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槍射程平均下來大概七八十米,但是弓箭射程在一百五十米。那麼為什麼歐洲人願意用火槍,而亞洲多用弓箭?

善於偽裝城府


不是亞洲人愛用弓箭,而是清統治的基礎是八旗兵,他們用弓箭水平高,但不會用火槍,在弓箭佔主導的戰爭中八旗兵有優勢,而明軍在冷兵器打仗上根本不是對手,所以明軍抗清主要靠的是火槍火炮,清軍招降吳三桂這類漢奸後才有了火器,但旗人還是不會用,所以火器還是裝備漢軍,一直到吳三桂造反,漢軍都是用火器才能和清軍對陣,八旗控制使用火器的漢軍風險還是很大的,所以平叛天下太平後,清室就一直限制發展火器,中國的火槍火炮水平比起明朝反而下降了很多,這對八旗管理中國是有利的。漢人用冷冰器無論如何是打不過清軍的,所以一直在壓制火器。應該說清皇室的認識是正確的,沒有火器漢人造反肯定是成功不了的。所以清統治一直很穩定,直到太平天國起義後,太平軍大力發展火器,清軍綠營完全無力鎮壓,不得已組建了湘軍淮軍,火槍部隊才形成,從此以後八旗軍隊再也沒有用處了。甲午戰爭後證明舊式軍隊裝配火器對外戰爭也一樣不行,開始編新軍,完全沒有滿族人的事了,各省組建的新軍都是漢人,後來成為反清的主要力量,證明了清皇帝的認識絕對沒有錯,讓漢人自由使用火器,大清國就完了。中國不用火器是大清國存在的根本,而不是誰願意用什麼。


海中巖haha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得看什麼時代的火槍。

以明代末期我國仿製的鳥銃,最大射程可以達到200米,有效射程也可以達到100米。

但鳥銃往往不是用於精確射擊,而是採用排槍射擊,也就是一排人對準敵人群開槍。一排子彈飛過去,有的射中有的射不中,但仍然會造成敵人一定傷亡。

這種模式作戰 ,對於敵人的步兵還是很有殺傷力的。

為什麼呢?

其實就是一句話,火槍手很容易訓練。

以大明的鳥銃來說,操縱壓根沒什麼難度,無非是裝藥、裝彈、瞄準、射擊。瞄準都是直瞄,也不需要算提前量。

所以,戚繼光訓練一個鳥銃手,也就一二個月可以完成了。

如果只是留在堡壘或者城牆上向外射擊,普通農民訓練10天就可以打仗了。

相反,訓練一個優秀弓箭手的難度非常大。

一個入門的弓箭手,至少需要1年以上的專注訓練,每天都要練習。

但這還僅僅是入門,要訓練為實戰能力不錯的弓箭手需要3年以上時間。

弓箭手基本都是職業軍人,需要不斷地訓練。

所以,古代無論哪個國家,都把弓箭手當做重要的國家軍事資源,和平時期也要高薪養著。

而歐洲戰爭期間,一般士兵只要投降就不殺了,但當年法國人抓住英國長弓手就會割掉他們的右手拇指和食指。為什麼?

因為這就等於毀掉了,英國人很多年來訓練的重要軍事資源。

而且,弓箭的射程其實很近,直瞄射箭射程只有幾十米,而曲射覆蓋性射擊,一般射程也不過超過150米。

所以,如果弓箭和火槍對射,是佔不到任何便宜的。

而火槍手容易訓練,幾個月可以訓練幾千人。相反,弓箭手花費幾年才能訓練一二千人,你說誰更適合打仗。

歐洲都是小國,國力有限,培養弓箭手是非常沉重的國家負擔。既然如此,不如大量徵召農民培養火槍手了,性價比更高。


薩沙


歐洲人喜歡使用火槍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t成本的考慮

很多人可能想當然的覺得槍支會比弓箭的成本高,那為何歐洲人還要選擇火槍呢?如果但看武器成本貌似是如此,但是如果考慮到從一名從沒有戰爭經驗的農民到合格的士兵的訓練成本,那麼火槍的優勢就展現出來了。

相對於弓箭而言,火槍的訓練成本要低得過。而且基本上只要滿足能瞄準的要求即可,對臂力和技術的要求並不是太高。但是,對於弓箭手而言,除非是像遊牧民族那樣從小就開始接觸弓箭,不然的話並非是所有人都能成為合格的弓箭手。

中國的情況略有不同,因為中國的人口基數大,可以徵召入伍的人比較多,那麼完全可以挑選出合格的弓箭人才,而不用擔心這種技術水準相對較高的兵種兵源缺乏的問題。

第二、\t戰鬥方式的不同

對於我國而言,縱深比較大,很多時候打仗要跑很遠的地方。那麼對於士兵的機動性就有著很高的要求,裝備往往也是多以輕便為主。但是歐洲由於地方相對狹小,其尤為重視重甲步兵或騎兵的發展。

面對重甲,弓箭的能力可以完全忽略不計。當年蒙古人入侵歐洲,面對重裝士兵,他們的弓箭並不能造成多大的傷害,所以蒙古人主要是利用自己的機動優勢,將重裝士兵掀翻在地,然後再殺死的方式。

雖然初期的火槍也無法穿透重甲,但是其衝擊力依舊能帶來巨大的傷害。而到了後期,燧發槍的出現,則基本上沒有什麼重甲能防禦住,也就加速了火槍的普及。

第三、\t思想觀念的不同

對於已經經歷了上百年文藝復興的歐洲而言,接受科學,重視科學,甚至崇拜科學是當時社會的一種風尚。而對於滿清政府而言,對科學的態度始終是輕視的,甚至嗤之以鼻。這由後期的洋務運動就能看出來。所以讓他們從一開始就接受火槍並不容易。再加上一直以來,中國周邊的國家對滿清的威脅相對較低,依靠八旗軍就能輕易獲取勝利,也就失去了改革火器的慾望和動力。


Crazy歷史


這個題本身就是錯的,以英國在18世紀初開始普及的布朗貝斯滑膛槍為例,它在100碼的命中率為53%,200碼為30%,300碼為23%(1碼等於91.4米)

按照現代標準來看,他的有效射程也就100碼。但那會的打仗模式和現代是不一樣的,他們100碼內是開始排隊槍斃高致死的距離,而300碼則是集群拋射的距離,和弓箭那種集群拋射的玩法是一樣的。

雖然說滑膛槍在300碼命中率感人,但弓箭拋射的精度也是一樣感人...

宋史裡頭對弓手的基本素養有描述“殿、步司諸軍弓箭手,帶甲六十步射,一石二斗力,箭十二,六箭中垛為本等”

宋朝一步大約為1.52米,60步大約也是92米,這個距離下對草垛的命中率為50%,是不是感覺和滑膛槍差不多啊?


在這,弓手的訓練難度考慮過沒? 火槍只要不是個二傻子,學個一個禮拜保熟。而弓呢?狗子我當年還是玩了一年43磅的獵弓的,打18米40cm靶雖然不至於脫靶,但入黃圈的也不會超過8支,打30米的估摸只能保證半數上靶。


還有,箭矢的成本很高,尤其想要射準,那箭矢的一致度也得高,這樣一來更是費工費時。而滑膛槍的鉛丸子和火藥在技術加成下成本很低,支持的起大規模製造。


瘋狗的輕武


歐洲人愛用火槍,亞洲人多用弓箭這本身就是偽命題,而且關於火槍和弓箭的射程,我們要分清楚其有效射程和理論射程,實際上火槍經過不斷改良後,無論是歐洲人還是亞洲人都逐漸的將其取代弓箭。

亞洲人尤其是中國和日本對火槍、火器的熱愛程度一點不亞於歐洲

火藥傳入歐洲後歐洲人發明了很多武器,在14世紀歐洲人發明了近似於現代槍意義的火槍,歐洲的軍隊對於火槍這樣的裝備非常熱衷。尤其是西歐。近代德國的火槍技術和火槍的普及率是歐洲第一,不論是在發明了火門槍的火藥時代,或者是普魯士王朝戰爭時期,火槍的運用處於領先地位。火槍的發明具有重要意義,它是人類告別冷兵器時代的巨大飛躍。

我國宋代雖然就發明了類似火槍的突火槍,但是技術不成熟,殺傷力差,並不普及。

到了明代發明了一種叫做梨花槍的火器,威力尚可,到了明嘉靖時期,歐洲的火槍傳入中國,經過明朝自己的改良和大規模製作,逐漸在明朝軍隊中普及,明朝將火槍稱為鳥銃,鳥銃也在同一時間段傳入日本,深受日本大名的喜愛,尤其是當時的大名織田信長非常熱衷於推廣鳥銃,在自己的部隊大力推廣,花重金購買和仿製,依靠火槍隊織田信長擊敗周邊大名,成為一方霸主。

而明朝對火器也很重視,研製出了三眼銃、迅雷銃、掣電銃等早期火槍。明朝中後期火銃已經開始逐漸取代弓箭,到了明朝末年火銃已經是明軍的主要配置了,弓箭已經靠邊站了,舉個例子明朝末年明軍一個步騎合成的車營,裝備大炮有16位,滅虜炮80位,佛朗機炮256位,三眼槍1984支,火箭7680枝;一個騎兵營,也有滅虜炮35位,小滅虜炮88位,三眼槍888枝;一個水師營有佛朗機炮384位、三眼槍470枝。可見火器普及率已經相當高了。

即使是吹牛以弓馬得天下的清朝,也是裝備了大批的紅衣大炮等火器的,在鴉片戰爭的時候清軍實際上火槍普及率高達百分之七十。

可見亞洲人也是非常喜歡使用火槍的,弓箭也早早的被淘汰,至於鴉片戰爭的失敗,不是火器普及率低,而是使用的火器遠遠落後於時代了,是火器技術的落後。

火槍得以取代弓箭的原因

火槍剛發明出來由於技術不成熟並不普及,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和改進,火槍逐漸取代了弓箭,尤其是16世紀燧發槍的發明,讓弓箭在歐洲徹底退出歷史的舞臺,火槍之所以取代弓箭,主要有五點原因:

其一:弓箭手培養緩慢,而火槍手容易培養。培養一個合格的弓箭手,不但對身高、臂長等身體條件有要求,而且還需要幾年的訓練時間,弓箭要射穿鎧甲殺傷敵人,需要非常大的力,清弓重箭大概在100磅左右,拉開需要40多公斤的拉力,著名的英格蘭長弓達到150磅以上,現代考古發現英格蘭長弓手的遺骸,發現他們不但都是身材高大強壯,而且他們的脊椎都存在明顯的彎曲變形。而培養一個火槍手就容易多了,經過一個月的訓練就可以上陣了,簡單易學,只要有足夠的火槍就會有足夠的火槍手。

其二:隨著鎧甲技術的進步,弓箭的殺傷力被大大削弱。隨著冶金技術的提高,士兵們的鎧甲越來越堅固,弓箭已經無法穿透。比如在1513年的弗洛登戰役中,英國的精銳部隊長弓手已經不能對穿著板甲的蘇格蘭重步兵形成有效殺傷。當時的參戰軍官描述“他們全身披著鎧甲,弓箭一點用處也沒有”,“只要不是被射中暴露部位,他們身中多箭至多隻是疼痛”。

其三:隨著重型火繩槍和燧發槍的問世,弓箭被徹底淘汰。早期火槍威力也一般,也對穿重甲的士兵傷害很有限,但是重型火繩槍和燧發槍的問世後,火槍威力大增,殺傷力遠遠超過了弓箭,歐洲各國徹底淘汰了弓箭。

其四:套環刺刀佩燧發槍,完美搭配,弓箭無法比擬。佩燧發槍發明後,歐洲人又發明了套環刺刀,燧發槍在加裝刺刀之後會變成一根長約兩米的短矛,密集結陣後就可以像長矛那樣對抗騎兵了,火槍手遠距離可以射擊,近距離又可以近戰刺殺,如此完美的搭配,弓箭沒得比。

其五:弓箭所謂的一百五十米射程殺傷極其有限。強弓拋射確實可以有一百五米的射程,但是所謂強弩之末,殺傷力基本可以忽略,英國長弓理論可以射366米,但是在火槍技術成熟後被迅速淘汰,關鍵還是射程雖用,殺傷力撲街。


我家的貓叫皮蛋


誰告訴你的?火槍出現之後明顯很快就普及了,不管是在歐洲還是亞洲,而且又是誰告訴你火槍的射程有七八十米弓箭又有150米的。

首先我們來闢第一個謠,歐洲人用火槍亞洲人用弓箭。亞洲人普及火器的時間比歐洲人早的多了。這個歐洲人的記憶最深刻,不管是奧斯曼的火炮還是莫臥兒的火炮都給歐洲人留下了深刻的映像。早期的火器實際上是槍炮不分,很大的一個筒子也是後面插根木棍了用,這種東西傳到歐洲之後被叫做了手炮,和弓弩並存了很長一段時間這和亞洲一樣。

之後小口徑的單兵火銃開始出現,依舊和弓弩同時存在。真正帶來改變的是火繩槍的出現,但實際上這東西普及的也很快,歐亞也都差不多,直到燧發槍時代(17世紀中晚期)還是都差不多,至於弓弩早就成為邊緣化的武器。只是大清一直被困在了火繩槍的時代沒變成燧發槍而已,給你這種映像的原因可能是我們自己拍的奇葩電影電視劇,老宣傳大清是大刀長矛,實際上大清紙面上的火器普及率達到了80%(注意說的是紙面上,大清軍隊空餉嚴重有些部隊連兵都是假的,更不用談槍炮了)。大清敗並不是什麼器不如人,而是機構臃腫低效財政虧空巨大軍隊紀律廢弛等同於烏合之眾。

第二個謠言,火槍射程有七八十米,弓箭射程有一百五十米。我不知道你有沒有玩過弓,我拉過最大的弓是120磅絕對做不到在150米的距離上有效殺傷,八成連厚點的衣服都射不穿。如果你說的是箭能飛多遠,那45磅的弓就能射出100多米,如果你說的是150米還能命中目標還有殺傷,那我只能說你去找超人好了。弓這東西連瞄準的工具都沒有全靠感覺,你自己想象150米外的人是個什麼景象,那就是一個連臉都看不清的人影好吧,即使你用集群發射覆蓋打擊打方式射,那命中率照樣堪憂。

如今奧運會比賽射箭最遠的距離是90米,靶子是1.2米直徑的圓靶,現代弓上面一堆優化工具還有光學瞄準具,拿在最頂尖的運動員手裡那就那麼個成績,你告訴我古代的弓箭手拿著啥都沒有的弓能射150米,那是想說現代人都嚴重退化了嗎。

最後火槍,18世紀的滑膛槍,在50米開外彈道就放飛自我,誰告訴你能打七八十米的。英國人的戰術就是保留第一發子彈,貼近到三到四十米再開第一槍,因為即使敵人在此之前開槍也造成不了大多傷亡。至於你問這麼說弓箭與火槍射程差不多啊,那為啥火槍取代了弓箭呢,因為火槍訓練簡單啊是個人訓練一下都會打槍,所以大清都能達到80%的火器普及率,但弓箭卻不行一個熟練的弓手至少要訓練幾年,所以弓手的數量不可能上的去,所以懂為什麼了嗎?


開著皮卡打坦克


弓箭在歐洲被淘汰有三個原因,

一性價比的優異性!按照日本戰國的說法是一個練習火槍不到一個月的農民可以打死一個練武十年的武士,而一個騎士或弓箭手的訓練費用比火槍手費錢得多,歐洲包裡缺錢的國王們更看重這種性價比的優異性,這使火槍普及並得到了發展。

二是矛與盾的競爭,英法長期的戰爭使歐洲的盔甲工藝發展到了極致,由此板甲出現了!14世紀中葉英法百年戰爭形勢的逆轉,與板甲的發明不無關係。身著板甲內襯鏈子甲的法國騎士將曾經羞辱他們的英國長弓手幹趴下,16世紀至17世紀初,板甲進入全盛時期。而在科技上無法進步的弓箭自然面臨淘汰,軍事工程師們為擊穿板甲而日夜殫精竭慮,開發出了重型手弩,短程矛槍等一大堆武器!然而直到然而16世紀中頁,大型火繩槍的問世,才使板甲抵抗力第一次出現不足。在子彈面前,做工良好的板甲確實可以有效抵滯正面的穿透,但巨大的衝擊力常會導致護板向內凹陷而出現損傷,子彈與板甲撞擊時發生的振動同樣會給人體帶來嚴重的傷害,這使沉重的板甲逐漸退下了歷史的舞臺!

第三,火繩槍從問世之初,其射程就不在弓箭之下!以16世紀初西班牙的穆什克特火繩槍為代表,其最大射程達250m,有效射程 達到100m!而中世紀的最好的長弓最遠射程估計也僅在160米到220米左右 ,一般弓的最遠射程也不過150米左右,注意這是最遠射程,實際上箭在飛行到最遠射程的一半的時候, 箭的穿透力已經很弱了, 即所謂的“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也”弓的動能都是來自於射手的拉力,對射手的臂力要求很高,在連續射上十多箭後,射手的射擊將會大幅減弱,某神劇中的一天射兩萬箭,估計手都會廢掉了!

最初亞洲的火繩槍運用不比歐洲差!無論是日本戰囩還是宋明都是對火器極其重視的!但有三點原因使我們技不如人!

第一,亞洲沒有像歐洲一樣建立自然科學體系!也沒有像歐洲一樣建立軍事工程學院,專門研究軍事機器!我們更擅長的是仿製和在製作工藝上的改良,而不是發明創新!

第二,16-19世紀初的亞洲(大部分地區)遠比歐洲和平,歐洲連綿的戰爭和海外殖民行動推動了火器的更新和發展!

第三,無論中國的清朝還是日本德川幕府都是封建專制的極限,為了鞏固自身的統治,這些政權必然要盡力壟斷各種資源與技術,也必然要用封閉保守來防止社會變革對其統治的衝擊(參考我們東北的某國),在這種情況下,新技術是得不到推廣和運用的!


九龍王龍九


這個提問本身就有問題,一是火槍射程七十米,弓箭射程一百五十米?火槍一般指火繩槍和燧發槍,火繩槍射程七十米差不多,而燧發槍排槍射擊時有效射程一百五十米妥妥的,如果採用拋射最大距離甚至有九百米!法國人有時喜歡幹這個,但打到人也就打個瘀青而已。而弓箭,受過嚴格訓練的英格蘭長弓手有效射程也才八九十米,拋射才有一百五十米,其它弓就不要說了。火槍淘汰弓在歐洲是火繩槍與弓射程差不多時,原因是火槍手比弓箭手好培訓太多,一個農民花個兩週時間就能成為合格的火槍手,而花個半年時間培訓也不見得能成為一個合格的長弓手!另一個問題誰說亞洲人喜歡用弓箭?日本人一引進火繩槍就逐步全面普及鐵炮,緬甸人、安南人,準格爾蒙古都大量裝備火槍而提高了戰力,更不用說長期與歐洲人作戰的土耳其人了。唯一的例外是明朝,明後期戚繼光從倭寇那裡仿製成火繩槍稱之為“鳥槍”意思為能擊落飛鳥,成為戚家軍利器,但明軍總體來說還是拒絕了火繩槍因為大明工部製作的火繩槍炸膛率極高,,原因是官員普遍是貪官庸官,匠戶其實就是永無出頭之日的奴隸,而士兵作為軍戶也是世襲奴隸,誰會在乎呢!……滿清其實火繩槍裝備率不低,普遍在四五成以上,而清緬戰爭失利後前線將領見識過緬軍燧發槍的威力後要求引進裝備燧發槍的要求被乾隆皇帝拒絕後,清軍在太平天國後期直接從火繩槍跳到了後裝步槍。


2000wb


歐洲都是小國家,一個個小城堡。小窗戶。

進攻的人也不多。

防守可以從容裝火藥。慢慢來。真爬上去了。拿斧頭砍。

中國都是大城牆。進攻都是幾萬人。守城牆的人也多。需要快速投擲火力。

弓箭的發射速度遠遠超過火槍。近距離殺傷力也很大。

裝個火藥要分把鍾。

熟練的弓箭手,一秒鐘最少射兩支箭。你裝個火藥。別人已經發射上百支箭啦。

殺傷力大並沒有什麼用。最多打死一個。又不用瞄準。烏央央都是人。

朱元璋的神機營用三眼銃。就那他也不會用神機營守城。根本守不住。

戰爭樣式不同。

日本也是用火槍。


大眼睛164554753


火槍可殺傷距離不止七八十米,打人打不準,打軍陣還是打的著的~而且普通農夫訓練幾個月就可以裝彈射擊的很溜了,弓箭還得練力氣練技術(別把現在的玩的弓箭當戰弓,在古代這點磅數/斤數都是射兔子的)……還有就是火槍的破甲能力,動輒十幾接近二十㎜的口徑,初速能有300m/s以上,足夠破當時的能穿上身移動並作戰的最重的鎧甲~這個能力就足夠有理由淘汰弓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