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七号改首飞发射失利

北京时间3月16日21时34分,中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组织实施长征七号改中型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但火箭飞行出现异常,发射任务失利。官方报道称,后续将组织专家对故障原因进行调查分析。

长征七号改首飞发射失利

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肆虐,这则新闻并未引起外界过多注意。但实际上,2020年被视为中国航天发射“超级模式年”,宇航年度发射次数预计将首次超过40次,中国将有多个国家级重大航天工程完成收官或正式启动,多个宇航型号首飞在即,产品交付数量历史空前,发射密度亦有望创下历史新高。

继1月7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五号被顺利送入预定轨道,中国2020年宇航发射首秀成功之后,此次长征七号改中型运载火箭首飞发射失败,给中国的2020航天发射“超级模式年”蒙上了几许阴影。

长征七号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为发射货运飞船而全新研制的新一代液体燃料中型运载火箭,其前身是长征二号F换型运载火箭。自2011年1月立项后,2016年6月25日首飞,迄今共执行了两次发射任务。

长征七号改首飞发射失利

该型火箭采用“两级半”构型,箭体总长53.1米,芯级直径3.35米,捆绑4个直径2.25米的助推器。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不低于14吨,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5.5吨。按照计划表,到2021年长征七号火箭各项技术趋于成熟稳定时,便将逐步替代中国现有的长征二号、三号、四号系列,承担中国80%左右的航天发射任务。

此次发射失利的火箭虽然也是长征七号,但系长征七号改进型火箭,内在的动力系统已经完全更新,属于新火箭首飞。

太空项目被视为国家实力和威望的象征,争夺太空话语权已成为各国战略竞争的重要方面。作为太空竞赛的后来者,中国在1970年才发射了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到2003年实现了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成为全球第三个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近年来在多个航天领域更是取得了不少成就。

对于中国在太空领域的快速发展,“超级大国”美国的专家们曾在2016年众议院空间科学小组委员会的一次听证会上,讨论了“我们在太空竞赛中输给中国了吗”这一话题,认为美国在该领域有“黯然失色”的风险。

长征七号改首飞发射失利

在强有力的举国体制下,2018年中国完成了39次火箭发射,美国是31次,俄罗斯是20次,而整个欧盟只有8次,那一年被业界人士称为中国航天“超级2018”。在刚过去的2019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共实施了27箭66星的宇航发射任务,以34次发射次数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一。

数字的背后,是全球更多的关注。美国《时代》杂志引述美国宇航局(NASA)前高级顾问凯西劳里尼的话说,“从人造卫星,到月球和火星,中国在这些领域中正迅速变成太空超级大国”。

在2019年,中国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着陆,玉兔二号月球车打破了由苏联“月球车1号”保持了49年之久的世界纪录,成为人类历史上工作时间最长的月球表面巡视器,而在经历了908天的等待后,中国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12月27日的成功发射,更是让中国航天2019年完美收官。

长征七号改首飞发射失利

从公开披露的信息来看,2020年中国将实现北斗导航、探月三期等国家级重大航天工程收官;在发射窗口期择日发射“萤火二号”火星探测器,一次性完成“绕”、“落”、“巡”三大目标;完成长征五号B、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三型运载火箭首飞;完成亚太6D卫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卫星互联网融合试验星等商业卫星的发射等,并将实施多型装备型号飞行试验任务。

探索外太空是一场具有高度战略意义的竞争,争夺太空话语权业已成为各国战略竞争的重要方面。经过这些年突飞猛进的发展,西方也已经意识到,“他们(中国人)设立战略性,长期性的目标,而且为达到这些目标进行专注的,系统性的努力”。

当下,全球已有多个国家出炉了太空战略规划,冷战时期的美、苏两国在太空领域展开过剑拔弩张的竞赛,而随着苏联的解体,今天更让华盛顿警惕的或许是中国的太空计划。中国长征七号改首飞发射出现异常的原因还正在调查分析中,但这次的失败,无疑给昂首阔步前进的中国航天再次敲响了警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