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外國地名通常用音譯,為何舊金山、東京、海參崴等例外?

世界上有不同語言,互相交流需要翻譯,但是,有些專業性的、帶有人文色彩的地名翻譯起來則有些講究,這裡最典型的就是國外的地名的翻譯方法,可能很多人覺得,這種翻譯很簡單

:音譯不就完了嗎?

這事情還真沒這麼簡單,當然,音譯是最主要的方式,這就是“屬地語言原則”,比如“悉尼”,“紐約”等都是根據讀音翻譯,但如果僅僅只有音譯那也非常怪異,美國有些地方不是舊不用音譯嗎?比如:舊金山和檀香山!

翻譯外國地名通常用音譯,為何舊金山、東京、海參崴等例外?

華人剛開始翻譯歐洲地名的時候,幾乎完全用音譯

那麼,這有什麼講究呢?

有的,需要是約定俗稱,比如外國很多地名帶有“紐”的,這其實是“new”的音譯,大航海時代後,西方探險家到處探險,開拓了很多新的地方,就用家鄉命名,比如“紐約”實際就是“新約克鎮”,不過也有些地方我國就沒翻譯成“紐”,而是用約定俗成的方式,比如“新奧爾良”,“新西蘭”等。此外,Cambridge叫劍橋,Wall Street叫華爾街等;Oxford譯為牛津

這種“約定俗稱”還有種情況,就是音譯實在是麻煩,就用意譯,比如Montenegro就叫黑山。

翻譯外國地名通常用音譯,為何舊金山、東京、海參崴等例外?

新西蘭中的西蘭(Zealand)指的是西蘭島(在丹麥東部,為丹麥哥本哈根之所在地)

但是除了“約定俗成”外,用中文翻譯其它地區,還有兩個特殊情況,這都有深刻的歷史背景。

第一個,漢文化圈或者華人影響較大的地方,這些地方的地名通常不用音譯的,日本、韓國、越南,古代都用漢字,這些地方中國人用傳統的地名讀法就行了,比如東京,我們就不會翻譯成“Tokyo”,這屬於多此一舉。此外,東南亞一些地方,由於數百年的華人影響,華人有傳統叫法,就按照這個來就行,不論華人叫法是不是和地名讀音接近。

翻譯外國地名通常用音譯,為何舊金山、東京、海參崴等例外?

東京沒必要翻譯成“頭ki哦”

唯獨例外的是韓國首都首爾,可能很多人一直都搞不清楚“漢城”和“首爾”區別在哪裡,“漢城”是傳統叫法以及舊正式名稱,1394年,朝鮮王朝遷都漢陽並將漢陽改為“漢城”。1910日韓併合之後,朝鮮總督府以府令第7號,將漢城改名為“京城”,置京城府。

1945年,日本投降後,日本人起的“京城”這個名稱自然是不能再用了,那恢復成什麼呢?1946年8月15日,美軍政廳公佈法令第106號,將京城府從京畿道分離,更名為“서울”(拉丁字母轉寫為“Seoul”)。由於該名稱沒有對應的漢字,中文使用者沿用了朝鮮王朝時期的漢字名“漢城”。

翻譯外國地名通常用音譯,為何舊金山、東京、海參崴等例外?

這個“Seoul”到底是什麼?它不是漢語詞,是朝鮮人的民間俗語,意思就是“首都”,當年恢復名稱的時候是按俗語恢復的,所以“首爾”一詞與其說是地名還不如說是詞彙,2005年1月19日,時任市長李明博宣佈漢城的中文名稱正式更改為“首爾”,並正式向中國方面要求協助改名。

中國輿論界雖然有一些議論,但是,根據“屬地原則”,我們也照辦。

其實說實話,就事論事,這件事情沒有必要用民族主義情緒指責韓國,因為名稱不同確實容易造成混亂,現在首爾境內仍然有很多以漢城命名的機構,當然也有以首爾命名的機構,如果漢語仍然叫漢城,那會帶來很多麻煩。

除了亞洲地區外,19世紀華人也影響到了美洲,於是在舊金山和檀香山這種華人聚集的地方,就有了華人習慣的名稱。舊金山本來叫San Francisco(聖弗蘭西斯科,西班牙語地名),到了19世紀,這裡成為了美國淘金熱的中心地區,早期華人勞工移居美國後多居住於此,因此當地華人稱之為“金山”,後來,人們在澳大利亞墨爾本發現金礦後,也曾為其取名為“金山”,為了區分,人們就將San Francisco稱為“舊金山”;而檀香山則是因為夏威夷以前出產貴重的檀香木,並且還曾出口到中國。

翻譯外國地名通常用音譯,為何舊金山、東京、海參崴等例外?

華人用的地名,有的也沿用了

漢語語境第二個情況是俄羅斯遠東境內的一些地方,這些地方國家有明確規定,國家測繪局2003年5月9日發佈規定,第十七條特別指出,俄羅斯境內以下地名必須括注中國名稱,漢語拼音版地圖和外文版地圖除外:“符拉迪沃斯託克”括注“海參崴”;“烏蘇里斯克”括注“雙城子”;“哈巴羅夫斯克”括注“伯力”;“布拉戈維申斯克”括注“海蘭泡”;“薩哈林島”括注“庫頁島”;“涅爾琴斯克”括注“尼布楚”;“尼古拉耶夫斯克”括注“廟街”;“斯塔諾夫山脈”括注“外興安嶺”。

這些地名有些是漢語地名,有些是滿語地名,不過滿語地名也被漢語借用成固定詞彙了,所以全說是“漢語地名”也沒錯,至於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恐怕既是表示對曾經逝去國土的懷念,也是對歷史負責任吧。畢竟,這一片地方的命名權,本來就在我們手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