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臣氏:借勢熱點不可怕,過猶不及會傷身

屈臣氏:借勢熱點不可怕,過猶不及會傷身


  “蹭熱點”作為傳播利器,依靠時下流行的熱點話題、社區新聞、明星八卦等消息,結合品牌自身特點進行推廣傳播,因緊跟事件熱度而吸引品牌的高關注度,進而創造規模化的傳播效應,可謂是省時、省力、省廣告費。然而,“蹭熱點”也需仔細鑑別事件本質是“熱點”還是“熱鍋”,“蹭熱點”的借勢程度如何。稍有不慎,“蹭熱點”就變成為“背熱鍋”了。

  借勢熱點,引火上身

  2019年12月13日,屈臣氏的微信官方訂閱號發佈了一篇名為《遇上PUA不可怕,不夠嫩才可怕》的“蹭熱點”推送文章,希望藉助PUA事件引發網友對其美膚產品的關注。

  PUA是英文Pick-up Artist的縮寫,字面意思為“搭訕藝術家”,引申代表了一種期望從簡單搭訕發展到兩性關係的男性人群。事件起因於10月9日北京大學法學院大三女生包麗遭受男友牟某PUA的經歷,最終被男友誘騙洗腦而服藥自殺。經過一個多月的發酵,呈現在社會面前的該事件受到公眾一致譴責,牟某的PUA惡劣行徑也遭到公眾萬夫所指。在網民義憤填膺、找不到發洩途徑的時候,屈臣氏發佈的這個推送消息無異於落井下石、惹火燒身。網友紛紛在文章下留言,表達了對屈臣氏品牌印象的改觀與失望。屈臣氏趕緊撤下了此篇文章,同時發佈一篇簡短的致歉信,但是對於網民的憤怒來說還是杯水車薪。


  如此借勢,損傷口碑

  本次包麗事件的社會影響力很大,品牌難免懷有蹭此熱點的衝動。相對於屈臣氏之前樹立“積極健康”的品牌形象,本次熱點借勢營銷完全起到了南轅北轍的效果。

  首先,借勢文章破壞品牌專業素質。中國公眾向來反感“標題黨”,屈臣氏以“遇上PUA不可怕,不夠嫩才可怕”為題,既有“蹭熱”炒作之嫌、又有打“擦邊球”的灰色操作。屈臣氏一直宣傳女性健康、倡導女性獨立,以“女性之友”定位自居。這條推文標題與屈臣氏的品牌調性完全背道而馳,讓人失去對屈臣氏的專業素質好感。

  其次,乘機炒作損害品牌責任感。PUA現在對女性來說是一個非常危險並且噁心的話題,通過誘騙女性錢財、欺騙女性情感甚至用洗腦控制的方式以達到超越談情說愛的目的,這種低劣於動物本能的行徑,已遠遠超出公眾良知的底線。一個大品牌的公眾號用輕佻詞彙表達戲謔意味本身就已經讓人反感,發佈時間更在包麗事件的風口浪尖之上,更讓公眾感受到屈臣氏品牌發展視野欠缺與社會責任感缺失。

  最後,敷衍道歉損傷公眾口碑。面對突發的輿論公關危機,品牌與危機受損方的“關係修復質量”是決定危機走向的決定性要素。屈臣氏在推文中忽視PUA對女性的危害,用標題黨來博取關注,用偏見詞彙固化女性刻板形象……這些行為已經對廣大女性用戶造成了巨大傷害,但是在道歉中沒有對利益受損的女性用戶致以任何一句歉意,反而只有例行的公文式說辭。這種敷衍道歉最終降低公眾對於屈臣氏品牌的信任感,損傷了品牌好口碑。


  借勢有度,過猶不及

  近年來,借勢營銷越來越普遍。華帝電器借勢俄羅斯世界盃推出“法國隊奪冠、華帝退全款”營銷活動,馬蜂窩將錯就錯“抱歉,把你的俄羅斯酒店錯訂到希臘了,你打車去希臘吧……”的用戶賠償宣傳活動,賀歲電影《小豬佩奇過大年》藉助短片《啥是佩奇》形成病毒式傳播……這些知名營銷事件的借勢活動都在極短時間內取得集中關注,形成良好的傳播效益。

  “借勢”的“聰明”之處在於對事件本質的科學評估與準確拿捏上,然而,並非所有的事件都可“借用”,即便是借了,借的角度與程度也很重要。很多企業迷惑於事件表象而看不清本質,容易犯“借錯熱點”的錯誤,屈臣氏“遇上PUA不可怕,不夠嫩才可怕”的借勢營銷便是典型;也有企業“借勢”嚐到甜頭後一發不可收拾,再三借勢最終被公眾識破而唾棄,波場TRON創始人孫宇晨借勢“巴菲特午餐”“羅永浩再創業”“王思聰失信”等多個事件炒作而被微博封號就是例證。所以,借勢是好方法,但是借用偏頗或借用過頭,都會聰明反被聰明誤。

  如何才能正確評估事件和準確借用勢頭呢?在信息透明的今天,企業有很多方法與策略能從各個角度調查事件真相、掌握趨勢進程,然而“營銷倫理”的底線必須堅守,這是企業做出正確判斷並決策的根源。企業只有尊重消費者、合作伙伴、競爭對手的利益,制定蘊含倫理道德的營銷決策,才能獲得與“講倫理”相符合的社會地位與消費者認同,才能實現企業使命與社會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