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豪"劉禹錫不倔強,毋寧死――一個微笑面對生活的人

在唐代,詩歌文化繁榮,,其中湧現了2536位有名有姓的詩人,各個時期群星閃耀,在文化的絢爛星空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初唐時期有"初唐四傑"、陳子昂、虞世南等著名詩人,盛唐以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等為代表,中唐則有白居易、劉禹錫、元稹,晚唐以"小李杜"為尊。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中唐代表詩人——"詩豪"——劉禹錫

劉禹錫,一個被稱為'詩豪'的洛陽人。 他筆下的文字,無論是'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還是'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抑或'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都有一種雋永脫俗的魅力,令人品味再三,百讀不厭。

劉禹錫於公元772年降生,同其他天才一般,自幼聰慧,精通諸子百家,嫻熟於詩詞歌賦。十九歲遊學長安,二十一歲考中進士,同年便通過韓愈多次乘興而來、失望而歸的博學宏詞科的考試,官拜監察御史,二十三歲授太子校書,實可謂少年得志,仕途之路的前方一片繁花似錦!

公元805年,唐順宗李誦即位,重用原太子侍讀王叔文、王亻丕等人,讓他們改革弊政、革新政治。王叔文非常器重劉禹錫,遂邀請劉禹錫一道"改革"。他的鐵哥們兒柳宗元自然也不會落後,於是一個"革新小組"成立了,王叔文、王亻丕、劉禹錫、柳宗元縱橫朝野,好不風光!人們不敢直呼他們4個人的姓名,就以"二王、劉、柳"指代。

他們的"革新"行動觸及了宦官及士族官僚的利益,遭到了守舊勢力的聯合反撲,才實施了5個月,就宣告失敗:唐順宗哭喪著臉下了臺,把龍椅讓給了唐憲宗李純;王叔文被賜死,王亻丕被逼死,劉禹錫、柳宗元等人被貶到邊遠州郡,地位一落千丈。

34歲的劉禹錫,要為他的"錯誤選擇""埋單"了!但他沒想到,這筆賬竟然一算就是20多年!

從位極人臣的人生巔峰處跌落,貶謫於朗州十年之久,看慣了長安的繁華街道,來到偏僻荒涼之所,想必任何人都會存在心理落差。而詩豪劉禹錫卻於此間寫出哲學著作《天論》,與昔日好友書信往來不絕。歸來之後,他以"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毫無掩飾之心,毫無避諱之意,盡情表現自己的所思所想。


劉禹錫當年在和州(即今安徽和縣)做通判之時,寫一篇有名的《陋室銘》,其文曰:"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這篇《陋室銘》不僅成為古今最美散文之一,被清初吳楚材、吳調侯收進入了《古文觀止》裡,而且成為了後代文人在生活條件不太理想狀態下,用以"安貧樂道"的座右銘。劉禹錫"身居陋室仍不改其高潔"的風範,也一直為後世所景仰。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劉禹錫的這首字字珠璣、別出心裁、構思靈巧、寓意深刻的千古絕唱,竟然是被他當時的頂頭上司擠兌出來的!當年劉禹錫在任監察御史期間,曾參與了"永貞革新",此革新派的政治主張是極力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的。由於勢單力薄,保守勢力十分的強大,革新失敗之後,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今屬於湖南常德一帶,後又任遷為連州刺史及安徽和州通判。

在安徽和州通判的任上,劉禹錫也是屢遭擠兌。按照當時的相關規定,劉禹錫應該住在衙門裡面,並且還應該有三間屋子。可是,和州姓策的知縣是個勢利之輩,他看見劉禹錫被貶而來,又對他不奉承、以及還不送禮等等表現,不免心中很是不高興,存心要想辦法為難劉禹錫。先是安排劉禹錫住在偏僻的縣城南門,面江而居。

對此遭遇,豁達的劉禹錫並不在意,反而根據住所外的壯闊景色寫了一副"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的對聯,貼之門上。這個舉動不想卻氣壞了那個策知縣,他便將劉禹錫的住房調到更偏遠的城北門上,由三間縮小到一間半。這一間半房子位於德勝河邊,附近還有成排的楊柳樹啊。劉禹錫見了這個環境,也沒有計較,仍然表現得怡然自樂,又寫了一幅對聯貼在新居:楊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和州的別稱為歷陽)。

策知縣看見劉禹錫仍是悠然自得,就又把他調到一間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時間裡,劉禹錫連前後共搬了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遂憤然提筆寫下《陋室銘》一文,並請人刻於石頭上,立在門前。

這間小小的陋室,因知名人士劉禹錫住過,且寫出了膾炙人口灸人口的《陋室銘》而走進了歷史當中。宋代之時,這裡已成為聞名遐邇的"名人故居"了。宋王象之所撰寫的《輿地紀勝》載:"和州陋室,唐代劉禹錫所闢,有室銘,柳公權書。"而今,劉禹錫住過的陋室位於安徽和縣城半邊街,早已成為吞吐歷史煙雲的一處名勝了,只不過還是有許多人都慕名前往觀瞻。

不過,作為陋室書銘,這個寫作方法並非始於劉禹錫。據記載歷史上最早寫《陋室銘》的是唐代的崔河。

據《全唐文紀事》,崔河在洛陽做分司閒官時,曾著"《陋室銘》以自廣",大曆十一年(公元777年),其子崔褚甫把這銘文勒石於洛陽故第。劉禹錫生於公元772年,卒於公元842年,被貶謫為和州是在長慶四年(公元824年)到寶曆二年(公元826年),因此,他寫《陋室銘》比崔河晚近五十年。

劉禹錫前半生順風順水,中年慘遭貶謫三起三落,於"巴山蜀水淒涼地"中蟄伏了二十三年,但二十三年的被貶生涯,並未壓倒劉禹錫。他堅信"吹盡狂沙始到金",堅信牛逼的人生就在於誰能熬到最後。劉禹錫用他樂觀向上鄙視苦難的性格,熬死了朋友,熬死了政敵,晚年重返政治中心位極人臣,在看盡了春花秋月狂風大作,嚐盡了人生悲歡離合後,在人淡如菊中安然老去。

劉禹錫是中唐時代的亮色,是隻要幹不死就往死裡乾的典型,是窮且益堅的楷模,是不如意的人的一盞心燈。

人生無常,唯有堅強。這是劉禹錫給我們的啟示。

人生如戲,我們時常會發現那些滿懷正義之心的人卻是時常遭到排擠與輕視,如果沒有什麼別的嗜好,他們一般就會以詩文了表現自己的不拘與灑脫,儘管有著太多的不滿,但是他們仍然還是會默默地獨善其身,我們現在其實也同樣如此,"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