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瓷用器,內庫所藏,視若珍寶、與商彝周鼎比貴

汝瓷用器,內庫所藏,視若珍寶、與商彝周鼎比貴

在中國瓷器史上,如果說宋瓷是皇冠,汝瓷便是皇冠上的明珠。汝瓷創燒於北宋晚期,是宋代“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瓷之一,因產於汝州而得名,在中國陶瓷史上素有“汝窯為魁”之稱。它以其工藝精湛,造型秀美,釉面蘊潤,高雅素淨的丰韻而獨具風采,在我國青瓷發展史上,是一個劃時代的重要標誌。

汝瓷造型古樸大方,以名貴的瑪瑙入釉,色澤獨特,有“瑪瑙為釉古相傳”的讚譽。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藍色較多,也有豆綠、青綠、月白、桔皮紋等釉色,釉面滋潤柔和,純淨如玉,有明顯酥油感覺,釉稍透亮,多呈乳濁或結晶狀。用放大鏡觀察,可見到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氣泡,釉面撫之如絹,溫潤古樸,光亮瑩潤,釉如堆脂,素靜典雅、色澤滋潤純正、紋片晶瑩多變為主要特徵。視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釉中多布紅暈,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陽晚霞,有的似雨過天晴,有的如長虹懸空,世稱“天青為貴,粉青為尚,天藍彌足珍貴。”汝州張公巷汝瓷,釉呈天青、粉青,釉色滋潤,手感如玉。有青如天 、面如玉、晨星稀的典型特徵。

汝窯是宮廷用瓷,在器物造型方面為適應宮廷的需要,其設計多古樸文雅,器型少,形體小,多盤、碗、瓶、洗、尊、盞託、水仙盆等,其中盤、洗、盞託的圈足多外圈,且大多裹足支燒,為了避免窯爐內雜質的汙染,需用匣缽裝好,並將器物用墊圈和支釘墊起,防止與匣缽粘連,故器物底部留有細如芝麻狀的支釘痕三、五、七個,六個支釘的很少,痕跡很淺,大小如粟米,俗稱“芝麻釘”。

汝瓷開片堪稱一絕,開片的形成,開始時是器物於高溫焙燒下產生的一種釉表缺陷,行話叫“崩釉”。汝窯的藝術匠師將這種難以控制的、千變萬化的釉病,通過人為地操作轉換為一種自然美妙的裝飾,而且控制的恰到好處,可謂巧奪天工的絕活。如文中的汝窯蓮瓣冼,洗敞口,淺弧壁,圈足微外撇。造型雅緻秀美,似一朵盛開的蓮花。胎體輕薄,通體內外施淡天青色釉,瑩潤純淨,釉面開細碎紋片,因採用“裹足支燒”,底有5個細小支釘痕。此器製作工細,釉質純淨,開冰裂紋片,是傳世宋代汝窯中的典型器。

汝窯瓷器傳世品極少,馮先銘先生在1996年《收藏》第1期寫道“目前就汝窯的傳世器物來看,據統計全世界約有近七十件,再加上未發表或未知的,總計也不足百件。”汝瓷之所以名貴,一是燒製時短,北宋末年宋徽宗趙佶在位只有24年(公元1101-1125年),徽宗被俘從此汝瓷燒製失傳;二是宋徽宗是個大藝術家,對藝術品要求高,皇帝喜好必定要出精品。故宋、元、明、清以來,宮廷汝瓷用器,內庫所藏,視若珍寶、與商彝周鼎比貴。被稱之為"縱有家財萬貫,不如汝瓷一片"。然而時光流逝,歷史遠離,在如今這個奉行低調奢華的年代,汝窯仍然引無數人傾心追尋,始終是人們憧憬嚮往的獨特美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