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一):輕與重

解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一):輕與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作者米蘭·昆德拉最負盛名的哲理小說。小說描寫了托馬斯與特麗莎、薩麗娜之間的感情生活,從“永恆輪迴”的討論開始,把讀者帶入了對一系列問題的思考中,比如輕與重、靈與肉。

初識《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還是在十幾歲的年紀,當時是根據圖書館借閱書籍排行榜借閱的,而且豆瓣評分也挺高,也是很多人極力推薦的。這本書對於大多數青少年來說,有點難讀懂,讀完之後認為是一本資產階級的愛情小說。當我第二次閱讀後,才發現這是一本存在主義的哲學小說,小說背後隱藏了多對矛盾哲學,我將憑藉自己的閱讀感悟對小說裡面隱藏的矛盾哲學作出解讀。

解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一):輕與重

輕與重

古希臘著名哲學家巴門尼德提出:世界是一個由無數二元對立的矛盾體所組成的集合體,對立的一方為正極,另一方為負極,而“重與輕的對立是所有對立中最神秘、最模糊的”。

小說開始,昆德拉就向讀者展示了世間存在著的一個悖論:“最沉重的負擔壓迫著我們,讓我們屈服於它,把我們壓到地上。但在歷代的愛情詩中,女人總渴望承受一個男性身體的重量。”極富哲理的語言引發了人們對於“輕與重”的深度思考。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中的輕與重指的是人生價值的輕重懸殊,跟我們平常理解的意思一樣。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重”指的是負擔與責任,而“輕”則是指無負擔、無責任的狀態。

縱觀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人們都在為各自承擔的責任而奔波,來自生活的負擔使我們身心俱疲,因此,擺脫負擔與責任成了某些人追求的理想。然而,實際情況果真如此嗎?

負擔與責任的喪失真的能讓我們感到輕鬆釋然嗎?答案是否定的,有時真正讓我們絕望的不是負重,而是責任的缺失。

解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一):輕與重

“重”會使人倍感壓力、身心疲憊, 而“輕”則令人絕望、讓人窒息。

主人公托馬斯是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受到無數人的尊敬。手術必將面臨著大大小小的風險,每一次救治病人,他都全力以赴,為挽救患者而興奮,也為生命的逝去而傷心。我們都知道,當醫生必須得承擔的起巨大的心理壓力和長時間的超負荷的工作,托馬斯時常感到疲倦,也時常為自己的工作狀態感到苦惱。

一次無意間的投稿將托馬斯卷人政治風波之中,他隨即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在社會各方面的壓力之下,托馬斯心力憔悴,最終辭去了工作,成了一名擦玻璃的工人,以此來擺脫外界的壓力。漸漸地,他的生活恢復了平靜。起初,托馬斯感覺無比的輕鬆,擺脫“重"後的他,感覺工作像是度假一般。

然而,日子久了,由“輕”引發的問題便接踵而至,令他痛苦不已。學醫救世是他兒時以來的追求與夢想,做醫生時儘管他承受了很多壓力,但無疑他是幸福的。而當他與醫生這一職業真的脫離聯繫之後,他的生活遠沒有預期的那樣輕鬆,生命之“輕”讓他感到無比的壓抑與失落。此外,來自外界的輕視與挖苦,也加深了托馬斯的痛苦,他也因此心中積鬱,無法釋懷,直到遭遇車禍喪生,才得以解脫。

哲學的三大終極拷問: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矛盾的人生使我們常常感到茫然,感到不知所措,讓我們承受比“重”還要更痛楚的苦。

那麼我們該選擇輕還是重呢?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

我們每一個人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時,都有義務負重前行。前段時間大火的電影《烈火英雄》故事原型是2010年的大連7.16油爆火災。無論滅火時間多長,無論白天還是黑夜,一旦有火災發生,他們總能即使出現滅火救災,把握祖國的每一寸土地和人民的生命。

解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一):輕與重

在承重中去奮鬥,有時或許很世俗,但這也是在為“輕”奮鬥。輕的同時可能意味著重,重的另一面則是輕。選擇“輕”,看似不受約束,其實是不能承受;選擇“重”,看似不能承受,其實是真實。

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就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