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GDP增長最快的都是內陸城市,難道沿海城市風光不再了嗎?你怎麼看?

顓治國


沒錯的,這就是轉型升級。國家的戰略轉移,向中西部轉移製造業。

東部大城市,發展金融,生命科學,服務業,人工智能,大數據經濟,而逐漸把實業,工業製造向中西部轉移。

中國的未來在中西部,在東南亞,在歐洲。中歐班列正在發揮威力。這是升級換代,產能轉移的新舉措。貴州這兩年發展很快,廣西也緊跟。服裝製造也會轉移的。

成本。中西部成本低,國家戰略導向,製造業必然向中西部轉移,它們的產值上去是必然結果,而這僅僅是一個開始。

亞州,未來五十年的中心,是經濟最有活力的地區,光一個印度就十分可愛了。是全世界必爭的大市場。整個亞州佔據了世界的一半的人口,絕對的大市場。中國當然也得面向東南亞。這樣說,廣西,貴州,雲南發展快就理所當然了。

有誰曾經想過新疆會成為口岸城市?一帶一路使它成為現實,中歐班列給新疆帶來無限商機。

剛剛,國家一口氣又設了六個自貿區。重慶,四川都是。它們的作用明顯。中西部的經濟下一步還會再快一點的,趨勢十分明顯,相信我,沒錯的。


秋歌988


最近幾年和內陸的城市確實取得了很大的發展,而且經濟增速很快,大有趕超沿海城市的趨勢。



但是以此來推斷說,內陸城市會崛起,沿海城市會沒落,這個有點太誇張,實際上目前的內陸大部分城市和沿海城市相比,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第一、目前經濟增速最快的並不全是內陸城市,沿海城市有很多增速也很快。

我們以2017年,各個城市經濟增速來做對比。 沿海城市增速比較快的幾個城市:


深圳(廣東1)22286億元,同比增長8.8%。

佛山(廣東3)9500億元,同比增長8.5%。

福州(福建2)7128億元,同比增長8.5%。

溫州(浙江3)5485億元,同比增長8.4%。

中西部幾個最主要的城市之一:

成都(四川1)13890億元,同比增長8.1%,

武漢(湖北1)13400億元,同比增長8%,

鄭州(河南1)9003億元,同比增長8.2%,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看出,沿海城市一些城市的經濟發展速度還是比中西部要一些大城市快很多。

而且目前從整體上來說,沿海城市的經濟發展速度要比中西部內陸城市的整體發展速度要快。

第二、內陸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得益產業轉移,還有固定資產的投入



最近幾年,沿海城市大部分都在進行產業轉移。很多產能低的低端的產業都轉移到了中西部地區,所以造成了一熱一冷的情況。 沿海城市因為展業的轉移,而新的產業又沒有很快的發展起來,所以經濟發展經歷了一個陣痛期,部分城市的經濟增速就出現了比較緩慢的情況。

而中西部地區因為承接了沿海城市的產業轉移,固定資產投資方面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直接拉動了經濟的增速。

下面是最近幾年一些主要城市的固定資產投資。



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有投資內需,還有出口。以前沿海城市也是依靠投資的大力投入,拉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但是隨著沿海城市一些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固定資產的投入增速在不斷下降。

而內陸的一些城市,因為基礎設施比較落後,所以固定資產的投入,近幾年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除此之外,國家在政策扶持和財政轉移上偏向於中西部地區,這也是促進中內陸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三、內陸城市的經濟發展質量,跟沿海城市還是有較大的差距

雖然最近幾年內陸城市都獲得快速的發展,但是仔細分析,我們會發現,很多經濟的發展都是依靠固定資產的投資還有承接一些低端的產業而發展起來的,仍然存在很多高汙染,高耗能的產業。



而沿海大部分城市通過最近幾年的轉型,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從勞動密集型向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轉型,目前很多沿海城市拉動經濟發展的動力,主要依靠一些新興產業,包括創新技術的推進。

目前從經濟發展質量來看,內陸城市的經濟發展還是沒法跟沿海城市比的。

第四、內陸城市發展極不均衡

內陸城市發展極不均衡,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現象。

舉兩個最簡單的例子,成都和武漢GDP的總量可以進入全國前十,但是省內的其他城市發展的速度和質量卻不如人意。

2017年成都的GDP總量是13889.39億,而四川GDP第二名綿陽只有2074.75億,竟然比江蘇省最後一名宿遷少了將近600億(宿遷市 2610.94億,排名江蘇省第13名)

同樣的情況也存在於湖北省。2017年武漢市 gdp13410.34億元,而第二名襄陽只有4064.90億元 。

內陸省份普遍存在這樣一個現象。很多省份都是集中一個省的力量去發展省會城市,其他城市得到的資源非常少,所以發展也比較緩慢。

第四、沿海城市的未來發展潛力更大

儘管沿海城市最近幾年經濟增速出現了下滑,這個除了受大環境影響之外,產業轉移的影響也比較大。

但是隨著產業轉移與升級的不斷推進,我相信未來沿海城市的發展潛力會比內陸城市要大很多。



最典型的一個城市就是深圳,前幾年深圳擠出了很多低端產業,很多人都以為深圳不可能獲得像以前那麼快的發展,可能深圳就要沒落了。但是最近幾年深圳通過產業升級之後,經濟獲得了更快的發展。


貸款教授


內陸城市增速即快,只是城市週期不同而已,不用太看重

2019年上半年GDP前100強中,沿海城市增速不低於8%的有泉州、福州、溫州、廈門,內陸城市不低於8%的有成都、武漢、南京、長沙、合肥、南昌、昆明、洛陽、宜昌、襄陽、太原、貴陽、蕪湖、遵義、湖州、贛州、九江。內陸城市增速快的城市多於沿海城市,不是說沿海城市風光不再,而是一些沿海城市傳統工業衰微,現在處於如何佈局新的產業,比如上海、重慶和廣州。廣州有三大支柱產業,即石化產業、汽車製造業、電子產品製造業,今年上半年廣州三大支柱產業工業產值同比下降2.3%。 上海今年上半年工業重點工業行業總產值下降了4.4%,其中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下降了6.6%,汽車製造業下降了12.6%,精品鋼材製造業下降了 5.9%,重慶上半年GDP增速6.2%,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曾經貢獻重慶速度的汽車行業增速下降14.1%。

每個城市都是有周期的,在一段時間內增速快,在另一段時間裡增速慢,比如上海和蘇州的關係,如果時光倒流兩百年,蘇州,是江南經濟中心,上海只是江浙地區一箇中上水平的壯縣,常常被人們稱為“小蘇州”。可世事無常,民國時期,因為上海的不斷髮展,蘇州曾經的地位被魔都取代,人們又開始把蘇州稱為“小上海”。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增速快不意味著可持續

而看內陸城市,有些城市增速確實非常快,但是不一定是健康的增速,如上文說提到的合肥、貴陽、昆明、南京,2019年上半年合肥GDP同比增長8.1%,高於全國1.8%,2018年合肥房地產投資佔GDP的比重為19.50%,房地產佔GDP比重全國排名第10位左右。經濟由房地產投資拉動非常明顯。2018年昆明房地產投資佔GDP的比重為35.30%,2018年貴陽房地產投資佔GDP的比重為25.90%,2018年昆明房地產投資佔GDP的比重為18.4%。




總結:不是所有的內陸城市增長都快,第二不是所有沿海城市增長都慢,第三,沿海城市增速整體確實慢於內陸城市,但是沿海城市由於首先對外開放,經濟基礎比較雄厚,理性看待增速這件事情。另外確實有一些沿海城市增速較慢,因為這些沿海城市傳統工業衰微,比如重慶、上海、廣州,這些城市現在處於如何佈局新的產業。


互金圈


從中國近幾年GDP的增長的情況來看,內陸的省份增速比起過去明顯加快,比如西安在2017年的名義增長率高達19.37%,在前四十強中增速最高,這也只是個別現象,不是整體水平,不能代表內陸城市總體的發展水平與趨勢。

縮小東西部經濟發展差距,這是市場發展規律。東部沿海地區的城市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發展,趨於飽和,而中西部城市因為過去落後,顯示出其發展空間較大,這個空間也是東西部的差距。大力發展中西地區的經濟,這個符合中國全面邁入小康社會的戰略要求,縮小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是一個長期的任務。



從數據看,內陸的省份增速確實明顯加快,沿海的發達省份則有所放緩,但這絲毫不意味著沿海地區風光不再了,像深圳增速不降反而增長強勁。

東部沿海省份無論是GDP總量,還是人均GDP都明顯高於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地域差異過大,不僅帶來了發達城市交通、就業、資源、環境、城市建設的巨大壓力,造成對資源與環境的過度依賴與破壞。也造成了大量中西部地區三四線城市大量年輕人口流失,成為老齡城市,而一二線城市則畸形發展,帶來了很多負面的作用。

中國經濟要想長久的發展,必須立足新型城鎮化,大力發展相對落後的地區,這是毋庸置疑的。

沿海省份雖然GDP總量巨大,但是增長速度有放緩趨勢,由於發展動能的滯步,大多企業利潤空間縮小,經濟轉型必須帶來的產業向中西部遷移的方向,而中西部地區,擁有人口優勢、環境與資源優勢、成本優勢、特色產業優勢、政策傾斜優勢,其發展提速是必然的結果。

目前,中國經濟中心依然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比如:長三角、珠三角、京津環渤海經濟帶的城市群依然會保持平穩的增長,這樣的舉足輕重的經濟地位在10年內不會有大的改變。但東部與中西部的差距會逐步縮小的。

當今中國的經濟已經融入了世界經濟體系,離開了中國經濟的增長以及中國模式,世界經濟的底氣與動力不足。

同樣,沿海城市的持續發展也離不開中部西部經濟發展需求及內外動力的拉動。只有統籌規劃,協調發展,均衡發展,才能在全國範圍內實現社會主義現代代強國的宏偉目標。

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


大漠雄鷹51775718998


2008-2017年,中國GDP增速最快的12大城市分別是:貴陽、合肥、遵義、蕪湖、襄陽、宿遷、重慶、宜昌、淮安、成都、漳州和連雲港。其中,合肥和成都在考核期間有區劃調整,增長數據不方便比較。(2011年8月,地級巢湖市拆分,廬江縣與縣級巢湖市劃歸合肥市管轄。2016年5月,縣級簡陽市改由成都市代管。)所以,2008-2017年,中國GDP增速最快的10大城市分別是:貴陽、遵義、蕪湖、襄陽、宿遷、重慶、宜昌、淮安、漳州和連雲港



筆者觀察,近年GDP增長最快的都是內陸城市,也中國經濟增長方式從出口導向型向內需導向型,及人口的作用就凸顯出來了,因此人口大城,就成為了國家發展的重點。最近10年中國發展最快的城市90%是內陸省會城市:長沙、合肥、重慶、貴陽、武漢、成都、鄭州、南昌、西安,幾乎全是內陸的省會城市,這些內陸省份能夠聚集全省資源重點建設一城,而沿海城市享受不到這種待遇。當前現在正在推動的一帶一路倡議,陸路也優先於海路,中歐班列紅紅火火,沒聽說有中歐輪船吧!可見中國始終把陸路(內陸城市)當做一帶一路發展的重點。筆者認為中歐班列在西部地區的大力開行,不僅改變了傳統物流格局,也從根本上打破了西部地區的外向型經濟發展基本只依賴東部沿海的局面。尤其是對西部內陸城市以物流通道和樞紐建設為載體,帶動外向型產業佈局產生積極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沿海城市發展較快,而內陸城市則相對緩慢。國家層面也認識到了這種不平衡的城市發展和人才流動的不科學性。

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王軍輝接受《文軒財經》指出:

“由於東部沿海城市在外向型經濟中得天獨厚的天然優勢,各類生產要素快速向東部沿海地區聚集,並形成了長三角和珠三角兩個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都市圈,成為帶動中國經濟走向全球化的引領者,但也造成我國區域間發展的嚴重不平衡。”傳統上看,中國的工業和經貿中心往往位於沿海地區,那些對中國GDP增長貢獻巨大的大城市也集中在這些區域。但隨著“一帶一路”項目的實施,內陸地區的開放速度和城市基礎設施開發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快。在這些星羅棋佈的工業城市群中,每個區域都有一箇中心城市,作為支持周邊地區的貿易中心,有時它們本身就是工業中心。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正在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到更多的二線城市舉行會晤和做生意。

筆者認為在海洋時代,海運最為便利,運輸成本最低,東部沿海,港口眾多,憑藉著地理上臨海的優勢,“地理決定命運”。隨著全球交通,通信和能源基礎設施的發展,高速公路、鐵路、機場、油氣管道,電網和光纜在可能已經過時,互聯互通正在重塑未來。


歡迎大家一起討論這個問題,基層財政所工作人員甲,很高興和大家交流財經知識,不足之處,敬請指正,文章僅供參考。

基層財政工作人員甲


建國以來,風水輪流轉啊,當時重慶GDP在上海之後,比北京還高,結果改革開放,深圳一個小漁村變成大都市,現在國家又要發展西部了[捂臉]看來重慶即將再次騰飛了[大笑]

看圖,明智的人知道哪個城市發展潛力巨大了吧[大笑]

最後一張成都最愛自hi說是外國權威排名[捂臉]原諒我惹不住吐槽,能不能別像這次疫情一樣吹牛啊,最後全打臉[捂臉]居然把世界公認的五個國際化大都市紐約-倫敦-巴黎-東京-香港惡搞[捂臉]客觀點,你信北京能排第4嗎[笑哭]前6位中國佔3位的話早就是世界頂級大國了[捂臉]這不是愛國愛家鄉排名👌[大笑]











蓉龜骨裡嬤嬤大成豬


當然不是這樣子的。現在很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比發達國家快,難道是發達國家風光不再了?相比沿海城市,內陸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後發優勢當然更大一點,發展速度更快。而沿海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經濟體量大,所以發展速度放緩是很正常的。



從整體來看,的確是內陸城市發展得比沿海城市快,中西部省份發展得要比沿海省份快。其實這是21世紀初以來才慢慢形成的。在改革開放後的前20多年時間裡,沿海城市發展得要比內陸城市快,因為改革開放之初最先開放的是沿海省份,它們的經濟率先發展起來,發展比內陸快。而到了21世紀初,國家相繼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中部崛起戰略,在政策扶持和財政轉移上偏向中西部地區,因此中西部省份,內陸城市發展速度開始趕超沿海省份、城市。目前看來,“西快東慢”的格局還會延續下去。

但是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水平還是比不上東部的。我們來看一下改革開放以來全國省份GDP增長倍數情況,如下表。從表中數據可以發現,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GDP增長倍數最高的五個省份——福建、廣東、浙江、江蘇和山東都是沿海省份。所以說,中西部省份的發展水平想要趕上沿海省份,當它們的GDP增長倍數大致趕上這五個省份才可以了。

當然了,內陸城市發展比沿海城市快,如無意外的話,今後依然會保持這個趨勢。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內陸城市的發展水平也會逐漸趕上沿海城市。


逆天JY


從大範圍來講沿海城市的經濟在放緩,而內地的很多城市反而在提速,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沿海城市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定程度了。另一個原因就是內地在承接了沿海的產業。

1、沿海的經濟發展到了一定程度

改革開放的初期,沿海城市率先行動,先後在投資和出口方面獲得長足的發展。80年代的以商品流動的貿易,到90年代的輕工業發展,在這段時間有了一定的資金積累,私營企業也從無到的成長,而這個時候的義務小商品是時代的傑出代表,一方面代表了輕工業,另一方面代表了交易流通。

從90年代末開始進入重工業發展階段,那麼整個經濟必須打破地域限制,對基礎設施的需求開始加大,這個時候基建開始上馬,“要致富先修路”成為那個時代的代名詞。到了21世紀,各地都開始上馬重工業投資,以鋼鐵為代表的有色金屬、以煤炭為代表的能源,在沿海城市的鋼鐵石油的上馬到處可見。

同時全國通電通信,這既是投資,又為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降低了經營和生活成本,變得更加便利。

還記得三峽大壩嗎?2000億的投資,這個就是其中的代表。

進入21實際後中國加入了WTO,中國積累多年的產能得到了釋放,催生了無數的製造業企業自己外貿。同時企業對能源和鋼鐵的需求也激增。

90年代末開始的房改,中國的城鎮化正式加速,城市更新換代,對鋼鐵和建材的需求與日俱增。

這些需求和投資把中國抬上了世界製造業的大國地位,而這些都是率先在沿海城市完成的。

而現在一方面是沿海城市的需求升級,對產品有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國家主動對產業發起轉型升級,淘汰落後產能,沿海城市進入到了工業化後期,自己以第三產業為主的發展模式。

富士康的遷出就是明證,比如深圳留下的更多是研發和設計環節,以及一些高新技術的產業。

所以沿海城市的發展速度放緩了。

2、內地城市承接了沿海的產能

富士康進入鄭州,讓這座中原省會城市獲得了巨量的基礎和工業投資,同時帶來了就業和稅收。

像富士康這樣的企業還有很多,內地城市都在沿海城市做招商,沿海的高成本劣勢在內地沒有了,其實內地做的是沿海城市十幾二十年前的事情。

同時內地的城鎮化也在加快,基礎建設投資在增大,這些都為這些城市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變現在GDP上就是增速很高。

工業化之後必然是以第三產業為經濟發展引擎。


壹號股權


沿海城市的人守著大海,時間長了,見怪不怪,思想守舊,固步自封,還有主要的就是跟風操作,你開酒店我也開,為什麼你能掙錢我就不行?

提前做準備,市場調研,趨勢變了,消費水平變了,為什麼不改變方向,自我調整,去適應社會進步,而是守舊的規章制度,現實社會只有改變自己,才是王道。所以南方城市腳步快,超過了北方城市的發展。這只是我個人的理解。


zhangjun230701641


增長額和增長速度是兩個概念,增長速度快只能說明其基數相對較低,並不能說明什麼。

比如100到200增長速度為100%,而1萬到一萬五千增長速度只有50%,那麼從增長量來看,是100大還是5000大?這不是數量的問題,而是級別的問題——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個小時,為什麼你的收入這麼低,而馬雲他的收入那麼高?這不是數量的問題,而是級別的問題。

為什麼我國的經濟增長放緩?因為總量達到一定的水平,它已經到達了一個級別,而不是單純的數量。按照一些專家的理論,當我國平均收入水平達到發達國家的60%(記憶中的數據),那麼我國可能經濟就不增長,甚至會出現倒退現象——因為這是瓶頸,比如技術和模式不可能再複製粘貼,要靠自主創新。

那麼如今的內陸城市它就好如是發展中國家,它的發展模式、技術來源和政策都可以從沿海城市複製粘貼而來,而不是走在創新的前沿。那麼對本身基數較小的級別而言,增長速度就可能很快——但這跟風不風光,沒有關係,比如如今的印度和非洲增長速度也快,因為前車經驗,可以複製粘貼嘛。

或者放到我國改革開放,你也可以用同樣的理論去解釋。不是它有多牛逼,而是大家都有幹勁,且可以複製粘貼。比如日本的明治維新,完全是複製西方,然後粘貼到自己身上,包括根本上的君主立憲都是複製粘貼。在短短的幾十年就能基於世界中心地位,從而向世界擴張。

在往後看,二戰戰敗國德國和日本,同樣是短短的幾十年便居於世界中心地位。即使放到當時的香港、澳門和臺灣等地區,也具有同樣的特性。

但是遇到瓶頸之後,要繼續突破就較為困難了,甚至會轉向戰爭,比如二戰之前的德國和日本。那麼如今的沿海城市就開始遇到瓶頸了,如同如今的發達國家遇到瓶頸,要想在往上發展只能自主創新(主要表現為技術革命或工業革命),複製粘貼是行不通的了——你能說美國和歐洲風光不再,風光在印度和非洲了嗎?

總而言之,沿海城市扮演的角色仍然是前鋒戰隊,只是此時此刻,城牆比較堅固罷了。而內陸城市如同中軍,或者後軍,當前鋒攻佔下來了,中軍和後軍便能快速安營紮寨,自我建設。當城牆長攻不下(技術革新、工業革命或體制未進一步發展),那麼你能說前峰風光不在,或者沒有,甚至砍掉前軍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