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統治播州700多年,一直擁護朝廷,為何明朝萬曆時就造反了?

好酷龍仔


中國綿延數千年的古代封建王朝,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這就是著名的300年魔咒。中國曆朝歷代,無論是雄才大略如秦始皇建立的秦朝,還是得國不正懦弱不堪的晉朝,亦或是曾威懾天下的大唐,都沒能突破300年的歷史。然而,中國歷史上沒有超過300年的大一統王朝,卻有一個超越了700年統治歷史的國中之國,他就是統治播州超過700年之久的楊氏家族。

播州楊氏所在地

現如今貴州北部的遵義地區,就是唐貞觀年間始置的“播州”。唐末年間,楊端攻取播州成為了這裡的新主人,此後,楊氏家族共傳27世,統治播州長達725年。由於播州地處西南高原地勢險要之地,遠離中原,又擁有著豐富的物質資源,楊氏家族就在這樣的封閉地理環境中建立了穩定的統治。

再加上楊氏家族在每次新舊王朝更迭時,總能夠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快速臣服於新朝,這讓楊氏統治成為了中國土司統治史中的奇蹟。不過,既然楊家能夠在播州統治700多年之久,一直擁護新朝廷,為何在明朝萬曆時就造反了?

楊應龍劇照

首先,楊家末代土司楊應龍,與歷代土司相比其個人品行不端,為播州土司制度走向覆滅埋下了巨大隱患。《明實錄》記載,播州宣慰使楊應龍在初任土司之初,就有嚴重的僭越行為。他平日裡奢淫無度,甚至效仿中原王朝的皇帝,建宮殿、穿龍袍、睡象牙床,先不討論楊應龍是否有叛逆之心,他的這些行為完全就是對於皇權的不尊重,已經等同於犯了謀逆大罪。

古播州地圖

除了楊應龍的僭越行為以外,楊應龍還藉著楊氏家族在播州財富兵強,對播州七姓豪族進行殘暴統治,最終激化了播州內部矛盾。楊應龍的這些行為,被播州的“五司七姓”上報朝廷他有謀反之意,明朝廷因此介入播州內亂,楊應龍與朝廷官員軍隊發生多次衝突,他的這些行為,就被朝廷視為有公然反叛之心。其實,一貫跋扈的楊應龍最初只是因不堪忍受朝廷的審問,從而殺官兵洩恨,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叛亂,但是由於他與朝廷之間的矛盾激化,他也只能被逼造反,最終帶領楊氏家族走向了絕路。

明朝播州位置圖

其次,土司制度本就存在致命弊端,隨著中央集權不斷的強化,土司與中央王朝的矛盾爆發只是遲早問題。土司制度其實有著巨大的缺陷,土司們都管轄著相對落後的偏遠地區,中原王朝往往鞭長莫及,而且,看似對中央王朝恭順無比的土司,卻擁有完全屬於自己的軍隊和地盤,這就讓土司具備發動戰爭的能力。

再加上播州在楊氏家族幾百年的經營下,該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程度遠高於其他落後的土司地區。威望日益增大,財力、物力充足的楊氏家族,必然會引起明王朝的忌憚。所以,當楊氏家族內部出現嫌隙之時,明王朝自然要藉助這個機會,打著平定叛亂的名義,剿滅楊氏土司。

播州海龍屯

最後,明王朝為了加強對於西南地區的統治,也是明朝廷決心剿滅楊氏家族的原因之一。播州土司制度的建立,起初是因為前代中央王朝對於這塊地區鞭長莫及而採取的一種治理方式,這才讓這個土司獨立王國日益發展壯大。明朝相較於前朝,其人口、經濟、文化都取得了較前朝更大的發展,為了消除邊疆動亂,不讓西南地區與中央王朝背道而馳,加之又有楊應龍趁機造反的這個機會,明朝廷就利用這場“平播之役”,最終讓楊氏土司走向了覆滅。


鳶飛九天2018


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楊家後院起火,二是楊應龍對萬曆的決心估計不足。


原因一:楊家後院起火

明朝萬曆時期,播州雖然名義上臣服於朝廷。實際上卻是獨立王國,領主楊應龍就是土皇帝。播州的最後一任領主楊應龍非常寵愛一個小妾。這個小妾有一心想取代正房的位置,所以不斷在楊應龍耳朵邊吹枕邊風。久而久之,楊應龍居然真的聽進去了,將他的正妻及岳母殺死,將小妾扶正。按說雄霸播州700年的楊氏說一不二,在自己的地盤做出這個事完全可以壓住,不算什麼大不了的。問題是,這次楊應龍遇到對手了。原來那位正妻的叔叔,看不下去侄女受屈而死。暗中跑到明朝京城北京去告狀,說楊應龍意圖謀反。


原因二:楊應龍對萬曆皇帝的決心估計不足

一開始萬曆確實不想把楊應龍怎麼樣,但是在楊應龍一再突破萬曆底線之後,也不得不出兵將其剿滅。起初萬曆也不相信楊會謀反,但後來楊應龍正真的帶兵攻打成都府。最後萬曆皇帝氣急敗壞,命令湖廣、甘肅、浙江、貴州、四川共計30萬軍隊會攻播州,統治播州700年的楊氏家族宣告終結。楊應龍及7個兒子的屍體被運到京城,受到磔刑。可見萬曆皇帝對他們的痛恨有多深。


哈達博士




播州楊氏,一個傳奇的家族,佔據西南700多年,歷經4個朝代,傳承了29世不衰,明朝傾全國之力征討,發兵24萬,8路兵馬,歷經數月,最終才飛灰湮滅。楊家700多年基業盡毀。

01

打南詔國太原楊氏勞苦功高,楊端被唐僖宗封為播州侯,自此楊家成為一個世襲的家族政權。

(1)唐朝末年,西南崛起了南詔國,屢次侵入播州,燒殺搶掠,唐朝已衰落,平南詔國有心無力。

僖宗乾符三年(876年),皇帝昭告天下,招募天下勇士出兵收復播州,收復播州者可永襲播州。

時任越州太守的太原人楊端,向朝廷請纓出兵播州。楊端自籌軍馬糧草,帥領當地9家豪強子弟兵4000餘人前往播州。



楊端帥軍大敗南詔國,唐僖宗封他播州候,成為世襲的家族政權。

(2)楊家經歷了唐、五代、宋、元、明朝,一直是播州地區的世襲統治者。元朝入中原的時候,楊家是宋朝抗元主力,元朝建立以後被招撫。

經過幾代朝廷的封賞,加上楊家自己的經營,“統轄了19個司和諸苗族峒寨,範圍至今貴州東北部和重慶綦江”。

明朝建立後,楊氏降明,此後被視為苗疆土司,繼續世襲播州。

02

播州楊氏最後一任土司楊應龍狂妄自負,陰狠嗜殺,極不重承諾,樹敵無數,楊氏基業盡毀。

楊應龍是楊氏政權第29代統治者,陰狠嗜殺。萬曆十四年(1586),楊應龍升任都指揮使,因從調有功,加封為驃騎將軍。

(1)楊氏祖上一起打天下的“五司七姓”(七姓指的是田、張、袁、盧、譚、羅、吳七家,五司指重安張氏,餘慶毛氏,白泥楊氏,容山韓氏,甕水猶氏),700多年來勢力盤根錯節。



楊應龍掌權後,因其為人狡詐多疑,好殺人立威,所轄五司七姓不堪其虐,紛紛叛離,和楊氏分道揚鑣。

(2)楊應龍早有不臣之心,欲佔據整個四川,獨霸一方。他的居所雕龍飾鳳,內用太監,儼然以皇帝自居。

(3)這只是楊應龍作死的開始,接著他又做了一件更愚蠢的事,殺了原配,最終引發了朝廷滅播州的導火索。


楊應龍寵愛小妾田氏,聽信小妾讒言,竟然把原配妻子殺死,就是一敗家子。

其原配妻子是張天師族女,“張天師家族的祖上是張道陵和張魯,當過曹操的親家,和孔孟家族一樣是漢人中的千年名門”,其族女嫁給楊應龍是下嫁,楊應龍高攀了。



(4)一時間楊應龍家裡家外仇人遍佈,不僅只有天師府,幾門親家都成了仇敵。

有野史說楊應龍喜愛的小妾本是族弟楊瑞龍的未婚妻田雌鳳,具體如何無法考究,如果真有此事,楊應龍可以說把自己作成了播州最大的禍害了。

03

楊應龍反叛朝廷,不久在播州之役中敗亡,傳承了700多年的楊氏統治消亡。

(1)楊應龍殺人立威,奪宋氏田莊,殺宋氏族人,宋氏也是楊氏祖上一同打天下的家族之一,逼得宋家上京告御狀。

(2)“此後楊應龍又搶奪餘慶長官司長官毛守爵家的土地,奪取播州長官司何氏的地產,把何家掌門人何恩逼得棄官而走”。

(3)天師府也告御狀,狀告楊應龍預圖謀反。當年與楊氏一起打天下的部屬與之離心離德,不但跟著天師府告御狀,還在播州之戰中消極怠工。



(4)楊氏政權傳至楊應龍時,播州已經經營的既富又強。“播州介於川、貴、湖之間,遠於王化,山川深阻,地勢險要,方圓二千里,為西南夷中之最大者,民悍而財富”。

養馬城中,百萬雄師擎日月;海龍屯上,半朝天子鎮乾坤。——海龍屯對聯

楊應龍又建海龍屯,固若金湯,楊應龍有恃無恐。

(5)初時明萬曆皇帝並沒有真正想拿下楊應龍,還是想讓播州政權承襲以往。明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土司楊應龍反了。

明朝沒有防備,措手不及,此時明朝正在抗倭援朝,派出攻打播州的軍隊遲遲不能攻下,還吃了敗仗。



萬曆皇帝大怒,第二年又派李化龍從8省調24萬大軍,分8路向海龍屯進發,在海龍脫慘烈鏖戰144天,雙方死傷4萬多人,最終平定叛亂,楊應龍自殺,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平播戰役”。

自唐朝以來歷700多年,傳承29世之久的播州楊氏政權,永遠的退出了歷史舞臺。

04

結束語。

任何豪強家族的崛起都要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經營,但再厲害的家族也會出現某代敗家子。

楊氏的行為一直以來非常低調,不管是真心向朝廷,還是神離貌合,楊氏都能做到與朝廷相輔相成。

可惜到了楊應龍掌權時不僅跋扈嗜殺,周邊漢人州府和苗人土司都深受其害,祖宗經營的人脈讓他斷絕乾淨。



不安分的行為任何朝廷都不會相融,最終只會走向滅亡。

“平播戰役”雖然明朝勝利了,但明朝傾盡國力,龐大的消耗使得明朝國力空虛,從此走向衰落。有人說明朝的衰落是從萬曆年間開始的,原因就在此。

楊家統治播州700多年,一直擁護朝廷,最終卻毀在最後一代土司楊應龍手裡。


妖百慧1


只能說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播州,就是今天的西南貴州遵義一帶,是世襲的土司之地。要注意的是,播州楊家並非少數民族的土藩,而是漢人,至少是完全漢化的土司。當初大明朝剛剛建立那會,楊家是第一個去南京朝貢的土司,意思很明白,我播州土司率臣民已歸順你大明千秋。

至於他為啥造反呢?

1,萬曆朝的腐敗與衰落。播州土司其實並不是善茬,一直都是礙於中原漢人王朝的強大而臣服,在萬曆之時,朝廷在朝鮮打倭寇,地方官員都在藉此機會吃空餉,可以說當時的大明,百姓困苦,糧食減產,貪官汙吏中飽私囊,除了貪官啥都不缺。播州土司雖然不是明朝政府直轄,但是在這個大環境之下,當然也深受影響。加之萬曆之時,明朝國力業已衰落,機會就這麼來了。

2,楊家本乃惡徒。楊應龍這人囂張跋扈,魚肉鄉里,甚至為了愛妾殺了正妻一家,喪盡人倫,可以說播州百姓也無不深受其害。貴州的明軍也剿過他好幾次,奈何次次落空。楊應龍一看大明不過如此,加上一直以來的高度自治,讓他萌生謀反之心也是理所當然的。

3,雲貴高原易守難攻。播州土司在本質依舊是個軍閥,適逢亂世,軍閥的傳統不就是造反?萬曆皇帝沒啥能耐,楊應龍的兒子還稀裡糊塗死在了重慶,這讓楊應龍可找到了謀反的理由,明朝處理不當,而讓土司暴動,太平常的理由了。雲貴高原天生就是適合割據之地,如果萬曆沒打過倭寇,說不定播州還真就拿不下了。


王光之話史


播州楊氏之亂,即萬曆三大徵之一,播州之役。

楊氏的叛亂,看似偶然,實則必然。


從史料裡看的偶然

楊氏之亂的起因,播州宣慰使楊應龍(土司)和其轄區幾大家族(五司七姓)的一次內部權力鬥爭。五司七姓不論是從手腕還是實力,都不是楊應龍的對手,而楊家下手的確太黑,於是落敗的哥幾個就跑到貴州,向朝廷告狀說楊應龍要搞叛亂。


當時楊應龍很會做人,懂得討好神宗,又是進獻良馬,又是送去大的木料。朝廷也知道這是播州的內部事務,談不上叛亂,準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再加上楊應龍和四川地方的官場上混的熟,四川這邊也給他說了不少好話。


後來,四川忽然換了個新巡撫。一上來就和楊應龍不對付。偏偏楊應龍暴脾氣上來了,說什麼都不服。這下好了,本來貴州官場那就對楊應龍不怎麼順眼,現在四川這邊也鬧僵了,兩個省後來口徑一致地向朝廷彙報楊應龍不老實,朝廷於是決定用兵了。


實質的必然

這場叛亂,很多人說是可以避免的,在朝史暮想看來,實則不然。


其一,朝廷常年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進行儒家思想的普及

建立公辦學校,強制土司們的孩子進入學校學習,鼓勵少數民族子弟學習儒家思想,甚至專門針對雲貴地區科舉水平素質低下的情況,開了單獨的科考。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很多讀儒家書籍長大的知識分子,對愚昧落後的土司制度開始反感和痛惡。


你就看五司七姓特地跑到楊應龍地界不熟的貴州去告御狀,這本身就很漢化。


其二,播州地區物產豐富,是貴蜀兩省爭奪的行政地區

貴州和四川官場,在這次事件中,起到了巨大的推波助瀾作用。


其實,播州從行政歸化上來算,曾經是從貴州劃撥到四川的。兩省對此都有芥蒂。播州本身礦產資源,水利資源,農業產出等都很豐富,誰拿到播州,經濟總量就上去了。後來播州之役結束,播州地區改土歸流,行政劃分上就被一分為二,兩省各佔一半。


其三,播州地緣敏感,朝廷不容該地有亂

播州雖然在四川和貴州交界處,但是從地理上,同雲貴高原想通。一旦播州生亂,勢必影響周邊省份,特別是雲南,作為我國西南門戶,一旦有變,東南亞地區的國家勢必有所圖。


所以,播州不能亂,必須強力彈壓。


正是由於以上原因,播州楊氏被平,是一定的。


朝史暮想,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朝史暮想


楊應龍算得上是播州的土皇帝。追溯楊家統治播州的歷史,從唐宣宗在位時,楊家祖上便因平定播州有功,接受朝廷任命,負責統治播州。

雖朝代更迭,但由於播州山高路險,地處偏僻,再加上楊家勢力在播州根深葉茂,對朝廷又一直非常順從,因此楊家在播州的統治地位,一直得到歷任朝廷的認同。

明朝建立政權後,作為播州土司,楊氏先輩積極向朝廷稱臣納貢,朝廷也為籠絡人心,也把統治播州的楊氏先輩任命為宣慰司(從三品官職)一職,多次免去播州的稅賦和徭役。


當時的明朝並不太平,周圍的少數民族多有叛亂。楊應龍每次都積極配合朝廷四處平定叛亂,由於他轄下的兵甲眾多,再加上他很有指揮作戰的能力,因此在數次平叛中,立功不少,深得朝廷器重和信任。

他的家族為了能夠繼續統治播州,因此便提出了要和明朝當權的人要提出和親的要求,也就是說希望能夠取得中原的一位女子作為一名自己的妻子。而當時明朝也考慮到邊境的穩定因素,也就直接答應了這個請求。


便將張氏嫁給了楊應龍,但是由於這是一場政治聯姻,這也就直接造成了楊張二人完全沒有任何感情基礎,夫妻二人之間的關係也不是很好。而楊應龍作為當時的地方政權的領導人,一直想要追求自己想要的愛情,而他在當地確實也喜歡上了另一個女子田氏。而且,田氏還一直給楊應龍說張氏的壞話,希望自己能夠立正,能夠名正言順地嫁給他。

而後來這件事慢慢傳到了張氏的耳中,她便十分惱火,便直接給自己的父親說了這件事。她父親在那個時候也是朝中的重臣,他更是偏向自己的女兒,所以在那個時候也就直接上報給了朝廷,說楊應龍想要造反,希望朝廷能夠儘快做出打算,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導致了楊家決定公開造反。


獨秀文苑


楊家在播州可謂是地頭蛇,統治長達700多年,無論是改朝換代還是其他政局變動,對楊家在播州的勢力都沒有多大影響,主要是因為播州所在的地方地形複雜,民族成分也比較多,所以歷代王朝對播州進行間接的控制。



實際上這種情況還是很多的,就像一些比較邊緣的地方,朝廷勢力往往很難到達這裡,就扶持地方上比較強力的家族代替朝廷主政。楊家就是這麼一個幸運兒,因為播州也就是現在的貴州遵義,在中原王朝看來實在太過偏遠,如果強行派軍隊去駐紮的話,對朝廷來說是得不償失,所以扶持播州的地頭蛇楊家是朝廷的最優選擇。



當然這並不是說朝廷就打不下這裡,只不過直接統治這裡,對於朝廷來說成本過大,所以朝廷就樂於讓楊家代替朝廷統治這裡,只要楊家能夠保持對朝廷忠心,並且維持地方平安就行了。歷代楊家的統治者也知道這一點,所以一直保持對朝廷的忠心,朝廷也就讓楊家一直主政播州,只不過到了明朝的時候,卻出現了意外。



在萬曆皇帝時期,楊家主政的是楊應龍,楊應龍是由於寵愛小妾和正妻發生了矛盾,楊應龍一怒之下把正妻父母都給殺了。而朝廷中垂涎楊應龍土地的人故意小題大做,到萬曆皇帝面前誣告楊應龍,導致楊應龍腹背受敵,後來楊應龍到了皇帝面前說自己要去出兵攻打朝鮮,為朝廷分憂。萬曆皇帝龍顏大悅,就放了楊應龍,但是楊應龍被放了之後又不肯履行之前的協定,導致皇帝相當惱火。再加上地方官推波助瀾,最後皇帝乾脆出兵討伐,楊應龍最後就被剿滅。



我是平安讀歷史,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平安讀歷史


播州之亂的起因不算複雜。

明朝建立後,原臣服於元廷的貴州土司悉數歸順明朝,統治播州的楊氏家族也在其列。

起先很長一段時間,明朝與土司的關係都還算不錯,明廷沒想要逼反土司們,而包括楊家在內的土司們也沒想過要造反。畢竟楊氏家族統治的播州盛產木材和鉛,這都是明朝需要的重要物資,而楊家人也特別懂事,每筆貿易都會拿一半利潤出來打點衙門的各級官員,生意做得飛起,所以明朝和楊家的關係沒得說,大家有錢一起賺,其樂融融。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大家合作那麼愉快,為什麼楊應龍和明朝會打起來呢?

歸根結底來說,兩方面原因。

第一,楊應龍是個不安分的人,據說他小時候在北京的國子監學習過,不僅接受過很好的教育,而且還頗有眼界。他雖然只是區區播州土司,但他的志向很大,並不只安心於在播州地界稱王稱霸。

第二,明朝中後期,社會經濟凋敝,播州的生意不好做了。逼得楊應龍只能向外發展。

萬曆年間,小冰川期效果開始顯現,水旱災害頻繁,農業減產。與此同時,西班牙還被英國揍了,一直在給明朝輸入白銀的西班牙人突然完蛋,這對明朝東南沿海的出口外向型經濟是非常嚴重的打擊。

對於明朝社會而言,東西賣不出去,而朝廷又缺乏正確的指導思想和宏觀調控手段,於是這導致的結果就是“白銀荒”,社會經濟凋敝,包括播州楊家的木材貿易在內,大家生意都不好做了。

生意不好做,沒經濟來源了,該怎麼辦?一般來說,兩種辦法——等死,或者出去搶。

前面說了,楊應龍不是軟腳蝦,他是有大志向的人,於是他就選擇了後者。在當時,圍著播州一圈,無論是其它土司的地盤,還是明朝直接統治的地界,都讓楊應龍這廝給禍害慘了。


當然,如果楊應龍僅僅只是禍害百姓,這都算了,畢竟萬曆時代,朝廷非常虛弱,地方政府要糧沒糧,要兵沒兵,尤其是夾著播州的四川布政使司和貴州布政使司,除了貪官不缺,別的什麼都缺,每年地方官都需要靠別的省和像楊應龍這樣的土司接濟,不然衙門窮的連工資都發不出了。所以楊應龍在下面胡搞,四川和貴州的衙門都懶得管。

但問題是,楊應龍他不是隻欺負無權無勢的小老百姓,他見明朝官員不管自己,就愈發的無法無天,不僅把其他土司也揍了,就連朝廷的面子也不給。

比如楊應龍當時因為寵一個妾,將原配妻子與丈母孃殺害。而他的妻子是誥命夫人,這等於是打了朝廷的臉。

還比如當時播州的羅氏家族,也是世代承襲播州宣慰同知職位的世襲土司,在播州是地位僅次於楊氏的大姓,然而就因為搶地皮這種小事情,楊應龍居然殺了羅氏全家,簡直無法無天到了極點。於是就有了所謂的“五司七姓”聯名告楊應龍謀反事件。

PS:明朝西南有真、播、白泥、餘慶、重安、容山六長官司。以及田、張、袁、盧、譚、羅、吳七個世為目把家族。五司七姓聯名告楊應龍,等於是所有土司一起跟楊應龍翻臉了。



殺誥命夫人,而且還土司告土司,這事情肯定是蓋不住的,所以官司很快就打到了萬曆皇帝那裡。但由於當時萬曆皇帝不太想管這事,於是這個事情就又被推到了下面,交給四川和貴州巡撫負責。

當時的貴州巡撫葉夢雄主張收拾楊應龍,但四川巡撫李化龍卻有不同意見,因為他當時要調楊應龍的軍隊協同防守松潘,於是他就上奏朝廷希望暫不調查楊應龍罪行,讓楊應龍戴罪立功。而楊應龍也就躲過了這一劫。

過了一段時間,朝廷再次詢問,讓四川和貴州會審這個案件。楊應龍不傻,貴州方面肯定會要他命,而四川方面好說話,於是他就跑到重慶接受勘問。不過四川官員經過一番調查核實後,也認為楊應龍有罪,且依刑律當處死,於是楊應龍就被四川官員藉機狠狠敲詐了一把,表示願以二萬金贖罪。

正在楊應龍籌錢贖罪時,明朝在朝鮮與日本打了起來,急需要徵兵援朝,楊應龍見機立即上奏,願率五千播兵討倭以贖,同時把兒子留在重慶做人質,於是朝廷也就准奏,釋放了楊應龍,準他戴罪立功。

不過,由於此前徵倭大軍已經出發,楊應龍沒趕上趟,而沒有徵倭也就無軍功可供他將功贖罪,所以楊應龍雖然被釋放,但並不表明他的罪行被勾銷了,於是四川的官員就繼續催促楊應龍,交錢贖罪。

楊應龍當時已經回到了播州老巢,四川衙門的繼續勘問,他當然是懶得理了。同時由於他扣押在重慶的兒子水土不服死了,而他討要遺體時,四川方面堅持讓他先給錢再贖遺體,激怒了他,於是他就派人殺了前來勘問的官軍,正式走向了反叛的起點。


當然,一個巴掌拍不響,楊應龍雖然準備就緒了,如果朝廷那邊還是靠地方政府那幫混吃等死的傢伙,這仗肯定是打不起來的。只要楊應龍願意交錢,這事最後肯定還是不了了之。但楊應龍運氣不好,他反叛時,明朝已經打完了朝鮮的戰爭,十幾萬身經百戰的大軍,以及一大波很會打仗的猛人,比如劉綎,麻貴,吳廣等回國無事可做,於是這幫精銳就都被萬曆皇帝派到了播州。

最後的事情沒什麼好說的,朝廷鐵了心的要削平播州,在劉綎,吳廣那幫人眼裡,這哪是去打仗的,完全就是去搶劫的,他們的大刀早已經飢渴難耐,楊應龍此時就算他不想反叛也不行了,於是播州之役也就因此到了無法收拾的局面。


Mer86


播州作為西南地區實力最為強大的土司之一,從唐末一直延續到明朝萬曆年間,前後800餘年。

一向對朝廷順從的播州,為什麼就造反了呢?我想可能有這麼兩個原因,一是播州首領楊應龍確實作死,二是萬曆朝廷處置不當。



一、播州歷來順從朝廷

播州,屬於古夜郎之地。漢代設郡,唐代貞觀年間設朗州,後改為播州。

唐末乾符年間,南詔地區叛亂波及播州,楊氏先祖楊端從山西應召前往平叛。楊端因功被授予武略將軍,楊氏從此開啟世代鎮守播州的土司之路。

此後的宋、元等朝,播州楊氏都一直比較恭順。南宋時參與合川等地的扛元戰爭,宋亡後又歸順元朝廷。

明朝初年,播州楊氏也主動歸順,並被封為播州宣慰使司。從洪武五年開始,定期或不定期的進貢朝拜,成為楊氏嚮明朝廷宣誓效忠的方式。



二、播州實力不容小覷

作為明朝的播州宣慰使司,號稱西南最大土司。

管轄範圍在四川、湖廣、貴州之間,其地廣袤千里,“西北塹山為關,東南俯江為地”。

宣慰使司下轄黃平、草塘2個安撫使司,真、播、白泥、餘慶、重安、容山6個長官司。統轄著田、張、袁、盧、譚、羅、吳等7姓小土司。

明初宋濂就曾專門寫過《楊氏家傳》,說播州“以一姓相傳,據有土地人民,侈然如古之邦君”,其實就是說播州儼然土皇帝一般了。



三、楊應龍看到朝廷的軟弱,他有些膨脹了

隆慶六年,播州宣慰使楊烈死後,兒子楊應龍繼承宣慰使。

楊應龍有驕傲的本事,一是他有兵有錢,二是他頗有些帶兵的本領“精於兵事”。

朝廷因此賜予他鎮國將軍頭銜,並在萬曆元年帶兵平定喇嘛諸番叛亂,獲得賞賜“獅子衣”、黃金千兩。

明朝廷不斷徵調他平叛的過程中,楊應龍發現明軍戰鬥力太弱,朝廷不得不仰仗於他。

因此,楊應龍逐漸逐漸滋生出一個大逆不道的想法,那就是利用手中的財力兵力,吞併整個四川。

同時,楊應龍也忘乎所以的用起了龍鳳等僭越圖案,還擅自使用太監。

楊應龍確實是吃了熊心豹子膽,做起了春秋大夢。本來就在播州當個小小的土皇帝也不錯,可惜他卻不滿足、要作死。



四、萬曆朝廷處置不當,將楊應龍推向萬劫不復

萬曆十七年,屬下黃平安撫使羅承恩、草塘安撫使宋世臣,用加急文書狀告楊應龍謀反。貴州巡撫、巡按也上疏彈劾楊應龍,主張派兵捉拿楊應龍。

當時西藏土司兵又進犯四川松潘,也需要楊應龍派兵參與平叛。因此另一邊的四川巡撫、巡按卻持相反意見,主張“招撫”。

對楊應龍的處理又往後推了三年。萬曆二十年,楊應龍被帶往重慶調查問訊,此時他對朝廷還是忌憚和服從的,不然就應該立即起兵反叛。

恰逢這個時候日本進犯朝鮮,楊應龍願意帶兵前往“政倭”,因此被同意釋放。然而很弔詭的是,此後萬曆皇帝又不同意楊應龍前往朝鮮,楊應龍因此失去了戴罪立功的機會,個人認為這對楊應龍期望悔改的心理是一次沉重的打擊。

接下來的萬曆二十二年,楊應龍面對朝廷派來的使者,雖然是基本恭順的,但已有戒心。朝廷命令楊應龍前往安穩,他卻只願意在松坎。

楊應龍把自己捆起來向使者請罪,並被革職,次子楊可棟被帶往重慶作為人質。然而楊可棟不久之後死於重慶,讓事情火上澆油,這不能不說是朝廷官員的處置失當。

從此以後,楊應龍應該對萬曆朝廷失去了最基本的信任,他也應該預感到了自己的命運。楊應龍的反叛基本已經不可避免,悲慘的結局也就註定了。



楊應龍隨後厲兵秣馬,到處收買小土司,準備與明朝廷一搏了。萬曆皇帝居然派出李化龍、劉綎等重量級人物,從三個方向、八路人馬、二十四萬兵力,來剿滅楊應龍。

結局不言自喻,楊應龍和歷經四朝八百年的播州,從此不復存在。楊應龍自焚而死,弟弟和兒子被千刀萬剮。


溫水歷史


從某種方面來說,播州楊氏恐怕是自秦一統天下以來存在時間最久遠的“割據政權”。

自唐乾符三年(876年),播州楊氏第一代領袖楊端率兵入播州,從播州前任首領羅太汪的手中奪下播州的統治權後,楊氏歷經唐、五代十國、宋遼金、元、明等五代,長達725年的時間而屹立不倒。



而播州楊氏之所以能屹立播州725年的時間而不倒,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楊氏識時務。自播州楊氏掌控播州以來,縱觀楊氏歷史,除末代首領楊應龍公開反叛朝廷外,其餘歷代楊氏首領皆是服從於中央政府的統治,從來不反抗朝廷,更不會反叛朝廷,中原王朝讓他幹嘛就幹嘛,出兵就出兵,出錢就出錢,出糧就出糧,從不反駁一句。

唐亡宋立,播州楊氏第五代首領楊實率播州上下軍民歸附宋朝,趙匡胤仍命其掌控播州。再宋亡元立,楊氏第十六代首領楊邦憲就於向忽必烈上書:“本族自唐至宋,世守故土,將五百年,今願納土內附”,攜播州上下軍民向元廷投降,忽必烈任命他為紹慶、珍州、南平等處邊宣慰使職,仍掌播州。元亡明立,楊鏗率播州上下軍民歸附明朝,朱元璋讓其仍領播州宣慰使,執掌播州。



從中可以看出,每當舊王朝出現必亡的趨勢後,播州楊氏就不會再對其效忠,而是會迅速的攜播州等世襲地投靠新王朝。當然,播州楊氏的降是那種純粹的投降,只要中原王朝沒有露出敗亡的跡象,他們就絕不會出現降而復叛的情況。因此,每次新王朝的統治者一看到楊氏這麼識時務,也就不會過多的為難楊氏,為了安撫民心,也多會讓楊氏繼續執掌播州。

但是一個政權,一個家族總有滅亡的時刻,這點就連漢唐這樣強盛的王朝都不可避免,因此播州楊氏自然也就無法避免。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楊氏第三十代領袖楊應龍起兵反明,播州楊氏也就走向了覆滅。



隨著楊應龍的公然反叛,明萬曆皇帝任用前都御史李化龍為平叛大軍統帥,總督四川、湖廣、貴州三省軍務,徵浙江、福建、雲南、廣東等省24萬兵士,分兵八路征討播州,其中總兵劉珽出綦江;總兵馬禮英出南川;總兵吳廣出合江;副總兵曹希彬出永寧;總兵童無鎮出烏江;參將朱鶴齡出沙溪;總兵李應祥出興隆衛;總兵陳璘出白泥。

而後,明軍歷經114天,耗資二百餘萬兩,斬殺楊應龍軍2萬餘人,最終平氏楊氏叛亂。如此,楊氏對播州長達725年的統治宣告結束。

那到這裡很多就不明白,為何楊氏保持了700餘年“識時務”的傳統,會在楊應龍的手裡被破壞掉呢?楊應龍為何就一定要反叛明朝呢?

其實楊應龍最初是沒有反叛明廷的意圖的,在萬曆二十八年前,楊應龍對於明廷還是十分恭順的,朝貢、替明廷平叛等事情是沒少做。《明神宗實錄》中,“楊應龍差楊羙等進馬二匹賀登極,賞表裡鈔綻如例”、“楊應龍備馬匹差官趙鳳鳴等赴京進貢及慶賀”、“楊應龍差長官楊正芳進馬匹慶賀萬壽聖節”、“楊應龍遣長官何邦卿等來朝貢馬三十匹……時應龍又以開採獻巨材六十”等楊應龍朝貢明廷之事是隨處可見。



此外,在萬曆十五年,楊應龍還曾因進獻明廷良木有功,被萬曆皇帝賞賜飛魚彩叚,授予“都指揮使”職銜。再如據《明史紀事本末》所載:“蜀三面鄰播,屬裔以十百數,皆其(楊應龍)彈壓,且兵驍勇,數赴徵調有功”,當時蜀地多發生土司叛亂,而這些叛亂多數由楊應龍率兵平定。

由此可知,楊應龍在此前是絕無反叛之意,如若想反,他就不會隔三差五的朝貢明廷,更不會出兵替明廷平叛。到這裡,很多人就不明白,為何此前如此恭順的楊應龍會突然反叛明朝嗎?這之中到底有何隱情呢?

實事求是的說,楊應龍的反叛多半是明朝地方官逼出來的結果。

在說這個問題前,我們需要搞懂播州的行政區劃問題。在明朝,播州的區劃曾經過數次的變更,先是洪武五年,播州歸四川布政司管理,洪武十五年,播州又被劃歸貴州都指揮使司管理,到了洪武二十七年,播州又重新劃歸四川布政司管理。再之後,播州大部分地區歸四川管轄,但黃平、凱里地區卻是歸貴州管轄的。就是說,在理論上,四川、貴州兩省主官對於播州都有管轄權。就是在這樣混亂的管理下,最終間接造成了楊應龍的反叛。



萬曆十八年(1590年),楊應龍聽信小妾田雌鳳的讒言,殺害嫡妻張氏及其母,妻叔張時照與所部何恩、宋世臣等人為報仇,遂嚮明廷誣告楊應龍謀反。黔蜀兩省主官在獲悉此事後,則出現了嚴重的分歧,“在四川則謂應龍無可勘之罪,在貴州則謂四川有私庇應龍之心”,貴州巡撫葉夢熊力主勘問,並希望藉此事來剝奪楊氏對播州的世襲統治權,改由朝廷直接派官員管理。而四川巡撫李化龍覺得此時松潘地區動亂不安,播州周邊的明軍又被外調,不應再刺激楊應龍,所以“疏請暫免勘問,候徵兵御虜之後再為議處”,即希望暫免勘問。

此後,朝廷在接到奏報後,因播州隸屬貴州、四川兩省,遂下詔讓四川巡撫李化龍、貴州巡撫葉夢熊協同處理“楊應龍謀反”一案。而後,楊應龍在接到朝廷要審問他的詔令時,他並未反抗,而是老老實實的前往今重慶受審。受審期間,因主審官之一四川巡撫李化龍並未想處置他,再加上當時四川士大夫們紛紛向朝廷求情,他們認為楊應龍有功於朝廷,蜀中叛亂多由他率兵平定。再之後,時豐臣秀吉進犯朝鮮,朝廷急需用錢用人,而楊應龍又願意獻金贖罪並帶兵徵倭,朝廷遂下令將他釋放。



而後,因楊應龍正欲前往朝鮮,戰事就已結束,所以他得以重回播州。可就在這時,新上任的四川巡撫王繼光是個強硬派,他重提要勘問楊應龍一事,要求楊應龍再次前往重慶府受審,可這次,楊應龍卻並沒有乖乖的前去受審,而是抗命不出。這下可好,王繼光本來就認為楊應龍有謀反之心,這次楊又抗命不出,就更是讓他坐實了楊有謀反的意思。於是乎,在接到楊應龍抗命不出的消息後,王繼光就與總兵劉承嗣進攻婁山關,欲直接擒拿楊。

可王繼光這人打戰是真不行,非但沒有擒獲楊,反而是被楊打的大敗而回。隨後,不甘心的王繼光就上奏萬曆:“乞會同貴州撫臣相機酌處,止擒首惡,不及無辜”,希望朝廷允許其調用周邊衛所軍去擒拿楊應龍,隨後萬曆答應了王繼光的奏請,但也同時下詔:“如應龍父子悔禍,許自縛請罪,即與奏聞定奪,否則罔赦”,只要楊應龍自縛請罪,就網開一面。



而楊應龍最初對朝廷用兵,其本意並不是謀反,只是因為不堪朝廷的審問,故而加兵洩恨。在本質上此時的他還是不想反叛明廷的,所以在得知朝廷欲動用大軍來捉拿他時,他就立刻上奏朝廷“何思之愬,七姓之詞,皆屬仇陷,乞戴罪立功”,楊應龍希望朝廷能允許他戴罪立功,赦免他的罪行。可楊應龍這個請求並未被朝廷所接受,因為萬曆的要求是“自縛請罪”,然後由朝廷來依律治罪。

再之後,在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兵部侍郎邢玠就任貴州總督後,即“檄重慶知府王士琦詣綦江,趣應龍安穩聽勘”,此時楊應龍眼見朝廷已經要動真格的了,遂趕緊“面縛道旁,泣請死罪,願執罪人,獻罰金”,他自縛請罪於邢玠,並自請死罪,當然他也希望朝廷能免他死罪,只要能免死罪,他願獻黃元等12人抵斬,並願獻銀四萬兩贖罪。同時楊應龍為表示對明廷的忠心,還自願辭去他的宣慰使之職,讓其長子楊朝棟代行土司之職,並讓次子楊可棟留在重慶作為人質。



可以說,楊應龍的誠意是很足的,不但自願辭去一切職務,還讓自己的親生骨肉前往重慶去做朝廷的人質,認罪態度可謂是非常好的。

可此時,明廷的做法讓人看起來好像是一定要讓楊應龍造反似的。先是楊應龍留在重慶的質子楊可棟不明原因的暴病而亡,後地方官又直接拒絕楊應龍要接回兒子遺體的請求,並不顧楊應龍的喪子之痛,要他先繳納贖金,再提迎回其子遺體的事情。

如此,明廷這般做法,總讓楊應龍寒透了心,就在明朝地方官的步步緊逼下,他自知明朝是無論如何都不會放過他,於是楊應龍先是拒絕繳納贖金,後又“分遣土目,置官據險”開始防備明廷接下來可能的進攻,最後又派兵襲掠餘慶、大呼、都壩,四川江津、南川諸邑,貴州洪頭、高坪、新村諸屯等地。就這樣,楊應龍與明廷徹底決裂,正式起兵造反。



總得說,楊應龍會反,多半是地方官處置不當的結果。正如時任禮科給事中楊東明所言:“第重慶之獄,未結即放,既放旋提,我多反覆,致其生疑,非真有叛狀而遽請用兵,遂據險出掠,冒難逭之誅,皆處置失宜之過也 ”,他認為最初將楊應龍定罪後,就不應該放他,而後既然放了他,也就不要再追究。可是地方官在處置這件事,卻是反反覆覆,拿了又要放,放了又要拿,這樣做讓楊應龍豈能不生疑呢?而後,楊應龍初也根本就沒有反叛之心,可地方官卻擅自對他用兵,最終就在地方官這一步步的處置失當下,終讓楊應龍走向了反叛明廷這條道路。

當然,或許逼反楊應龍,是明廷故意為之的事情。畢竟在當時,明廷一直想將播州這塊西南最富庶的地區劃歸中央直接管理,只是當時明廷一直找不到藉口去動楊氏,因為楊氏實在是太恭順,如果平白無故的動他,很有可能會導致西南地區直接陷入分崩離析的境地,而這絕不是明廷想要的結果。由此,很有可能當時的明廷為了找了個藉口去動他,再做出逼反楊應龍一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