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大搬遷!溫縣,這事辦得別樣出彩!

太行腳下,黃河北岸,追夢懷川。

上世紀90年代初,舉世矚目的世紀工程——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宣告開工,一場世紀大搬遷隨之拉開大幕,我國北方規模最大的移民集中安置區——焦作移民安置區在黃河北岸溫孟灘上橫空出世。

溫縣移民安置區作為我市移民安置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始於上世紀90年代初,先後安置小浪底庫區移民13個村3815戶13529人,2008年12月通過國家終驗。這個走過20年曆程的安置區,在中央、省、市大力扶持下,在縣鄉黨委、政府正確領導下,在溫縣歷屆移民部門努力下,實現了“搬得來、住得下、富得快”的目標。

特別是近年來,該縣移民部門堅持以移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緊緊抓住國家移民後期扶持的戰略機遇,通過資金直接發放和項目扶持的方式,大力改善移民村基礎設施,發展強村富民產業,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全力實施脫貧攻堅,把安置區建成了一個“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示範區,移民群眾收穫了滿滿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安置區美麗鄉村建設等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省市領導多次來此調研並給予高度評價,特別是倉頭村黨建綜合體成了全省樣板。

豐碑永存

荒灘上崛起移民新家園

仲春的溫縣黃河灘,萬物復甦,生機盎然。滾滾東流的黃河北岸,有一條橫貫東西的移民大道,筆直寬敞,路兩邊綠化帶的樹木吐出新綠,遠處盛開的金黃色油菜花、粉裡透紅的櫻花、雪白的梨花,把沿路佈局的一個個移民新村裝點得五彩繽紛。這裡清新的空氣、多彩的田園、美麗的村莊、湛藍的天空猶如世外桃源。這就是在荒灘上崛起的移民新家園,她像一座豐碑矗立在黃河北岸。

穿過時光隧道,回望20年前的黃河灘,滿眼白茫茫,風起黃沙揚,遍灘光禿禿,不見牛和羊。這是移民安置區建設之初的真實寫照,與今日世外桃源般的景象形成天壤之別。

上世紀90年代初,來自小浪底水庫的移民大軍,為了支援國家水利工程建設,拋家舍業,離別故土,舉家搬遷來到了溫縣黃河灘,開啟了建設移民新家園的征程。

世紀大搬遷!溫縣,這事辦得別樣出彩!

倉頭村黨建綜合體一角。

為了讓遠離故鄉的移民群眾過上更好的生活,各級黨委、政府,各級移民部門大力扶持,特別是當地縣鄉黨委、政府和移民部門更是付出了艱辛努力。

溫縣是黃河小浪底水庫移民重點安置縣之一。根據國家批覆的移民安置規劃,其安置區位於祥雲鎮和招賢鄉南部黃河灘區,東西長11公里,南北寬0.7公里至24公里,總佔地面積1540公頃。為了讓移民能搬得來,移民部門和當地政府帶領群眾,在飛沙走石的黃河灘擺開戰場,風餐露宿,放淤改土,改良土壤,用於安置移民。

上世紀90年代中期,移民安置進入實施階段。為了讓移民群眾能住得下,國家、省市和當地政府給予重建家園資金扶持,移民部門帶領移民村群眾,克服困難,大幹苦幹,用5年時間在黃河灘上建起13個移民村,到2001年5月,精彩完成了國家下達的移民安置任務,上萬移民大軍落戶移民新村。

進入新世紀,國家為了讓移民長久生活有保障,從2006年起,開始對水庫移民實施後期扶持政策。為了把這個事關安置區民生、發展、穩定的大事抓好,把好事辦好,該縣移民部門堅持“科學發展探新路,關注民生解憂愁,圍繞開發上項目,全心全意搞服務”的思路,以專業村建設為依託,以市場配置資源為主導,以安穩致富為目標,全力推進移民項目實施。15年來,國家每年給移民群眾每人補貼600元,直接補助資金達1.1576億元。後期扶持項目資金5700萬元,用於移民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開發。目前,全縣13個集中安置移民村公共基礎設施較為完善,電力、道路、排水等工程相繼建成並投入使用,極大地改善了移民的生產生活環境和移民群眾生活水平。

世紀大搬遷!溫縣,這事辦得別樣出彩!

王墳村林果種植基地。

黨的十九大以來,該縣移民部門努力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全面開展“美好移民村”創建為中心,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結合各村特點,圍繞村內道路、供水、排水、垃圾集中處理點、村容村貌整治等基礎設施建設,努力補齊影響移民群眾生活品質的短板,發力建設美麗移民新家園。2018年以來,先後投資190萬元建設移民區生態廊道,投資190萬元建成移民區“四好農村路”,投資150萬元建成溫縣移民區生態廊道公園,投資55萬元建成太澗村排水管道項目,投資30萬元為西溝村出村路和支街道路建設花牆,美麗鄉村創建項目不勝枚舉。裴嶺新村黨支部書記裴煥珍說:“為了支持俺村創建美麗鄉村,移民部門共投資350萬元,給住房加保溫層、辦加工廠、修田間水泥路、安裝路燈、進行雨汙分流改造,如今俺村越來越美了。”通過鄉村振興戰略在移民區的持續實施,移民區發展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

倉頭村是小浪底水庫移民村,有村民2300多人。記者走進該村,像劉姥姥走進大觀園,不禁為眼前的美景所驚歎,沒見過這樣美的村子,村內道路寬敞平坦,綠樹成蔭,村裡有學校、醫院、幼兒園、幸福院,還建有新書屋、村史館、便民服務中心,文化廣場鋪上了新地磚,安裝了照明設施,白天能打球,晚上能跳舞。蒼頭村只是該縣移民村的一個代表,在移民區,村村都是美麗鄉村。


初心如月

一張白紙繪出強農富民新篇章

有1100口人的鹽東村是從小浪底庫區搬來的,在移民部門扶持幫助下,投資425萬元,新建生產蚯蚓的日光溫室大棚16座,提煉“地龍素”製藥原料。村裡搞機械加工,生產糧食烘乾機,還種山藥、白芷等中藥材,種植面積有20公頃。因溫縣工業集聚區佔地,村民既能收租金,又能優先在家門口打工,人均月工資4000元。該村還利用靠近集聚區的優勢,開飯店、辦商店,發展服務業。一二三產業齊發展,人人有活幹,戶戶有錢賺,家家過上了小康生活,全村90%的家戶蓋起了兩層樓,一半人家有私家車,全村上百輛。這是溫縣移民區強村富民的一個縮影。

自移民搬遷以來,特別是近年來,溫縣移民部門不忘為移民謀幸福的初心,牢記圖富強的發展使命,忠誠擔當,激情作為,在一張白紙上描繪出一幅農業強、移民富的壯美畫卷。

為了實現農業強、移民富的目標,該縣移民部門積極爭取扶持資金,利用黃河灘區地理條件和資源優勢,以特色種植、現代養殖、個體商業、農村服務業、休閒觀光農業為重點,按照“科學規劃、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逐步推進”的思路,結合移民村不同類型、不同傳統產業和地理條件,加快品質結構、產品結構、產業結構和區域發展的戰略調整,增加優質高效農產品比重,提高特色主導產業水平,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還運用“企業+農戶”“市場+農戶”“服務組織+農戶”“規模特色產業+農戶”“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規模經濟。如今,移民區通過重點扶持藥材種植業、蔬菜種植業、林果業、休閒觀光農業等產業,已經成為移民村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目前,移民區成立果蔬、中藥材等合作社6個,扶持帶動農戶90多戶,年實現銷售收入100餘萬元。

世紀大搬遷!溫縣,這事辦得別樣出彩!

麻峪村蔬菜種植大棚。


在大棚種植方面,該縣扶持發展了下石井、麻峪、北冶、鹽東4個蔬菜種植專業村,規劃新建連片蔬菜大棚300座,已建成130座,準備開工建設92座,工程全部建成後能增加移民收入150餘萬元。


在林果業方面,發展以王墳、西溝村為中心的林果種植專業村,目前王墳村愛宕梨種植面積已達4公頃,西溝、北冶兩個村通過土地流轉,集中連片種植晚秋黃梨、玉露香、圓黃中梨一號等品種30公頃。為扶持王墳村種愛宕梨,移民部門請專家到田間地頭傳授管理技術,採用人工授粉、套袋技術,效益很好,除去投資每公頃淨收入7.5萬元。王墳村黨支部書記王紅星說:“在移民部門支持下,先發展了口感香甜、耐儲存的愛宕梨。看到種果樹有奔頭,又有35戶種了10公頃黃冠梨,佔總戶數三分之一,每公頃年淨收入6萬元。”


世紀大搬遷!溫縣,這事辦得別樣出彩!

麻峪村村民在晾曬中藥材。


在中藥材種植方面,該縣在扶持移民種懷藥的同時,組織村幹部和群眾代表到安徽亳州考察藥材市場,篩選、引進適銷對路的中藥材進行種植。如今,河西村、太澗村種植中藥材190公頃,主要種植防風、丹參、白芷等,每公頃收入7.5萬元。太澗村黨支部書記宋喜民說:“俺村中藥材種植面積180公頃,全村有三分之二的農戶從事中藥材種植,30公頃以上的農戶有50多家,全在孟津、鞏義等孟州周邊市縣承包土地種藥材,大戶年收入十幾萬元,小戶每年也有幾萬元收入。中藥材產業還帶動了運輸業,村集體增加了收入,移民也鼓起了腰包,幾乎家家有私家車、戶戶住兩層樓,和之前在老家山區時相比,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為了實現中藥材加工增值,去年,縣移民部門還給大澗村投資150萬元,新上了中藥材深加工項目,年加工中藥材1000噸,年銷售收入上千萬元。類似的項目還有很多,今年,又規劃在倉頭村投資180萬元,專為“王老吉”飲品供應“四大懷藥”半成品原料,年利潤可達175萬元,項目即將開建。

民生至上

移民群眾收穫幸福感

太澗村有個貧困孤寡老人陳富草患膝關節病行動不便,縣移民部門主動協調,為其做了置換膝關節手術。按政策報銷後,仍多方籌資,沒讓他再拿一分錢。《焦作日報》以《扶在貧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為題進行了報道。

世紀大搬遷!溫縣,這事辦得別樣出彩!

溫縣移民大道。

在移民安置區,以人為本,民生至上,不是一句空話,各級黨委、政府和移民部門幹部心繫移民,關愛有加,辦了一件件好事、實事,提升了移民村群眾的幸福指數。

看基礎設施改善。為13個移民村街道安裝太陽能路燈300多盞,為太澗村、北冶村新打180米深吃水井2眼,其餘村全部實現集中供水。2018年,利用扶持資金279萬元,為8個移民村新修道路11條、長4.283公里,對移民區排澇河北冶段進行整治疏浚。

看公益設施提升。為移民區建設1所中學、7所小學,移民區學生實現就近上學;為西溝村修建教學輔助樓1座,改善了教學環境,方便了鄰村學生中午就餐;11個村均建有衛生室,實現小病不出村。

看人居環境整治。移民村排水溝原是砌溝蓋板式,因年久多數出現坍塌、堵塞。近幾年,該縣對太澗、河西等8個村的排水溝進行管道式改造或重建,其餘幾個村也被列入改建計劃。自2014年對12個村美化、亮化以來,目前所有移民村主街、支街均實現了綠化苗木全覆蓋。

世紀大搬遷!溫縣,這事辦得別樣出彩!

下石井村進村道路。

看精神家園建設。各村都組織有舞蹈隊、大鼓隊、秧歌隊等文化娛樂團隊。去年又幫扶河西村、北冶村修建了文化廣場和舞臺,豐富了移民群眾業餘文化生活。

看脫貧攻堅。按照黨的十九大對脫貧攻堅的新部署新要求,為了不讓一村一戶掉隊,縣移民部門克服人員少的困難,往太澗村和北冶村派駐幫扶工作隊,花40萬元為太澗村安裝了45盞太陽能路燈,新修飲水井及配套設施,在村內安裝了監控設施。投資15萬元為北冶村新打吃水井1眼,購置了垃圾車、垃圾桶等。出臺了移民困難群眾優惠政策,對移民村貧困戶家庭考學和大病救助進行補助,目前,享受此政策的貧困移民有7人,共補助13000元。

溫縣移民安置區走過了20年曆程,靠著拼搏與奮鬥,收穫了光榮與成就,這些已被深深鐫刻在時光的記憶裡,永不磨滅。面向未來,這裡也必將書寫出新時代更璀璨的美好華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