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篇青少年学习力家庭教育文章 九十篇 对“读经热”我的看法

今天为什么想来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呢,源自于最近我一个朋友一头投入到读经班中,把他们家两个孩子都送去了读经班,并且有一个大的女儿让她辍学了,据说是未来为了上文礼书院。

过去我对读经私塾学习关注太少,当我把这样一个现象和事件抛到华师中文系校友群的时候,发现大部分学中文的校友都不太认可这种全日制脱离体质学习的“读经热”,包括我当年的古代文学林岩教授对此也曾大力抨击过。

继而寻找前段时间我校出于某种“原因”请了一个“伪国学”大师来宣讲女德,我惊觉现代国学教育,是有多么的混乱,鱼目混杂,让父母难以辨别。

作为一个文学系科班出身的人,从内心来讲我很认可中国古代文化,当年我读研都打算学民间文学和古代文学,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提前本科出来工作了,但骨子里的这种文化侵染是改变不了的。那么对于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我觉得是有必要的,无论是《诗经》《论语》《孔子》《弟子规》或者是唐诗宋词,或者是经过去除糟粕的佛经——《金刚经》,或者是茶道,中医,这些都应该得以正确的传承。

我也让我的女儿从2岁半开始在吟唱唐诗,在学习中国古代经典的童话故事和成语寓言故事,为的就是把她养成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女子,未来灵魂都带有香气。

然而对于这种很“狂热”的“读经”班,甚至让孩子辍学去读的,直接走读经这条路,未来走他们的文礼书院,这条路,从内心讲,我是不能接受的。

熏陶文化、影响和改变孩子习性是一回事,脱离体质类教育是另一回事。我们可以把孩子送去当做兴趣班一样学习,但如果未来就是纯粹靠着背诵经史子集和国外作家的长篇著作,首先要问孩子是否能够做到?作为读经班这种“背诵”,纯靠背诵的教学方式,有多少孩子能够坚持?其次家长有没有想过当有一天孩子坚持不了的时候,再想回到体制内学习,是多么痛苦的事情?

曾经听说过一个读经班的学生,年龄差不多到上大一的时候,这么多年一直在读经班学习,突然有一次在一个大学听了一次课,发现原来课堂还可以这么丰富有趣;在“自我”的那个小天地外,有那么多五彩斑斓的乐趣,后来她实在无法坚持读经了,就只有回到体制内,重新学习,最终参加高考考大学。

孩子的人生只有一次,教育的机会只有一次,我实在不敢把自己的孩子拿去冒险,毕竟孩子不能当做试验品。

“读经班”所宣扬的背会30万字,可以去文礼书院,以后什么都不用愁,每每都会把这样的孩子拿来宣传,我个人看法这就是“幸存者偏差”理论。甚至有些读经者觉得传统教育肤浅功利化,而把读经模式说的神乎其乎,好像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我为什么说是幸存者偏差呢,读经班优秀的那么小比例的人,用来大肆宣扬,而传统教育出了那么多优秀的人才,仿佛是理所当然。这就像县城一个学校有2个学生考上清华了,肯定是一个县都会重视,而重庆南开、巴蜀这样的学校,每年上清华北大的都有几十个,也就不会那么大张旗鼓了,如此对比,就知道了。

当然我在这里反对的不是那些真正推行国学的大师,我有个大学同学是武汉大学国学专业的博士生,有一次她说去一个单位递交名片,别人一看“呀,国学大师”,正好发生在华师“安大师”事件档口,弄得她好尴尬,她说到“原本我们这些真正做学术的人,都被外面那些把名声搞臭了”。

北京师范大学的郭继承教授也对一些“伪国学”进行了剖析和抨击,对于这种乱象,专业科班人士觉得痛心疾首,我今天仅是一家之言,学术不易,且行且珍惜!


100篇青少年学习力家庭教育文章 九十篇 对“读经热”我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