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陽縣:脫貧致富不鬆勁 步履鏗鏘奔小康

■河南經濟報記者 石桂林

2019年,舞陽縣以習近平總書記“四個不摘”為統領,以“深化脫貧攻堅鞏固提升年”活動為主線,以建立健全困難群體預警監測、防控返貧、長效幫扶三項機制為抓手,堅持脫真貧、真脫貧基本方略,強化問題整改,圓滿完成年度減貧任務,貧困人口動態管理、政策落實、長效防貧、產業培育等重點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明顯成效。

創新設立三項機制。舞陽縣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實踐中探索建立了針對困難群體預警監測、防控返貧和長效幫扶三項機制的扶貧新模式,加強對脫貧監測戶、邊緣戶等重點群體動態監測,多措並舉鞏固脫貧成果,為有效防控返貧和新發生貧困構築了“防火牆”“攔河壩”。該鎮先後排查化解返貧、致貧風險點91個,臨時救助147戶320人。縣財政列支300萬元設立防貧保險基金,為全縣10%左右的農村人口購買保險;設立社會救助基金,先後募集社會資金340萬元,救助3855人;設立產業發展基金,累計投入資金2040萬元,新建縣級產業園區5個、鄉(鎮)產業園區38個、村級產業基地210個。著力推進村集體經濟消薄、清零,全縣362個行政村實現集體經濟清零,覆蓋率由2016年的46%提升到2019年的100%。

強化產業扶貧舉措。該縣把產業扶貧作為鞏固脫貧成果的治本之策,按照“鄉鄉有扶貧園區、村村有產業基地、戶戶有增收門路”的發展思路,投資6104.2萬元實施產業扶貧項目150個,打造六大扶貧產業園區,創新幫扶帶貧模式,實現貧困群眾和村集體經濟雙增收。具體工作中,一是政府統籌協調。成立縣產業扶貧攻堅組,制定產業扶貧專項方案和發展規劃,定期召開協調會議,統籌推進產業發展和帶貧增收;建立涉農專家人才庫,組建產業扶貧服務團隊,通過集中培訓、實地指導等方式,切實解決產業發展中的技術難題;加大督導檢查力度,對扶貧產業園區、產業基地建設和作用發揮情況不定期觀摩評比,推動形成扶貧產業競相發展濃厚氛圍。二是資金集中使用。每年縣財政拿出專項資金,支持產業園區道路、水利、電力設施建設及新品種培育引進等;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參與產業扶貧,依據帶貧成效給予補貼,充分調動了企業、合作社和大戶發展產業帶貧增收積極性。三是整合資源傾斜。整合電商、媒體資源,幫助龍頭企業、合作社建好網絡銷售平臺,解決產品銷路問題;在勞動力需求上向貧困群眾傾斜,將企業勞務需求承包給產業園區、產業基地所在村集體,由村“兩委”或個人組織貧困群眾進入企業和產業基地務工。四是土地統一流轉。扶貧產業示範園區用地由政府統一流轉、集中轉租,有效破解土地流轉中交易成本難把握、信息不對稱難題。2019年,先後集中流轉土地5500多畝,有效解決了產業園區建設用地問題。五是龍頭企業經營。依託龍頭企業的資金、人才、技術和市場優勢,創新實踐產業園區全產業鏈經營模式,推進“龍頭企業做兩端、貧困群眾做中間”,由企業負責統一建設、統一種苗、統一管理、統一品牌、統一銷售,貧困群眾通過參與管理和務工等中間環節實現增收,切實降低貧困群眾經營風險。六是群眾異地受益。按照“集中優勢資源建設園區,打破地域界限惠及群眾”思路,對產業園區、產業基地生產經營收益,由政府統籌分配,堅持動態調整、精準幫扶原則,對貧困戶和返貧風險戶、邊緣戶進行幫扶救助,切實解決特困家庭增收問題。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全縣已初步打造食用菌、優質蔬菜、花生、生態林果、生態養殖和勞動密集型加工六大特色優勢產業,集中打造了文峰鄉李斌莊食用菌、文峰鄉大漢李食用菌、保和鄉葡萄種植、孟寨鎮孟王食用菌、馬村鄉萬畝蔬菜、北舞渡賈湖田園綜合體六大扶貧產業示範園區,形成了具有較強帶動作用的產業扶貧示範帶,引領全縣建成鄉(鎮)產業園區38個、村級產業基地210個,輻射帶動2.6萬群眾穩定增收。

消除政策落實空擋。根據省、市關於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的要求,結合“三清零”及脫貧攻堅“回頭看”等工作,全縣開展了扶貧政策落實“排查整改月”活動,組織各鄉(鎮)和相關行業部門,對政策落實不到位問題進行全面排查整改。新增鑑定辦理慢性病520人;新認定低保對象392戶542人;辦理殘疾證12人,為36名殘疾人配發輔助器具,對70戶殘疾戶進行無障礙改造;拆除289戶危改戶舊房;提升全縣64處水廠軟硬件設備設施,每季度對水質進行一次檢測等,有力消化了扶貧政策落實的漏洞,進一步提升了群眾獲得感、滿意度。(李凱軍 張利民)

舞阳县:脱贫致富不松劲 步履铿锵奔小康

辛安鎮:落實三項機制 鞏固脫貧成果

辛安鎮堅持減貧、防貧兩手抓,著力消化貧困存量、控制貧困增量、提升脫貧質量,鞏固提升脫貧成果。

聚焦重點人群,落實預警監測機制。針對返貧風險戶和邊緣戶,該鎮進一步強化“返貧預警、未貧先防”動態化監測管理,全面防控返貧和新的貧困發生。全鎮先後排查化解返貧、致貧風險點7個,幫助群眾解決困難問題36項,臨時救助2戶6人。

基於三項基金,落實防控返貧機制。該鎮依託“防貧保險、產業發展、社會救助”三項基金,為提高扶貧政策落實效果、加快扶貧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進一步築牢防貧工作保障線。依託防貧保險基金,為全鎮3680名群眾購買保險,救助困難家庭3戶;依託社會救助基金,先後募集社會資金3萬元,對16人實施救助;依託產業發展基金,發放扶貧產業園區建設獎勵資金13萬元,推動扶貧產業發展。

強化產業扶貧,健全長效幫扶機制。該鎮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促脫貧防返貧、鞏固提升脫貧成果的核心性舉措,按照“一鄉一園區、一村一基地、一戶一產業”的發展思路,探索推進“政府統籌協調、土地統一流轉、產業扶貧資金集中使用、龍頭企業進駐經營、全鎮貧困群眾異地分紅”的園區建設模式,帶動全鎮以食用菌、優質蔬菜、生態林果和勞動密集型加工為主導的特色優勢產業快速發展,全鎮建成產業園區2個、村級產業基地12個,輻射帶動2166名群眾穩定增收。

創新金融扶貧新模式,推動合作社與貧困戶抱團發展。在全面實施企貸企用帶貧模式的基礎上,採取金融部門、政府、帶貧合作社三方合作方式,整合99戶貧困戶小額貸款495萬元和集體經濟項目,建成劉莊村蔬菜和水牛劉村火龍果2個產業園區。同時,引導貧困戶在大棚內參與務工就業或出租大棚,貧困戶每戶年增加收入3000元以上。(孟振利)

太尉鎮:創新扶貧模式 帶領群眾致富

2019年以來,太尉鎮不斷創新扶貧模式,夯實產業扶貧發展基礎,有效帶動貧困群眾致富增收。

創新實施產業扶貧和社會扶貧。在產業扶貧上,以“四方聯動”的模式對現有貧困戶的土地實行集中流轉,推動規模化經營,目前已流轉土地810畝,帶貧318戶,並以此為基礎建成佔地1500畝的生態扶貧產業園1個;在社會扶貧方面,以鎮屬遠程木業等4個非公有制經濟實體為主,全年累計捐助扶貧資金23萬元,帶動貧困戶286戶,提供就業崗位200餘個,通過以上措施,實現了2016年以來建檔立卡貧困戶產業參與和社會救助的兩個全覆蓋。

打好集體經濟發展組合拳。建設集體經濟扶貧產業園,利用木材加工傳統工業優勢,吸納社會資本,盤活老舊廠區,統籌整合駐村第一書記項目資金、集體經濟獎扶資金等1000萬元入股園區,按照每村出資比例每年不低於投入資金總額的10%進行分紅,作為村級集體經濟收益。“借雞生蛋”發展集體經濟,引導各村利用土地整理獎勵資金入股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分紅,進一步擴大了土地流轉面積,壯大集體經濟收入,2019年村集體經濟收入3萬元以上的村16個,佔比89%,10萬元以上的村7個,佔比40%。

實施鄉村小遊園工程。以鄉村小遊園建設為引領,全面改善貧困戶居家及周邊環境的“五淨一規範二提升”工程,鼓勵各村對貧困戶周邊荒宅、荒片、荒塘進行集中治理,就地取材、變廢為寶,補充完善保潔設施;大力舉辦“美麗庭院之星、扶貧濟困之星、創業致富之星、社會救助之星、尊老孝親之星”五星評比活動,全年累計評選4批1200餘人次,實現了貧困家庭的戶容戶貌和精神風貌的“雙提升”。(徐志偉)

姜店鄉:“三落實”促脫貧攻堅取成效

姜店鄉聚焦脫貧攻堅責任落實、政策落實、工作落實,紮實做好脫貧攻堅“回頭看”,著力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促進脫貧攻堅工作取得新成效。

聚焦突出問題,狠抓責任落實。以脫貧攻堅作風建設年為契機,調整配強責任組長7人、駐村第一書記2人和幫扶責任人17人,組建脫貧攻堅專職督導指導組,不間斷督導落實脫貧攻堅工作;紮實開展鄉村兩級書記遍訪貧困戶責任制,為困難貧困人員解決實際問題352件;全年共召開脫貧攻堅專題會24次,召開工作推進會55次,研究解決脫貧攻堅突出問題12件,以鐵的紀律保證了脫貧攻堅責任落實。

聚焦民生問題,狠抓政策落實。先後集中組織慢性病鑑定4次,新鑑定慢性病人185人,實施危房改造提升42戶,實施戶改廁1352戶,提升了李莊等5個村的安全飲水工程,惠及群眾1702戶;全年組織實施公益崗位項目368人、雨露計劃126人、產業帶貧117戶、光伏扶貧378戶、市縣第一書記項目7個、集體經濟項目4個,新增企業帶貧45戶、新增小額信貸39戶。

聚焦目標任務,狠抓工作落實。圍繞“三精準”,全年脫貧退出14戶37人,新識別貧困戶2戶5人,確定2019年邊緣戶58戶149人、脫貧監測戶43戶117人;圍繞“三清零”,狠抓問題整改,先後組織入戶核查信息5次,集中修改信息5次,整改具體問題800多條。抓好扶貧產業發展,全鄉共落實花生面積3萬畝;建成帶貧車間7個,培育帶貧基地5個,共帶動貧困群眾81人,實現每戶年增收1.5萬元以上。(李建偉)

舞阳县:脱贫致富不松劲 步履铿锵奔小康

馬村鄉: 做好“加減乘除”法 確保群眾持續穩定脫貧

馬村鄉堅持精準扶貧和防範返貧兩手抓,瞄準“兩不愁三保障”,打好政策組合拳,通過做好“加減乘除”法確保群眾持續穩定脫貧。

“加法”即千方百計增加貧困群眾收入。該鄉發展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的特色產業,促進貧困群眾就業,通過四大帶貧模式,整合投入資金1000餘萬元,流轉土地2000畝建設蔬菜種植基地,新建蔬菜大棚240座,年產蔬菜5000噸左右,實現產值1500萬元,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促進了群眾受益、拓寬了就業渠道。

“減法”即通過政策保障降低貧困戶的剛性支出。一是引導所招引的企業出資,設立了50萬元的扶貧助困專項基金,針對因病因殘貧困家庭進行專項救助。對因病住院貧困家庭的自費部分,按1萬元、3萬元、5萬元及以上的分別按照50%、60%、70%比例進行救助。二是開展“1050助學工程”,即組織10家企業每年定向捐贈50萬元,用於品學兼優的貧困家庭大學生和高中在校生專項救助。

“乘法”即突出黨建引領協同參與的放大效應。一是通過實施“幹部作風轉變年”等活動改進基層黨組織領導方式,最大限度地將群眾動員起來。二是通過摸排對確定的“邊緣戶”“脫貧監測戶”進行結對幫扶,全方位落實解決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托起防返貧第一道防線。三是通過打造三個“黨建種植聯盟”,實施“三級聯帶”,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通過“鄉帶村、村帶戶、戶帶貧”模式,為健全防返貧機制提供支撐。

“除法”即去除貧困群眾的不良習俗。一是堅持“扶貧先扶志”,引導群眾克服“等靠要”思想,激發貧困群眾致富內生動力。二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通過正面引導、道德譴責、司法干預等多種手段,解決子女不贍養父母的行為。三是倡導農村婚嫁新風尚,通過加強宣傳引導,剎住索要高額彩禮、大辦婚宴等攀比之風,防止部分家庭出現因婚返貧現象。(彭亞奇)

舞阳县:脱贫致富不松劲 步履铿锵奔小康

蓮花鎮:打造鎮區扶貧產業園 保障貧困戶穩定增收

蓮花鎮圍繞“一園、兩帶、四業”發展思路,全力打造鎮區扶貧產業園,建好沿澧河、S241扶貧產業帶,發展好種植業、旅遊業等扶貧產業,多措並舉增加貧困群眾收入,築牢以產扶貧、以產帶貧的堅實基礎。

創新機制抓推進。鎮財政籌措資金10萬元,對各行政村每介紹一名貧困勞動力在鎮內扶貧基地穩定就業和季節性就業三個月以上的,分別給予300元和100元獎勵;經鎮政府認定的扶貧基地,持續帶貧3名以上的,每吸納1名勞動力給予100元獎勵,年底進行優秀帶貧企業評選,符合條件的分別給予3000元、2000元和1000元獎勵,同時積極向上級推薦表彰;對於貧困戶主動到企業就業的,績效工資提高10個百分點,有效調動了行政村、鎮內企業和貧困戶就業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

多措並舉促增收。著重抓好產業發展與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提升產業扶貧的覆蓋率和疊加度,依靠佔地15畝的扶貧產業園,計劃建設標準化廠房7000平方米,目前已建成1700平方米,漯河博浩服飾有限公司已入駐,採取效益分紅、經營增收、勞動增收等方式,確保150戶貧困戶有穩定增收渠道;依靠沿澧河、沿S241扶貧產業帶等26 家企業,採取政府引導、入企勞務、結對幫扶等方式,帶動197戶貧困戶穩定增收;依託溼地公園旅遊業開發建設,協調建設單位提供保潔、巡邏等公益崗位幫助15名貧困戶增加收益;依託永勃農業等8家種糧大戶、合作社發展經濟作物,與89戶貧困戶結對,通過土地流轉、勞務收入等形式增收;依託萬豪牧業等3家養殖大戶,通過勞務分紅、實施到戶增收等形式,幫助232戶貧困戶拓寬增收渠道。截至目前,全鎮共有產業扶貧主體37家,保障350戶貧困戶穩定增收。(鄭宏鈞)

章化鎮:做大做強主導產業 因地制宜發展旅遊業

根據貧困戶的實際狀況,章化鎮多渠道整合資金,大力發展花生種植、蔬菜大棚和生豬養殖,對全鎮貧困戶實現花生帶貧、生豬養殖帶貧、蔬菜種植帶貧的“三個全覆蓋”。

一是採取“合作社+公司+貧困戶”的模式,發展花生種植3.5萬畝;依託鑫利養殖有限公司,以託養形式帶動276戶貧困戶發展養殖業,年收益3000元。

二是大力鼓勵貧困戶進行特色養殖,發展3個金蟬種植基地,面積達330畝,畝收益5000~7000元,收益時限達15~17年之久,目前帶動70戶貧困戶。

三是積極探索產業發展扶貧模式,與山東壽光清雅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合作,流轉土地100畝,投資200多萬元,建大棚19座,一座大棚年淨利潤7萬元,預計1~2年收回成本,能有效帶動125戶貧困戶脫貧致富。四是2020年上半年將建成投資1500萬元、佔地40畝、存欄1200頭的種豬場一座。建成後,年出欄仔豬2.6萬頭,年利潤2500萬元,覆蓋全鎮623戶貧困戶。

同時,利用本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遊觀光產業。章化鎮政府首先聘請規劃部門對鄉村振興試點村——朱左莊村進行了規劃,投資20萬元的文化遊園項目已投入使用,以朱左村為先導和樣板,灣李、後古城、梅灣3個村旅遊園已經建成,有效實現了優勢互補和抱團發展;堅持生態農業發展,重視循環農業發展和立體種植,不斷做強做大主導產業,初步形成生豬養殖、花生種植、林果蔬菜、金蟬養殖四大產業體系。(馮小倩)

北舞渡鎮:強產業重實效促脫貧

2019年,北舞渡鎮大力發展產業扶貧,探索出六種帶貧新機制,建立健全與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

產業帶貧。實施2019年北舞渡鎮產業帶貧項目,統籌整合貧困戶6000元的產業帶貧資金,投入到北舞渡鎮扶貧產業園新建大棚,出租給賈湖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使用,獲得租金帶動全鎮83戶貧困戶每戶每年收益1000元以上,連續收益6年。

代種代管。全鎮共有11戶貧困戶,每戶使用玉川銀行5萬元小額扶貧貼息貸款,統一購買物資,委託賈湖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使用,發展大棚種植,貧困戶年終受益分紅,每戶每年收益2400元。

園區就業。優先吸納扶貧產業園區周邊貧困勞動力到園區就業務工,園區為貧困勞動力提供打藥、除草等工作崗位37個,就業貧困勞動人員每戶每年可增加務工收入8000元以上。

土地流轉。北舞渡鎮扶貧產業園區流轉土地涉及賈湖、尚莊、黃莊、西大街、菜園劉5個行政村,其中涉及51戶貧困戶土地98畝,通過土地流轉每年每畝地收益800元以上。

集體經濟帶動。通過整合市派第一書記、縣派第一書記扶持集體經濟項目資金150萬元,建設大棚出租給出租給賈湖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使用,獲得租金使全鎮田李村、賈湖村、蒿莊村等12個村集體經濟收入每年增加25萬元以上。(胡佔江)

保和鄉:做大做強特色產業 實現三產融合發展

保和鄉發揮區位和資源優勢,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大做強做優特色產業,堅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

合理規劃佈局,繪就發展藍圖。該鄉致力於打造輻射周邊的葡萄種植、服飾電子勞動密集型加工業兩大特色產業之鄉。高效葡萄種植產業:規劃鄉域中部、東北部為葡萄產業基地,2019年葡萄種植面積達到1000畝,2020年葡萄種植面積1萬畝,2025年葡萄種植面積達3萬畝。投入產業帶貧資金154.2萬元,關聯257戶貧困群眾,園區務工帶貧19戶。服飾電子勞動密集型加工產業:現有10個行政村發展服裝加工產業,建成服裝加工點12個,31戶貧困戶家門口實現務工,規劃西北部、西南部、東南部為服飾電子加工基地,力爭用5年時間建成4個服裝龍頭企業,百個服裝加工廠,形成千家萬戶有加工點的發展格局。

立足產業特性,明晰發展模式。該鄉咬定發展不放鬆,實行“龍頭企業+村級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戶”的葡萄產業發展模式;“龍頭企業+加工廠+加工戶”的服飾電子產業發展模式。同時,高規格組建葡萄種植、服飾電子勞動密集型加工業兩大特色產業發展辦公室,先後六次召開產業發展推進會,四次組織包村幹部、黨支部書記外出參觀學習。

出臺激勵政策,敦促產業迅猛發展。下達目標任務,制定獎勵措施,對在葡萄種植、服飾電子勞動密集型加工業等方面達到一定規模並實現帶貧的,給予所在行政村每年不低於1萬元的獎勵;對於貧困群眾發展葡萄種植的給予1000元獎勵;對於服飾電子勞動密集型加工業主按稅收不低於30%的比例給予獎勵。組建產業宣傳組,對兩大產業在產品推介、市場銷售、招工等方面進行不間斷、大劑量的宣傳,全面推介擴大影響力,促產業做大做強。

同時,該鄉以葡萄文化旅遊採摘節、王文元故居修繕、澧河沿岸4個村美麗鄉村建設為切入點,實現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走出了鄉村經濟發展新模式。(王海方)

吳城鎮:“三抓”夯實脫貧成果

吳城鎮抓責任落實、抓政策落實、抓工作落實,廣開思路,夯實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抓責任落實有力度。該鎮重新調整鎮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細化分工,明確每一個班子成員承擔的脫貧攻堅任務;實行任務清單制和臺賬工作法,把每項任務細化,明確到人;實行周彙報制度,每週一召開例會,班子成員彙報上週脫貧攻堅工作完成情況和本週的工作打算,確保每項工作有任務、有計劃、有結果。

抓政策落實求精準。該鎮堅持因戶施策,紮實開展扶貧政策落實“回頭看”活動,確保扶貧政策落實到位。截至目前,享受低保政策225戶614人,享受特困供養政策229戶267人,享受低保特困政策12戶16人,殘疾補貼416人,教育救助357人,危房改造721戶,慢性病鑑定辦證450人,所有貧困戶都參加了新農合。

抓工作落實強效果。一是抓作風,求實效。該鎮成立脫貧攻堅專班,明確任務分工,夯實各個層級責任。二是抓規範,強基礎。該鎮從規範檔卡資料和信息系統管理入手,通過自查、互查、反覆整改,信息質量明顯提升。三是抓整改,補短板。該鎮全年共進行集中整改活動4次,每一次活動都採取自查、交叉檢查的形式進行,對查出的問題列出整改臺賬,明確責任人,限期整改。四是抓幫扶,促增收。該鎮建設產業基地12個、扶貧車間2個、產業園2個,僅此一項帶貧145戶;擴大光伏扶貧覆蓋面,全鎮12個村級光伏扶貧電站,通過光伏統籌,對非光伏村的未脫貧戶和脫貧監測戶210戶進行光伏幫扶;開發公益崗位,有413人參於。通過以上措施,所有貧困戶均能享受到2個以上增收幫扶措施。(李聰偉)

文峰鄉:多舉措增加貧困群眾與村集體經濟收入

文峰鄉把增收幫扶作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核心,堅持產業扶貧、就業扶貧、金融扶貧多方帶動,確保多舉措增加貧困群眾與村集體經濟收入。

強力推動產業扶貧。2019年投資700.2萬元在大漢李村新建佔地300畝的食用菌產業園區,擁有智能溫控連棟大棚兩座,標準食用菌大棚95座,電商服務中心1棟,配套拌料、裝袋、滅菌等車間,帶動貧困戶560戶每年增收1000元。全鄉初步形成北、中、南3個食用菌產業基地及沿澧河防範返貧示範帶,引領貧困戶依託優勢產業增收脫貧,食用菌種植規模突破1900萬袋,輻射帶動十餘個村1萬多貧困人口增收。

穩步推進就業扶貧。採取扶貧車間帶貧獎扶、轉移就業交通獎補、政府購買服務等措施,引導貧困勞動力通過縣外轉移輸出、縣內企業務工、扶貧車間帶動和公益崗位安置等實現就業,新安置公益崗位300多人,吸納貧困勞動力到園區務工160多人,年均增收7000元以上,有效保障了貧困戶持續增收。

持續實施金融扶貧。依託扶貧產業發展,積極引入“金融活水”,進一步加大金融扶貧宣傳力度,鼓勵引導更多符合條件的貧困群眾利用扶貧貸款致富增收。

大力發展集體經濟。指導村集體經濟項目和第一書記項目資金注入扶貧產業基地,建設的各類大棚形成物化資產,相關村集體每年每個大棚固定收取租金,合同期滿後重新約定續簽或者企業進行資產回購,產生的收益仍歸涉及行政村村集體所有。同時,指導31個行政村通過土地流轉、土地入股、整合公共用地發展“荒片經濟”等方式進一步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真正做到村富民強。(邢寶樂)

九街鎮: “五提升”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脫貧摘帽後,如何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拓寬增收渠道,切實發揮“志智雙扶”的社會效益,九街鎮黨委、鎮政府通過充分調查論證,提出了以黨的建設為統領,以鄉村振興為統攬,以民生改善、民心向善為支撐,努力實現提升基層組織戰鬥力、提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提升群眾幸福感、提升群眾獲得感、提升脫貧攻堅成效“五提升”的總體工作思路,以黨建的高質量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高質量,用經濟社會發展的高質量驗證黨的建設高質量。

該鎮大力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先後開展了“請父母回家”“自強不息、帶貧致富”等道德模範評選活動,宣傳推廣扶貧帶貧模範,引導基層幹部群眾對標先進、激發動力,不等不靠、艱苦奮鬥,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該鎮共推選出200多位先進典型,10餘人榮獲“河南好人”“漯河市十佳市民”,在社會上引起廣泛影響,傳播了正能量,培樹了新時代好典型。

就如何提高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問題,該鎮開展了以“村村設點,戶戶加工,千人就業,千萬增收”為主要內容的“雙千工程”,成立了返鄉創業辦公室,動員各村黨支部充分發揮核心引領作用,大力招引在外務工創業有成人員回鄉投資興業。全鎮33個行政村共招引服裝鞋帽、假髮製品、箱包加工等扶貧加工點38個,帶動貧困人口、就業困難人員、農村富餘勞動力1100餘人就近就地就業。(劉璐)

侯集鎮:建機制強隊伍 黨建引領促脫貧

侯集鎮黨委、鎮政府認真貫徹中央、省、市、縣脫貧攻堅工作安排部署,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最重要的政治任務來抓,堅持以黨建為引領,抓隊伍建設,抓責任落實,做到“真扶貧、扶真貧”。

黨建融合推動產業扶貧。按照“黨委協調、黨支部推動、黨員帶頭、貧困戶參與”工作思路,探索建立了侯集鎮“產業發展黨委”和“產業發展黨支部”,建立了閆劉蘆筍種植和馬莊蔬菜種植產業兩個黨支部,初步形成了“黨支部+企業+基地+合作社+貧困戶”產業帶貧模式,推廣並建成了4個扶貧產業園和25個產業扶貧基地,帶貧265人;依託龍頭企業和種植大戶建立了閆劉蘆筍種植“共富初心園”,有效實現了由“輸血”變為“造血”。在資金安全方面,建立了由企業或種植大戶以不動產和第三方擔保的形式提供產業扶貧資金擔保,有效降低市場風險,確保了產業帶貧成效。

抓實抓細問題排查整改。採取“五步工作法”進村入戶查找整改“三個保障”“三個精準”和“三個落實”存在的突出問題;組織4個核查組對210戶“溫馨家園”遺留問題進行排查整改;投入35萬元拆除老舊危房116所、為貧困戶新建廚房廁所115所。

建機制強隊伍樹典型。制定出臺了重點工作考核獎懲辦法,有效改變了過去村級事務“黨支部書記連軸轉、其他幹部旁邊看”現象,轉變了基層幹部作風,提高了村級工作效率;把工作能力強、業務素質高的6名人員充實到鎮扶貧辦,投入16.32萬元採取購買服務的辦法為34個行政村招聘扶貧專幹;2019年各村選出、表彰各類典型255名。(張大超)

孟寨鎮:探索帶貧模式 助力脫貧攻堅

為進一步提升脫貧攻堅質量,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孟寨鎮在落實各項幫扶政策的基礎上,探索推進四大帶貧模式,促進貧困群眾穩定脫貧、持續增收。

“產業園區+四項機制”帶貧。該鎮通過“園區+集體+農戶”“園區+就業+農戶”“園區+金融+農戶”“園區+集體經濟”四種模式,幫扶115戶無勞力戶、重病重殘戶增收;組織具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在園區務工,帶動約200人實現居家就業;引導有創業意向的貧困戶與郵儲銀行合作,使用扶貧貸款發展產業。

“光伏電站+集體經濟+農戶”帶貧。全鎮10個貧困村光伏電站總髮電量600多萬度,共帶動705戶貧困戶,佔貧困戶總量的75%,每戶每年實現1000~3000元的穩定收益,同時為10個貧困村創造集體收益16萬元。

“扶貧基地+就業”帶貧。該鎮堅持多點佈局,全面發展,動員各類勞動密集型企業、合作社參與扶貧工作,組織境內食用菌扶貧產業園區、誠信鞋業等吸納貧困群眾103人,確保貧困群眾穩定脫貧、持續增收。

“合作社+農戶”帶貧。該鎮積極探索開展蔬菜、花生、中草藥等經濟作物種植,對新發展集中連片林果的連續補助三年,對發展100~300畝的,每畝每年補助農戶300元,村集體獎補20元/畝;對新建蔬菜大棚、食用菌大棚的,每座大棚補貼農戶1000元,村集體獎補150元/畝(座)……(康岸毅)

舞泉鎮:“志智雙扶”助脫貧

為推進落實精準扶貧工作,2019年以來,舞泉鎮大力開展“志智雙扶”工作,轉變貧困戶“等、靠、要”的思想,不斷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助力貧困戶脫貧致富奔小康。

開展脫貧攻堅“奮進之星”評選,激發內生動力。2019年,舞泉鎮積極開展貧困戶“志智雙扶”活動,通過各街村評選推薦、鎮黨政班子會議研究、鎮扶貧辦入戶複核,全年共評選出脫貧攻堅“奮進之星”23人。鎮黨政班子成員為23名貧困群眾頒發了“奮進之星”獎牌,並製作了舞泉鎮脫貧攻堅“奮進之星”光榮榜,在全鎮範圍內進行張貼,營造了不等不靠、自主脫貧的濃厚氛圍。在他們的影響帶動下,該鎮先後有5名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4戶15人順利脫貧致富。

開展脫貧攻堅慈善定向救助弘揚正能量。該鎮開發了慈善定向救助幫扶模式,發放《脫貧攻堅慈善捐助倡議書》,引導駐村幫扶單位、社會愛心企業、愛心人士積極奉獻愛心。通過愛心捐款,減輕了貧困群眾的家庭負擔,進一步弘揚了中華民族扶貧濟困、樂善好施的傳統美德,為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共同富裕凝聚了強大的合力。(郭軍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