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能真正「做自己」?慾望、任性、從眾心理,都是內心在騙你

大家好,今天推送「空談」,我們來聊聊,怎樣才是真正「做自己」?

這是一個無數人關心的話題,關注度有多高呢?如果在谷歌搜索「做自己」三個字,會有22億條結果。相比之下,搜「習慣」有6億條結果,搜「人生的意義」有1.7億條結果。通過簡單一對比,發現大家對這個問題,確實更關心。

為什麼關心?因為有困惑,所以才會追問、討論。今天,我們就來掰扯掰扯這件事。本文要點包括——

  • 做自己的第一步是什麼?
  • 什麼是真正的自己?
  • 怎麼才能不在乎別人的看法?
  • 為什麼他敢做自己,去當人體彩繪模特?
  • 做自己有沒有代價?

首推音頻,對話感更強,語音、語調亦能傳遞很多信息——

如果喜歡閱讀文字,下面是文稿——


做自己的第一步


做自己,先要懂得自己,懂得自己意味著要認識內心規律,要懂得內心是如何運轉的。

實際上,這就是止觀冥想。冥想沒有固定的方式,每個人需要去探索自己的方式,來懂得自己、瞭解自己。我們每個人都在做,因為大家都有煩惱,都有困惑,都在想方設法去了解自己。

當然,這裡的冥想不只是呼吸冥想,那只是形式。

冥想,是要觀察內心世界,清晰的看到自己內心的狀況,而不是用理論、觀點去演繹它、修飾它,而是赤裸裸的看到它。

這種「看到」,結合我們的生活閱歷,將會給我們帶來對內心規律的洞察。

如果一個人真的懂得自己,才能懂得他人;

TA要做自己,也尊重別人做自己。


怎麼能真正「做自己」?慾望、任性、從眾心理,都是內心在騙你


如何懂得自己?

從操作層面來看,要懂得自己,就要觀察內心世界的活動,不帶判斷,在此時此刻,放掉過往的經驗和知識,不去闡釋它,只是去觀察、去感受。


這其實不容易做到。想想,為了找一個解釋,讓心裡舒服一點,我們借用了多少名詞,焦慮、抑鬱、強迫症,原生家庭,邊緣性人格障礙……。


能不能把這些「解釋」都放下,純然地去看,去感受,不去說「好」還是「不好」,只是去觀察。


在觀察內心的過程中,我們會深刻體會到內心的表象所帶來欺騙性,不光欺騙自己,也欺騙任何人。

我們要做自己,就要去理解真正的自己,去拋開假象、面對自己真實的內心狀況。

當內心安靜而有序的時候,我們才能知道,什麼是真正的自己。


怎麼能真正「做自己」?慾望、任性、從眾心理,都是內心在騙你

什麼是真自己,什麼是假自己?我們來看三種情況,一起來體會一下。

/1/ 想要 & 慾望,未必是真正的自己


有人說:我想做一件事情,就去做,那就是做自己嗎?反之,就是無法做自己?比如,我想去另外一個城市打拼,但是周圍有很多的牽絆,我暫時無法實現目標。這個時候,就無法做自己?


在這裡,不能簡單地從外在的行為舉止來看,是否做自己。比如說,我要去另外一個城市打拼,這或許是我們各種慾望的累積。

可能是你看到別人這麼做,產生了嫉妒、羨慕,或者說是反應。當你沒有覺察到這些東西的時候,這種外在表現是否是你的真實自己?

這種想要去某個地方,想要做某件事,想要成為某個人,只是一個想法,一種慾望。

看似TA此刻特別想去做這事情,但可能過一段時間,TA可能又有了新的想法。

當一個人沒有真正覺察到內心規律的時候,TA所表現出的行為,有很強的欺騙性。

TA可能去了這個城市,待一段時間之後,又要去那個城市,然後又要去另一個城市,發現「我要去城市」只是一個習慣而已。

當我們沒有意識到內心規律的時候,這種習慣只是在不同的場景下,不斷的重複。

我們要去想一想,這個是你真正的自己,還是某些特定影響、習慣的結果?

首先要覺察到這是自己的一個慾望,或是一種習慣,然後再來做決定。當你覺察到「這是慾望」之後,再來看,我是要滿足這個慾望,還是不滿足。

“哦,這是我的慾望,我這次不能輕易去滿足這個慾望,因為我已經滿足了好多次,都是同樣的類似的慾望。”當有這種覺察的時候,你正在向真實的內心世界靠攏。

所以,單純滿足這種表面的行為,不是做自己,那是一種放縱。


怎麼能真正「做自己」?慾望、任性、從眾心理,都是內心在騙你


/2/ 放縱 & 任性,不是做自己


有人說:我總覺得,在家人面前,可以做“真實的自己”。比如,心裡有情緒,在外人面前能面帶笑容,但是回到家裡,控制會減弱,很容易發洩出來,甚至說些言不由衷的話。這個是做自己嗎?


這個情況下,一個人的情緒還是各種影響、各種反應之後的結果。

你能否覺察到你的分別心?

你可以對同事好,但對家人大發雷霆,因為你覺得這是家人,意識到這種分別心;

意識到你的這種行為是各種反應、習慣、情緒的結果,而不是你的一種真正有意識的行為。

這種情況下,你這麼做是不是也是一種放縱?

為什麼我們總是把「放縱」和「做自己」混淆起來呢?

放縱、任性,不是做自己。

放縱、任性,是內心各種沒有被覺察到的情緒。

放縱、任性,是讓內心的混亂外部化。

在這種情況下,怎麼樣才是做自己呢?找回內心的秩序,你自己就回來了。

否則你就會被這些混亂的表象所迷惑,不僅欺騙別人,也欺騙你自己。

做自己意味著是你的內心有秩序,你知道你是誰,你知道這是你的真實自己。這樣你才可以做自己。

但是,如果你內心混亂,還想把這種混亂給外化,這就是一種放縱。

當你不認識自己的混亂,你也看不清別人的混亂。於是,大家只有矛盾,只有衝突。

但如果我們認識了內心的規律,構建了內心的秩序,所謂的正念,你就知道,哦,這是我的真實自己。同時你也理解,這是TA的真實自己。

我要做我自己,也尊重他要做他自己。


怎麼能真正「做自己」?慾望、任性、從眾心理,都是內心在騙你


/3/ 所謂的主流,可能是一種偏見


有人說,我在乎別人的看法,不敢做自己。這種外界的壓力可能來自家庭,來自周圍環境,也可能來自一個社會的習俗規範。這個時候怎麼辦呢?

在這種情況下,咱們還是回到剛開始說的,怎麼才能做自己?

那就要懂得自己,懂得內心的規律。剛才我們提到一個新的情況,就是在面對別人看法,別人言論的時候,我們出現了困惑。這說明我們還沒有完全深刻的理解內心的規律。

我們之所以在乎別人看法,在乎別人的言論,是不是因為在乎這樣一個「我」的形象?

既然我們要去懂得內心的規律,懂得自己,我們就要懂得自我在生活方方面面的顯現,包括這個地方。當我們在乎別人言論的時候,實際上是在乎別人言論對我的形象的影響。

怎麼才能不在乎別人的看法?


首先,覺察到你的自我對你的影響,方方面面;當你覺察到了,你就有了選擇。


第二,當我們在冥想中,開始不在乎自己的雜念,慢慢也就不在乎別人的雜念了。


第三,咱們往實際點說,別人是誰?千人千觀點,你挨個聽,你還怎麼做人?

有時候,一個群體、文化、社會,可能對什麼是好的,有一種所謂主流的看法。

但是,當我們懂得了內心的規律,就會意識到,所謂的主流,都是受到外部的影響,比如受到宣傳的影響,每個人被影響之後,彼此又相互影響,相互增強,似乎這觀點特別主流,特別對。

但這是一種假象。當一個社會、一個文化被一種觀念主導的時候,那觀念反而離真相更遠。但是大家都這麼想,好像是真相似的。

對內心規律的洞察,自然會帶來勇氣,讓你去看破很多主流觀點的假象。

當你意識到「主流」有問題的時候,你還怕「主流」的力量嗎?它的能量頓然就消失了。

對你能夠看破主流的假象之後,你還能不做你自己嗎?


怎麼能真正「做自己」?慾望、任性、從眾心理,都是內心在騙你


為什麼他敢做自己?

「空談」的主講Cico在歐洲當過一次人體彩繪模特。這是一次在市中心舉辦的人體彩繪活動,模特們赤身裸體,把身體作為畫布,由畫家在上面作畫。


在傳統觀念裡,我們都對衣服有很強的執著,放下對衣服的執著,去體驗人體彩繪可以說是一個特立獨行的行為。為什麼他能跳出主流的影響呢?他不在乎別人的看法嗎?聽聽他怎麼說:

別人是誰?放眼全球看,60億人,不同種群、不同民族,對裸體的觀點也不一樣。

關於裸體,東西方的觀念有非常大的差別。

在西方,裸體文化來源於古希臘,到現在為止,裸體本身依然有一種坦誠的聯想。但最近幾十年,西方因為互聯網的發達,色情業的發達,反而給裸體帶來一些困惑。大家看到裸體,會立刻聯想到色情。

在東方,我們長期對性是一種非常保守的態度。我們始終認為,裸體是一種不妥當的行為,但你看看不同的文化:

在印度,很多所謂的宗教上師,在儀式的時候,是一絲不掛的;在非洲部落,很多儀式上,也是赤身裸體。

縱觀不同的文化,你會發現,每個文化、每個人群,對裸體的態度都不一樣,這樣你會意識到,關於裸體,沒有永恆的真相。

每個群體對裸體的看法都是一種反應,而且是基於自己的現實。

我要按哪個群體的思維來生活?這個「群體」也是一個幻想。結果發現,我哪個群體也不屬於。

當我意識到這些不同的偏見之後,我就有意識地做出選擇,決定去體驗一把。事後,很多人說我有勇氣。可能大家對裸體都有一些看法,只是不便表露。所以,人體彩繪的體驗,引發了大家的共鳴。

關於人體彩繪的經歷,我們以後會再談一次,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繼續Mindiverse的公眾號。

怎麼能真正「做自己」?慾望、任性、從眾心理,都是內心在騙你

做自己有代價嗎?

當我們做自己的時候,可能會和周圍的人產生碰撞。之前表面的一團和氣,可能會被打破了,人際關係的衝突也會給帶來壓力。那麼,做自己有沒有代價?

首先,一個硬幣總是有兩面,如果你認為有好處,那必然會有代價。所以,代價和好處是一個區分。所以我們在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一定要先意識到這種區分所帶來的影響。

其次,我們總是處在一種人與人的動態關係中。所謂的「和諧」只是一種偽和諧。表面上一團和氣,背地裡勾心鬥角,大家心裡都清楚。

維持這種偽和諧,你並不感到快樂和平靜。

但如果你懂得了內心規律,你的內心沒有衝突,沒有困惑,是平靜的。你才能做自己。

但必然周圍人並非像你這樣去活。它必然會有所謂的衝突。但是別忘了人與人是相互影響的,你也在影響別人。

你跟別人交互,你對別人的理解,實際上是你的投射,如果你的投射是基於內心規律的話,別人能感受到你的真誠,你的友善,看似是衝突,但是你也在顯著地影響對方。

禪宗說的「自覺、覺他」,在這裡同樣適用。

當你內心沒有矛盾的時候,


那些外部的矛盾不是什麼事;


當你內心充滿矛盾的時候,


外部再平靜,你也難受,對不對?

你的平靜也能影響其他人,感化其他人。


怎麼能真正「做自己」?慾望、任性、從眾心理,都是內心在騙你

· · ·


好,至此,本期的空談就接近尾聲了,我們來回顧一下——

  • 要做自己,先要懂得自己。
  • 怎麼懂得自己?在平靜中向內觀察,才能看清真自己和假自己。
  • 這就是冥想,冥想不只是觀呼吸的形式,你的整個生活就是一場冥想。

非常感謝大家的收看,我們下期再會~


分享者Cico,在讀博士,座標荷蘭,研究興趣涉及神經科學,哲學,人工智能,數學,生物信息的交叉領域。和西方現實的深度碰撞,成為他徹底探索內心世界的動力。


每週在阿姆斯特丹舉辦線下冥想活動,用英語向阿姆的國際社區,分享禪、道和正念。


想進一步瞭解正念冥想,可以移步到專欄菜單下,系統查看,參考曼諦悟思以往的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