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討厭發佈假新聞的人,你們遇到怎麼辦?

翻臉看你


遇到假新聞直接舉報,假新聞易誤導輿論。新聞報道應該正確引導輿論,這是新聞媒體肩負的使命。但假的報道卻容易迷惑受眾,從而把輿論引導到錯誤的方向。


使命之手


何為假新聞,所謂假新聞是捏造事實,製造虛假情節,然後寫成吸引讀者的新聞事件在自媒體,社會媒體平臺發佈,對社會、他人造成誤導的新聞叫假新聞。

假新聞國家嚴厲打擊,對造成社會行業混亂,引起事端,給組織企業和他人造成重大損失事實證據確鑿的要追究法律責任,媒體記者會被吊銷註記者證,發佈假新聞的媒體會被停刊停放發新聞進行整頓。

遇到這種事情,你可以舉報,網絡有專門的舉報電話,自媒體平臺直接在平臺下面有舉報按鍵,對假新聞直接舉報,或向當地網信辦舉報,電話公開,你搜網信辦就能找到。還有向當地公安部門有個叫網監大隊舉報。

如果是社會媒體記者寫假新聞,直接向當地網信辦或廣播電視新聞出版部門舉報,他們會一查到底,但必須是實名舉報,還需要你保留足夠的證據,沒有事實不行,沒有證據不行。

還有不斷提高自己的辨別能力,一般傳統社會媒體假新聞很少,自媒體報料新聞真實性差一些。

鼓勵你敢於和不法分子做鬥爭,但也要保護自己。害人之心不能有,防人之心不能無,在信息紛飛的社會,祝福你用敏銳目光,洞察一切,幸福健康生活。


三劍客v0


假新聞,往往因博眼球而混淆視聽,讓人大跌眼鏡,往往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

2003年,《紐約時報》創刊152週年以來爆出一個重大丑聞,那就是“布萊爾事件”,有人指出,布萊爾記者在76篇報道中有36篇錯誤百出,且杜撰、剽竊他人作品。《紐約時報》執行總編輯豪威爾·萊尼斯與總編輯傑拉爾德·博伊德,因為受此事件影響,雙雙引咎辭職。

面對假新聞,我們應該堅決說“不”。

在中國新聞界,也出現過一些假新聞事件。

如“紙箱餡包子”事件。原北京電視臺生活頻道《透明度》欄目一名臨時記者,為了有料,而購買了大量的麵粉、肉餡等物品,要求採訪者將浸泡後的紙箱板剁碎摻入肉餡,製作了20餘個“紙箱餡包子”,他們在暗地裡錄製並播放了。

該新聞事件一出,輿論譁然。經過翻轉之後,公眾也認清了真相,這名記者的操守也碎了一地。

再比如,據《煙臺晚報》報道,一直備受讀者牽掛的松原“超級孕婦”懷上五胞胎,腰圍達1.75米的事竟是假的!正當各媒體記者為“超級孕婦”喬玉波腹中五胞胎的安危擔心時,喬玉波卻在松原一家賓館悄悄邀請了長春電視臺《城市速遞》的記者和長春普濟醫院的李姓院長,當面自述懷有五胞胎一事是假的。

看到該事件之後,我立刻寫了評論,並發表在了《煙臺晚報》以及2006年14期的《檢察風雲》雜誌上,評論名字叫《五胞胎神話破滅折射假新聞危機》。

在該文章中,我嚴重質問——恰恰正是這個相當吸引眼球,相當有衝擊力的“偽事實”,怎麼就能在那麼多聰明記者的眼皮底下“正大光明”的存在著呢?如果說松原某媒體記者的做法不負責任,那更多肩負正義的記者為何趨之若騖?難道就不能先落實“超級孕婦”這個新聞線索的真實性?沒有醫院的檢查證明,僅憑當事人一面之詞就堂而皇之地見了報推廣開了?要不是另有媒體的介入和揭發,這個“猛料”是不是真能一直健康地苟活著,永遠都不能暴露出端倪呢?

讓我不理解的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假新聞,竟然能夠橫行在人間,廣播於天下。我頓生疑竇之餘,感覺一股冷風猛然襲來。當真記者遭遇假新聞,當假新聞被真記者炮製出來,並勇敢地晾在陽光下無情“汙染”讀者眼睛時,善良的人們除了心生感慨之外只有憤怒!讀者是無辜的,無辜地接受著假新聞的惡意影響和欺騙;讀者又是被動的,被動地感受著猝不及防的愚弄!

在該評論中,我也指出,在中國新聞界,許多假新聞也都源於道聽途說,記者沒有采訪核實便炮製出籠。2005年的《王小丫陳章良攜手入圍城?》《女大學生撿剩饅頭充飢近兩年》《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陳家鏞逝世》《中國股市:1500億元熱錢4月30日前驚心大撤退》等“假新聞”的出現,讓人感受到了一種難以言表的陣痛,緣自無辜的被騙,緣自忠誠的信任。

其實,有時只要記者多打一個電話,或多在網上搜索一下,這類假新聞便可避免。

當然,還有一種新聞值得警惕,說假也有真,說真也有假。

比如有媒體報道過“只因不能容忍丈夫睡覺打呼嚕,一妻子深夜下床找來斧頭將同床12年的丈夫砸死”的新聞。

我覺得這樣的新聞就屬於“假新聞”,因為我迅速寫了評論發表在了《煙臺晚報》和《中華新聞報》上,我認為,新聞中的“只因”二字鏗鏘有力,毋庸置疑地提前宣告了一個呼嚕造成了一場血案,其實記者完全可以深挖其背後的故事,將“12年的委屈”這樣的真正原因呈現給讀者,而不是用“只因”來定論。

這樣的假新聞,其實是挺難分辨的,因為從結果看,砸死是事實,但原因卻不對。“只因不能容忍丈夫睡覺打呼嚕”這樣的話語,不如改成“丈夫打呼嚕成導火索,妻子12年委屈一朝爆發”,這樣行文更嚴謹,新聞更接近事實真相,同時也不會給讀者造成理解偏差,造成“誤讀”。

面對假新聞,我們就應該站出來抨擊。

  


老薑有話說


但凡發佈假新聞的人都是為了奪人眼球,增加閱讀量,提高粉絲數,然後滿足自己或是賺錢、或是成名、或是混淆視聽的需要。尤其現在自媒體與網絡同步興起後,編造假新聞非常容易,作為發佈平臺來講也很難把關。一旦發現假新聞,嚴重的給你封號,當事人不怕啊,封了這個號可以再申請一個,實在不行換個平臺另起爐灶。

在出現自媒體之前,這種情況也有,但很少,因為如果出現假新聞,領導會找你喝茶,弄不好丟飯碗。

杜絕發佈假新聞,首要的應從道德層面上來約束,讓發佈者受到鄙視,深感無立足之地,慢慢地就改邪歸正了。

另外作為平臺來講也需要追查到底,讓發佈者付出應有的代價。

很多假新聞發佈以後,受眾是信以為真的,怕就怕這種情況,其實以假亂真長久不了,當最終被揭穿的時候是讓人最憤恨的。你有多大恨就對他發多大火吧,免得繼續作惡。

那些一眼就被看穿的假新聞,只能說發佈者水平太低,小泥鰍掀不起大浪,只能小範圍的糊弄一會兒罷了,很快就被和諧了。當受眾看到這樣的假新聞應立即向平臺舉報,或嚴厲批評對方,免得以訛傳訛,貽害眾人。



徐廣成


我也討厭發佈假新聞的人,真的是為了博眼球胡編亂搞瞎捏造,首先遇到的話,二話不說先像平臺舉報,對於這種人不必手軟,存在欺騙行為。

另外希望以後平臺就應該加大力度整治這些發佈假新聞假消息的人,嚴重者直接封殺。就像央視封殺阿丘一樣。



喬半斤


第一點,這是一個心理學的小技巧,一個人是不是真的討厭你,或者很讚賞你,你可以從跟他聊天中發現。聊天的時候你可以偷偷統計一下你和她們兩個人,說話的次數。如果說你說十句話,對方會回覆你二十到三十句話,那這個人不用說對你一定是非常感興趣和友好的。如果說你說了十句話,他連兩句話都懶得搭理你,這時候不用我說你應該知道他對你是什麼態度了吧。很明顯,別人心中如果根本就不想搭理你,那麼對你肯定會產生各種敷衍的態度。另一個要從他的態度著手。就像你平時看到的一個人他是一個非常積極向上的人,但是和你相處的時候,卻是渾身充滿負能量的人,這樣的人肯定是很討厭你啊!他們對你的厭惡感,在你不經意間就會影響你的心情,你的情緒,而且和這種人交往的話,你自己慢慢的也會成為一個負能量的載體。

第三個很簡單,就是你從他們的表情就可以看出,對你非常的不耐煩,也就是表現出不想和你繼續交談呀,或者不想繼續相處的表情你都看的出來。這個你就不要再多想啊!對方就是非常的討厭你。

第四個就是迴避,很多時候也有一些很懶的人,他們連假裝都懶假裝,對你就是一個三番四次地迴避,不會給你聊天,對你的邀請他們也視而不見或者直接拒絕,總是跟你保持一定的距離,這個人肯定是敷衍你的,而且不是一般的討厭你,連偽裝他們都已經不願意再偽裝了。

還有一種人就是他們的情商看似普遍很低,一般高情商的人在和人交往的時候,給人的感覺是很舒服的,別人舒服他自己也會很舒服。低情商的人,他們總是會和你一起各種各樣的矛盾,這種矛盾會讓你非常的心情糟糕,而且有的時候你還會委屈自己好化解這種矛盾,其實這種低情商的行為,有可能也是對方一種討厭你的偽裝,只是他們不想讓你看的出他們討厭你,所以用這種方法來掩飾他們的這種心理。


武龍飛0318


首先,如何識別“假新聞”?

從新聞源上看,大多數人會從社交媒體或者自媒體上得到相當多的新聞,但是必須明白社交媒體不是新聞媒體,其新聞源是不可靠的。其往往會“投其所好”,並不是以新聞的真實性為導向,而是向你提供他們認為會吸引你注意力的內容,很有可能會出現假新聞。

如果對新聞的真實性抱有一定的疑慮,那麼不妨看看主流媒體是不是也報道了相關的新聞,如果主流媒體都沒有報道,那麼很有可能是假新聞。

其次,假新聞通常使用誇張的數據來引起人們的關注,使人們更願意點擊閱讀。大多數讀者並不會花時間去核實數據。

這是一種“假假得真”的邏輯,人們特別容易相信邏輯縝密而條理清晰的推導,但是他們往往忽略的推論是依據假設而得出來,“假設”如果錯了,結果也必然是錯的。你知道的數字越多,你對新聞真實性的判斷越趨於準確。

最後,別讓情緒影響你的判斷。研究發現,人類傾向於尋找能夠證實他們已經相信的信息。假新聞有意使用簡短、主觀和煽動性的語言投你所好, 讓你相信“這就是我想看的信息”,“這才是真實的新聞”。



單眼遊世界


今日頭條做的挺好的,在頭條上看到假新聞、標題黨甚至不知所云的都可以直接點文章舉報,而且反饋很快,之前舉報的一些後來都看不到了。不管是自媒體還是平臺,除了自我淨化、自我要求以外,讀者的監督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提議:從你我做起,共同淨化網絡空間。


見走偏鋒1


從不看標題黨、吸引眼球、低俗、不實等文章 ,如果遇到會直接屏蔽[可愛]



一品波斯文化


假新聞其實就像某個熊孩子喊“狼來了”一樣的令人厭惡,即便最後真的有所求,被豺狼吃掉也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而作為新聞面前的“吃瓜群眾”,遇到新聞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先去辨別是否可信,如果自己都覺得不能相信,我們先要做的就是不要再隨便傳播。

其次,如果確認這條新聞是假新聞,我們依照這條新聞對社會影響的嚴重性選擇不同程度的情節舉報。

如果這條新聞只是一條普通的惡意宣傳,我們可以選擇將這個宣傳賬號拉黑或者屏蔽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