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艺》战疫——萧平先生在行动


与《艺》战疫——萧平先生在行动

萧平先生

以祛邪魅,兼静毒妖——萧平先生绘钟馗

与《艺》战疫——萧平先生在行动

《端午雄黄酒》

据传唐明皇曾梦有小鬼盗取杨贵妃玉笛,一破帽蓝袍之大鬼捉而啖之,并自陈:“臣终南山进士钟馗也,蒙赐袍带之葬,誓除天下虚耗之鬼。”于是明皇即命有画圣之誉的吴道子绘制钟馗像,传布天下,“以祛邪魅,兼静妖氛”。

传说虽缥缈离奇,但唐时宫中每逢岁暮则以钟馗画像与日历颁赐大臣,孙逖、张说有《谢赐钟馗画表》,刘禹锡有《代杜相公及李中丞谢赐钟馗历日表》,皆为明证,可知钟馗画由来颇古。

与《艺》战疫——萧平先生在行动

《钟馗嫁妹》

至此,钟馗便被奉为“赐福镇宅圣君。”也是中国传统诸神中唯一的万应之神,要福得福,要财得财,有求必应。悬挂钟馗像,原本都在除夕,以乞拔除一年不祥。相传乾隆二十二年,瘟疫肆虐,百姓便请钟馗施威捉鬼,此后民间端午节挂钟馗像,请钟馗,跳钟馗,闹钟馗便成了一种习俗。

与《艺》战疫——萧平先生在行动

《钟进士》

由此,这个来自于皇帝一个梦的人物,便走进了中国百姓的生活中,同时,也成为历代画家所热衷的人物画题材。和其他人物画相比较,钟馗画少有一本正经、正襟危坐的姿态,多是怪诞奇趣的风貌;少有工整精绘的细笔,多是随性乱墨的写意。这样的特点,与钟馗的来源关系密切。来自于梦境的人物,缺少现实的写生原型,于是,打吴道子开始,便干脆用潇洒的写意之法为之。画圣定了基调,后世便传承下来。而这一画风传统,无意间为历代画家提供了一个纵情挥洒,不拘陈规的绘画平台。中国画讲究寓意于画,或表达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或是表现作者的心境与期望。也可以说是一种文人的情怀。

与《艺》战疫——萧平先生在行动

《钟馗嫁妹》

无论民间版画年画,亦或画家笔下纸端,钟馗都是经常造访的常客。近至晚清民国,南北画坛——尤其是海派诸家——应定件需求,更是常以钟馗之形象入画。

有感于本次肆虐全国的疫情,萧平先生在鼠年大年初一时即创作钟馗题材以为驱邪。萧平先生认为钟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灭毒驱邪的象征,能够为人们带来健康和安定。

与《艺》战疫——萧平先生在行动

《阴雲沉沉》自作诗

与《艺》战疫——萧平先生在行动

《驱邪斩魔》

画中的钟馗着红袍,持剑怒目,似欲斩魔而扶正。另一幅书法则是萧平先生抄录自作词一首,与画作相呼应,表达出“欲借进士剑,斩魔一声吼”的美好愿望。《驱邪斩魔、行书》由萧平先生捐赠,经“至诚-中国嘉德网络公益拍卖”拍得39000元人民币的善款,此善款将捐赠给东润公益基金会“抗击疫情突出贡献医护人员专项基金”。

与《艺》战疫——萧平先生在行动

《灭毒驱邪图》

画中的钟馗仗剑横眉,一碗雄黄在手,一道正气穿纸而破。画的右上角有诗云:“除毒手捧雄黄,斩魔刀剑铿锵。神州澄清有时,春风杨柳飞飏。”此幅《灭毒驱邪图》由萧平先生捐赠,经“大爱无界”艺术品线上慈善拍卖拍出6万元人民币的善款,所得善款已经转至南京市慈善总会,这笔款项将全部捐赠给南京市第二医院汤山分院,用于抗疫。

与《艺》战疫——萧平先生在行动

《驅邪除惡之鍾馗》

与《艺》战疫——萧平先生在行动

《驅邪除毒鍾進士》

与《艺》战疫——萧平先生在行动

《驱毒除害》

与《艺》战疫——萧平先生在行动

《除毒手捧雄黄酒》

与《艺》战疫——萧平先生在行动

《钟进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