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完《无人知晓》与《爱》的影评,我讲了一段自己的故事

喜欢看电影,身边的朋友都知道。

一个周末,闷在家里,除了睡觉吃饭、喝水、洗漱,两天可以干掉近十部电影。

对电影的类型不挑剔,文艺爱情、科幻古装、惊悚悬疑、纪录功夫等等,我都可以。但那些一看海报、预告、名字就很粗糙的低分电影,我一般不碰。

我觉得浪费时间、也浪费感情。

看电影是需要营造气氛、酝酿感情的。尤其是一个人窝在沙发里。拉上窗帘,点开夜灯,喝点小酒,夏天吹着空调,冬天盖上毛毯,那种独处的自在,能让你更放松地进入电影营造的世界。

在我看来,看电影,是很私人的事情。尤其是在家里。


写完《无人知晓》与《爱》的影评,我讲了一段自己的故事

《无人知晓》明


以前工作的时候,每逢周五下班,身边的同事就会问我:最近有什么好看的电影推荐吗?

我一般都会选些轻松的片子给他们,而对于自己,看什么片完全取决于当下的心情、状态和气场。

有时候甚至会根据时节选片,三月春雨绵绵看《言叶之庭》,六月艳阳高照看《普罗旺斯的夏天》,冬日大雪纷飞看《《情书》》。

有些电影,因为喜欢会连续看两次,甚至每隔一段时间就拿出来温习一遍。

而有的电影,看过之后再也不敢碰。


写完《无人知晓》与《爱》的影评,我讲了一段自己的故事

《无人知晓》小茂


如果不是写影评,或许我再也不会重看《爱》和《无人知晓》。

触动太深,怕愈合的心再度被割裂。有时候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也会立刻告诉自己“不,不,不,不要自寻烦恼!”

然而,这两年自己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突然觉得,似乎只有这两部电影吻合现在的心境,也想告诉更多人“爱”和“家”的意义。

其实在写影评的时候,曾写过一段母亲病后和我在一起的生活,写完就删了。

当时有些羞愧,毕竟是私生活,隔了一天却想开了许多。


写完《无人知晓》与《爱》的影评,我讲了一段自己的故事

《爱》安娜和乔治


脑溢血后十年,母亲再一次住院,我正好三十岁。

而立之年,感情没有着落,事业不见起色,还刚刚背负着房贷,心力交瘁无力缓和的时候却把母亲接到了我的城市。

因为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病,加之脑溢血造成的行动不便,母亲即使只是做个白内障手术都困难重重。

我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在饮食、运动等方面想尽办法,才控制住血糖和血压,手术之后又是一顿康复操作,才把情况好转的母亲送回了老家。

没有想到,几个月之后母亲膝盖半月板又出了问题,在县城手术之后,我再次选择接回自己照顾。康复了几个月之后再度送回父亲那。


写完《无人知晓》与《爱》的影评,我讲了一段自己的故事

《爱》安娜


这个阶段,我一边工作,一边照顾着母亲,父亲也正常上班。

可惜好景不长,2018年11月份,刚回家没多久的母亲突发脑梗,再次住院。情况比之前严重多了。

咽喉出了问题,脑子也不清醒。病床上的母亲口齿不清说不了话,想要表达什么全靠我猜,无法正常进食,连大小便都要人帮忙。

我一个男孩子,硬是在医院照顾了20多天,一身冬衣也没得换。带着母亲做检查,康复治疗,喂食换纸尿裤……

照顾病人真的不简单,你还得安慰她,鼓励她,给她希望。


写完《无人知晓》与《爱》的影评,我讲了一段自己的故事

《爱》护工为安娜洗澡


待到出院,迎着元月一日的大雪,再次把母亲接回了南昌的家中做康复。

那时候的我,工作没了,前后六个月的时间,每天在家陪着母亲。教她说话,钻研厨艺做些她能吞咽的食物;陪她看剧,讲讲有意思的故事;起居饮食一条龙,半夜随敲随到扶她上卫生间。

有时候,一下没赶上拉裤子上,还得帮她换衣服手洗掉。

老母亲60多了,让一个30岁的儿子做这些事情,她害羞且难过,她拒绝却又无可奈何。这一幕,在《爱》中是不是似曾相识?


写完《无人知晓》与《爱》的影评,我讲了一段自己的故事

《爱》乔治将安娜接回家


那时候我最大的奢侈就是睡觉,白天忙活完逮着一两个小时的空我就赶紧睡,手机上设置的闹钟得有七八个。

那六个月的时间里,原本只有110斤的我,瘦到了90多斤。有一天照镜子,把自己吓了一跳。面无血色,毫无生气。

那六个月的时间里,参与的社交屈指可数,仅仅是在后期趁着母亲三餐吃药的间隙,在附近打了几场网球,然后又匆忙赶回。

把母亲送回去之后,第一次与朋友在外吃饭激动不已,和前同事谈起生活泪流满面,去地铁站去坐公交挤在人群心跳加速……

承担起责任的时候,你就选择了放弃自己的生活。


写完《无人知晓》与《爱》的影评,我讲了一段自己的故事

《无人知晓》小雪、京子、明、小茂


所以,这是我为何要向你们推荐《爱》和《无人知晓》这两部电影的原因。

现在有很多大v、专家发心灵鸡汤鼓励大家离开舒适圈,应该接受挑战。对于事业发展的确如此,可在生活中,做到并不容易。

《无人知晓》中的母亲惠子,她舍不得自己的潇洒,舍不得男人的温柔,舍不得未来的正常家庭生活,所以选择了遗弃孩子。

而《爱》中的乔治,他本可以将妻子安娜送去医院、疗养院,过自己舒服自在的日子,但最好却是选择了“让她安眠在洒了花瓣的床榻上”。


写完《无人知晓》与《爱》的影评,我讲了一段自己的故事

《爱》安娜与乔治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安家》,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何以“安家”,唯有“买房”?

有房才有家吗?家的定义是什么?家的实质是什么?

在我看来,房子不过是家的外壳,而“爱”才是家的灵魂!

即使像小茂、小雪这样只能躲在行李箱才能被带进新房子,像京子这样天黑了才能回去,像明这样12岁就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小大人,他们依旧有家,哪怕那只是再换了一次的出租屋。

因为那时候的母亲还爱着他们,他们还能等着惠子下班回家说说话,还能清早起床一起吃早餐玩游戏,还能聚在一起放肆地笑。

乔治和安娜呢?他们有着大房子,不需要受冻挨饿,却紧紧相依。而了解了一切的女儿Eva只会哭着说“我们不能郑重地谈一谈吗?”呵,多么苍白无力!


写完《无人知晓》与《爱》的影评,我讲了一段自己的故事

《无人知晓》一家五人


这些天还有个新词很流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这个说法出自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的一段话,原本旨在批评很多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生活中这样的人不少,只是最近因为疫情持续爆出境外输入问题,被放大矛盾推向了台前。

一名澳籍华人女子返京拒绝隔离且不戴口罩,面对社区防疫人员劝说耍泼无赖,大喊“救命”要自由;另一位回国按规定被隔离的女留学生,因为没有矿泉水喝与警察发生争执,并称侵犯人权。

“自由”是利己主义者惯用的挡箭牌。不论是现实还是在影视作品中,那些将自己的自由和快乐建立在他人的危险和痛苦之上的人,都该被打入“反派”。哪怕她看上去多么尊贵,哪怕她真的无可奈何。


再见,惠子;再见,安娜;再见,30岁的自己。


——end——

作者:小笼包,十年娱记一枚,80后单身狗,温暖阳光。欢迎大家关注并转发留言,你们的支持是我的动力,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更多有趣的娱乐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