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告白》: 莉迪亞的死亡是一種解脫

《無聲告白》是美國華裔女作家伍綺詩的作品。紐約時報對此書的評價頗高:即使我們熟知身邊有這類故事,也從來沒在美國小說中見過,起碼,在伍綺詩之前,沒有誰處理過這類故事。

這部作品一經出版便廣受好評,甚至填補了華裔作家在歐美主流文學界的空白。

《無聲告白》: 莉迪亞的死亡是一種解脫

以愛為名的牢籠

“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所有人都與平常一樣,做著自己該做的事。直到她的母親瑪麗琳推開了莉迪亞的房門,她們才發現莉迪亞不見了。兩週後,警察在湖裡發現了莉迪亞的屍體。

莉迪亞的母親和父親是瑪麗琳與詹姆斯,一個美國人,一箇中國人。一個想要與眾不同,一個想要融入人群。於是瑪麗琳選擇了與眾不同的詹姆斯,而詹姆斯為了融入人群選擇了瑪麗琳。

瑪麗琳說:“我現在的生活並不快樂。我的頭腦裡總是憧憬著另一種生活,但實際情況卻事與願違。”

瑪麗琳就讀於哈佛,當然不甘心只是做一個家庭主婦,她想成為一名醫生。可正當她尋找職位,卻沒人願意接受她。於是她便離家出走,想要重新學習參加考試,可始終放不下孩子。

她搖擺不定,但當她看到莉迪亞時。她終於妥協了。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於莉迪亞,想把莉迪亞培養成為一個醫生。

《無聲告白》: 莉迪亞的死亡是一種解脫

莉迪亞為了母親,她極力的讓自己看起來出對科學感興趣,對當一名醫生感興趣。從此莉迪亞不再是莉迪亞,她失去了自我。

她的老師們評價道:“她是一個孤獨的高一學生,上著高二的物理課。她學習努力,但是,她顯然不合群。”

有一次,同學打電話來問作業時,被她的父親詹姆斯看到了,詹姆斯變得十分高興。於是莉迪亞發現了,父親會為自己有很多朋友而感到高興。從此便把電話是撥號音當做朋友,常常對著電話自言自語。她總是在週末說要與同學出去玩,最後只是沿著廣場走了一圈又一圈,以此營造出她有很多朋友的假象。父親看到她與同學交談時所露出的微笑,便是支持她這麼做下去的動力。

“她一直活在恐懼之中,她不知道除了恐懼還能做什麼——她害怕有一天母親會再次消失,她的父親會因此崩潰。”正是因為這種恐懼,讓莉迪亞失去了自我。“她知道父母一直渴望什麼——不用他們說出來就知道,而她,希望他們開心。”她愛她的父母親。但正是這些愛,才成了她的枷鎖。

莉迪亞是父母親的寵兒。她是全家人的宇宙中心,儘管她不願意成為這個中心。她明天都擔負著團結全家的重任,被迫承載著父母的夢想。就這樣過了一年又一年。

“你不想微笑?怎麼辦?逼自己笑。假裝很開心,最後你會真的開心起來。”

《無聲告白》: 莉迪亞的死亡是一種解脫

跨種族婚姻

這是一部關於家庭悲劇和痛苦的小說,也是一個關於跨種族婚姻的故事。

詹姆斯身為一箇中國人,生活在美國。他自卑,不自信。他會攢錢看電影,瞭解棋牌遊戲的規則。以防別人與他交談時他不瞭解,可從沒有人願意與他交談。“他在勞埃德待了十二年,從來沒覺得這裡是自己的家。”當他遇到瑪麗琳時,以為環境已經接受了他。所以他在看到自己的兒子內斯被其他人捉弄時,才會如此的憤怒。他恨內斯也和自己一樣,不被接受。所以他十分慶幸,莉迪亞有許多朋友,這讓他得到了平衡。

當調查結果為自殺時,他們實在是不敢相信。詹姆斯想,他們實在不應該搬到這,甚至不應該讓莉迪亞見到那個湖。可當瑪麗琳不敢相信的說出:“如果她是個白人女孩,他們一定會調查下去。”這時,詹姆斯閃過一個念頭——“如果她是個白人女孩,這一切就都不會發生。”他突然自責到了極點,也許從他第一次見到瑪麗琳開始,就應該轉身離開。

《無聲告白》: 莉迪亞的死亡是一種解脫

對於這樣一個混血家庭,在那個年代是很難被人接受的。跨種族結婚甚至會被抓捕。直到1967年,在美國“跨越種族界限”的婚姻才合法。

在書中,就有多次描寫到關於家庭的外交關係。詹姆斯只認識幾個熟人,沒有朋友。莉迪亞與內斯在學校也是孤獨一人。在莉迪亞的葬禮上所來的幾乎是陌生人,種種跡象都表明他們沒有真正的朋友。

在一個環境裡,只有你和他人不一樣。那必定是要遭到排除的,這來自於人的一種本能,人們都喜歡和自己相同的人。你只能變得和他們一樣,只有融入人群,才能正常生活。可當你張開說著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語的時,你還是不是你自己?在繁華的大街上,你無法找到一個東方面孔時,你又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在這個故事之中,你能看到作者伍綺詩對自己人生的拷問,也同時能看到這個世界,碰撞過後,追尋夢想並且無法實現的無奈。

而在伍綺詩的成長的過程中,她的周圍的社區幾乎沒有其他亞洲人。

她曾說:“當你的外表和周圍的人非常不同,這是一種十分奇怪的體驗。你會覺得自己很顯眼,並且因此活得很累。”

《無聲告白》: 莉迪亞的死亡是一種解脫

當下問題

該書圍繞著多個問題展開,如移民身份、家庭教育、種族差異、人生價值等。

對於要不要當全職家庭主婦這個問題,也是當下的熱點。對於女性家庭和事業,終究只能二選一麼?文中的瑪麗琳最後放棄了夢想,卻把希望全部寄託在了莉迪亞身上時,就如同當今社會的一種現象。家長的夢想與報負沒有實現,便想讓孩子來實現。一遍又一遍的講述著學習的重要性,嚴厲的督促孩子學習。當孩子考了低分,眼中的失望和落寞卻毫不掩飾。於是孩子便是十分惶恐,認為自己犯了十惡不赦的大錯。便是更加變本加厲的催促自己學習,直到考上了第一名也是絲毫不敢放鬆,生怕自己掉下來。不想再面對父母親失望的眼神。時刻保持緊張感,每天每日都是如此的焦慮。對家長,對孩子,都是一種長久的折磨。

莉迪亞為什麼會死?內斯是唯一理解他們家那種奇怪而脆弱的平衡的人。而莉迪亞失去了他,那個唯一理解他的人不見了。她因此走向了湖心,這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可這不是唯一原因,真正逼死莉迪亞的,不止於此。整本書圍繞著莉迪亞的死,將所有的一切都揭示開來。莉迪亞是所有人的中心。瑪麗琳自從離家出走回來後,所有的關注全都給了莉迪亞一個人。與莉迪亞成鮮明對比的,就是她的妹妹漢娜。母親總是教莉迪亞新知識,父親總是與莉迪亞一起玩耍,就連她的哥哥內斯也只把心裡話跟莉迪亞一個人說。漢娜羨慕莉迪亞,卻只能在一旁看著全家人圍著她轉。這個家庭的關係多麼錯綜複雜啊,複雜到每一個人都不快樂。

這本書涵蓋了現在家庭中的許多問題,每一件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都能看到影子。這本書不僅僅訴說了一個跨種族家庭的故事,其中的家庭教育問題也值得我們深思。

《無聲告白》: 莉迪亞的死亡是一種解脫

尾聲

這是伍綺詩耗時6年寫就的第一本長篇小說,被美國亞馬遜網站評選為的2014年度最佳圖書。作者寫這本書的初衷,是希望這部小說能引起讀者的思考,讓他們體會那種感覺,特別是在如果他們沒有經歷過這種體驗的情況下。

故事是有根源的,來自伍綺詩丈夫講的一則軼事:

小時候,他認識的一個男孩把自己的妹妹推進湖裡了,最後她得救了。

但伍綺詩一直在想她掉進水裡的時候是什麼樣的、她和哥哥的關係是怎樣的(落水前和落水後)、如果她沒有被救上來,她的家庭會發生什麼事。

《無聲告白》: 莉迪亞的死亡是一種解脫

而故事最終演變出完全不同的情節,但首先一切都始於一個女孩落入深水中的意象。

伍綺詩說過,她喜歡直率的開頭,有種一下子攤牌的感覺。

本書一上來便揭示了真相,讓莉迪亞的死成為了一個既定事實。使後來莉迪亞的家人為了尋找她所做的事都變成了一種無用功。她已經死了,無論做什麼都不會再回來。

莉迪亞是一個讓人心疼的女孩,揹負著本不該屬於她的夢想。就這樣機械的重複,機械的長大。

就像書皮封面上所說的“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