆,让事情火上浇油,这不能不说是朝廷官员的处置失当。

从此以后,杨应龙应该对万历朝廷失去了最基本的信任,他也应该预感到了自己的命运。杨应龙的反叛基本已经不可避免,悲惨的结局也就注定了。



杨应龙随后厉兵秣马,到处收买小土司,准备与明朝廷一搏了。万历皇帝居然派出李化龙、刘綎等重量级人物,从三个方向、八路人马、二十四万兵力,来剿灭杨应龙。

结局不言自喻,杨应龙和历经四朝八百年的播州,从此不复存在。杨应龙自焚而死,弟弟和儿子被千刀万剐。


温水历史


从某种方面来说,播州杨氏恐怕是自秦一统天下以来存在时间最久远的“割据政权”。

自唐乾符三年(876年),播州杨氏第一代领袖杨端率兵入播州,从播州前任首领罗太汪的手中夺下播州的统治权后,杨氏历经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明等五代,长达725年的时间而屹立不倒。



而播州杨氏之所以能屹立播州725年的时间而不倒,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杨氏识时务。自播州杨氏掌控播州以来,纵观杨氏历史,除末代首领杨应龙公开反叛朝廷外,其余历代杨氏首领皆是服从于中央政府的统治,从来不反抗朝廷,更不会反叛朝廷,中原王朝让他干嘛就干嘛,出兵就出兵,出钱就出钱,出粮就出粮,从不反驳一句。

唐亡宋立,播州杨氏第五代首领杨实率播州上下军民归附宋朝,赵匡胤仍命其掌控播州。再宋亡元立,杨氏第十六代首领杨邦宪就于向忽必烈上书:“本族自唐至宋,世守故土,将五百年,今愿纳土内附”,携播州上下军民向元廷投降,忽必烈任命他为绍庆、珍州、南平等处边宣慰使职,仍掌播州。元亡明立,杨铿率播州上下军民归附明朝,朱元璋让其仍领播州宣慰使,执掌播州。



从中可以看出,每当旧王朝出现必亡的趋势后,播州杨氏就不会再对其效忠,而是会迅速的携播州等世袭地投靠新王朝。当然,播州杨氏的降是那种纯粹的投降,只要中原王朝没有露出败亡的迹象,他们就绝不会出现降而复叛的情况。因此,每次新王朝的统治者一看到杨氏这么识时务,也就不会过多的为难杨氏,为了安抚民心,也多会让杨氏继续执掌播州。

但是一个政权,一个家族总有灭亡的时刻,这点就连汉唐这样强盛的王朝都不可避免,因此播州杨氏自然也就无法避免。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杨氏第三十代领袖杨应龙起兵反明,播州杨氏也就走向了覆灭。



随着杨应龙的公然反叛,明万历皇帝任用前都御史李化龙为平叛大军统帅,总督四川、湖广、贵州三省军务,征浙江、福建、云南、广东等省24万兵士,分兵八路征讨播州,其中总兵刘珽出綦江;总兵马礼英出南川;总兵吴广出合江;副总兵曹希彬出永宁;总兵童无镇出乌江;参将朱鹤龄出沙溪;总兵李应祥出兴隆卫;总兵陈璘出白泥。

而后,明军历经114天,耗资二百余万两,斩杀杨应龙军2万余人,最终平氏杨氏叛乱。如此,杨氏对播州长达725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那到这里很多就不明白,为何杨氏保持了700余年“识时务”的传统,会在杨应龙的手里被破坏掉呢?杨应龙为何就一定要反叛明朝呢?

其实杨应龙最初是没有反叛明廷的意图的,在万历二十八年前,杨应龙对于明廷还是十分恭顺的,朝贡、替明廷平叛等事情是没少做。《明神宗实录》中,“杨应龙差杨羙等进马二匹贺登极,赏表里钞绽如例”、“杨应龙备马匹差官赵凤鸣等赴京进贡及庆贺”、“杨应龙差长官杨正芳进马匹庆贺万寿圣节”、“杨应龙遣长官何邦卿等来朝贡马三十匹……时应龙又以开采献巨材六十”等杨应龙朝贡明廷之事是随处可见。



此外,在万历十五年,杨应龙还曾因进献明廷良木有功,被万历皇帝赏赐飞鱼彩叚,授予“都指挥使”职衔。再如据《明史纪事本末》所载:“蜀三面邻播,属裔以十百数,皆其(杨应龙)弹压,且兵骁勇,数赴征调有功”,当时蜀地多发生土司叛乱,而这些叛乱多数由杨应龙率兵平定。

由此可知,杨应龙在此前是绝无反叛之意,如若想反,他就不会隔三差五的朝贡明廷,更不会出兵替明廷平叛。到这里,很多人就不明白,为何此前如此恭顺的杨应龙会突然反叛明朝吗?这之中到底有何隐情呢?

实事求是的说,杨应龙的反叛多半是明朝地方官逼出来的结果。

在说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搞懂播州的行政区划问题。在明朝,播州的区划曾经过数次的变更,先是洪武五年,播州归四川布政司管理,洪武十五年,播州又被划归贵州都指挥使司管理,到了洪武二十七年,播州又重新划归四川布政司管理。再之后,播州大部分地区归四川管辖,但黄平、凯里地区却是归贵州管辖的。就是说,在理论上,四川、贵州两省主官对于播州都有管辖权。就是在这样混乱的管理下,最终间接造成了杨应龙的反叛。



万历十八年(1590年),杨应龙听信小妾田雌凤的谗言,杀害嫡妻张氏及其母,妻叔张时照与所部何恩、宋世臣等人为报仇,遂向明廷诬告杨应龙谋反。黔蜀两省主官在获悉此事后,则出现了严重的分歧,“在四川则谓应龙无可勘之罪,在贵州则谓四川有私庇应龙之心”,贵州巡抚叶梦熊力主勘问,并希望借此事来剥夺杨氏对播州的世袭统治权,改由朝廷直接派官员管理。而四川巡抚李化龙觉得此时松潘地区动乱不安,播州周边的明军又被外调,不应再刺激杨应龙,所以“疏请暂免勘问,候征兵御虏之后再为议处”,即希望暂免勘问。

此后,朝廷在接到奏报后,因播州隶属贵州、四川两省,遂下诏让四川巡抚李化龙、贵州巡抚叶梦熊协同处理“杨应龙谋反”一案。而后,杨应龙在接到朝廷要审问他的诏令时,他并未反抗,而是老老实实的前往今重庆受审。受审期间,因主审官之一四川巡抚李化龙并未想处置他,再加上当时四川士大夫们纷纷向朝廷求情,他们认为杨应龙有功于朝廷,蜀中叛乱多由他率兵平定。再之后,时丰臣秀吉进犯朝鲜,朝廷急需用钱用人,而杨应龙又愿意献金赎罪并带兵征倭,朝廷遂下令将他释放。



而后,因杨应龙正欲前往朝鲜,战事就已结束,所以他得以重回播州。可就在这时,新上任的四川巡抚王继光是个强硬派,他重提要勘问杨应龙一事,要求杨应龙再次前往重庆府受审,可这次,杨应龙却并没有乖乖的前去受审,而是抗命不出。这下可好,王继光本来就认为杨应龙有谋反之心,这次杨又抗命不出,就更是让他坐实了杨有谋反的意思。于是乎,在接到杨应龙抗命不出的消息后,王继光就与总兵刘承嗣进攻娄山关,欲直接擒拿杨。

可王继光这人打战是真不行,非但没有擒获杨,反而是被杨打的大败而回。随后,不甘心的王继光就上奏万历:“乞会同贵州抚臣相机酌处,止擒首恶,不及无辜”,希望朝廷允许其调用周边卫所军去擒拿杨应龙,随后万历答应了王继光的奏请,但也同时下诏:“如应龙父子悔祸,许自缚请罪,即与奏闻定夺,否则罔赦”,只要杨应龙自缚请罪,就网开一面。



而杨应龙最初对朝廷用兵,其本意并不是谋反,只是因为不堪朝廷的审问,故而加兵泄恨。在本质上此时的他还是不想反叛明廷的,所以在得知朝廷欲动用大军来捉拿他时,他就立刻上奏朝廷“何思之愬,七姓之词,皆属仇陷,乞戴罪立功”,杨应龙希望朝廷能允许他戴罪立功,赦免他的罪行。可杨应龙这个请求并未被朝廷所接受,因为万历的要求是“自缚请罪”,然后由朝廷来依律治罪。

再之后,在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兵部侍郎邢玠就任贵州总督后,即“檄重庆知府王士琦诣綦江,趣应龙安稳听勘”,此时杨应龙眼见朝廷已经要动真格的了,遂赶紧“面缚道旁,泣请死罪,愿执罪人,献罚金”,他自缚请罪于邢玠,并自请死罪,当然他也希望朝廷能免他死罪,只要能免死罪,他愿献黄元等12人抵斩,并愿献银四万两赎罪。同时杨应龙为表示对明廷的忠心,还自愿辞去他的宣慰使之职,让其长子杨朝栋代行土司之职,并让次子杨可栋留在重庆作为人质。



可以说,杨应龙的诚意是很足的,不但自愿辞去一切职务,还让自己的亲生骨肉前往重庆去做朝廷的人质,认罪态度可谓是非常好的。

可此时,明廷的做法让人看起来好像是一定要让杨应龙造反似的。先是杨应龙留在重庆的质子杨可栋不明原因的暴病而亡,后地方官又直接拒绝杨应龙要接回儿子遗体的请求,并不顾杨应龙的丧子之痛,要他先缴纳赎金,再提迎回其子遗体的事情。

如此,明廷这般做法,总让杨应龙寒透了心,就在明朝地方官的步步紧逼下,他自知明朝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放过他,于是杨应龙先是拒绝缴纳赎金,后又“分遣土目,置官据险”开始防备明廷接下来可能的进攻,最后又派兵袭掠余庆、大呼、都坝,四川江津、南川诸邑,贵州洪头、高坪、新村诸屯等地。就这样,杨应龙与明廷彻底决裂,正式起兵造反。



总得说,杨应龙会反,多半是地方官处置不当的结果。正如时任礼科给事中杨东明所言:“第重庆之狱,未结即放,既放旋提,我多反复,致其生疑,非真有叛状而遽请用兵,遂据险出掠,冒难逭之诛,皆处置失宜之过也 ”,他认为最初将杨应龙定罪后,就不应该放他,而后既然放了他,也就不要再追究。可是地方官在处置这件事,却是反反复复,拿了又要放,放了又要拿,这样做让杨应龙岂能不生疑呢?而后,杨应龙初也根本就没有反叛之心,可地方官却擅自对他用兵,最终就在地方官这一步步的处置失当下,终让杨应龙走向了反叛明廷这条道路。

当然,或许逼反杨应龙,是明廷故意为之的事情。毕竟在当时,明廷一直想将播州这块西南最富庶的地区划归中央直接管理,只是当时明廷一直找不到借口去动杨氏,因为杨氏实在是太恭顺,如果平白无故的动他,很有可能会导致西南地区直接陷入分崩离析的境地,而这绝不是明廷想要的结果。由此,很有可能当时的明廷为了找了个借口去动他,再做出逼反杨应龙一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