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可能取代人類?快看看多少人會失業

當前,“人工智能+”的浪潮席捲全球,逐步滲透到平時及戰時醫療領域,醫務機器人初露端倪。

  醫務機器人,目前通常是指具備醫務人員治療救護的簡單思維、能獨自編制簡單操作診斷計劃、依據實際情況確定治療救護程序,然後把動作變為類似於醫務人員的操作行為,用於醫院、診所的醫療或輔助醫療的智能型服務機器人。按照用途不同,可分為臨床醫療機器人、護理機器人、醫用教學機器人和為殘疾人服務機器人等。


人工智能可能取代人類?快看看多少人會失業


  它的誕生,正顛覆傳統的以醫務人員為主、醫療儀器為輔的診療模式。

  機器人戰“疫”百毒不侵

  近期,北京一些醫院陸續出現了免接觸無人配送機器人,它們可為隔離區配送藥品、醫療器械、餐食等,以防交叉感染。如在北京世紀壇醫院的走廊裡,一臺免接觸無人配送機器人一邊行進,一邊反覆提醒人們:“在這特殊時期,大家一定要戴好口罩、勤洗手、注意衛生。”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醫務機器人大顯身手,與一線醫務人員並肩戰鬥、共戰疫魔。它們像百毒不侵的“鋼鐵俠”,不知疲倦地忙碌著、衝鋒著,完成人們賦予的一項項戰“疫”任務。

  無接觸殺毒消毒。殺毒消毒是疫區每天必須進行的工作,是切斷病毒傳染源的重要措施。在武漢協和醫院,醫務機器人代替醫護人員,每天定時開啟紫外線消毒燈和空氣過濾裝置,同時從頂部向某一空間區域噴灑霧狀消毒液,直至沿著預先設定好的路線完成殺毒消毒任務。武漢火神山醫院智能消殺機器人,可在汙染區完成消殺病毒任務,有效降低了傳染風險,減輕了醫護人員工作負擔。

  遠程測體溫。測體溫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線,也是防疫日常巡檢的主要任務。千巡警用巡邏機器人,是目前國內第一款用於測體溫的巡邏機器人,可實現紅外線5米以內對火車站、機場、碼頭入口等密集場所人群的快速體溫測量。據報道,該機器人可一次性測量10人,誤差在0.5攝氏度,並能快速記錄、實時跟蹤,一旦發現高體溫者就立即報警。

  隔離區無傳染送餐。疫情防控,隔離區就是患者與外界的“籬笆牆”,無關人員嚴禁入內。在這種情況下,武漢市中心醫院、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武漢市肺科醫院、武漢楚天醫院的醫務機器人,靈活穿梭於醫院的隔離區,擔負起為醫護人員與患者送餐、送藥的職責。

  打電話呼叫排查。疫情防控,一線工作人員既要挨家挨戶排查,也要隨時打電話諮詢,瞭解住戶人員有關活動情況,以便及早研判,防患於未然。此時,可藉助醫務機器人口語對話系統,承擔起一線人員的工作:從固定電話呼出進行社區居民排查,快速摸清其健康情況和流動情況,並對人員信息進行收集、回訪、彙總、分類,經分析判斷後生成統計報告,幫助當地社區居委會快速進行轄區內居民健康信息採集與疫情摸底,做到事前預警、事中防控、事後跟蹤。

  疫情問詢服務。藉助醫務機器人線上問答服務,居民可以足不出戶瞭解有關新冠病毒醫學防控常識,得到急需的線上問診、疫情監控、送藥等服務。北京地壇醫院緊急上崗的智能機器人醫生,可為患者提供非接觸式的24小時諮詢導診服務。

  平時能服務,戰時能應急

  毋容置疑,此次疫情防控中,擁有諸多功能的醫務機器人的出現,減少了人感染病毒的概率,彌補了醫務保障力量的不足,工作效率也隨之提高。


人工智能可能取代人類?快看看多少人會失業


  據英國《衛報》報道,英國當地時間1月22日,為了防止疫情擴散,美國華盛頓的一家醫療中心使用機器人承擔了美國首例新冠肺炎患者的部分治療任務。這是醫務機器人在疫情防控實踐中的又一次嘗試,它必將進一步向臨床醫生、臨床護士方向發展,在平時和緊急狀態下發揮不容忽視甚至不可替代的醫療保障作用。

  臨床醫務機器人包括外科手術機器人、診斷機器人和治療機器人,可以進行精確的外科手術或診斷。如美國科學家研發的一種手術機器人——達芬奇系統,最開始的目的是用於外太空的探索,為宇航員提供醫療保障。目前,這種手術機器人已得到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認證,被世界範圍內的多家醫院引進並應用於臨床。它擁有4只機械觸手,在醫生操縱下,可精確完成心臟瓣膜修復手術和癌變組織切除手術。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還計劃將在水下實驗室和航天器上進行醫用機器人操作實驗。屆時,醫生在千里之外的陸地上,通過電腦就可操縱水下和外太空的手術。

  在英國,科學家研發了一種護理機器人,用來分擔護理人員繁重瑣碎的護理工作。這種護理機器人的智能化程度很高,能幫助醫護人員確認患者的身份,並準確無誤地分發所需藥品;還可測量患者體溫、清理病房,甚至通過視頻傳輸幫助醫生及時瞭解患者病情,等等。

  而美國軍方投資研發的“自主急救系統”“戰地外傷處理系統”,正在開啟將醫務機器人應用於戰地的先河。戰場經驗表明,如果士兵在受傷後一個小時內獲得治療,將大大提高倖存幾率。來自美國防部的統計顯示,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共陣亡3243名官兵,受傷人數則飆升至11877人,其中不少人因得不到及時治療而死亡。深入前線、不懼戰火的機器人醫生能為士兵爭取這寶貴的一小時,在士兵受傷的幾分鐘之內,迅速穩定其傷勢,輸液、給藥、麻醉、吸除積液、輸氧、縫合傷口、控制傷員體溫。機器人醫生甚至能與傷員交談,問他們哪裡不舒服,從而撫慰傷員情緒。

  有報道稱,五角大樓還與美國加州斯坦福研究院下屬的高科技公司簽訂了製造多功能機器人的合約,其中就包括名為“療傷機”的機器人醫生。

  未來可否取代人類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醫務機器人戰“疫”進入人們的視線,同時也必將加快人工智能企業佈局醫療領域的步伐。

  據國際機器人聯盟(IFR)統計數據測算,2018年我國智能醫療機器人市場規模達到34億元,預計到2025年,我國智能醫療機器人市場規模將突破百億元。可以預測,醫務機器人將來可以在線問診、遠程醫療,醫藥O2O互聯網醫療企業將突飛猛進,同時智能醫療產品將利用5G技術、AI技術、物聯網實現智能醫療一體化。

  國際醫學專家預測,未來還有望出現納米機器人,實現“顯微”治療或直接定向給患者的患病細胞遞送藥物。屆時,醫務機器人就能成為我們家庭保健醫生,實時通過傳感器監控人體健康變化、在醫患之間搭建起溝通橋樑,人們足不出戶就能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保障。

  正因為醫務機器人技術的出現和不斷髮展,有關醫務機器人將來可能取代醫務工作者的論調一直不絕於耳,成為全球醫學界爭論的熱門話題。其實,在“人機結合智慧社會”中,醫務機器人是由人類發明創造、設計、控制的,人無疑是最生動、最活躍的因素,是推動發展的主宰者。醫務機器人就是機器,不可能不受操控、完全獨立於醫務工作者之外。

  當然,我們在強調人這一決定性作用的同時,也不能忽視醫務機器人所具備的巨大潛能。從目前情況看,醫務機器人研製發展還處於初級階段,尚不具備人的深度思維能力,只具有程序化功能,擺脫不了人為控制。讓醫務機器人的思維逐步向人腦接近,具備獨立思考、分析判斷能力,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如果想了解更多機器人資訊,記得使用最新版抖音掃描下面二維碼,加唐唐好友唷~

人工智能可能取代人類?快看看多少人會失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