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圈中的收藏群体如何度过金融海啸

相较于投资端,收藏端对于金融海啸的抗压性与弹性似乎更强,但同时这个群体在每次金融危机之后都面临着缩水的危险。我们同样把收藏群体也进行一个分类,来看一看各路人马的表现与危机应对。

站在食物链顶端的收藏家们有一个标志,就是“钱不是问题”。简单说他们买钱币的逻辑首先是想自己要不要,下面看市场上有没有,再看东西好不好,最后才考虑贵不贵。可以说,与我们一般买钱币的思路正好相反。对于一般收藏者,我们往往先看价格是否能够承受,再看东西的品质是否符合预期,在可承受的预算与品质下找到可以买的钱币,最后犹豫再三、对比自己的收藏,给自己一个买下的理由。把这个过程反过来想,你与顶级藏家的思路就相近了。由于“不差钱”,顶级藏家的东西往往是在身后,或是出现特别重大的事件时才会整体流出,比如钱币国王法鲁克的藏品。对于这些往往掌控者Old Money的藏家来说,市场变幻仅仅意味着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不是会更多的出现,而真正关键的交易也不一定都会投过公开途径进行,而拍卖会场上举牌的人或许是你熟悉的币商或藏家,但真正买下这个东西的人却并不一定呢。

第二类是严肃的学者型藏家。这类人分布的广,身份也很多样,从做学问的学者教授,到大币商都有。他们的共同特征是,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并且会把钱币收藏当做一生的爱好,同时会对钱币进行学术性的研究将爱好变成学问。这类人是钱币学术的尖端,也是他们在支撑着钱币的趣味,毕竟版别、模具到历史、故事,最后进行支撑的都是来自于严谨的学术研究。这些人会从学术与爱好的双重角度挑选钱币,所以一个稀有的版式或是正好的缺项可能花费重金也在所不惜,而一个价格便宜但值得研究的小物件哪怕品相和品种都很糟糕也仍会收入。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少见的版别或是特殊的东西刚出来第一次也许会拍出天价,但后面第二次可能就会直接腰斩。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没人注意过的大路货会忽然出现版别区分,价格就扶摇直上。这类人一般都有稳定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对于币的痴迷与投入加上和工作内容多有部分相关,他们的支出往往是恒定的,所以外面的风雨对于他们只是东西见到的多与少,毕竟只有需要才会出手,可以说属于佛系的心魔系的手。

第三类就是中级藏家。对于中级的认定我觉得很难进行量化,有的地方把5000美金左右定义为中级藏品,我觉得不是特别合理,起码对于国内的藏家并不合适。以我的感觉,2000美金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开始迈入中级藏家的标准。这个价格往往可以买一个常见品种的优异品相,或是少见品种,亦或是不特别热门的样币,而这些都是建立一份集藏所必要的东西。当然这里并不是说中级藏家的每一样东西都必须达到这个价值,而是说这是一个你愿意付出多少钱来买一枚币的心理门槛。对于中级藏家,他们会将钱币收藏作为一个严肃的爱好,心态从爱好者、投资者转变为收藏者。他们会想要研究、想要获取信息、想要与人交流。这部分人是最坚实的收藏群体,但人数较为固化,每年都会有一部分爱好者跨越门槛进入中级,每年也会有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无奈的终止收藏或是变卖藏品退出。相对的,这个群体也不会过分收缩,出现断崖式下滑,无非是购买的频次可能会降低,出手可能会更谨慎。因为这个群体多半是工薪阶层或是小商人,拿着自己的血汗钱来支撑自己的爱好,他们所能构建的集藏虽然数量有限,价值不高,但绝对也有可能成就一番精彩。而他们也因为预算的限制和深入的兴趣叠加,往往是能够在低位时发现潜力品种的人。虽然不能发财,但能够以相对较低的成本构建出自己的集藏也是令人欣喜的事情。经济危机可能会影响交易,影响出手,但对于这个群体,来来去去,应是稳固如常。

最后一类就是钱币爱好者。他们中的一少部分可能在大浪淘沙之后会点燃火花,成为中级藏家,但大部分可能就是随波逐流,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或者更多的,是玩了十几年甚至二三十年,水平、眼界、藏品都没有任何进步,仍然是一名普通的爱好者,这样的例子简直不要太多。多少人玩德系玩了十几年,还是只认得几枚帝国马克;玩英系玩了那么多年,仍然拿哥特克朗当做顶级大珍;买了几套美国州币和精制套装就号称是美系玩家;拿着一本克劳斯目录就俨然神圣不可侵犯掌握了宇宙真理。简而言之,这类爱好者的根本心态还是玩,或许也抱有一些想升值和发财的希冀,但并不能称为收藏者,他们对于自己爱好的东西并不了解或并不想了解,满足于一知半解而且往往缺少敬畏,以坐井观天或妄自菲薄为自豪或是不自知。这里并不是想要说爱好者不好,整个环境都是由他们来支撑和左右的,这里只是说现象。这类群体受到环境的影响也是最大的,东西买贵了几次可能就从此消失,抱着热火罐儿进来买了仨月可能就过了热乎劲儿一股脑又都卖掉,几块钱十几块钱的散币不心疼的买了一辈子,花上千块买币却不会去花几块钱或是几百块钱买书了解一下自己的东西,这些都造成了环境好的时候这个群体会大大扩张,环境下行则会飞快紧缩。

说了这么多,其实还是说这个市场这个行业,我们周边的所有同好到底都是什么样,也是一次群像素描,我也知道很多人可能不想自己研究,只想听一下结论,那么敬请期待疫情危机三部曲的最后一篇,一些结论,下次再见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