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仲谋到底是贬义还是褒义?

文史经典


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之所以说这句话就像当年毛主席说林彪是娃娃一样,我们就得看看两个人的年龄差距了。曹操生于公元155年,孙权生于公元182年,从年龄上看曹操比孙权大27岁,无论从现在和那个年代的情况来说,27岁的差距绝对是父与子的年龄差距。说完年龄差距,那我们再看看孙权到底怎么样,有什么出色之处让曹操这么说。

公元191年孙坚讨伐荆州刺史刘表,不幸战死,当年孙权九岁,随后跟随哥哥孙策左右,公元200年,孙策不幸被刺杀,孙权受命接替了哥哥的位置,这时才18岁。此时的江东虽说统一但并不稳定,此时孙权重用周瑜、程普等人,先后灭掉了叛乱的庐江太守李术,镇压了庐陵太守孙辅,随后选贤举能,重用大大批有才之人,像我们知道的鲁肃,诸葛瑾、陆逊等人。但从这两点就能看出孙权的魄力和任用人才的能力,要是没有这样的帝王之才,很难坚持几年。想想这才多大年龄的人,再看看同等年龄人的作为就没那么出色了。

之后联合刘备抗曹,有了著名的赤壁之战,在江东彻底站稳了脚跟,成三分天下之势,这也不得不说孙权的战略眼光长远。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曹操说这句话时在哪一年什么情况下说的。公元213年,此时孙权31岁,当时曹操攻打濡须口,和孙权相持了一个多月,在孙权用水军包围曹军几度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后,亲自率船进入曹营,当曹操看到孙权船队在来回路上纪律严明后有感而发。由此可见这是对孙权年少有为的赞叹。


望鸿


建安十八年,即公元213年,曹操率军攻打濡须口,孙权率七万大兵迎战曹操,并用水师包围曹操,曹操因此折损几千余人,被俘三千余人,曹操吃了败仗之后,躲在江北一直不出,双方对峙一个多月,在这期间,孙权亲自乘船从濡须口进去曹操兵马水营,曹手下窃以为孙权这是明目张胆的挑衅,准备迎战攻打。曹操制止,令严整军纪,不得放弩。孙权队伍在一路奏乐声中有序的返回。至于这音乐,大抵是是随身奏乐队。就这样,曹操眼看着这年纪只有26岁的孙权,舟船行军井然有序,渐行渐远,不禁脱口而出: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生儿子若豚犬耳!《三国志》裴松之注《吴历》中有记载。


罗贯中先生著《三国演义》中同样有记载,第六十一回,曹操行军至濡须口,先差曹洪领兵三万铁甲兵,至江边,:遥望沿江一带,旗幡无数,战船各分队伍,依次排序,旗分五色,兵器鲜明,当中大船上青罗伞下,孙权坐镇中间,左右文武,侍立两旁,曹操以鞭指曰“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生儿子,豚犬耳!”。


就问你服不服?任意出去敌营,就问你有无这个胆量?那时孙权只有26岁,而且作为江东世家子弟,没有占的一点骄奢淫逸之风,反观刘表刘景生的两个儿子,与江东孙家一样,占据荆州这么多年,刘表刚死不久就引得骨肉相残,同室操戈,搞得荆州一片乌烟瘴气,曹操大军刚至,便已轻松得手,这包括荆州十万水师。反观孙权,不仅与曹操旗鼓相当,更是一身胆识过人,轻车从简亲至曹水营。难怪曹操如此感叹!


有一个插曲,话说孙权回去之后,给曹操写了一封信,大抵是:“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又附有一纸条,“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意思是这江上春潮水快来了,你最好回去,我并不想占据这个天时,来日再战。曹操向众人说,孙权绝不会欺骗我,撤!也是英雄惜英雄,惺惺惜惺惺!



兰陵不算黑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的出处

《三国志·吴主传》:吴历曰:曹公出濡须,作油船,夜渡洲上。权以水军围取,得三千余人,其没溺者亦数千人。权数挑战,公坚守不出。权乃自来,乘轻船,从灞须口入公军。诸将皆以为是挑战者,欲击之。公曰:“此必孙权欲身见吾军部伍也。”敕军中皆精严,弓弩不得妄发。权行五六里,回还作鼓吹。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兒子若豚犬耳!”权为笺与曹公,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别纸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公语诸将曰:“孙权不欺孤。”乃彻军还。


“生子当如孙仲谋”此话内心的想法改变太子的命运

曹操所一褒一贬的两种人,形成了极其鲜明、强烈的对照,对刘景升儿子这个反面角色,便不指名道姓以示众了,天下英雄中只有曹操、刘备配称孙权的对手。连曹操都这样说,生儿子要像孙权这个样呢!真是曲尽其妙,而又意在言外,令人拍案叫绝!再从“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的蕴含和思想深度来说如此看重孙权,实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心理的反映。在历史上孙权能称雄江东于一时不是偶然性,所以“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代表曹操内心真实想法。据说曹丕当时陪在曹操身边,而曹植留守邺城大本营,相当于皇帝出征,太子留守京城。可见得曹操在出征之前,是很打算把曹植定为太子的。但是到了濡须看到了孙权的风采,让曹操产生了改立继承人的想法,因为曹植仅仅是文采卓著,在武功和治国方面并没有什么特长,甚至还贪杯加上任性,显然不是治国之才。曹操四个儿子,曹昂死于197年,曹冲死于208年,到了曹操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213年,太子就只能在曹丕和曹植之间二选一。相比之下,曹丕不仅文才颇佳,武功方面也颇有造诣。这就是为什么曹操虽然喜欢曹植大于曹丕,为什么后来又选曹丕为继承人的重要原因。


“生子当如孙仲谋”此话是褒义还是贬义呢?

曹操说这句话根本没拿江东当回事,江东领袖还不错,如果 生个儿子像他很好,比刘表儿子强多了。反正我如果是孙权或者江东子弟,听着就不会太舒适。这话什么时候听着舒适,如孙坚没死,孙权独当一面,然后用这话夸奖,那这句话就是大大的褒奖。或者这话得换个方式说,如孙文台虎父无犬子,孙氏一门英雄,生子当如孙仲谋,得有个前提,把孙文台带上,然后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质的差别。父亲孙坚哥哥孙策虽然为他奠定了江东的基业,但真正稳固江东而成为一方霸主的是孙权自己。曹操的年纪也可以做孙权老爹了,作为人父,自己的儿子曹丕不如人家儿子有才能,多多少少都是会有感叹的。所以此话代表内心的真实想法是真想让自己的儿子变成犹如孙仲谋一样的枭雄吧!


生子很明显已经将孙权划出和自己同级的地位。就像一个长辈对晚辈的教训一般。这对同为三国霸主的孙权而言绝对是侮辱性的言语。要从曹操角度这确实是从长辈角度夸孙权,要从孙权的角度,他会认为自己跟曹操处在平等地位,被这样莫名降低了一个辈分,心里无论如何是爽不起来的。


历史新人小Q


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曾对刘备感叹: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样的评价虽然有些“恭维”和“客套”的嫌疑,但从中不难看出曹操是一位心高气傲的枭雄,得到他的称赞绝非易事。

“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评价出处。

公元213年,曹操率大军攻打濡须口。孙权率军与之对峙了一个多月,并且用水军包围曹军,抓获和淹死曹军数千人。曹操亲自领兵,隔江远远看到孙权的战船、军队严明整肃,而孙权淡定自若的居中指挥,不禁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叹。

“曹操大军至濡须,先差曹洪领三万铁甲马军,哨至江边。回报云:‘遥望沿江一带,旗幡无数,不知兵聚何处。’操放心不下,自领兵前进,旧濡须口排开军阵。操领百余人上山坡,遥望战船,各分队伍,依次排列。旗分五色,兵器鲜明。当中大船上青罗伞下,坐着孙权。左右文武,侍立两边。操以鞭指曰:‘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

曹操如此评价并非一时兴起。

曹操在赞叹孙权时,横向比较的对象是刘表的儿子刘琮。刘琮在刘表死后被推举继任荆州牧,面对曹操南征却举州投降,白白葬送了刘表辛苦攒下的基业。这种毫无骨气的“败家子”行径让曹操大骂其猪狗不如。

反观同样年纪轻轻便继承父兄遗志、扛起江东基业的孙权。孙策遇刺身亡后,年仅18岁的孙权挑起重担。在张昭等人的辅佐下,消灭李术等人的叛乱,安抚宗室动乱,又广纳贤士,重用人才,很快将动荡不安的江东给稳定了下来。在当时那样的时代背景下,这样的年纪拥有这般政治手腕实属难得,即便是曹操也不得不感慨。

孙权在稳定江东后,没有忘记自己的血海深仇。他曾先后三次出兵讨伐黄祖,为的就是替父报仇,尽到为人子的孝道。最终在公元208年成功打下了江夏,杀死了黄祖,大仇得报。

最让人感慨的还是赤壁之战中,面对曹操率领的“八十万”大军,孙权果断的决定与刘备联合,共同抵抗曹操。最终,孙刘联军成功打败曹操,不仅让曹军损失惨重,气势锐减,还为日后三国鼎立的格局奠定了基础。此时的孙权年仅26岁,能够如此心志以及果敢的决断,绝不是普通人可以比拟。

曹操评价的是孙权“前半生”。

从孙权掌权江东到曹操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先后跨越十多年。仅从十多年时间内孙权的表现以及取得的成绩,完全当得起曹操的评价。而曹操如此评价也绝对是发自肺腑的真心赞叹,换作其他人任何人都未必能做得比孙权更好。后世虽然对于孙权的整体评价并没有那么高,由其是孙权晚年的嗜杀和对继承人的犹豫不决等,都是造成东吴最终覆灭的潜在原因。但曹操不是我们后世人,看不到孙权的一生。他评价的是孙权的“前半生”,仅仅从这方面来看,他的评价是客观的。



综上,曹操对于孙权的“认可”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孙权“执政”十多年的表现赢得了曹操的肯定,是褒义的正面评价。

以上是月关略萌独家原创回答。欢迎留言吐槽和批评指正,顺带求一波关注,感谢。


月关略萌


按照现在网上的一些观点,孙权被称为经验包、孙十万,把他多年攻打合肥未得黑出了翔。但是事情的另一方面,当赤壁之战时,曹操刚统一了河北,放眼北方无敌手,更是兵精粮足,气势正盛,准备一举荡平天下时,一个才26岁的年轻人,之前没有什么军事上的辉煌,这么一个人,能顶住压力对抗志在一统天下的曹操,这份气魄,就足以秒杀三国时大多数的二代们,更不要说信任周瑜,将所有家底儿交给他,自己对战事不瞎过问不乱指挥,这样的能力,对照一下我们自己26岁时的鸟样子,才能真正品出曹操这句“生子当如孙仲谋”的真正赞美意味来。


甲申十七年


生子当如孙仲谋!意思是能跟我抗拒这一点上孙还算个人物!

仰乜芸芸众生

自负随双目极处!抚须三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