墳和墓有什麼區別?

微笑153391099


墳和墓有什麼區別?


對於我們今天日常使用來說,“墳”和“墓”沒什麼區別,墳就是墓,墓就是墳,合稱“墳墓”,都是過世的人安葬骨灰的地方。所以我們清明的時候說去“掃墓”,其實也就是“上墳”,二者之中只是有細微的雅俗區別,實際含義是一樣的。

但是古時候並非如此。墳就是墳,墓就是墓。兩者的形狀完全不同。古代的喪葬習慣是傍晚日落時分下葬,故“墓”是“暮(本字是‘莫’)”加“土”,就是指傍晚時刻下葬。

大概是古人生產條件落後,即使安葬也多就地掩埋,並沒有多大講究。而且因為可開墾的地少,隨便掩埋,填平即可。這是最早的喪葬習俗。

而墳字繁體字是“墳”,左邊一個“土”,右邊是個“賁”。“賁”是指情緒亢奮,也有沖天而起的意思。凡是死後埋葬時候碼上高出地面的土堆,就是“墳”,另外也有內心不平的意思。如果是非正常死亡或者有冤屈,就起土堆叫“墳”。正常死亡則不起土堆,而叫“墓”。

“墳堆”,“墓穴”,這兩組詞就不能通用。

隨著後來喪葬習慣慢慢改變,為了標記出來方便祭祀,也不讓別人隨便動土,一般都是挖墓穴,再堆墳,還要在前面立個碑,寫清楚誰是誰祖宗。我們稱之為“墓碑”,沒有叫“墳碑”的,大概最開始都是在平的墓前立著防止認錯或者動土,而墳堆一般比較顯眼,不會被驚擾,加上更類似亂葬崗埋人,所以墳沒有立碑一說。

只是到了後來,這些規格、形式慢慢地都混合起來了。

墳和墓,平時只有細微雅俗之分,但是在以規制體現身份高下的時候,就還是有一點區別的。而在身份高低對應的墓的規格稱呼還有“冢”、“陵”、“林”。

就墓的大小來說,土堆小的就叫“墳”,土堆大的就叫“冢”。“冢”的本意就是高大的土堆。再大一些,大得像一座小山,就是“陵”。“陵”是皇家專用,如“十三陵”、“秦始皇陵”之類的。而一般將相的就使用“墓”,如“岳飛墓”、“王安石墓”。如果是那種沒有級別,但是名聲很高的類似於聖人,一般就會植樹成林營造優雅環境,所以,這些人的就稱為“林”,如孔子的“孔林”、關羽的“關林”。當年袁世凱想效仿孫中山的“中山陵”來個“袁陵”,但事不如意,死後只得了一個“袁林”的名字。

而“冢”一般是指身份特殊,墳堆又特別大的墓,如王昭君墓,被尊稱為“青冢”。

至於小老百姓,那就是“墳”了。不過由於死者為大,所以我們一般也尊稱“某某之墓”,表示對過世者的尊敬。“墳”是口語中用法,墓碑上是絕對不會刻上“某某之墳”的。這是出於尊重和習慣,就好像我們普通人絕對不會稱先人墳墓為“陵”或者“林”一樣,相差太遠,攀不上的僭越,那是自取其辱。

另有一點,我們現在各大城市都有革命先烈的墓地,一般稱作“烈士陵園”,這並不代表皇家身份,時代的進步讓這些東西發生了變化。我們稱之為“陵園”而不稱作“烈士墓園”,首先是表示崇高的敬意,另外也是一種避諱。畢竟這些所在一般都是城市中心地帶,老百姓有誰願意生活在墓園之中呢?用“陵園”相稱就要好聽得多。

其實老百姓連“陵園”都不愛聽,我們一般都叫“烈士公園”。

世俗的力量就是這麼強大。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墳和墓有什麼區別?

一般來講,墳和墓性質都一樣是埋死人的地方。但是也有區別,普通老百姓原來人一去逝就找個地方挖個坑就把死人埋了,上面用土堆一個小土包,前面立個碑就是墳的意思。墓同樣也是埋死人的地地方但是是有錢人修的墳墓,有墓室,有隨葬品。有墓道,外面有刻石碑,有護手動物。這一般在古時代比較講究是有錢人的墓,現在基本是一樣人一去逝就火葬燒了,最後骨灰裝一個盒子裡,找個風水的地方給埋了,外面立個碑文就行了。


鬱金香137652766


現在大家口中的墳墓與命運是一樣的,叫俗了,實際上,墳是墳,墓是墓,命是命,運是運。

先說墓,再說墳。

墓是什麼?墓是低於地面的穴,俗稱墓穴。古人的葬禮有很多種,主要是土葬,當然還有天葬,水葬什麼的。因此,人死了之後,挖個坑埋起來,然後將挖出的土填平,這就是墓。

那麼,土填平了不知道埋在哪裡了怎麼辦?種棵樹。這就是最早的墓。

再說墳。

墳的繁體字這麼寫,墳。土的右邊的念bi。什麼意思呢?裝飾的意思。

用土裝飾一下就叫做墳。怎麼裝飾,土壘高。

再後來,有錢的主,由於深信陰宅的堪輿,因此裝飾的越來越漂亮。

實際上,筆者告訴你,關於先人墳和墓的問題,是一件非常重要事情。因為,它不僅僅代表了我們對先輩的無限緬懷。


老祖宗的智慧


墳墓或墓穴,是一個人死亡以後被埋葬的地方,築土為墳,穴地為墓,通稱“墳墓”。死去的人下葬前多數會有一場葬禮,世上除了人類墳墓,也有動物墳墓。中國歷史悠久,有大量的古冢,例如湖北省隨州市的西北郊發現的擂鼓墩古墓群。有時候,墳墓下隱含著一些重要線索,以供考古學家研究某時代的生活與文化。在某些宗教,信徒認為只有把死者埋葬,才可以保存屍體,讓靈魂生存。換句話說,這裡所擁有沉睡神秘力量來自邪魔魍魎鬼怪一直潛伏著,一般代表地球虛無死寂表面外觀會呈現出來,當人們不滿足行善,見不到美好東西,就只剩下金錢,財富,權利,愛情,生活,生存,社會,以及這世界更多的罪惡與人性,都是不完整的,只是做出警告,不然毀滅,終結,世界末日,神話傳說之謎,必然在會發生在特殊環境裡,愛護地球所有的自然生靈,珍惜自己與別人心靈,人人有責,共同努力,墳墓,埋葬死人之地。築土為墳,穴地為墓,通稱“墳墓”。管子·九變》:“大者,親戚墳墓之所在也。”墳,本指高出的地面的土堆,後來專指墳墓。《禮記·檀弓上》:“古也墓而不墳。”鄭玄注:“土之高者曰墳。”清明掃墓墳墓是應該敬畏的地方,而不是可怕的地方。因為墳墓意味著一個生命的終結,而人總有終老的一天。走進墳場,總會有一種寧靜而肅穆的感覺,那是對生命的敬畏!雨果《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週年的演說》:“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讓光明從墳墓裡出來!”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清明祭祖,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


寶貝142444729


墳,fen,

(1) 形聲。從土,賁( bēn)聲。本義:大防。

(2) 同本義[embankment]

指墳墓墳土的意思,來源於"墳,墓也。――《說文》。

按,此字本訓大防也。墳,冢。秦晉之間謂之墳。――《方言十三》。注:"墳取名於大防也。"古也,墓而不墳。――《禮記·檀弓》。注:"土之高者謂之墳。"

摺疊其他解釋

康熙字典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符分切,音汾。【說文】墓也。【禮·檀弓】古者墓而不墳。【注】土之高者曰墳。【衡山志】楚靈王之世,衡山崩,而祝融之墳壞,中有營丘九頭圖。【張衡·思賦】賭有黎之圮墳。【注】有黎,祝融也。 又水涯曰墳,大防也,所以扞水。【詩傳】辛受無道,商人慕文王而歸之,賦汝墳。 又【白虎通】三墳,分也。論三才之分,天地人之始也。【孔安國·尚書序】伏犧,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左傳·昭十三年】左史倚相,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又大也。【周禮·秋官】司烜氏共墳燭。 又與羵同。【魯語】土之怪曰墳羊。 又【廣韻】【正韻】房吻切【集韻】【韻會】父吻切,音憤。土膏肥也。【書·禹貢】白墳,黑墳,赤埴墳。見土字注。 又【集韻】部本切,音笨。土沸起也。【左傳·僖四年】公祭地,地墳。

考證:〔【周禮·春官】司烜氏共墳燭。〕 謹照原書春官改秋官。

說文解字

墓也。從土賁聲。符分切〖注〗,古文。

《漢語大詞典》

墳1 [fén ㄈㄣˊ]

[《廣韻》符分切,平文,奉。]

亦作" 坆2 "。" 墳1 "的繁體字。亦作" 隫1 "。

⒈堤岸;水邊高地。《詩·周南·汝墳》:"遵彼 汝 墳,伐其條枚。" 孔穎達 疏:"墳,大防。"《楚辭·九章·哀郢》:"登大墳以遠望兮,聊以舒吾憂心。" 朱熹 集註:"水中高者曰墳,《詩》' 汝 墳'是也。" 南朝 宋 謝惠連 《西陵遇風獻康樂》詩:"零雨潤墳澤,落雪灑林丘。"2.墓之封土隆起者。後泛指墳墓。《禮記·檀弓上》:"古者墓而不墳。" 鄭玄 注:"墓,謂兆域,今之封塋也。古,謂 殷 時也。土之高者曰墳。" 唐 溫庭筠 《過陳琳墓》詩:"曾於青史見遺文,今日飄蓬過此墳。" 元 趙孟頫 《嶽鄂王墓》詩:" 鄂王 墳下草離離,秋日荒涼石獸危。" 沈從文 《從文自傳·我的家庭》:"我四五歲時,還曾回到 黃羅集 鄉下去那個墳前磕過頭。"3.築墳。唐 韓愈 《故貝州司法參軍李君墓誌銘》:"壙於丁巳,墳於九月辛酉,窆於丁卯。"4.大。參見" 墳燭 "、" 墳首 "、" 墳倉 "。5.順從貌。《管子·君臣下》:"治斧鉞者不敢讓刑,治軒冕者不敢讓賞,墳然若一父之子,若一家之實,義禮明也。" 戴望 注:"墳,順貌。或刑賞之,莫敢違逆。若子之從父,家之從長。如此者,禮義明故也。"6.劃分。《楚辭·天問》:"洪泉極深,何以窴之?地方九則,何以墳之?" 王夫之 通釋:"洪泉,洪水。窴,與填通,塞也。九則,九州田賦九等之式。墳,分也。言 禹 平水土,定則壤,用何道也,順其理而已。"7.三墳的簡稱。亦以泛稱古代的典籍。晉 潘尼 《贈陸機出為吳王郎中令》詩之一:"顯允 陸生 ,於今尠儔。振鱗 南海 ,濯翼清流。婆娑翰林,容與《墳》《丘》。" 清 王韜 《〈蘅花館詩錄〉自序》:"餘足不出里巷,目不覩邱墳,所與交接者,又絕少當今通人名士,方弇鄙自愧,何敢言詩?"8.姓。見《新編千家姓·習慣用姓》。

墳2 [fèn ㄈㄣˋ]

[《廣韻》房吻切,上吻,奉。]

" 墳2 "的繁體字。

⒈土質肥沃。《書·禹貢》:"厥土黑墳。" 陸德明 釋文引 馬融 雲:"有膏肥也。" 晉 潘岳 《藉田賦》:"沃野墳腴,膏壤平砥。" 清 戴名世 《記紅苗事》:"沃土黑墳,種粳稻絕美,餘惟種黍稷麻菽。"2.高起。《國語·晉語二》:"公至,召 申公 獻。公祭之地,地墳。" 韋昭 注:"墳,起也。" 宋 蘇軾 《東坡志林·先夫人不許發藏》:"其後某官於 岐 下,所居大柳下,雪方尺不積;雪晴,地墳起數寸。" 魯迅 《墳·人之歷史》:"特動植之遭開闢,非止一回,每開闢前,必有大變,水轉成陸,海墳為山。"

【墳土】指墓葬。《後漢書·明帝紀》:"生者無擔石之儲,而財力盡於墳土。"

【墳山】1.用做墳地的山。泛指墳地。《儒林外史》第九回:"小的老子看著墳山,著實興旺,門口又置了幾塊田地。"《花月痕》第五一回:"昨宿墳山,老伯諱諱垂誨,促令進城。" 周立波 《禾場上》:"做墳山的地可以留下,不必入社。"2.高大的墳頭。3.墳墓後的土圍子。也叫墳山子。

【墳井】謂家鄉,故土。唐 沈亞之 《省試策三道·第三問》:"失其產者,吏督其不奉而賦歲以重,是以割姻愛棄墳井,亡之他郡而不顧,亡者之賦又均焉。"

【墳田】舊時私人用作埋葬死者的田地。茅盾 《手的故事》:"八少爺,又下鄉了麼?墳田查得差不多了罷?" 洪深 《香稻米》第二幕:"什麼債欠得多,利錢背得重,種的不過是三畝半人家的墳田,要自己完錢糧,還要每畝出四塊錢的佃租!"

【墳史】指典籍史書。《魏書·裴延儁傳》:"涉獵墳史,頗有才筆。"《新唐書·文藝傳中·劉憲》:"時 玄宗 在東宮,雅意墳史。" 宋 陸游 《賀黃樞密啟》:"加之博極墳史,得興亡治亂之由;綜練典章,識沿革始終之際。"

【墳丘】三墳、九丘的並稱。亦泛指古代典籍。漢 應瑒 《文質論》:"覽墳丘於皇代,建不刊之洪制。" 晉 潘尼 《贈陸機出為吳王郎中令》詩之一:"振鱗南海,濯翼清流。婆娑翰林,容與墳丘。"

【墳包】墳墓;墳堆。沙汀 《堰溝邊》:"一個身材高大,拖著兩片沙白鬍子的老人,從另一條路上叫住了他;接著橫過一片麥地走來,蹲在路邊一個墳包上面。" 魏巍 《東方》第五部第九章:"下面就是密密麻麻的地堡,象亂墳包似地一時看不出頭緒。"

【墳寺】古代大臣墓地上的用以祭祀死者的建築物。宋 葉夢得 《避暑錄話》捲上:"公既登政路,法當得墳寺。"《宋史·徽宗紀二》:"甲寅,詔奪 元佑 輔臣墳寺。"

【墳地】埋葬死人的地方;墳墓所在地。《警世通言·老門生三世報恩》:" 蒯公 的公子 蒯敬共 與豪戶 查 家爭墳地疆界,嚷罵了一場。"《新華月報》1950年第3期:"沒收地主土地及徵收富農出租土地時,墳地及墳地上之樹木一律保護不動。"

【墳兆】墳墓之間的界域。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公孫九娘》:"但見墳兆萬接,迷目榛荒,鬼火狐鳴,駭人心目。"

【墳羊】古謂土中所生之怪。《史記·孔子世家》:" 丘 聞之,木石之怪夔、罔閬,水之怪龍、罔象,土之怪墳羊。" 裴駰 集解引 唐固 曰:"墳羊,雌雄未成者也。" 漢 張衡 《思玄賦》:"經重陰乎寂寞兮,愍墳羊之潛深。"

【墳花】古代祭祀帝王陵園寢廟用的紙花。用紙錢紮成,加以裝飾彩繪。又稱寶花。《清會典·禮部·祠祭清吏司》:"清明祭埽,不得插用墳花。"

【墳丘】墳墓。元 宮天挺 《范張雞黍》第二折:"哥哥若不到時,我靈車不動,不入墳丘。" 李冰 《你和我們生活在一起》詩:"如今你的墳丘象路碑一樣屹立在這裡,指引千萬女孩向那幸福走去。"

【墳典】三墳、五典的並稱,後轉為古代典籍的通稱。《;序》:"討論墳典。"《隸釋·漢太尉劉寬碑》:"幼與同好鐫墳典於第廬。" 晉 葛洪 《抱朴子·遐覽》:"先生既窮觀墳典,又兼綜奇秘。"《新唐書·薛元超傳》:"惟殿下罷馳射之勞,留情墳典,豈不美歟!" 宋 蘇軾 《求婚啟》:"稟粹德門,教成家廟。中郎 墳典之付,豈在他人?" 章炳麟 《再與劉光漢書》:"自頃輈張,退息墳典,匈懷相契,獨有 黃生。"

【墳封】墳上的封土;墳墓。《後漢書·獨行傳·範冉》:"墳封高下,令足自隱。"

【墳埏】墓道。《漢武故事》:"葬 茂陵 ,芳香之氣異常,積於墳埏之間,如大霧。"

【墳衍】指水邊和低下平坦的土地。《周禮·夏官·邍師》:"掌四方之地名,辨其丘陵、墳衍、邍隰之名。" 賈公彥 疏:"水涯曰墳,下平曰衍。" 漢 王粲 《登樓賦》:"背墳衍之廣陸兮,臨皋隰之沃流。"《文選·潘岳;》:"巡丘陵以經略兮,畫墳衍而分畿。" 李善 注:"言周行丘陵,因其墳衍,以為疆界,分而護之,不相侵越也。"

【墳首】大頭。《詩·小雅·苕之華》:"牂羊墳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鮮可以飽!" 毛 傳:"墳,大也。" 朱熹 集傳:"羊瘠則首大也。"一說,"墳"當讀羒羊之"羒",即雌羊。參閱 馬瑞辰 《毛詩傳箋通釋》。

【墳院】猶墳園。元 關漢卿 《魯齋郎》第一折:"消不的你請我墳院裡坐一坐,教你祖宗都得生天。"

【墳素】泛指古代典籍。《三國志·魏志·管寧傳》:"敷陳墳素,坐而論道。" 晉 潘岳 《閒居賦》:"傲墳素之場圃,步先哲之高衢。"《南齊書·高帝紀上》:"自 軒黃 以降,墳素所紀,略可言者,莫崇乎 堯 舜。"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引》:"夫以霸閏之朝,草莽之士,猶或拮据墳素,忝竊雌黃。"

【墳2起】凸起,高起。《書·禹貢》"厥土黑墳" 孔 傳:"色黑而墳起。" 宋 蘇轍 《息壤》詩:"江上寒沙薄如席,一夕墳起成高邱。" 清 趙翼 《疽發於背醫來以刀割治作詩志痛》:"初謂癬疥不足憂,旋復墳起如贅疣。" 葉聖陶 《歡迎》:"搬運行李貨物的工人,露出他們筋肉墳起的手腕,推著小鐵輪的車子,象機器一般地向月臺走來。"

【墳索】三墳八索的並稱。亦泛指古代典籍。晉 葛洪 《抱朴子·逸民》:"窮覽墳索,著述粲然,可謂立言矣。"《周書·庾信傳論》:"若乃墳索所紀,莫得而云,《典》《暮》以降,遺風可述。" 唐 陸龜蒙 《奉和襲美二遊詩》:"日既不暇給,墳索何由專。"

【墳倉】大糧倉。《韓非子·八奸》:"其於德施也,縱禁財,發墳倉。"

【墳記】古代的典籍和記載。《後漢書·方術傳序》:"若夫陰陽推步之學,往往見於墳記矣。"

【墳冢】亦作" 墳冢 "。

墳墓。後蜀 何光遠 《鑑誡錄·鬼傳書》:" 蜀 人呼老弱為波,墳冢為塊。"《三國演義》第六回:"﹝ 董卓 ﹞又差 呂布 發掘先皇及后妃陵寢,取其金寶。軍士乘勢掘官民墳冢殆盡。" 劉大白 《淚痕之群》詩:"掘好了墳冢,把思想埋葬了,但是她一瞬間就破冢而再生了。"

【墳陵】1.帝王的陵墓。漢 陳琳 《為袁紹檄豫州》:"又 梁孝王 先帝母 昆 ,墳陵尊顯,桑梓松柏,猶宜肅恭。"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渭水》:" 惠公 孝公 ,並是 穆公 之後,繼世之君矣,子孫無由起宮於祖宗之墳陵矣。" 宋 孔平仲 《續世說·直諫》:"惟陛下思之,將何聖顏以見 唐 家宗廟?將何誥命以謁大帝墳陵?"2.代指祖先。《北齊書·任城王湝傳》:"下官 神武帝 子,兄弟十五人,幸而獨存,逢宗社顛覆,今日得死,無愧墳陵。"《周書·齊煬王憲傳》:"今日得死,無愧墳陵。"

【墳堆】猶墳墓。柳青 《創業史》第一部第十七章:"到清明節的一天,平原上所有的墳堆,就都插了白紙錢了。"

【墳圈】墳地,墓園。《紅樓夢》第四二回:"妞妞兒只怕不大進園了。比不得我們的孩子,一會走,那個墳圈子裡不跑去?" 孫盛才 《抗糧》:"打村前的柳樹林,可以通向村後的墳圈。"

【墳庵】設於墓地的廟庵。唐 吳融 《冤債志·庵僧化蕈》:" 徽州 城外三里, 汪朝議 家祖父墳庵在焉。紹興 間招僧 惠洪 住持。" 宋 陳巖肖 《庚溪詩話》卷下:" 唐 末,一山寺有僧臥病久,因自題其戶……適有部使者經從過寺中,見其題,因詢其詳,惻然憐之,邀歸墳庵,療治之。"

【墳場】墓地。田間 《我的歌》:"看紅色的宮牆上,革命者的墳場上,一位革命的女神,高舉她的紅旗。"

【墳策】指典籍。《後漢書·儒林傳序》:"先是四方學士多懷協圖書,遁逃林藪。自是莫不抱負墳策,雲會京師。"

【墳腴】肥沃的土地。晉 潘岳 《藉田賦》:"沃野墳腴,膏壤平砥。"

【墳冢】見" 墳冢 "。

【墳墓】1.古時稱墓之封土成丘者為墳,平者為墓;對稱有別,合稱相通。後指埋葬死人的穴和上面的墳頭。常特指祖墳。《周禮·地官·大司徒》:"安萬民,一曰媺宮室,二曰族墳墓。"《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足下中國人,親戚昆弟墳墓在 真定。"《南史·虞寄傳》:"且兵革已後,人皆厭亂,其孰能棄墳墓,捐妻子,出萬死不顧之計,從將軍於白刃之間乎?"《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四回:"你看築起鐵路來,墳墓也要遷讓呢,何況祠堂!" 魏巍 《東方》第六部第十一章:" 楊雪 的墳墓就在 松風裡 的南山上。"2.古星名。屬危宿,共四星。《星經》:"墳墓四星,在危下。"《隋書·天文志中》:"虛南二星曰哭,哭東二星曰泣,泣、哭皆近墳墓。"

【墳碑】墓碑。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第九場:"要是我有不測長和短,就在那 胡橋鎮 上立墳碑。"

【墳園】陵園;墓地。《醒世恆言·鬧樊樓多情周勝仙》:"二十年前時,你爺去掘一家墳園,揭開棺材蓋,屍首覷著你爺笑起來。" 田間 《在高山旁》詩:"烈士的墳園上,紅花已經開放。" 沙汀 《煩惱》:" 劉久發 嘆息著,順下鋤頭在墳園拜臺上坐下來。"

【墳塋】墳墓;墳地。《後漢書·竇融傳》:"詔右扶風修理 融 父墳塋,祠以太牢。" 晉 潘岳 《西征賦》:"眷 鞏 洛 而掩涕,思纏綿於墳塋。"《宋書·王弘傳》:"朕薄巡都外,瞻覽墳塋,永言想慨,良深於懷。"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餘韻》:"如今好了,也是我老漢同些村中父老,檢骨殯殮,起了一座大大的墳塋,好不體面。"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一部十三:"去看看我們 裙子 的墳塋,就在北門外。"

【墳窠】墓穴。清 洪昇 《長生殿·冥追》:"將肉質護泉窩,教魂魄守墳窠。"

【墳臺】墳前用以供放祭品之臺。郭沫若 《虎符》第三幕:"那墳臺上有一把鋤頭,請你把它掩藏起來。"

【墳墩】方言。墳頭。戴沛霖 陶瑞 《嚮往》三十:" 小蓮 拖著沉重的雙腳,向一丘長滿荒草的墳墩走去。"

【墳壇】墳前的祭壇。宋 洪邁 《容齋三筆·土木偶人》:" 趙德甫 作《金石錄》,其跋 漢 居攝 墳壇二刻石雲:'其一 上谷 府卿墳壇,其一 祝其 卿墳壇。曰墳壇者,古未有土木像,故為壇以祀之。兩漢 時皆如此。'" 俞樾 《茶香室三鈔·桃俊》引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誥》" 桃俊 字 翁仲 "自注:"今冢在 錢唐 臨平 ,墳壇歷然。" 魯迅 《集外集·阻郁達夫移家杭州》詩:"墳壇冷落將軍 嶽 ,梅鶴淒涼處士 林。"

【墳頭】埋葬死人之後在地面上築起的土堆,也有用磚石砌的。《水滸傳》第三二回:"大路上有一乘轎子,七八個人跟著,挑著兩個盒子,去墳頭化紙。"《兒女英雄傳》第三二回:"將來我撒手一走之後,叫我們姑爺,在我墳頭裡,給我立起一個小小的石頭碣子來。" 魏巍 《東方》第一部第二章:"一直鬧到晌午大錯,才將死鷹送到墓地埋了。據說,比莊稼人的墳頭大好幾倍。"

【墳燭】大燭。《周禮·秋官·司烜氏》:"凡邦之大事,共墳燭庭燎。" 鄭玄 注:"故書墳為蕡。鄭司農 雲:蕡燭,麻燭也。玄 謂:墳,大也。樹於門外曰大燭,於門內曰庭燎,皆所以照眾為明。"

【墳壘】墳墓。唐 元稹 《贈左散騎常侍薛公神道碑》:"前年孟亡,今年仲死,撫視遺孤,瞻望墳壘。"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趙城虎》:"墳壘方成,虎驟奔來,賓客盡逃。"

【墳隴】1.墳墓。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谷水》:"其澤野負源夾郭,多墳隴焉。" 明 梁辰魚 《浣紗記·吳刎》:" 吳王 既死,當高其墳隴,多其封樹,以國君之禮葬於 秦 餘杭山 之下。" 清 姚梅柏 《雙頭牡丹燈記》:"伏念某殺青為骨,染素成胎,墳隴埋藏,是誰作俑而用面目?"2.指祖墳。《周書·柳霞傳論》:" 柳霞 立身之道,進退有節。觀其眷戀墳隴,其孝可移於朝廷。"

【墳壚】高起的黑色硬土。《書·禹貢》:"厥土惟壤,下土墳壚。" 孔穎達 疏:"壚,音盧,《說文》黑剛土也。"《史記·夏本紀》:" 荊河 惟 豫州 :伊 、 雒 、 瀍 、 澗 既入於 河 , 滎播 既都,道 荷澤 ,被 明都。其土壤,下土墳壚。" 明 唐順之 《;序》:"夫其田賦高下之異等,墳壚黎赤之異壤,九鎮九澤之異名,而五戎八蠻之異服,其列而載之可也。"

【墳壟】見" 墳壟 "。

【墳壟】亦作" 墳隴 "。

墳墓。漢 應劭 《風俗通·山澤·陵》:"陵有天性自然者,今王公墳壟各稱陵也。" 晉 陶潛 《搜神後記》卷二:" 蜀 賊縱暴,焚燒邑屋,發掘墳壟,民人迸竄。" 宋 蘇轍 《石鼓》詩:" 宣王 沒後墳壟平, 秦 野蒼茫不知處。"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嬰寧》:"墳壟湮沒,莫可辨識。"

【墳壤】墳地。清 劉大櫆 《遊大慧寺記》:"寺之西,墳壤累累,而石人石獸,巍然夾侍於前,大抵 雄 族親之冢也。"

【墳2壤】肥沃的土壤。《周禮·地官·草人》:"凡糞種,騂剛用牛,赤緹用羊,墳壤用糜。" 清 黃景仁 《泗州喜洪大從姑孰來》詩:"推窗納 揚 徐 ,披圖驗墳壤。"

【墳飄】方言。上墳時掛在墳頭的一種紙錢。沙汀 《淘金記》十四:"一天上午,寡婦去買絲線,手上拿了幾帖墳飄,因為過幾天就是冬至節了。"

【墳籍】古代典籍。《後漢書·郭太傳》:"﹝ 郭太 ﹞就 成皋 屈伯彥 學,三年業畢,博通墳籍。"《新唐書·褚亮傳》:"每暇日,訪以政事,討論墳籍,榷略前載,無常禮之間。"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一》:"墳籍之始,肇自 羲 黃 ,盛於 周 漢 ,衍於 梁 晉 ,極於 隋 唐。" 章炳麟 《文學說例》:"兩 宋 以降,斯道漸普,然有所述作,猶號曰古文辭,其稱謂不能無取於墳籍。"

【名】

(形聲。從土,從莫,莫亦聲。"莫"意為"黃昏"、"夕陽西下"。"莫"與"土"聯合起來表示"在黃昏時刻下葬"。本義:上古時期凡掘塘穴葬棺木,蓋土與推平,不植樹者稱墓。辨析:墳與墓:墳字繁體從土從賁,"賁"意為"前衝","土"與"賁"聯合起來表示"沖天而起的墓"。墓字從莫,莫字意為日在草叢之中,時當黃昏,太陽下山,死者此時下葬,與太陽一起隱沒,故墓葬不壘墳包。結論:墳者有土包聳起,表示死者有冤屈,心中不平,如周武王克商,命令加高殷王子比干之墳,即表示比干死得冤;墓者地表平平,表示墓主系正常死亡,沒有冤屈)。

【名】

(形聲。從土,從莫,莫亦聲。“莫”意為“黃昏”、“夕陽西下”。“莫”與“土”聯合起來表示“在黃昏時刻下葬”。本義:上古時期凡掘塘穴葬棺木,蓋土與推平,不植樹者稱墓。辨析:墳與墓:墳字繁體從土從賁,“賁”意為“前衝”,“土”與“賁”聯合起來表示“沖天而起的墓”。墓字從莫,莫字意為日在草叢之中,時當黃昏,太陽下山,死者此時下葬,與太陽一起隱沒,故墓葬不壘墳包。結論:墳者有土包聳起,表示死者有冤屈,心中不平,如周武王克商,命令加高殷王子比干之墳,即表示比干死得冤;墓者地表平平,表示墓主系正常死亡,沒有冤屈)

同本義。後不加區別,統稱作墓〖grave;tomb〗

墓,丘也。——《說文》

墓,冢也。——《廣雅》

墓,土也。——《論衡·譏日》

冢塋之地。——《周禮·墓大夫》注

適墓不登壟。——《禮記·曲禮》

古也墓而不墳。——《禮記·檀弓》。注:“墓謂兆域,今之封塋也。”

古墓犁為田,松柏摧為薪。——《古詩十九首》

古也墓而不墳。——《禮記·檀弓上》

且立石於墓之門,以旌其所為。——張溥《五人墓碑記》

又如:墓廬(墓旁的房屋);墓隧(墓前或墓室前的甬道);墓堂(墳墓前的祭堂);墓庭(墳墓周圍的庭院)

墓地〖graveyard〗。如:墓厲(塋地周圍界域的標誌);墓工(舊指以看風水擇墓地為職業的人);墓鄰(相鄰墓地的墓主);墓亭(墓地上的碑亭)

墓誌〖gravemarker〗。如:墓石(墓誌;墓碑);墓文(墓誌);墓銘(刻在石上埋入墳中的文字);墓刻(指墓碑上的刻文)

宏偉的陵墓〖mausoleum〗。墓

【動】

葬〖bury〗

因以宜陽郭為墓。——《戰國策·秦策》。注:“葬也。”

去今之墓而葬焉。——明·張溥《五人墓碑記》

又如:墓穴(埋棺材的坑穴);墓俑(殉葬用的偶像)

墓碑

mùbēi

〖tombstone;ledger〗∶平放在墳墓上的碑文石;墳墓的臺石

〖gravestone〗∶樹於墳墓之上或附近的石碑,其上刻有死者姓名和紀念死者的碑文

墓地

mùdì

〖graveyard〗∶停放屍體的院子或圍場

〖burialground〗∶埋葬死者的墳地

〖graveside〗∶墓旁的空地;尤指舉行葬禮時送葬者在墓旁集聚的地方

墓碣

mùjié

〖tombstone〗墓碑的別稱

墓碣之建修(墓,墳墓。碣,石碑。方的叫碑,圓的叫碣)。——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墓窖

mùjiào

〖catacomb〗具有側面壁龕的走廊或通道所組成的用於埋葬的地下墓穴

墓門

mùmén

〖doorofacoffinchamber〗墓道之門

墓石

mùshí

〖tombstone〗平放在墳墓上的碑文石;墳墓的臺石

墓室

mùshì

〖coffinchamber〗∶墳墓中放棺槨的地方

〖vault〗∶無論有無拱結構頂部的墓中空間,尤其是部分或全部在地下的

墓穴

mùxué

〖coffinpit;vault〗∶埋棺材的坑

〖tomb〗∶埋葬屍體的洞穴

墓塋

mùyíng

〖cemetery〗墓地,塋地

墓葬

mùzàng

〖grave〗考古學術語。指墳墓

墓誌

mùzhì

〖inscriptiononthememorialtabletwithinatomb〗放在墓裡刻有死者生平事蹟的石刻。分上下兩層,上層曰蓋,下層曰底,底刻志銘,蓋刻標題

墓誌銘

mùzhìmíng

〖gravestoneepitaph;inscriptiononthememorialtabletwithinatomb〗記載死者生平事蹟的文字,刻在四方或長方的石頭上,埋在墳墓裡 [2]

摺疊


新家小能手


人在去世之後,要對屍骨進行安葬,安葬的方式由多種,如土葬、火葬、水葬等,其中以土葬為主,是最主要的形式,火葬也在一定時期或者特定地方盛行,水葬等較少。土葬和火葬區別在於對屍骨的處理,之後都是挖坑下葬,也就是常說的墓。

在春秋之前,墓是平的,人在下葬之後就將墓推平。春秋晚期,墓上開始有墳,如孔子在將其父母埋葬在一起時,為了留下標誌,在墓上造了一個高四尺的墳。墳的出現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封建的等級制度開始確立,墳的出現就是為了適應這種社會的變化,新興的地主階級往往樂於把墳建的很漂亮,以此來彰顯身份。

至戰國時期,對於各諸侯國王來說,墳也不能代表其獨特身份象徵,所以諸侯王的墓就稱為“陵”,取山陵之意,歷史上第一個陵是戰國中期趙肅侯建造的壽陵,此後“陵”基本上成為帝王的專稱。當然,“陵”為山陵之意,所以也有帝王直接將墓稱為山的,如秦始皇的墓就叫驪山。

因此,可以簡單來說,墓是基礎,墳或者陵是加諸墓之上的,從詞語“墳墓”、“陵墓”也可看出。


楚邾


普通百姓的叫墳!民間有句話說苦到頭上長草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墳要出頭,還有一層意思是如果是苦到墳頭上長草,那就是大概家族沒落更是後繼無人!家丁無望!族內無人的意思!

墓是古代的有錢人,或者是古代的達官貴人人死後修建的!也是人類種族等級制度的典型!

陵是有權有身份帝王死了後的葬身的地方,通常以山或者自然環境為基礎修建的大型埋葬工程,

近代的陵只有給國家給名族作出巨大貢獻的功臣才會定義為陵,如中山陵,烈士陵園等!



硯逸善齋情感故事


簡單來說,墳和墓的基本職能是一樣的,即埋葬逝者,所不同的是墳帶有一些特殊作用。

從時間上來看,墓的出現更早。上古時期先民們已有安葬逝者的風俗,當然一開始沒有出現墓葬,而是直接蓋上草蓆埋藏在叢草中,所以”葬“有”隱藏“的意思,《禮記·檀弓》載:”葬也者,藏也。“

之後就出現了墓,不過上古時期的墓不同於今天的,先民們挖掘土地葬下棺木,然後就將土填回壓平,不壘土堆,不立墓碑,也不栽種樹木作為標記,時間一久,人們就找不到墓在哪了,仍然保留”隱藏“之意。

而墳,其意就是高過地面的土堆,也就是一種標記,當這種標記大規模運用到墓地上的時候,墳也就有了墓地的意思。

跟墳一起跟墓搭上關係的是在墓地旁植樹,兩者的作用都是用來給墓做標記,這種風俗出現在周朝,據《禮記·檀弓》載:"古也,墓而不墳"。

春秋戰國時期以後,墳逐漸成了墓的主要形式,大部分墓都要壘土做墳,以為標記,植樹、墓碑等也成為標配,墳墓一體化,成為職能相似的事物。

隨著等級制度的進一步發展,權貴階層很樂意把自己的墳搞得好一點,因為工程量的加大,帝王們往往在生前就開始營造墳墓。

到戰國中後期,更是出現了象徵諸侯身份的獨特墳墓——陵,這一名稱取自山陵,表示帝王地位,後成為皇帝專屬。當然也有些節儉的皇帝想薄葬,在《史記·文帝本紀》中有載:”(文帝)不治墳,欲為省。“


平沙趣說歷史


墳、墓、冢、林、陵是古時根據個人身份地位的不同對其死後所埋葬地的叫法。當然他們所埋葬陵墓的規格和建制也是有區別的。

皇帝死後所埋的墓地叫陵。如秦始皇陵、河南鞏義北宋皇帝的宋陵、明朝的明十三陵、清朝的清東陵等。僅次於陵的是林或冢。林是埋藏聖人的墓地。如曲阜的孔林、洛陽的關林,還有一個是安陽的袁林,也就是袁世凱的墓地。可見對袁世凱的蓋棺定論也並非是大家所熟知的竊國大盜那麼簡單,這麼多年對袁林的稱謂沒有更改過,也可以看出袁世凱其它方面的含金量還是蠻高的,是能得到世人所認可的。冢是埋葬有公爵的王侯將相這些人墓地的叫法。

有官職在身的人死後埋葬的地方叫做墓。後來有些有身份有地位有錢的人死後的埋葬地也叫做墓。尋常百姓死後的埋葬地就叫做墳也叫做塋或合稱墳塋。現在的墳和墓都沒有什麼嚴格的區分了,墳和墓都可以混為一談的叫了。


楓葉飄飄0零二零玖0


一、對於“墳”來說,本義為高出地面的的土堆

首先,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墳:《禮記·檀弓》注:“土之高者謂之墳。”可見“墳”就是封土。對於“墳”來說,本義為高出地面的的土堆,不過在後來,墳也指埋葬死人的地方。與此相對應的是,墓:《禮記·檀弓》注:“墓謂兆域,今之封塋也。”從字形上來理解的話,墓這個字上“莫”下“土”,直接的意思就是“在黃昏時刻下葬”,從而入土為安。因為墓與太陽一起隱沒,故墓葬不壘墳頭。正所謂“墓而不墳”,就是埋葬死人後不作標誌。

二、墳墓”連在一起逐漸指的是埋葬死人的墓穴和上面的墳頭的意思

早在上古這一歷史階段,凡掘塘穴葬棺木,蓋土與堆平,不植樹者稱墓。由此,對於“墳”和“墓”來說,就比較好區別了,“墓”一般是平的,不高於地面。而“墳”呢,是在墓上還堆起一個土包,以做標記。經過歷史的漫長變遷,“墳墓”連在一起逐漸指的是埋葬死人的墓穴和上面的墳頭的意思。墳和墓的相同點都是埋葬死人的地方,而且現在一般連用並不做太大區分。值得注意的是,對於古代歷史上的墳墓,還有冢、陵的稱呼,這又是什麼意思呢?

三、“冢”是用來稱呼古代的諸侯、貴族等有身份人的墳墓

一方面,對於冢這個字,讀音為zhǒng。從宀( mìan),豖( chù)聲。冖,表地覆蓋。將死者覆蓋於墓中,故從冖。本義:高而大的墳。比如:冢,高墳也。——《說文》。項羽燒秦宮室,掘始皇帝冢。——《史記·高祖本紀》。由此,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一般的墳墓是無法稱為“冢”的,也即“冢”是用來稱呼古代的諸侯、貴族等有身份人的墳墓。在此基礎上,在歷史上,冢人:古代管理墓葬的官吏;冢土:墓土,又指大社,天子祭神的地方。疑冢:古代富貴之家所設的假墳。

四、對於陵來說,則專指帝王諸侯的陵墓

最後,另一方面,對於陵來說,則專指帝王諸侯的陵墓,比如秦始皇陵、明朝皇帝的明十三陵等。同時,雖然歷史上“陵”指帝王諸侯的墓地,不過現在通稱以陵墓為主的園林,也作“園陵”、“陵園”,比如烈士陵園等。此外,比較特殊的是,對於歷史上做出重要貢獻的孫中山,其墓葬被稱為“中山陵”。與此相對應的是,袁世凱的後人希望將其墓葬稱為“袁陵”,不過因遭到激烈反對,所以改為“袁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