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幣圈中的收藏群體如何度過金融海嘯

相較於投資端,收藏端對於金融海嘯的抗壓性與彈性似乎更強,但同時這個群體在每次金融危機之後都面臨著縮水的危險。我們同樣把收藏群體也進行一個分類,來看一看各路人馬的表現與危機應對。

站在食物鏈頂端的收藏家們有一個標誌,就是“錢不是問題”。簡單說他們買錢幣的邏輯首先是想自己要不要,下面看市場上有沒有,再看東西好不好,最後才考慮貴不貴。可以說,與我們一般買錢幣的思路正好相反。對於一般收藏者,我們往往先看價格是否能夠承受,再看東西的品質是否符合預期,在可承受的預算與品質下找到可以買的錢幣,最後猶豫再三、對比自己的收藏,給自己一個買下的理由。把這個過程反過來想,你與頂級藏家的思路就相近了。由於“不差錢”,頂級藏家的東西往往是在身後,或是出現特別重大的事件時才會整體流出,比如錢幣國王法魯克的藏品。對於這些往往掌控者Old Money的藏家來說,市場變幻僅僅意味著自己想要的東西是不是會更多的出現,而真正關鍵的交易也不一定都會投過公開途徑進行,而拍賣會場上舉牌的人或許是你熟悉的幣商或藏家,但真正買下這個東西的人卻並不一定呢。

第二類是嚴肅的學者型藏家。這類人分佈的廣,身份也很多樣,從做學問的學者教授,到大幣商都有。他們的共同特徵是,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並且會把錢幣收藏當做一生的愛好,同時會對錢幣進行學術性的研究將愛好變成學問。這類人是錢幣學術的尖端,也是他們在支撐著錢幣的趣味,畢竟版別、模具到歷史、故事,最後進行支撐的都是來自於嚴謹的學術研究。這些人會從學術與愛好的雙重角度挑選錢幣,所以一個稀有的版式或是正好的缺項可能花費重金也在所不惜,而一個價格便宜但值得研究的小物件哪怕品相和品種都很糟糕也仍會收入。這就是為什麼一個少見的版別或是特殊的東西剛出來第一次也許會拍出天價,但後面第二次可能就會直接腰斬。這也是為什麼有時候沒人注意過的大路貨會忽然出現版別區分,價格就扶搖直上。這類人一般都有穩定的工作和穩定的收入,對於幣的痴迷與投入加上和工作內容多有部分相關,他們的支出往往是恆定的,所以外面的風雨對於他們只是東西見到的多與少,畢竟只有需要才會出手,可以說屬於佛系的心魔系的手。

第三類就是中級藏家。對於中級的認定我覺得很難進行量化,有的地方把5000美金左右定義為中級藏品,我覺得不是特別合理,起碼對於國內的藏家並不合適。以我的感覺,2000美金是一個比較合適的開始邁入中級藏家的標準。這個價格往往可以買一個常見品種的優異品相,或是少見品種,亦或是不特別熱門的樣幣,而這些都是建立一份集藏所必要的東西。當然這裡並不是說中級藏家的每一樣東西都必須達到這個價值,而是說這是一個你願意付出多少錢來買一枚幣的心理門檻。對於中級藏家,他們會將錢幣收藏作為一個嚴肅的愛好,心態從愛好者、投資者轉變為收藏者。他們會想要研究、想要獲取信息、想要與人交流。這部分人是最堅實的收藏群體,但人數較為固化,每年都會有一部分愛好者跨越門檻進入中級,每年也會有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無奈的終止收藏或是變賣藏品退出。相對的,這個群體也不會過分收縮,出現斷崖式下滑,無非是購買的頻次可能會降低,出手可能會更謹慎。因為這個群體多半是工薪階層或是小商人,拿著自己的血汗錢來支撐自己的愛好,他們所能構建的集藏雖然數量有限,價值不高,但絕對也有可能成就一番精彩。而他們也因為預算的限制和深入的興趣疊加,往往是能夠在低位時發現潛力品種的人。雖然不能發財,但能夠以相對較低的成本構建出自己的集藏也是令人欣喜的事情。經濟危機可能會影響交易,影響出手,但對於這個群體,來來去去,應是穩固如常。

最後一類就是錢幣愛好者。他們中的一少部分可能在大浪淘沙之後會點燃火花,成為中級藏家,但大部分可能就是隨波逐流,乘興而來敗興而歸。或者更多的,是玩了十幾年甚至二三十年,水平、眼界、藏品都沒有任何進步,仍然是一名普通的愛好者,這樣的例子簡直不要太多。多少人玩德系玩了十幾年,還是隻認得幾枚帝國馬克;玩英系玩了那麼多年,仍然拿哥特克朗當做頂級大珍;買了幾套美國州幣和精製套裝就號稱是美系玩家;拿著一本克勞斯目錄就儼然神聖不可侵犯掌握了宇宙真理。簡而言之,這類愛好者的根本心態還是玩,或許也抱有一些想升值和發財的希冀,但並不能稱為收藏者,他們對於自己愛好的東西並不瞭解或並不想了解,滿足於一知半解而且往往缺少敬畏,以坐井觀天或妄自菲薄為自豪或是不自知。這裡並不是想要說愛好者不好,整個環境都是由他們來支撐和左右的,這裡只是說現象。這類群體受到環境的影響也是最大的,東西買貴了幾次可能就從此消失,抱著熱火罐兒進來買了仨月可能就過了熱乎勁兒一股腦又都賣掉,幾塊錢十幾塊錢的散幣不心疼的買了一輩子,花上千塊買幣卻不會去花幾塊錢或是幾百塊錢買書瞭解一下自己的東西,這些都造成了環境好的時候這個群體會大大擴張,環境下行則會飛快緊縮。

說了這麼多,其實還是說這個市場這個行業,我們周邊的所有同好到底都是什麼樣,也是一次群像素描,我也知道很多人可能不想自己研究,只想聽一下結論,那麼敬請期待疫情危機三部曲的最後一篇,一些結論,下次再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